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23《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23《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0 00:5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背诵课文;结合注释翻译文意。
2.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品味文中排比的修辞手法,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新课导入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做了一个“水煮青蛙”的实验。在实验一开始,科学家在40摄氏度的水里放入青蛙,青蛙受不了突然的高温立即跳出水面,成功逃生;科学家又把青蛙放入装着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再缓慢加热,结果青蛙因为开始时的水温太舒适忘了逃生,等水温过高时,青蛙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最后被煮死在热水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兴起,指被任用
选拔,任用
田地
捣土用的杵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集市中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使……经受饥饿之苦
使……痛苦
使……劳累
所以
责任,
担子
代词,
这些。
意志
肌肤
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违背
财资
缺乏
增加。曾,同“增”
扰乱
用来......的办法
使……惊动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常常犯错误。
同“横”,梗塞,不顺。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征验、
表现
显露、流露
了解、明白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指在国内
匹敌、相当
同“弼”,辅佐
指在国外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的目的是什么?这六个句子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人物 共同点 作者的目的 作用

傅说 胶鬲 管仲 孙叔敖 百里奚 出身卑微,历经苦难磨练,最终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
告诉我们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有所作为的道理。(逆境出人才)
作用:运用举例论证,以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古代的贤者在困境忧患中崛起的事例,为下文的论证结论提供了事实论据。
“是人”是指什么人?划线句子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是人:指上文所列举的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业的人。划线句子在这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故”连接论据和论点。将前面六个人物的事例归纳出后面的普遍意义的结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孟子看来人才是如何造就的?请用原文回答。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客观因素:艰难困苦的磨炼
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在国内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有能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
文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能否删除?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
不能删除。①因为这句话前面的内容都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进行论述的,而这句话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的,这样由个人到国家,能使论述更全面、更严密。②这句话前面的内容是从正面论述的,而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述的,如果删去,就不能全面充分地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2段分别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什么道理
国家
个人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反面
正面
对个人而言:人才的造就需要艰苦环境的磨砺。
对国家而言:没有忧患的国家常常遭到灭亡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话?文章是如何层层推理展开论证的?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开头先列举事例,提出担当重责的人才都必须先经过磨炼的观点,并由此引申,由个人推论到治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讲道理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
生于忧患
个人
(正面)
死于安乐
国家
(反面)
摆事实:历史上六个卓有成就的人物都历经磨难
居安思危
艰苦环境的磨炼造就人才
思想斗争的折磨造就人才
是人也
承上启下
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
短文先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名句默写
(1)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空乏其身。
(2)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_。
(3)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__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认为,一个人经过磨难砥砺的益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论证了国家会灭亡的原因。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增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 衡于虑 而后作
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