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23《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23《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0 00:5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富贵不能淫
《孟子三章》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
2.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课文思路
3.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让我们欢迎本期擂主——
“孔孟”:《论语》十三章,这回多少章?
“亚圣”:恕我直言,除了孔子,在座的各位都不是我对手
孟子!
part1 知人论世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 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课文翻译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太平。”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焉:怎么,确实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针锋相对,运用反问句对景春的的观点给予直接否定,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直流的鄙视,以反问句引出“礼”,表明下文将从“礼”的角度进行阐释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冠,行冠礼
父命之:父亲给予训导。命,教导、训诲。
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教导她。
送往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戒:告诫。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女家: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
夫子:这里指丈夫。
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妾妇:泛指妇女。
直接反驳。孟子用“妾妇之道”作对比,指出公孙衍、张仪等人没有理想和主张,没有任何原则,只是顺从君王意志的本质。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这些都是儒家所倡导的,意在说明真正的大丈夫应该“仁”“礼”“义”兼备。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从。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与孟子的另一句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表达的意思一样。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文言文虚词——之
1.[第三人称代词]她、他、它(们)。指代人、事、物,一般作宾语。
例:父命之
2.[指示代词]这,这些,此。
例:以君之力,曾(zēng)不能损魁父之丘。
(一)代词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例:丈夫之冠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了解即可)
例:何陋之有?
1.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在的“的”。
例:居天下之广居
(二)助词
4.放在倒置的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了解即可)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顷(qǐng)之,烟炎张天。
6.表方位或时间词的限定,相当于“以”。
例:四海之内。
(三)动词
1.往;到......;去。
例:送往之门
词类活用
丈夫之冠也 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富贵不能淫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迷惑
贫贱不能移 动词使动用法,使......动摇
威武不能屈 动词使动用法,使......屈服
主题归纳
《富贵不能淫》一文,孟子通过批驳景春的观点,具体阐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什么境遇,做事都要合乎礼仪、不失节操。
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将公孙衍、张仪之流比喻成“妾”,他们是没有任何原则的人,只会顺从秦王的意思。(讽刺)
排比论证: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中心论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写作特色
1.论证方式多样
2.语言简练、善用排比
3.骈散结合,有节奏感
议论文结尾段作用分析方法
议论文结尾段的作用主要有
1.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或得出中心论点(深化中心论点)
2.重申(强调)......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
4.补充论证了......,使论证更全面更严密
5.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启发人们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
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甲 富贵不能淫
对比阅读
乙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孔曰成仁,孟云取义;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jǐ)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日:“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总结,系在衣带间。那文词写着:“孔子说舍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 人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集市时,精神得意,如往常一样。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经做完了。”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让行刑停止,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1.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
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文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文言词语的把握:A项中,“移”是“动摇”的意思。
2.请将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2)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文天祥)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3.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独行其道
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
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解析】因为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B项,“其”是副词,表示反诘。译为“岂,难道”。
B
4.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文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祟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D
【解析】D选项是为了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表述有误。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tiáo):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guān):指男子二十岁,又称“弱冠(guàn)”
而立:指三十岁 不惑:指四十岁
知命: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指六十岁 古稀:指七十岁
耄耋:指八、九十岁 期颐:一百岁
知识拓展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