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
——罗贯中
磊磊落落,独往独来,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
——梁启超
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
——王诩
课堂导入
同学们可以说说自己对“大丈夫”的理解吗?
富贵不能淫
yín
惑乱,迷惑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丈
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yǎn
ɡuàn
朗读课文
rǔ
wèi
景 春 曰:“公 孙 衍、张 仪 岂 不 诚 大 丈 夫 哉?
一 怒 而 诸侯 惧, 安居 而 天下 熄。”
孟 子 曰:“是 焉 得 为 大 丈 夫 乎?子 未 学礼 乎?
丈夫之冠 也,父 命 之;女子之嫁 也,母 命 之,往 送 之门,
难道
真正、确实
害怕
安静
平息,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这,这个
怎么,哪里
你
没有学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父亲给予训导;
出嫁
去,到
是
教导、训诲
表顺接
疏通文意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 敬 必 戒,无 违 夫子!’以 顺 为
正 者,妾 妇 之 道 也。 居 天下 之 广 居, 立 天下 之
正 位,行 天下 之 大 道。 得 志 , 与 民 由 之;不得志,独 行
其 道。富 贵 不 能 淫,贫 贱 不 能 移,威 武 不能 屈。 此 之 谓
大 丈 夫。”
告诫
(rǔ):通“汝”你
一定
恭敬
谨慎
违背
丈夫
把
顺从
作为
准则,标准
方法
居住
居所,住宅
仁
礼
义
站,站立
光明的大道
实现
志向
遵循
独自
固守、坚持
原则,行为准则
使……惑乱,使……迷惑
使……改变,使……动摇
使……屈服
正大、正确
行走
同、和
这
称谓、叫做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生气 ,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翻译:
往之女家
同“汝”,你。
通假字
安居而天下熄
熄 古义:太平。
今义:熄灭。
正 古义:准则,标准。
今义: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
以顺为正者
安居 古义:安静,平静。
今义:定居。
古今异义
丈夫之冠也( )
往送之门( )
妾妇之道也( )
与民由之( )
此之谓大丈夫( )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动词,到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正道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之
一词多义
往送之门,戒之曰( )
必敬必戒( )
动词,告诫
形容词,谨慎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得志( )
助词,能够
动词,实现
戒
得
丈夫之冠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名词用作动词,行加冠之礼。
使动用法,使……惑乱,使……改变,使……屈服。
词类活用
判断句:
妾妇之道也
此之谓大丈夫
文言句式
“也”表判断。
“谓”表判断。
本文探讨了一个什么问题?
探讨了什么是大丈夫的问题。
内容理解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什么样子的?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具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
比较朗读下面三句话,感受原文中景春的语气。
公孙衍、张仪乃大丈夫也。
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以反问句提出观点,又用加重肯定语气的“诚”字强调观点,透露出景春对公孙衍、张仪的敬仰甚至崇拜。
笃定崇敬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纵横”外交策略
纵横家: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
“纵横”即合纵与连横,是战国时期两种相对的外交策略。
联合弱国对抗强国,即六国联合抗秦,为合纵;跟随强国制衡其他国家,为连横。
秦
燕
赵
齐
魏
韩
楚
合纵
燕
秦
赵
齐
魏
韩
楚
连横
抗
抗
服事
张仪、公孙衍的本质
他们只不过是顺从君王的意志,就像当时出嫁的女子完全顺从丈夫的意志一样。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为自己谋取名利。
孟子认为二人不是大丈夫,比较朗读下面三个句子,你觉得应什么样的语气读原句?
是非大丈夫也。
是得为大丈夫乎?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质疑不屑
这种语气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反问句、焉
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两个层次。
第一层:“是焉得为大丈夫”至“妾妇之道也”。反驳景春的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的“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
第二层:“居天下之广居”至“此之谓大丈夫”,正面提出何谓大丈夫。
孟子反驳景春的部分,“子未学礼乎”和“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分别起什么作用?
前者是导入,后者是总结,与中间的长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类比论证。以“妾妇之道”类比,指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顺从君意,没有独立人格,称不上大丈夫。
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何不同?
“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同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一样。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公孙衍、张仪之流,只是顺从君王的意思。
孟子认为成为大丈夫的条件是什么?它们的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
孟子认为大丈夫有三个标准:第一,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第二,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第三,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这三条做到了,才有资格叫大丈夫。
不能。“居天下之广居”三句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说;接下来“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
孟子的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具体分析。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加强语势。以“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仁”“礼”“义”,意在说明真正的大丈夫应“仁”“礼”“义”兼备。
提出观点
分析论述
得出结论
反驳
大丈夫标准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
表明态度:非大丈夫(反问)
类比说理:①____________
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
得志与否,坚守原则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破
立
妾妇之道
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此之谓大丈夫
本文是怎么论述观点的?
按照孟子“大丈夫”的标准,你认为哪些人算得上是大丈夫?
文天祥被俘后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写诗明志,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富贵不能淫”的体现。
朱自清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宁可挨饿,也不肯领取带侮辱性的“美国救济粮”,表现了一个中国人的尊严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是“贫贱不能移”的体现。
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和嚣张气焰,仍然拍案而起,宁死不屈,是“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拓展延伸
富贵不能淫
个人修养
公孙衍、张仪之道是“妾妇之道”(类比)
正面提出大丈夫的标准
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
责任担当
穷达有道
处事原则
不淫,
不移,
不屈
景春:
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
何谓“大丈夫”
结构梳理
孟子通过对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认识的批驳,阐述了做“大丈夫”的标准,告诉我
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况,都要坚持正道,做真正的大丈夫。
主旨归纳
襁褓(qiǎnɡbǎo) 婴儿 而立 三十岁
孩提 儿童、幼儿 不惑 四十岁
垂髫(tiáo) 幼年 知命(知天命) 五十岁
总角(jiǎo) 幼年 花甲 六十岁
豆蔻(kòu) 女子十三四岁 古稀 七十岁
及笄 女子十五岁 耄耋(màodié) 八九十岁
加冠(ɡuān)、弱冠(ɡuàn) 男子二十岁 期颐(yí) 一百岁
古代对不同年龄的称谓
1.名句默写
(1)孟子在《富贵不能淫》中认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要坚持原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经典,点亮人生。读《论语》,我们应拥有君子“人不知而不愠”的大度;读《孟子》,我们应坚守大丈夫“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节。
得志
与民由之
不得志
独行其道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随堂检测
2.对《富贵不能淫》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之人格。
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
C
【解析】“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有误,以“妾妇之道”作比,意在指出公孙衍、张仪之流的本质,表明他们称不上大丈夫。
3.结合选文,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
①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②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做人的原则;
③富贵不迷惑,贫贱不动摇,威逼不屈服。
4.善用修辞增强雄辩力量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点,请结合文章第2段的内容简要分析。
①使用反问,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景春的观点。
②使用排比,阐明大丈夫的精神实质及特点,义正词严,气势磅礴。
5. 谈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何现实意义。
这句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我们不能被迷惑乱心;在陷入贫苦及困境的时候,我们要坚定意志;当国家和民族利益到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英勇捍卫,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