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衍、冠),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重点词语(诚、冠、命、戒、由)解释,理解文章内容。
3.反复朗读,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反复朗读,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交流法等。
教学过程
同学们:
我们班准备召开一次“读经典,涵养品格”的语文阅读活动,有同学向我推荐了孟子的经典之作《富贵不能淫》。今天我们将走进《富贵不能淫》,来领略大丈夫的风采和魅力,以经典涵养来大丈夫品格!下面,让我们开启经典阅读之旅:
学习任务一:读经典,思大丈夫之义
1.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朗读是经典学习的重要方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读音,自由朗读课文。
①哪位同学来展示你的朗读?
学生展示朗读(读音有误之处,教师及时更正)
②本节课有几个重点词语读音,请标记在你的书上。
衍:yǎn 冠:guàn 女:rǔ
③我们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学生齐读全文。
学习任务二:明经典,感大丈夫之形
1.除朗读外,读懂文章内容也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面。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读懂文章语句。对于解决不了的句子和词语做好记录,之后进行“举疑--答疑”。
小组代表举出字词“疑问”之处,其他组同学进行“答疑”。(举疑—答疑)
2.师:刚才我们进行了翻译的举疑—答疑,究竟同学们掌握的怎样呢?我们来看几个词语和句子。
解释下列词语和句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大丈夫:
教师点拨: 夫字的篆书为图片,由图片(成人)和图片(发簪)组成,表示行冠礼后,头上插上发簪的男子。“周制以八寸爲尺,十尺爲丈。人長八尺,故曰丈夫”《说文解字》。丈夫,古义: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文章中的大丈夫指:立于天地之间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顶天立地的男子。
3.理解文意,学生再次读。
我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次齐读全文。
4.教师加入感情,做示范引领读。
同学们读的声音洪亮、语速适中,老师也听得激情澎湃,老师也想读一读,大家想不想听啊?
教师做示范读
师:老师的朗读与同学们的朗读有什么不同呢?
生:富有情感。
师:对,情感是朗读的重要因素,下面让我们走入文本,把握文章内容和情感。
学习任务三:悟经典,观大丈夫之本
《富贵不能淫》作为孟子的经典之作,文章围绕着何为“大丈夫”进行了论述,让我们深入探究:
1.景春认为什么样的人是大丈夫呢?
生: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教师点拨:景春用反问句(反问:加强语气,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和“诚”字,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而且公孙衍、张仪是纵横家,
纵横家:战国时期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他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走于各国之间,取得高官厚禄,甚至“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景春看到了他们的叱咤风云,认为他们是真正的大丈夫,流露出敬仰和羡慕之情。
(教师指导学生以羡慕的语气读“景春曰---天下熄”)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孟子是如何看待公孙衍、张仪的呢?
学生找到相关语段,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师:孟子连用两个反问句,表达了对景春观点的否定,其实也是对公孙衍、张仪的否定。孟子为什么否认二人为大丈夫呢?我们来看一则材料:(教师补充相关资料)
“苏秦锥刺骨时说,‘哪有游说人主不能得到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是战国策士的心思。他们(公孙衍、张仪等人)凭借智谋和辩才,给人家谋划,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就是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你的时候也许害你。”(朱自清《经典常谈》)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分析总结:
小结:历史上纵横家功不可没,但孟子认为他们如妾妇一般,一味地顺从诸侯王的政治野心,以此获取自身的功名富贵,他们只是丈夫。孟子推崇的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大丈夫,孟子对他们十分鄙视和不屑。
(教师指导学生以不屑的语气读“孟子曰---妾妇之道也”)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3.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呢?
学生找出描写大丈夫语段,小组讨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明确:①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礼门义路”。孟子把“仁”比作房屋,走出房间要站在最正确的位置门之处,也就是“礼”,门前有一条大路,是“义”。孟子将仁礼义比作房间、门和路,是将仁礼义融入自己的生活,融入自己的生命,成为自己生命的底色。)②无论得志与否,坚守自己的原则。③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对此持赞赏态度。
(教师指导学生以慷慨激昂的语气读“居天下----大丈夫”,读出浩然正气。)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学生在理解情感基础上,做整体提升读。
学习任务四:谈经典,仰大丈夫之神
回首历史的长河,无数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被其巨大的人格所折服。同学们,能谈谈谁是你心目中的大丈夫吗?
生: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绝不投降元朝,用自己的头颅为南宋王朝画上了完美的句号,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大丈夫的高尚人格!
生:陶渊明挂印归田,“不为五斗米折腰”,面对权贵与功名利禄,他更愿意获得心灵的自由,绽放人格的魅力!
生: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愿倒下,也不屈服,是一个铁骨铮铮的大丈夫!
结束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威武不能屈”,铮铮的誓言,句句闪耀着思想与人格的魅力,时刻鼓舞着仁人志士们,讲仁德、守礼法,坚守正义。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滋润心灵、涵养品格,激励着华夏儿女勇往直前、奋斗不息!
五、作业设计
1.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中的“是”指代公孙衍、张仪之流。
B.孟子否定景春,原因是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曲意顺从诸侯,没有遵守仁义道德。
C.孟子说的“妾妇之道”是赞扬妇女应该教育好子女,对长辈尽孝道。
D.“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相近。
3.背诵“居天下之广居……此之谓大丈夫”一段。
六、板书设计
富
贵 景春问 -----羡慕 大
不 孟子批 -----鄙视 丈
能 孟子赞 -----赞赏 夫
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