(共40张PPT)
学习目标
一、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二、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三、理解古代劳动人民渴望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坚毅的品格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作者简介
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之间),本名列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介绍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列子、列子弟子及其后学所著,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古代哲理寓言集,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均为后世广为传诵。
概念
特点
结构
寓 言
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
①篇幅一般比较短小,结构简单,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②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③故事具有虚构性;④常运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寓体——所述故事;寓意——所托意旨(所给启示)。
文体知识
列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文章写愚公移山并取得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
写作背景
朗读课文
太行(hánɡ)、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suì)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kěn)壤,箕畚/(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zēng)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ò)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lǒng)断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北边。
译 文
山名。太行山在山西与河北之间。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yuán)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古地名,包括今河北、山西、河南黄河以北、辽宁辽河以西地区。
古地名,今河南孟州西。
的
北岸(山之南、水之北为“阳”)
疏通文意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
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将近。
苦于。
阻塞。
曲折,绕远。
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人。
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毕,尽、全。
一直通向豫州南部。指,直。豫,豫州。古地名,今河南黄河以南一带。
汉水南岸。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纷纷表示赞同。杂然,纷纷地。许,赞同。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路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译 文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代词,他的。
提出疑问。
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魁父,小山名。
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
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且,况且。焉,往哪里、在哪里。置,放置、安放。
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诸,相当于“之于”。隐土,古地名。
介词,凭借。
助词,的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众人纷纷说:“把那些土石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
译 文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上了山),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译 文
三个能挑担的人。荷,肩负、扛。
敲石头,挖泥土。 叩,敲、打。
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复姓。
寡妇。
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始,才、刚。龀,换牙。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易,更替。节,季节。反,同“返”,往返。焉,语气词。
介词,到。
代词,指愚公。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
译 文
老年男子。
意思是,你也太不聪明了!甚,严重。惠,同“慧”,聪明。
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指草木。
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阻止。
表修饰。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长叹。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不如,比不上。
幼儿,小孩。
即使。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语气词。
穷尽。
增加。
愁苦。这里指担心。
没有话来回答。
连词,表转折。
12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 ”河湾上的智叟无有话来回答。
译 文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愚公不停地干下去,便向天帝报告。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译 文
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抓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
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已,停止。
介词,向。
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雍州,今陕西、甘肃一带。
一座放在朔方东部。厝,放置、安放。朔东,朔方东部,今山西北部一带。
山冈阻隔,陇,同“垄”,高地。断,隔绝。
神话中的大力神。
感知探究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原文)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标、方法以及遇到的困难分别是什么?(原文)
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方法: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愚公移山的目标、方法以及遇到的困难分别是什么?(原文)
困
难
①山高大无比:
②路途遥远:
③移山的人员不足:
④工具简陋:
“方七百里,高万仞”。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
合作研讨
1、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请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愚公家人
愚公妻子
孀妻遗男
智叟
操蛇之神
天帝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愚公家人 杂然相许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支持移山的举动,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愚公妻子 其妻献疑曰:“以君……土石?” 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
孀妻遗男 始龀,跳往助之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举动。
智叟 笑而止之曰:“甚矣……土石何?” 嘲讽、轻视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操蛇之神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天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雍南。 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2.愚公妻子和智叟所说的话有相似之处,二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一样吗?
愚公之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不同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语气较轻,语含关心,她不反对移山,只是对移山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提出疑虑。
智叟是严厉责备,“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语含轻蔑,有挖苦意;“其如土石何”则是赤裸裸的嘲讽讥笑。
3、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细节描写
作用:
①表明愚公此举得人心,开山劳累艰辛,突出愚公一行之坚毅;②把孩子高兴的神态生动地描写出来,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单调;③和下文智叟的态度形成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增强文章的讽刺的效果。
4、智叟和愚公的观点及依据各是什么?它们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智叟的观点:“甚矣,汝之不惠”;
根据:“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的观点:“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根据:“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最大不同: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5、愚公移山的结果是什么?(原文)
6、在古代,公是对上了年纪男子的尊称,请再次浏览课文内容,说说愚公有什么值得尊敬的地方?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年且九十
不畏困难
敢于实践
发展的眼光
坚持不懈
造福大众
1、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①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力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现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②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体现了寓言的特点。
深入探究
2、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结合寓意谈谈,“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含义。
本文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只要认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改造客观世界。
愚公移山:
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
寓意(主旨)
小结
本篇寓言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蕴含唯物辩证法的寓意: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苦困难,勇敢坚持斗争,就能改变客观世界。
1.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
如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性。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子孙后代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的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伟大,一个平庸。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对说明移山任务的艰巨、显示愚公的气魄具有一定的衬托作用。又如写山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移山的决心不可动摇。
写作特色
2.人物对话生动传神。
故事中的人物对话生动传神,既展开了情节,又反映出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如愚公之妻的劝说,“以君之力”带有关切、担心的语气;智叟的问话则带有嘲讽的意味,说“残年余力”,是讥讽愚公年老力衰,他的这番话既表现了他思想顽固,又引出下文愚公的驳斥。
字词梳理
始一反焉 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同“慧”,聪明。
无陇断焉 同“垄”,高地。
河曲智叟亡以应 同“无”,没有。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 名词作动词,面对。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吾与汝毕力平险 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古今异义
方七百里 古义:方圆,指面积。今义:方向。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寒暑易节 古义:更替。今义:容易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何苦而不平 古义:担心什么。今义:不值得。
愚公移山
板书设计
不怕困难、改造自然
移山背景
大山规模、位置移山不易
移山过程
(开端)
移山之争
(发展)
提出移山主张讨论运土方案开始协力移山
愚公不愚
智叟不智
智叟阻止移山愚公初心不改
天帝感其诚意
助公移山
移山结果
(高潮、结局)
拓展延伸
哪里有什么神仙庇护,人就是大地上的英雄和神明。我们现代的哪些事情,体现了愚公精神“相信人的力量”的本质?
课堂检测
1. 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2. 文章第3段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中可以看出智叟和愚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参考答案】语言(对话)描写。智叟:目光短浅,说话刻薄。愚公:大智大勇,有远大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的信念。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