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三课时
听课文朗读,注意把握字音和朗读节奏。
课文诵读
疏通文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兴起,指被任用
选拔、任用
狱官
集市
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译文】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使他身处贫困之中
违背
扰乱
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增加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译文】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常常犯错误
思虑堵塞
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验、表现
显露、流露
指在国内
守法度的大臣
辅佐君王的贤士
指在国外
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了解、明白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译文】
课文理解
1.再读课文,思考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2.“于”和“其”是本文出现频率最多的两个虚词,让我们一起来解密它们。
(1)一品“其”:代词,他、他们。
①结合第一段来看,“他们”指的是谁?
②他们的成就怎么样?
舜、胶鬲、傅说、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部落首领、商朝之臣、诸侯国之臣。
共同特点:身居高位。
(2)一品“于”:介词,从。
①文中哪些话的“于”都译为“从”较好?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这些句子中的“于”都表示某个事件或状态的起点或来源,翻译成“从”更合适。
朗读以下语句并与原文比较,在句式与措辞上各有什么特点?
②他们是如何取得如此成就的?我们试着从“于”字上面找找答案:
舜举于畎亩,傅说举于版筑,胶鬲举于鱼盐,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修改后六句整齐划一,用词相同,长短相近,显得较为死板。原句更为灵动,长短错落,很有层次。
除了韵律美感的考虑,为何要这么有变化和层次呢?再次朗读这一句,结合人物身份地位,思考措辞不同的原因,体会原句排比的层次。
舜为首领,地位最高,则用“发”,此为第一层;傅说、胶鬲是商、周大朝之臣,地位崇高,皆有“之……”,此为第二层;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是诸侯国之臣,地位相对较低,此为第三层。孟子虽连举六例,却也兼顾了三类不同地位之人,让例子更有普遍性,严谨细密。
③再读原文这句话,说说不同的三类人都从什么环境中起势的?有什么共同特点?作者列举他们的事例想表达什么观点?
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逆境出人才)。
畎亩
版筑之间
鱼盐之中
士、海、市
皆为艰难的处境
(3)再品“其”:代词,他的、他们的。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①这样的环境是怎样造就人的?找出相关的一组排比句。
苦 劳 饿 空 拂乱
心志 筋骨 体肤 身 所为
磨砺心志,拥有坚
忍的心性最为重要。
②圈出其中的关键词,这些磨难重在针对“他们的”什么方面?
(4)再品“于”:介词,在。
①我们再次借助“于”字“在”的意思思考:人要有所成就,除了艰苦的环境,还需自身怎么做?
成才还需要人的主观努力。
可见人要成才,自身的努力和艰苦的环境皆不可少。
②品读此句,结合自身成功经历说说你的理解。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历史上那些在艰苦环境中做出一番成就的范例:
3.文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能否删除?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
不能删除。原因:①这句话前面的内容都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进行论述的,而这句话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的,这样由个人到国家,能使论述更全面、更严密。②这句话前面的内容是正面论证,而这句话是反面论证,如果删去,就不能够全面充分地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有总结全文的作用: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如此。
结构呈现
生于忧患
(正面)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死于安乐
(反面)
摆事实:历史上六位名人的事例
讲道理
客观:
天将降大任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主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入:无法家拂士
出:无敌国外患
国恒亡
本文先用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证明磨难可以造就人才,接着从个人发展和国家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展开论证,得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