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01【统编版八上语文阶段测试卷】(原卷版+答案版+讲解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01【统编版八上语文阶段测试卷】(原卷版+答案版+讲解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2 15:38:04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八上语文第五单元测试
(建议用时:150分钟满分:120分)
(满分:120分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班级开展“走近西南联大,体会家国情怀”学习实践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1.(2分)“国”原作“或”,由表示城镇的“口”和表示军队的“戈”组成,
意为军队保护城邦,后面才加上了表示范围的“口”(wéi),指都城等区域。“国”有国防之意,比如“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不过“国”在古诗文里大多还是表示国都或国家,如“①尚思为国戍轮台(教材中出现的古诗文句子只要解释为国家或国都的都可)”中“国”的意思就是
②国家(与上句对应即可)。
2.(2分)《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中闻一多先生篆刻的
“”(国)字缺口向东是有深意的,是因为①缺口向东,交代当时中国东部受到日本入侵,这也体现了闻一多先生②呼吁中国人要英勇无畏地抵抗侵略者,守卫国土(情感或愿望)。
3.(2分)查找资料时,发现文中【甲】处对联缺失,请完善内容。
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到昆明东北郊龙泉镇龙头村租了一间民房。这里环境非常恶劣,面积不足20平方米,楼下面关着牲畜,又脏又臭,房顶夏天漏雨,冬天透风,但夫妇二人居住久了,安之若素。
他还特意在大门上写了一副对联:“闲招白云鹤千里,【甲】。”
他进门时,总爱念一遍字迹斑斑的对联,还仿京剧念白道一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副对联也是当年联大教授艰苦生活的缩影!(选自《西南联大教授对联撷珍》,有删改)
填入空缺处最合适的一项是(D)
A.一炉香黄庭静读 B.香一炉静读黄庭
C.黄庭静读一炉香 D.静读黄庭香一炉
4.(8分)小语围绕“家国情怀”这一主题编写了下面这段话。请你根据学过的古诗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家国情怀是中国古诗文的永恒主题。李白的“①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借写故乡水抒发思乡情;崔颢诗中的“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用长江上浩渺的烟波烘托愁思;“牧人驱犊返,③猎马带禽归”(《野望》)触发了诗人王绩的思家思归之情。“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是杜甫在移情花鸟、感时伤世;“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⑤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相见欢》),朱敦儒借中原沦丧表达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剧哉边海民,⑥寄身于草野”(《梁甫行》)是曹植在抒写对乱世海民的深切同情;曹操借“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抒发老当益壮、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⑧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阐述了孟子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滋润着每一代人的精神家园。
5.(3分)习总书记到西南联大旧址考察调研时,深有感触地说:“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为国家、为民族,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动机。艰苦简陋的环境,恰恰是出人才的地
方。”结合以上资料和以往的学习经验,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示例】习总书记这段话强调的是学生(青年人)学习的动机应该是为国家、为民族。我们现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方能不负韶华,不负时代。艰苦简陋的环境中,青年人应该努力适应环境,不被外界所影响,努力提升自己,最终有所成就。(3分,意近即可)
6.(3分)小语梳理语文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列举了其中三类错误,请你从每类中选择一处修改。
(1)容易读错的字 A.侵(qīnɡ)略B.永垂不朽(xǒu)
(2)容易写错的字 A.巧妙绝纶B.慷概激昂
(3)容易说错的话 A.昆明广大爱国学生发起“一二·一”民主活动。B.对于齐白石,虽然我心慕手追,却仍然望其项背。
(1)A.“侵”应读作“qīn”,B.“朽”应读作“xiǔ”;(2)A.“纶”应写作“伦”;B.“概”应写作“慨”;(3)A.将“活动”改为“运动”,B.在“望其项背”前加上“难以”。(每小题选择一处作答即可)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7~8题。
江村杜甫
清江①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释】①清江:清澈的江水。江,指锦江,岷江的支流,在成都西郊的一段称浣花溪。
7.(2分)古诗讲究炼字。古诗《春望》首联“城春草木深”的“深”字和《江村》首联“清江一曲抱村流”的“抱”字都极富韵味。
8.(2分)有评论说,全诗流露的情感似是欣喜实含悲苦。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说明。
同意这种看法。对于饱经离乱的诗人来说,江水环绕,环境优美,生活安定,自然是欣喜和满足的。但是,这一切是建立在朋友资助的基础上的,是不牢靠的;对杜甫这样忧国忧民的诗人,“微躯此外更何求”其实是一种无奈之语,自慰之词。所以说,这首诗的欣喜之音中透露着悲苦之调。(2分,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B)?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乙】靖康之难②,钦宗幸虏营。虏人欲得某文③。钦宗不得已,为诏从臣孙觌为之,阴冀觌不奉诏,得以为解。而觌不复辞,一挥立就,过为贬损,以媚虏人。而词甚精丽,如宿成④者。虏人大喜,至以大宗城卤⑤获妇饷之。觌亦不辞。其后每语人曰:“人不胜天久矣古今祸乱莫非天之所为。而一时之士,欲以人力胜之,是以多败事而少成功,而身以不免焉。孟子所谓‘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者,盖谓此也。”或戏之曰:“然则,子之在虏营也,顺天为已甚(C)!其寿而康也宜哉!”觌惭亡以应。闻者快之。
(选自朱熹《记孙觌①事》,有删改)【注释】①孙觌(dí):宋钦宗时,官翰林学士。②靖康之难: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灭亡了北宋。③某文:指投降书。④宿成:事先已经做好。⑤卤:同“掳”。
9.(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加点词 词义
查阅词典法:命令;教导、训诲;命运 父命之 (1)教导、训诲
语境推断法 必敬必戒 (2)谨慎
参考词语法:冀其成功 阴冀觌不奉诏 (3)希望
课内迁移法:河曲智叟亡以应 觌惭亡以应 (4)没有
10.(2分)请将“哉”“乎”“矣”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哉)B.(乎)C.(矣)
11.(2分)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断两处)。
人不胜天久矣古今祸乱莫非天之所为
[答案]人不胜天久矣/古今祸乱/莫非天之所为
12.(2分)请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13.(2分)【甲】文强调了要讲仁德,合乎道义来行事,还提出要讲礼法,即“立天下之正位”(用原文回答)。
14.(2分)你认为孙觌是不是大丈夫?请结合【甲】文孟子对大丈夫的论述进行判断并分析。
孙觌不是一个大丈夫。他不辞写投降书,并在投降书中贬损宋朝、讨好金人,没有做到“威武不能屈”;金人将掳来的妇人送给他,他不推辞,没有做到“富贵不能淫”。(2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附【乙】文参考译文:
靖康之难时,钦宗被抓到金国军营。金人想得到宋朝的降书。钦宗迫不得已,命令近臣孙觌来写,暗地里希望孙觌不听从命令,来使自己得到解脱。但是孙觌没有推辞,很快就写成了,非常过分地贬损宋朝,来向金人献媚,而且词句精美,像事先已经写成似的。金人大喜,把从宋朝皇宫中抢来的妇女赏给他。他也不推辞。此后,他常常对人说:“人力不能战胜天意,这是由来已久的了。古今的祸乱,没有一次不是上天决定的。可是当时的人却想用人力来战胜它,所以失败
的多,成功的少,而且自身不保。孟子所说的‘顺应天意就能生存下来,违背天意就会灭亡’,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有人讥笑他说:“既然这样,那么你在敌营里非常顺应天意,能够健康长寿也真是应该啊!”孙觌惭愧得无话可说。听说这件事的人都感到痛快。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
书香飘海外的天一阁博物院
方彭依梦
①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它坐落在风光旖旎的月湖景区,建于明嘉靖年间,由当时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并命名为“天一阁”。
②在天一阁建成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范氏藏书为私家所有,秘不外宣。直到清康熙十二年,黄宗羲打破这一禁令,登阁、抄书并写下《天一阁藏书记》,此后,天一阁声名日隆,受到广大读书人推崇。
③天一阁博物院1994年正式命名,是以天一阁藏书楼为核心、以藏书文化为特色的专题博物馆,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天一阁博物院登记藏品22万余件,特色收藏为古籍、书画、碑帖等,古籍共有16万余册,其中
5493册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④来到天一阁博物院西大门,门厅上方悬挂“南国书城”匾额,这是国画大师潘天寿在1962年所书。两旁的对联则是文献学家顾廷龙的手笔。1981年,顾廷龙来天一阁访书,用钟鼎文写下了这副对联:“天一遗型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上联是说天一阁源远流长,下联包含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作为“外姓第一人”登上天一阁的典故。
⑤迈入西大门,首先看到一尊手持书籍、正襟危坐的铜像,这便是天一阁的创建者——范钦。继续向前,来到东明草堂。东明草堂是范钦在天一阁建成之前藏书的地方,天一阁建成后,草堂不再藏书,只当作书房和招待宾客的场所。
⑥与东明草堂一墙之隔的是范氏故居,从范氏故居向东,走过甬道,就来到了天一阁。天一阁又名宝书楼,因阁楼二层悬挂着明隆庆年间宁波郡守王原相所书“宝书楼”匾而得名。
⑦天一阁藏书楼坐北朝南,为两层砖木结构的硬山顶重楼式建筑,通高8.5米,斜坡屋顶,青瓦覆上。一层面阔、进深各六间,二层除楼梯间外为一大通间,以书橱间隔。阁前凿“天一池”通月湖,园林以“福、禄、寿”意蕴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范钦藏在楼中的书籍曾多达7万余卷,后来逐渐散失,目前范氏原藏书仅存1.3万多卷。
⑧地处阴雨绵绵的江南,这座木结构建筑何以能水火不侵,让书籍一直保存完好?乾隆也曾对此好奇,命杭州织造寅著来天一阁调查。寅著调查后总结出几点:一是左右用砖砌墙,隔绝火源;二是书橱前后开门,两面贮书,通风透气;三是书橱下放置英石,吸收潮气;四是阁前凿池,储水防火。
⑨步入东园,便来到天一阁博物院的第二个参观区域——园林休闲区。这里曾是南宋宰相史弥远“观文府”的花园,在明代则是吏部尚书闻渊“天官第”的花园。
⑩东园四周环廊,西侧凿有大池塘,号“明池”,园名与池名结合起来就是天一阁创始人范钦的号“东明”。园东侧迁建、平移宁波各地文物,布置成多处雅致的景点。
穿过百鹅亭,来到收藏书法艺术作品的凝晖堂,这里陈列着唐代以来诸多《兰亭序》摹本,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摹勒上石的“神龙本”《兰亭序》。天一阁藏《兰亭序》是所有“神龙本”《兰亭序》的最早刻石,即所有“神龙本”兰亭刻本的“祖本”。不少书法爱好者慕名来到天一阁领略王羲之书法的风采。
天一阁现藏古籍16万余册,其中善本有3万余册,分为经、史、子、集、丛。2010年,天一阁又建造了新书库,基本实现恒温恒湿,更有利于书籍保存。
从私家藏书楼到公共博物馆,从“书不出阁”到“阁闻天下”,天一阁早已完成身份的转变。如今,天一阁不仅是传统文脉的象征,更是城市文化地标和“会客厅”。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5月2日,有删改]
15.(2分)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天一阁藏书楼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三大私家藏书楼之一。
B.以藏书名闻天下的天一阁博物院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
C.文章第④— 段是按照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把天一阁博物院的整体布局清晰地介绍给读者。
D.第 段总结全文,对天一阁博物院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高度概括和赞美。
[解析]A项,结合第①段“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可知,选项表述有误。
16.(2分)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抓住天一阁博物院历史悠久、藏书丰富、规模宏大的特点进行介绍。
17.(3分)本文标题有什么作用?
①生动形象地指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天一阁博物院;②揭示了天一阁博物院的特点;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1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
桐柏城里寻桐柏 李朝俊
①千里淮河入东海,源头在河南省桐柏县。
②小时候,在村里树下乘凉,听一位老者说起桐柏县名的由来。他绘声绘色地讲,县城里有棵桐树抱着柏树的“桐柏树”,已经上千岁了,桐柏县就是由这棵奇树得名的。
③从此,桐柏树便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着哪天去县城里好好看看这棵奇树。天气好时,我喜欢站在村子南山的巨石上,眺望崇山峻岭中的县城,想象着这棵树的雄姿。
④机会来了!我应征准备入伍,要到县城去体检。那天,上了翻斗汽车,我们翻山跨水,眼前终于出现一个长满茶树的山头。有人大喊:“转过山弯,桐柏县城就到了!
⑤我伸长脖子向前望,远远一片青堂瓦舍,在云雾缭绕的河边静卧,被升腾着的雾气笼罩,好像传说中的天宫。翻斗汽车穿过一片树林,爬过曲曲折折的山岭坡头,驶过一座十来丈长的桥,沿沙石铺成的公路转过县汽车站墙角,最后在一个大门前停了下来。
⑥平生第一次进了县城,遗憾的是,这次我没有机会去找那棵神奇的“桐柏树”。
⑦十天后的一大早,我搭乘翻斗汽车赶往县城换军装,我决心这次和“桐柏树”合个影。正在我无限憧憬之时,不知为何,车子竟绕县城而不入,径直驶往城外的县委党校。在这里,接兵首长给我们分组,我们换上了蓝色的海军服。
⑧穿上军装的我,望天是瓦蓝的,看山是金色的,凝视树木翠竹,它们枝开叶动,像与我亲切打着招呼。我和战友们走出党校门,越过岩石板桥,去城里闲逛。我们走了很久,没有见到那棵“桐柏树”,最后停在十字街口一个玻璃橱窗前,橱窗里摆满了各种图书。在不大的书店里浏览一阵,我毫不犹豫地掏出钱,将期待很久的小说《桐柏英雄》收进刚发的军挎包中。
⑨那以后,我走出了桐柏山区,走进了海防前哨。直到有一次归乡探亲,战友邀我进城相会,我才又一次与桐柏城亲密接触。一辆自行车,骑行在街巷之中,看了淮源祠,看了老文庙……我心心念念的,依然是那棵让我魂牵梦萦的“桐柏树”。不经意间,我来到一座青瓦灰砖的庭院前。院里形态各异的沧桑老树给了我极大震撼:巍峨的树阵里,有的粗干好像刀劈斧砍、雷击火烧一般;有的枯枝如剑戟斜插苍穹;有的老干新枝越过楼顶,迎风冲日向天长去……数十株巨型柏树,是我平生未见的奇观!那一刻,我的心灵仿佛受到了极大触动。
⑩闻着桐花香味走去,啊!我终于看到了“桐柏树”的绝妙风采:一棵茂盛硕大的桐树,枝摇花开,巨大的枝干像臂膀一样,将一棵古柏从腰间紧紧抱住。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终于亲见了儿时听来的、一直萦绕心头的“桐抱柏”!
站在树下,我不由想到,桐柏一体,共迎风雨,甘苦与共,本是不同树种,一个落叶,一个常青,却能够包容共生,这是不是“桐柏树”带给我们的启示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加,我对桐柏城由陌生变得熟悉。
桐柏,是一座绿意盎然的旅游城市。县城被山水环抱着,东、西、北都是高高低低的山岭,岭上桐松槐柏,沟中清泉叮咚,水边绿竹如海。“古来贤哲产其间”的桐柏山有盘古庙宇,有传说中嫦娥飞天的月河。太白极顶,高过千米,南拥楚天,北望中原。每年秋季,这里漫山遍野都是红叶,让人流连忘返。
桐柏,是一座遍布红色印记的革命文化名城。这里曾是中共鄂豫边省委、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桐柏军区的根据地,许多革命先辈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那本以桐柏军民生活为背景的小说
《桐柏英雄》,那部由小说改编的电影《小花》,就是这里热血儿女、英雄故事的赞歌!
桐柏,还是一座充盈着青春活力的淮源古城。这里的公路越修越宽敞,街边公园越建越漂亮。城市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行走街区,大道宽敞,游人熙攘,入夜街灯辉煌。淮水桐山,绿树繁花,桐柏正在新时代里阔步向前。
他乡归来在桐柏,穿行县城,望桐花灿烂开,闻柏枝香自来,情到深处,百感交集:我就像一颗水滴,从淮河出发,在祖国的大江大海里奔流向前。如今回到桐柏,只觉得这座小时候看来那么遥远的小城,如今却是这样亲近,就伴在眼前……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1月1日,有删改)
18.(2分)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你认为标题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说说理由。
“寻”字用得最好。“寻”有寻找“桐柏树”之意,又有探究“桐柏精神”的含义,颇有韵味。
19.(2分)本文围绕“寻桐柏”来写,根据提示梳理文章内容。
事件 情感
小时候,听老者说起桐柏县的来历 ①好奇/向往/期待
体检那天,②在城里闲逛/买了一本小说《桐柏英雄》 遗憾
穿上军装那天,在城里闲逛,没有见到“桐柏树” 失落
③归乡探亲,(骑行街巷中)看到了“桐抱柏” ④惊喜/震撼
20.(3分)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这座小时候看来那么遥远的小城,如今却是这样亲近,就伴在眼前……(赏析加点词)
“遥远”指小时候的“我”遥望崇山峻岭中的桐柏县产生的陌生感(距离感)或者指对小时候的“我”来说,桐柏县在崇山峻岭、云雾缭绕中,离我很远(感觉很陌生)(1分);“亲近”指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加,“我”对桐柏城由陌生变得熟悉(1分)。从“遥远”到“亲近”的变化,写出“我”对桐柏县有更全面的认识,倍感亲切与温馨,也体现“我”的成长。(1分)
21.(2分)文中第 两段可以调换位置吗?请简要分析。
不能。 段紧承上文,写出“我”见到“桐抱柏”后的感受, 段是过渡段,引出下文对桐柏城精神内涵的解读(1分);文章脉络清晰,作者由儿时寻找“桐柏树”到长大后探寻桐柏县的精神,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揭示文章主题(1分)。
22.(3分)“我就像一颗水滴,从淮河出发,在祖国的大江大海里奔流向前。”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句子的含义。
①“我”带着对“桐柏树”的情结,从乡村走向县城,走出桐柏山区,走进了海防前哨;②“我”从一个普通的乡村孩子,成长为一名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新时代军人;③“我”像一颗小水滴,汇入家乡新时代建设的洪流中,成为祖国新时代建设的一分子,为家乡、祖国贡献自己一份力量。(每点1分)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3~26题。
昆虫记(节选)
总而言之,好运不会抛弃勇敢的人。后来我又进了在伏克罗斯的初级师范学校,在那里我能免费分到食物,尽管只是干栗子和豌豆而已,校长是位极有见识的人,他不久便信任了我,并且给了我完全的自由。……当周围的同学们都在订正背书的错误时,我却可以在书桌的角落里观察夹竹桃的果子、金鱼草种子的壳,还有黄蜂的刺和地甲虫们的翅膀。
我对于自然科学的兴趣,就这样慢慢地滋长起来了。在那时候,生物学是被一般学者所轻看的学科,学校方面所承认的必修课程是拉丁文、希腊文和数学。
于是我竭尽全力地去研究高等数学。这是一种艰难的奋斗,没有老师的指导,碰到疑难问题,往往好几天得不到解决,可我一直坚持不懈地学着,从未想过半途而废,而终于有所成就。
红星照耀中国(节选)
我和一些湖南学生一道去了北平。……北平的生活费用对我来说似乎太高了。我是借了朋友们的钱去首都的,一到那里就得马上找工作。我以前在师范学校的伦理学教师杨昌济,这时已经当上了国立北京大学的教授。我请他帮我找份工作,他将我介绍给北大图书馆的主任。这位主任就是李大钊,他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被张作霖杀害。李大钊为我安排了图书馆助理馆员的工作,我每月可以领到一大笔工资——8元钱。
我对政治的兴趣越来越浓,思想越来越进步。我和你讲过这种情况的背景。但我当时的思想仍然是混乱的。正如我们常说的那样,我正在寻找一条出路。我读了一些有关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并且深受影响。……我赞同许多无政府主义的主张……
23.(2分)《昆虫记》(节选)说“好运不会抛弃勇敢的人”。这在两篇选文中的主人公身上均有体现。请你就《昆虫记》(节选)叙一叙。
【示例】“好运不会抛弃勇敢的人。”“我”取得了校长的信任,得以认真观察动植物,“我”竭尽全力地去研究高等数学,一直坚持不懈地学着,从未想过半途而废,终于有所成就。
24.(2分)两篇选文都用到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就《红星照耀中国》选段,请你品一品。
【示例】选文记叙了“我”追求进步思想而借钱到北平,并被以前的老师杨昌济介绍到北大图书馆做管理员工作的经历。
25.(2分)两篇选文都写出主人公善于“改变命运”的特点,结合选段,请你评一评《昆虫记》(节选)中的“我”。
【示例】“我”善于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在伏克罗斯的初级师范学校求学,在这里得到了校长的信任、完全的自由,促使“我”后来走上专心研究昆虫的道路。
26.(2分)《昆虫记》和《红星照耀中国》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请结合选文内容探究《红星照耀中国》的主旨。
【示例】通过叙述“我”善于与人交流、谋求工作等经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主旨多元,意对即可)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7.(5分)某校八年级(5)班以“探寻古建筑”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任务一:班级采风小组准备到王岭村去探寻清代木塔建筑。请你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写一段话,告诉同学们怎样从学校前往目的地。
(50字以内)
【示例一】从学校出发,一直往东到十里铺,再往东北到染坊村,然后往北,不远就是王岭村。【示例二】从学校出发,一直往东到十里铺,然后左转向前到染坊村,再沿着右边的路直走就能到王岭村。(意对即可)
任务二:小敏对古建筑情有独钟,是班里有名的“古建筑迷”,但她的妈妈担心参加主题活动会影响学习。作为小敏的同桌,请你引用下面的谚语,来劝说小敏的妈妈。
谚语:磨刀不误砍柴工。
【示例】阿姨,您好,小敏非常热爱古建筑,参加主题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她的学习,而且能提高她学习的积极性,是大有益处的。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不就是这个道理吗?(意对即可)
28.(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中国是桥文化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中国桥文化发展于隋,兴盛于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请以《桥》为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传统文化的前途命运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请将《未来的》补充完整,结合民俗载体,发挥想象,写一篇文章。
任务三:从建筑艺术、民间手工艺、特产、美食四个方面选择一个具体的民俗载体(如灯笼、月饼等),调动与之相关的回忆,用一件事或多件事来表达情思,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答案]作文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八上语文第五单元测试
(建议用时:150分钟满分:120分)
(满分:120分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班级开展“走近西南联大,体会家国情怀”学习实践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1.(2分)“国”原作“或”,由表示城镇的“口”和表示军队的“戈”组成,
意为军队保护城邦,后面才加上了表示范围的“口”(wéi),指都城等区域。“国”有国防之意,比如“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不过“国”在古诗文里大多还是表示国都或国家,如“①尚思为国戍轮台(教材中出现的古诗文句子只要解释为国家或国都的都可)”中“国”的意思就是
②国家(与上句对应即可)。
2.(2分)《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中闻一多先生篆刻的
“”(国)字缺口向东是有深意的,是因为①缺口向东,交代当时中国东部受到日本入侵,这也体现了闻一多先生②呼吁中国人要英勇无畏地抵抗侵略者,守卫国土(情感或愿望)。
3.(2分)查找资料时,发现文中【甲】处对联缺失,请完善内容。
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到昆明东北郊龙泉镇龙头村租了一间民房。这里环境非常恶劣,面积不足20平方米,楼下面关着牲畜,又脏又臭,房顶夏天漏雨,冬天透风,但夫妇二人居住久了,安之若素。
他还特意在大门上写了一副对联:“闲招白云鹤千里,【甲】。”
他进门时,总爱念一遍字迹斑斑的对联,还仿京剧念白道一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副对联也是当年联大教授艰苦生活的缩影!(选自《西南联大教授对联撷珍》,有删改)
填入空缺处最合适的一项是(D)
A.一炉香黄庭静读 B.香一炉静读黄庭
C.黄庭静读一炉香 D.静读黄庭香一炉
4.(8分)小语围绕“家国情怀”这一主题编写了下面这段话。请你根据学过的古诗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家国情怀是中国古诗文的永恒主题。李白的“①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借写故乡水抒发思乡情;崔颢诗中的“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用长江上浩渺的烟波烘托愁思;“牧人驱犊返,③猎马带禽归”(《野望》)触发了诗人王绩的思家思归之情。“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是杜甫在移情花鸟、感时伤世;“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⑤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相见欢》),朱敦儒借中原沦丧表达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剧哉边海民,⑥寄身于草野”(《梁甫行》)是曹植在抒写对乱世海民的深切同情;曹操借“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抒发老当益壮、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⑧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阐述了孟子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滋润着每一代人的精神家园。
5.(3分)习总书记到西南联大旧址考察调研时,深有感触地说:“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为国家、为民族,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动机。艰苦简陋的环境,恰恰是出人才的地
方。”结合以上资料和以往的学习经验,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示例】习总书记这段话强调的是学生(青年人)学习的动机应该是为国家、为民族。我们现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方能不负韶华,不负时代。艰苦简陋的环境中,青年人应该努力适应环境,不被外界所影响,努力提升自己,最终有所成就。(3分,意近即可)
6.(3分)小语梳理语文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列举了其中三类错误,请你从每类中选择一处修改。
(1)容易读错的字 A.侵(qīnɡ)略B.永垂不朽(xǒu)
(2)容易写错的字 A.巧妙绝纶B.慷概激昂
(3)容易说错的话 A.昆明广大爱国学生发起“一二·一”民主活动。B.对于齐白石,虽然我心慕手追,却仍然望其项背。
(1)A.“侵”应读作“qīn”,B.“朽”应读作“xiǔ”;(2)A.“纶”应写作“伦”;B.“概”应写作“慨”;(3)A.将“活动”改为“运动”,B.在“望其项背”前加上“难以”。(每小题选择一处作答即可)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7~8题。
江村杜甫
清江①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释】①清江:清澈的江水。江,指锦江,岷江的支流,在成都西郊的一段称浣花溪。
7.(2分)古诗讲究炼字。古诗《春望》首联“城春草木深”的“深”字和《江村》首联“清江一曲抱村流”的“抱”字都极富韵味。
8.(2分)有评论说,全诗流露的情感似是欣喜实含悲苦。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说明。
同意这种看法。对于饱经离乱的诗人来说,江水环绕,环境优美,生活安定,自然是欣喜和满足的。但是,这一切是建立在朋友资助的基础上的,是不牢靠的;对杜甫这样忧国忧民的诗人,“微躯此外更何求”其实是一种无奈之语,自慰之词。所以说,这首诗的欣喜之音中透露着悲苦之调。(2分,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B)?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乙】靖康之难②,钦宗幸虏营。虏人欲得某文③。钦宗不得已,为诏从臣孙觌为之,阴冀觌不奉诏,得以为解。而觌不复辞,一挥立就,过为贬损,以媚虏人。而词甚精丽,如宿成④者。虏人大喜,至以大宗城卤⑤获妇饷之。觌亦不辞。其后每语人曰:“人不胜天久矣古今祸乱莫非天之所为。而一时之士,欲以人力胜之,是以多败事而少成功,而身以不免焉。孟子所谓‘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者,盖谓此也。”或戏之曰:“然则,子之在虏营也,顺天为已甚(C)!其寿而康也宜哉!”觌惭亡以应。闻者快之。
(选自朱熹《记孙觌①事》,有删改)【注释】①孙觌(dí):宋钦宗时,官翰林学士。②靖康之难: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灭亡了北宋。③某文:指投降书。④宿成:事先已经做好。⑤卤:同“掳”。
9.(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加点词 词义
查阅词典法:命令;教导、训诲;命运 父命之 (1)教导、训诲
语境推断法 必敬必戒 (2)谨慎
参考词语法:冀其成功 阴冀觌不奉诏 (3)希望
课内迁移法:河曲智叟亡以应 觌惭亡以应 (4)没有
10.(2分)请将“哉”“乎”“矣”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哉)B.(乎)C.(矣)
11.(2分)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断两处)。
人不胜天久矣古今祸乱莫非天之所为
[答案]人不胜天久矣/古今祸乱/莫非天之所为
12.(2分)请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13.(2分)【甲】文强调了要讲仁德,合乎道义来行事,还提出要讲礼法,即“立天下之正位”(用原文回答)。
14.(2分)你认为孙觌是不是大丈夫?请结合【甲】文孟子对大丈夫的论述进行判断并分析。
孙觌不是一个大丈夫。他不辞写投降书,并在投降书中贬损宋朝、讨好金人,没有做到“威武不能屈”;金人将掳来的妇人送给他,他不推辞,没有做到“富贵不能淫”。(2分,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
书香飘海外的天一阁博物院
方彭依梦
①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它坐落在风光旖旎的月湖景区,建于明嘉靖年间,由当时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并命名为“天一阁”。
②在天一阁建成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范氏藏书为私家所有,秘不外宣。直到清康熙十二年,黄宗羲打破这一禁令,登阁、抄书并写下《天一阁藏书记》,此后,天一阁声名日隆,受到广大读书人推崇。
③天一阁博物院1994年正式命名,是以天一阁藏书楼为核心、以藏书文化为特色的专题博物馆,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天一阁博物院登记藏品22万余件,特色收藏为古籍、书画、碑帖等,古籍共有16万余册,其中
5493册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④来到天一阁博物院西大门,门厅上方悬挂“南国书城”匾额,这是国画大师潘天寿在1962年所书。两旁的对联则是文献学家顾廷龙的手笔。1981年,顾廷龙来天一阁访书,用钟鼎文写下了这副对联:“天一遗型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上联是说天一阁源远流长,下联包含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作为“外姓第一人”登上天一阁的典故。
⑤迈入西大门,首先看到一尊手持书籍、正襟危坐的铜像,这便是天一阁的创建者——范钦。继续向前,来到东明草堂。东明草堂是范钦在天一阁建成之前藏书的地方,天一阁建成后,草堂不再藏书,只当作书房和招待宾客的场所。
⑥与东明草堂一墙之隔的是范氏故居,从范氏故居向东,走过甬道,就来到了天一阁。天一阁又名宝书楼,因阁楼二层悬挂着明隆庆年间宁波郡守王原相所书“宝书楼”匾而得名。
⑦天一阁藏书楼坐北朝南,为两层砖木结构的硬山顶重楼式建筑,通高8.5米,斜坡屋顶,青瓦覆上。一层面阔、进深各六间,二层除楼梯间外为一大通间,以书橱间隔。阁前凿“天一池”通月湖,园林以“福、禄、寿”意蕴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范钦藏在楼中的书籍曾多达7万余卷,后来逐渐散失,目前范氏原藏书仅存1.3万多卷。
⑧地处阴雨绵绵的江南,这座木结构建筑何以能水火不侵,让书籍一直保存完好?乾隆也曾对此好奇,命杭州织造寅著来天一阁调查。寅著调查后总结出几点:一是左右用砖砌墙,隔绝火源;二是书橱前后开门,两面贮书,通风透气;三是书橱下放置英石,吸收潮气;四是阁前凿池,储水防火。
⑨步入东园,便来到天一阁博物院的第二个参观区域——园林休闲区。这里曾是南宋宰相史弥远“观文府”的花园,在明代则是吏部尚书闻渊“天官第”的花园。
⑩东园四周环廊,西侧凿有大池塘,号“明池”,园名与池名结合起来就是天一阁创始人范钦的号“东明”。园东侧迁建、平移宁波各地文物,布置成多处雅致的景点。
穿过百鹅亭,来到收藏书法艺术作品的凝晖堂,这里陈列着唐代以来诸多《兰亭序》摹本,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摹勒上石的“神龙本”《兰亭序》。天一阁藏《兰亭序》是所有“神龙本”《兰亭序》的最早刻石,即所有“神龙本”兰亭刻本的“祖本”。不少书法爱好者慕名来到天一阁领略王羲之书法的风采。
天一阁现藏古籍16万余册,其中善本有3万余册,分为经、史、子、集、丛。2010年,天一阁又建造了新书库,基本实现恒温恒湿,更有利于书籍保存。
从私家藏书楼到公共博物馆,从“书不出阁”到“阁闻天下”,天一阁早已完成身份的转变。如今,天一阁不仅是传统文脉的象征,更是城市文化地标和“会客厅”。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5月2日,有删改]
15.(2分)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天一阁藏书楼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三大私家藏书楼之一。
B.以藏书名闻天下的天一阁博物院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
C.文章第④— 段是按照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把天一阁博物院的整体布局清晰地介绍给读者。
D.第 段总结全文,对天一阁博物院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高度概括和赞美。
16.(2分)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抓住天一阁博物院历史悠久、藏书丰富、规模宏大的特点进行介绍。
17.(3分)本文标题有什么作用?
①生动形象地指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天一阁博物院;②揭示了天一阁博物院的特点;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1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
桐柏城里寻桐柏 李朝俊
①千里淮河入东海,源头在河南省桐柏县。
②小时候,在村里树下乘凉,听一位老者说起桐柏县名的由来。他绘声绘色地讲,县城里有棵桐树抱着柏树的“桐柏树”,已经上千岁了,桐柏县就是由这棵奇树得名的。
③从此,桐柏树便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着哪天去县城里好好看看这棵奇树。天气好时,我喜欢站在村子南山的巨石上,眺望崇山峻岭中的县城,想象着这棵树的雄姿。
④机会来了!我应征准备入伍,要到县城去体检。那天,上了翻斗汽车,我们翻山跨水,眼前终于出现一个长满茶树的山头。有人大喊:“转过山弯,桐柏县城就到了!
⑤我伸长脖子向前望,远远一片青堂瓦舍,在云雾缭绕的河边静卧,被升腾着的雾气笼罩,好像传说中的天宫。翻斗汽车穿过一片树林,爬过曲曲折折的山岭坡头,驶过一座十来丈长的桥,沿沙石铺成的公路转过县汽车站墙角,最后在一个大门前停了下来。
⑥平生第一次进了县城,遗憾的是,这次我没有机会去找那棵神奇的“桐柏树”。
⑦十天后的一大早,我搭乘翻斗汽车赶往县城换军装,我决心这次和“桐柏树”合个影。正在我无限憧憬之时,不知为何,车子竟绕县城而不入,径直驶往城外的县委党校。在这里,接兵首长给我们分组,我们换上了蓝色的海军服。
⑧穿上军装的我,望天是瓦蓝的,看山是金色的,凝视树木翠竹,它们枝开叶动,像与我亲切打着招呼。我和战友们走出党校门,越过岩石板桥,去城里闲逛。我们走了很久,没有见到那棵“桐柏树”,最后停在十字街口一个玻璃橱窗前,橱窗里摆满了各种图书。在不大的书店里浏览一阵,我毫不犹豫地掏出钱,将期待很久的小说《桐柏英雄》收进刚发的军挎包中。
⑨那以后,我走出了桐柏山区,走进了海防前哨。直到有一次归乡探亲,战友邀我进城相会,我才又一次与桐柏城亲密接触。一辆自行车,骑行在街巷之中,看了淮源祠,看了老文庙……我心心念念的,依然是那棵让我魂牵梦萦的“桐柏树”。不经意间,我来到一座青瓦灰砖的庭院前。院里形态各异的沧桑老树给了我极大震撼:巍峨的树阵里,有的粗干好像刀劈斧砍、雷击火烧一般;有的枯枝如剑戟斜插苍穹;有的老干新枝越过楼顶,迎风冲日向天长去……数十株巨型柏树,是我平生未见的奇观!那一刻,我的心灵仿佛受到了极大触动。
⑩闻着桐花香味走去,啊!我终于看到了“桐柏树”的绝妙风采:一棵茂盛硕大的桐树,枝摇花开,巨大的枝干像臂膀一样,将一棵古柏从腰间紧紧抱住。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终于亲见了儿时听来的、一直萦绕心头的“桐抱柏”!
站在树下,我不由想到,桐柏一体,共迎风雨,甘苦与共,本是不同树种,一个落叶,一个常青,却能够包容共生,这是不是“桐柏树”带给我们的启示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加,我对桐柏城由陌生变得熟悉。
桐柏,是一座绿意盎然的旅游城市。县城被山水环抱着,东、西、北都是高高低低的山岭,岭上桐松槐柏,沟中清泉叮咚,水边绿竹如海。“古来贤哲产其间”的桐柏山有盘古庙宇,有传说中嫦娥飞天的月河。太白极顶,高过千米,南拥楚天,北望中原。每年秋季,这里漫山遍野都是红叶,让人流连忘返。
桐柏,是一座遍布红色印记的革命文化名城。这里曾是中共鄂豫边省委、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桐柏军区的根据地,许多革命先辈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那本以桐柏军民生活为背景的小说
《桐柏英雄》,那部由小说改编的电影《小花》,就是这里热血儿女、英雄故事的赞歌!
桐柏,还是一座充盈着青春活力的淮源古城。这里的公路越修越宽敞,街边公园越建越漂亮。城市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行走街区,大道宽敞,游人熙攘,入夜街灯辉煌。淮水桐山,绿树繁花,桐柏正在新时代里阔步向前。
他乡归来在桐柏,穿行县城,望桐花灿烂开,闻柏枝香自来,情到深处,百感交集:我就像一颗水滴,从淮河出发,在祖国的大江大海里奔流向前。如今回到桐柏,只觉得这座小时候看来那么遥远的小城,如今却是这样亲近,就伴在眼前……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1月1日,有删改)
18.(2分)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你认为标题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说说理由。
“寻”字用得最好。“寻”有寻找“桐柏树”之意,又有探究“桐柏精神”的含义,颇有韵味。
19.(2分)本文围绕“寻桐柏”来写,根据提示梳理文章内容。
事件 情感
小时候,听老者说起桐柏县的来历 ①好奇/向往/期待
体检那天,②在城里闲逛/买了一本小说《桐柏英雄》 遗憾
穿上军装那天,在城里闲逛,没有见到“桐柏树” 失落
③归乡探亲,(骑行街巷中)看到了“桐抱柏” ④惊喜/震撼
20.(3分)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这座小时候看来那么遥远的小城,如今却是这样亲近,就伴在眼前……(赏析加点词)
“遥远”指小时候的“我”遥望崇山峻岭中的桐柏县产生的陌生感(距离感)或者指对小时候的“我”来说,桐柏县在崇山峻岭、云雾缭绕中,离我很远(感觉很陌生)(1分);“亲近”指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加,“我”对桐柏城由陌生变得熟悉(1分)。从“遥远”到“亲近”的变化,写出“我”对桐柏县有更全面的认识,倍感亲切与温馨,也体现“我”的成长。(1分)
21.(2分)文中第 两段可以调换位置吗?请简要分析。
不能。 段紧承上文,写出“我”见到“桐抱柏”后的感受, 段是过渡段,引出下文对桐柏城精神内涵的解读(1分);文章脉络清晰,作者由儿时寻找“桐柏树”到长大后探寻桐柏县的精神,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揭示文章主题(1分)。
22.(3分)“我就像一颗水滴,从淮河出发,在祖国的大江大海里奔流向前。”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句子的含义。
①“我”带着对“桐柏树”的情结,从乡村走向县城,走出桐柏山区,走进了海防前哨;②“我”从一个普通的乡村孩子,成长为一名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新时代军人;③“我”像一颗小水滴,汇入家乡新时代建设的洪流中,成为祖国新时代建设的一分子,为家乡、祖国贡献自己一份力量。(每点1分)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3~26题。
昆虫记(节选)
总而言之,好运不会抛弃勇敢的人。后来我又进了在伏克罗斯的初级师范学校,在那里我能免费分到食物,尽管只是干栗子和豌豆而已,校长是位极有见识的人,他不久便信任了我,并且给了我完全的自由。……当周围的同学们都在订正背书的错误时,我却可以在书桌的角落里观察夹竹桃的果子、金鱼草种子的壳,还有黄蜂的刺和地甲虫们的翅膀。
我对于自然科学的兴趣,就这样慢慢地滋长起来了。在那时候,生物学是被一般学者所轻看的学科,学校方面所承认的必修课程是拉丁文、希腊文和数学。
于是我竭尽全力地去研究高等数学。这是一种艰难的奋斗,没有老师的指导,碰到疑难问题,往往好几天得不到解决,可我一直坚持不懈地学着,从未想过半途而废,而终于有所成就。
红星照耀中国(节选)
我和一些湖南学生一道去了北平。……北平的生活费用对我来说似乎太高了。我是借了朋友们的钱去首都的,一到那里就得马上找工作。我以前在师范学校的伦理学教师杨昌济,这时已经当上了国立北京大学的教授。我请他帮我找份工作,他将我介绍给北大图书馆的主任。这位主任就是李大钊,他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被张作霖杀害。李大钊为我安排了图书馆助理馆员的工作,我每月可以领到一大笔工资——8元钱。
我对政治的兴趣越来越浓,思想越来越进步。我和你讲过这种情况的背景。但我当时的思想仍然是混乱的。正如我们常说的那样,我正在寻找一条出路。我读了一些有关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并且深受影响。……我赞同许多无政府主义的主张……
23.(2分)《昆虫记》(节选)说“好运不会抛弃勇敢的人”。这在两篇选文中的主人公身上均有体现。请你就《昆虫记》(节选)叙一叙。
【示例】“好运不会抛弃勇敢的人。”“我”取得了校长的信任,得以认真观察动植物,“我”竭尽全力地去研究高等数学,一直坚持不懈地学着,从未想过半途而废,终于有所成就。
24.(2分)两篇选文都用到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就《红星照耀中国》选段,请你品一品。
【示例】选文记叙了“我”追求进步思想而借钱到北平,并被以前的老师杨昌济介绍到北大图书馆做管理员工作的经历。
25.(2分)两篇选文都写出主人公善于“改变命运”的特点,结合选段,请你评一评《昆虫记》(节选)中的“我”。
【示例】“我”善于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在伏克罗斯的初级师范学校求学,在这里得到了校长的信任、完全的自由,促使“我”后来走上专心研究昆虫的道路。
26.(2分)《昆虫记》和《红星照耀中国》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请结合选文内容探究《红星照耀中国》的主旨。
【示例】通过叙述“我”善于与人交流、谋求工作等经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主旨多元,意对即可)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7.(5分)某校八年级(5)班以“探寻古建筑”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任务一:班级采风小组准备到王岭村去探寻清代木塔建筑。请你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写一段话,告诉同学们怎样从学校前往目的地。
(50字以内)
【示例一】从学校出发,一直往东到十里铺,再往东北到染坊村,然后往北,不远就是王岭村。【示例二】从学校出发,一直往东到十里铺,然后左转向前到染坊村,再沿着右边的路直走就能到王岭村。(意对即可)
任务二:小敏对古建筑情有独钟,是班里有名的“古建筑迷”,但她的妈妈担心参加主题活动会影响学习。作为小敏的同桌,请你引用下面的谚语,来劝说小敏的妈妈。
谚语:磨刀不误砍柴工。
【示例】阿姨,您好,小敏非常热爱古建筑,参加主题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她的学习,而且能提高她学习的积极性,是大有益处的。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不就是这个道理吗?(意对即可)
28.(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中国是桥文化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中国桥文化发展于隋,兴盛于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请以《桥》为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传统文化的前途命运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请将《未来的》补充完整,结合民俗载体,发挥想象,写一篇文章。
任务三:从建筑艺术、民间手工艺、特产、美食四个方面选择一个具体的民俗载体(如灯笼、月饼等),调动与之相关的回忆,用一件事或多件事来表达情思,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答案]作文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8张PPT)
人教八上语文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统编八上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八上语文第五单元测试
(建议用时:150分钟 满分:120分)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班级开展“走近西南联大,体会家国情怀”学习实践活动,请你一
起参与。
1.(2分)“国”原作“或”,由表示城镇的“口”和表示军队的“戈”组成,
意为军队保护城邦,后面才加上了表示范围的“口”(wéi),指都城等
区域。“国”有国防之意,比如“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不过“国”在古诗
文里大多还是表示国都或国家,如“①________________(教材中出现
的古诗文句子只要解释为国家或国都的都可)”中“国”的意思就是
②______(与上句对应即可)。
尚思为国戍轮台
国家
2.(2分)《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中闻一多先生篆刻的
“ ”(国)字缺口向东是有深意的,是因为①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也体现了闻一多先生②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或愿望)。
缺口向东,交代当时中国东部受到日本入侵
呼吁中国人要英勇无畏地抵抗侵略者,守卫国土
3.(2分)查找资料时,发现文中【甲】处对联缺失,请完善内容。
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到昆明东北郊龙泉镇龙头村租了一间民
房。这里环境非常恶劣,面积不足20平方米,楼下面关着牲畜,又脏
又臭,房顶夏天漏雨,冬天透风,但夫妇二人居住久了,安之若素。
他还特意在大门上写了一副对联:“闲招白云鹤千里,【甲】_______。”
他进门时,总爱念一遍字迹斑斑的对联,还仿京剧念白道一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副对联也是当年联大教授艰苦生活的缩影!
(选自《西南联大教授对联撷珍》,有删改)
填入空缺处最合适的一项是( )
D
A. 一炉香黄庭静读 B. 香一炉静读黄庭
C. 黄庭静读一炉香 D. 静读黄庭香一炉
4.(8分)小语围绕“家国情怀”这一主题编写了下面这段话。请你根据
学过的古诗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家国情怀是中国古诗文的永恒主题。李白的“①____________,万
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借写故乡水抒发思乡情;崔颢诗中的
“②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用长江上浩
渺的烟波烘托愁思;“牧人驱犊返,③____________”(《野望》)触
发了诗人王绩的思家思归之情。“④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春望》),是杜甫在移情花鸟、感时伤世;
仍怜故乡水
日暮乡关何处是
猎马带禽归
感时花溅泪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⑤____________________”
(《相见欢》),朱敦儒借中原沦丧表达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剧哉
边海民,⑥____________” (《梁甫行》)是曹植在抒写对乱世海民
的深切同情;曹操借“⑦__________,志在千里”(《龟虽寿》)抒发
老当益壮、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⑧__________
________,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阐述了孟子施行仁政的
治国之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滋润着每一代人的精神家
园。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寄身于草野
老骥伏枥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3分)习总书记到西南联大旧址考察调研时,深有感触地说:“教
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为国家、为民族,是学
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动机。艰苦简陋的环境,恰恰是出人才的地
方。”结合以上资料和以往的学习经验,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习总书记这段话强调的是学生(青年人)学习的动机应
该是为国家、为民族。我们现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方能不
负韶华,不负时代。艰苦简陋的环境中,青年人应该努力适应环境,
不被外界所影响,努力提升自己,最终有所成就。(3分,意近即可)
6.(3分)小语梳理语文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列举了其中三类错误,请
你从每类中选择一处修改。
(1)容易读错的字 A.侵(qīnɡ)略 B.永垂不朽(xǒu)
(2)容易写错的字 A.巧妙绝纶 B.慷概激昂
(3)容易说错的话 A.昆明广大爱国学生发起“一二·一”民主活动。B.
对于齐白石,虽然我心慕手追,却仍然望其项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侵”应读作“qīn”,B.“朽”应读作“xiǔ”;(2)A.“纶”应写
作“伦”;B.“概”应写作“慨”;(3)A.将“活动”改为“运动”,B.在“望
其项背”前加上“难以”。(每小题选择一处作答即可)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7~8题。
江 村
杜 甫
清江 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释】 ①清江:清澈的江水。江,指锦江,岷江的支流,在成
都西郊的一段称浣花溪。
7.(2分)古诗讲究炼字。古诗《春望》首联“____________”的“深”字
和《江村》首联“清江一曲抱村流”的“____”字都极富韵味。
城春草木深

8.(2分)有评论说,全诗流露的情感似是欣喜实含悲苦。你同意这种
看法吗?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意这种看法。对于饱经离乱的诗人来说,江水环绕,环境优美,
生活安定,自然是欣喜和满足的。但是,这一切是建立在朋友资助的
基础上的,是不牢靠的;对杜甫这样忧国忧民的诗人,“微躯此外更何
求”其实是一种无奈之语,自慰之词。所以说,这首诗的欣喜之音中透
露着悲苦之调。(2分,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A)?一怒而诸侯
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B)?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
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
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乙】靖康之难,钦宗幸虏营。虏人欲得某文 。钦宗不得已,
为诏从臣孙觌为之,阴冀觌不奉诏,得以为解。而觌不复辞,一挥立
就,过为贬损,以媚虏人。而词甚精丽,如宿成 者。虏人大喜,至
以大宗城卤 获妇饷之。觌亦不辞。其后每语人曰:“人不胜天久矣古
今祸乱莫非天之所为。而一时之士,欲以人力胜之,是以多败事而少
成功,而身以不免焉。孟子所谓‘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者,盖谓此
也。”或戏之曰:“然则,子之在虏营也,顺天为已甚(C)!其寿而
康也宜哉!”觌惭亡以应。闻者快之。
(选自朱熹《记孙觌 事》,有删改)
【注释】 ①孙觌(dí):宋钦宗时,官翰林学士。②靖康之难:
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
灭亡了北宋。③某文:指投降书。④宿成:事先已经做好。⑤卤:同
“掳”。
9.(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加点词 词义
查阅词典法:命令;教导、 训诲;命运 父命之 (1)
____________
语境推断法 必敬必戒 (2)______
参考词语法:冀其成功 阴冀觌不奉诏 (3)______
课内迁移法:河曲智叟亡以 应 觌惭亡以应 (4)______
教导、训诲
谨慎
希望
没有
10.(2分)请将“哉”“乎”“矣”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 B.( ) C.( )



11.(2分)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断两
处)。
人 不 胜 天 久 矣 古 今 祸 乱 莫 非 天 之 所 为
[答案] 人 不 胜 天 久 矣/古 今 祸 乱/莫 非 天 之 所 为
12.(2分)请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13.(2分)【甲】文强调了要__________________来行事,还提出要
讲礼法,即“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讲仁德,合乎道义
立天下之正位
14.(2分)你认为孙觌是不是大丈夫?请结合【甲】文孟子对大丈夫
的论述进行判断并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觌不是一个大丈夫。他不辞写投降书,并在投降书中贬损宋朝、
讨好金人,没有做到“威武不能屈”;金人将掳来的妇人送给他,他不
推辞,没有做到“富贵不能淫”。(2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附【乙】文参考译文:
靖康之难时,钦宗被抓到金国军营。金人想得到宋朝的降书。钦
宗迫不得已,命令近臣孙觌来写,暗地里希望孙觌不听从命令,来使
自己得到解脱。但是孙觌没有推辞,很快就写成了,非常过分地贬损
宋朝,来向金人献媚,而且词句精美,像事先已经写成似的。金人大
喜,把从宋朝皇宫中抢来的妇女赏给他。他也不推辞。此后,他常常
对人说:“人力不能战胜天意,这是由来已久的了。古今的祸乱,没有
一次不是上天决定的。可是当时的人却想用人力来战胜它,所以失败
的多,成功的少,而且自身不保。孟子所说的‘顺应天意就能生存下来,
违背天意就会灭亡’,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有人讥笑他说:“既然
这样,那么你在敌营里非常顺应天意,能够健康长寿也真是应该啊!”
孙觌惭愧得无话可说。听说这件事的人都感到痛快。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
书香飘海外的天一阁博物院
方彭依梦
①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最古老
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它坐落在风光旖旎的月湖景区,建于明嘉靖年
间,由当时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并命名为“天一阁”。
②在天一阁建成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范氏藏书为私家所有,秘
不外宣。直到清康熙十二年,黄宗羲打破这一禁令,登阁、抄书并写
下《天一阁藏书记》,此后,天一阁声名日隆,受到广大读书人推崇。
③天一阁博物院1994年正式命名,是以天一阁藏书楼为核心、以
藏书文化为特色的专题博物馆,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由藏书文化区、
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天一阁博物院登记藏品22
万余件,特色收藏为古籍、书画、碑帖等,古籍共有16万余册,其中
5 493册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④来到天一阁博物院西大门,门厅上方悬挂“南国书城”匾额,这
是国画大师潘天寿在1962年所书。两旁的对联则是文献学家顾廷龙的
手笔。1981年,顾廷龙来天一阁访书,用钟鼎文写下了这副对联:“天
一遗型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上联是说天一阁源远流长,下
联包含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作为“外姓第一人”登上天一阁的典故。
⑤迈入西大门,首先看到一尊手持书籍、正襟危坐的铜像,这便
是天一阁的创建者——范钦。继续向前,来到东明草堂。东明草堂是
范钦在天一阁建成之前藏书的地方,天一阁建成后,草堂不再藏书,
只当作书房和招待宾客的场所。
⑥与东明草堂一墙之隔的是范氏故居,从范氏故居向东,走过甬
道,就来到了天一阁。天一阁又名宝书楼,因阁楼二层悬挂着明隆庆
年间宁波郡守王原相所书“宝书楼”匾而得名。
⑦天一阁藏书楼坐北朝南,为两层砖木结构的硬山顶重楼式建筑,
通高8.5米,斜坡屋顶,青瓦覆上。一层面阔、进深各六间,二层除楼梯
间外为一大通间,以书橱间隔。阁前凿“天一池”通月湖,园林以“福、禄、
寿”意蕴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范钦藏在楼中的书
籍曾多达7万余卷,后来逐渐散失,目前范氏原藏书仅存1.3万多卷。
⑧地处阴雨绵绵的江南,这座木结构建筑何以能水火不侵,让书
籍一直保存完好?乾隆也曾对此好奇,命杭州织造寅著来天一阁调查。
寅著调查后总结出几点:一是左右用砖砌墙,隔绝火源;二是书橱前
后开门,两面贮书,通风透气;三是书橱下放置英石,吸收潮气;四
是阁前凿池,储水防火。
⑨步入东园,便来到天一阁博物院的第二个参观区域——园林休
闲区。这里曾是南宋宰相史弥远“观文府”的花园,在明代则是吏部尚
书闻渊“天官第”的花园。
⑩东园四周环廊,西侧凿有大池塘,号“明池”,园名与池名结合
起来就是天一阁创始人范钦的号“东明”。园东侧迁建、平移宁波各地
文物,布置成多处雅致的景点。
穿过百鹅亭,来到收藏书法艺术作品的凝晖堂,这里陈列着唐
代以来诸多《兰亭序》摹本,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摹勒上石的“神龙本”
《兰亭序》。天一阁藏《兰亭序》是所有“神龙本”《兰亭序》的最早
刻石,即所有“神龙本”兰亭刻本的“祖本”。不少书法爱好者慕名来到
天一阁领略王羲之书法的风采。
天一阁现藏古籍16万余册,其中善本有3万余册,分为经、史、
子、集、丛。2010年,天一阁又建造了新书库,基本实现恒温恒湿,
更有利于书籍保存。
从私家藏书楼到公共博物馆,从“书不出阁”到“阁闻天下”,天
一阁早已完成身份的转变。如今,天一阁不仅是传统文脉的象征,更
是城市文化地标和“会客厅”。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5月2日,有删改]
15.(2分)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 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天一阁藏书楼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三大私
家藏书楼之一。
B. 以藏书名闻天下的天一阁博物院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
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
C. 文章第④— 段是按照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把天一阁博物院的
整体布局清晰地介绍给读者。
D. 第 段总结全文,对天一阁博物院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高
度概括和赞美。
[解析] A项,结合第①段“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
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可知,选项表述有误。
16.(2分)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抓住天一阁博物院__________、
藏书丰富、__________的特点进行介绍。
历史悠久
规模宏大
17.(3分)本文标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生动形象地指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天一阁博物院;②揭示了天一阁博物院的特点;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1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
桐柏城里寻桐柏
李朝俊
①千里淮河入东海,源头在河南省桐柏县。
②小时候,在村里树下乘凉,听一位老者说起桐柏县名的由来。
他绘声绘色地讲,县城里有棵桐树抱着柏树的“桐柏树”,已经上千岁
了,桐柏县就是由这棵奇树得名的。
③从此,桐柏树便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着哪天去县城里好好看
看这棵奇树。天气好时,我喜欢站在村子南山的巨石上,眺望崇山峻
岭中的县城,想象着这棵树的雄姿。
④机会来了!我应征准备入伍,要到县城去体检。那天,上了翻
斗汽车,我们翻山跨水,眼前终于出现一个长满茶树的山头。有人大
喊:“转过山弯,桐柏县城就到了!”
⑤我伸长脖子向前望,远远一片青堂瓦舍,在云雾缭绕的河边静
卧,被升腾着的雾气笼罩,好像传说中的天宫。翻斗汽车穿过一片树
林,爬过曲曲折折的山岭坡头,驶过一座十来丈长的桥,沿沙石铺成
的公路转过县汽车站墙角,最后在一个大门前停了下来。
⑥平生第一次进了县城,遗憾的是,这次我没有机会去找那棵神
奇的“桐柏树”。
⑦十天后的一大早,我搭乘翻斗汽车赶往县城换军装,我决心这
次和“桐柏树”合个影。正在我无限憧憬之时,不知为何,车子竟绕县
城而不入,径直驶往城外的县委党校。在这里,接兵首长给我们分组,
我们换上了蓝色的海军服。
⑧穿上军装的我,望天是瓦蓝的,看山是金色的,凝视树木翠竹,
它们枝开叶动,像与我亲切打着招呼。我和战友们走出党校门,越过
岩石板桥,去城里闲逛。我们走了很久,没有见到那棵“桐柏树”,最
后停在十字街口一个玻璃橱窗前,橱窗里摆满了各种图书。在不大的
书店里浏览一阵,我毫不犹豫地掏出钱,将期待很久的小说《桐柏英
雄》收进刚发的军挎包中。
⑨那以后,我走出了桐柏山区,走进了海防前哨。直到有一次归
乡探亲,战友邀我进城相会,我才又一次与桐柏城亲密接触。一辆自
行车,骑行在街巷之中,看了淮源祠,看了老文庙……我心心念念的,
依然是那棵让我魂牵梦萦的“桐柏树”。不经意间,我来到一座青瓦灰
砖的庭院前。院里形态各异的沧桑老树给了我极大震撼:巍峨的树阵
里,有的粗干好像刀劈斧砍、雷击火烧一般;有的枯枝如剑戟斜插苍
穹;有的老干新枝越过楼顶,迎风冲日向天长去……数十株巨型柏树,
是我平生未见的奇观!那一刻,我的心灵仿佛受到了极大触动。
⑩闻着桐花香味走去,啊!我终于看到了“桐柏树”的绝妙风采:
一棵茂盛硕大的桐树,枝摇花开,巨大的枝干像臂膀一样,将一棵古
柏从腰间紧紧抱住。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终于亲见了儿时听来的、
一直萦绕心头的“桐抱柏”!
站在树下,我不由想到,桐柏一体,共迎风雨,甘苦与共,本
是不同树种,一个落叶,一个常青,却能够包容共生,这是不是“桐柏
树”带给我们的启示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加,我对桐柏城由陌生变得熟悉。
桐柏,是一座绿意盎然的旅游城市。县城被山水环抱着,东、
西、北都是高高低低的山岭,岭上桐松槐柏,沟中清泉叮咚,水边绿
竹如海。“古来贤哲产其间”的桐柏山有盘古庙宇,有传说中嫦娥飞天
的月河。太白极顶,高过千米,南拥楚天,北望中原。每年秋季,这
里漫山遍野都是红叶,让人流连忘返。
桐柏,是一座遍布红色印记的革命文化名城。这里曾是中共鄂
豫边省委、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桐柏军区的根据地,许多革
命先辈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那本以桐柏军民生活为背景的小说
《桐柏英雄》,那部由小说改编的电影《小花》,就是这里热血儿女、
英雄故事的赞歌!
桐柏,还是一座充盈着青春活力的淮源古城。这里的公路越修
越宽敞,街边公园越建越漂亮。城市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行走街
区,大道宽敞,游人熙攘,入夜街灯辉煌。淮水桐山,绿树繁花,桐
柏正在新时代里阔步向前。
他乡归来在桐柏,穿行县城,望桐花灿烂开,闻柏枝香自来,
情到深处,百感交集:我就像一颗水滴,从淮河出发,在祖国的大江
大海里奔流向前。如今回到桐柏,只觉得这座小时候看来那么遥远的
小城,如今却是这样亲近,就伴在眼前……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1月1日,有删改)
18.(2分)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你认为标题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说
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寻”字用得最好。“寻”有寻找“桐柏树”之意,又有探究“桐柏精神”的含义,颇有韵味。
19.(2分)本文围绕“寻桐柏”来写,根据提示梳理文章内容。
事件 情感
小时候,听老者说起桐柏县的来历 ①______________
______
体检那天,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遗憾
穿上军装那天,在城里闲逛,没有见到“桐柏树” 失落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好奇/向往/期待
在城里闲逛/买了一本小说《桐柏英雄》
归乡探亲,(骑行街巷中)看到了“桐抱柏”
惊喜/震撼
20.(3分)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这座小时候看来那么遥远的小城,如今却是这样亲近,就伴在眼
前……(赏析加点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遥远”指小时候的“我”遥望崇山峻岭中的桐柏县产生的陌生感
(距离感)或者指对小时候的“我”来说,桐柏县在崇山峻岭、云雾缭
绕中,离我很远(感觉很陌生)(1分);“亲近”指随着时间的推移、
阅历的增加,“我”对桐柏城由陌生变得熟悉(1分)。从“遥远”到“亲
近”的变化,写出“我”对桐柏县有更全面的认识,倍感亲切与温馨,也
体现“我”的成长。(1分)
21.(2分)文中第 两段可以调换位置吗?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 段紧承上文,写出“我”见到“桐抱柏”后的感受, 段是
过渡段,引出下文对桐柏城精神内涵的解读(1分);文章脉络清晰,
作者由儿时寻找“桐柏树”到长大后探寻桐柏县的精神,由浅入深,层
层递进,揭示文章主题(1分)。
22.(3分)“我就像一颗水滴,从淮河出发,在祖国的大江大海里奔流
向前。”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我”带着对“桐柏树”的情结,从乡村走向县城,走出桐柏山区,
走进了海防前哨;②“我”从一个普通的乡村孩子,成长为一名热爱家
乡热爱祖国的新时代军人;③“我”像一颗小水滴,汇入家乡新时代建
设的洪流中,成为祖国新时代建设的一分子,为家乡、祖国贡献自己
一份力量。(每点1分)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3~26题。
昆虫记(节选)
总而言之,好运不会抛弃勇敢的人。后来我又进了在伏克罗斯的
初级师范学校,在那里我能免费分到食物,尽管只是干栗子和豌豆而
已,校长是位极有见识的人,他不久便信任了我,并且给了我完全的
自由。……当周围的同学们都在订正背书的错误时,我却可以在书桌
的角落里观察夹竹桃的果子、金鱼草种子的壳,还有黄蜂的刺和地甲
虫们的翅膀。
我对于自然科学的兴趣,就这样慢慢地滋长起来了。在那时候,
生物学是被一般学者所轻看的学科,学校方面所承认的必修课程是拉
丁文、希腊文和数学。
于是我竭尽全力地去研究高等数学。这是一种艰难的奋斗,没有
老师的指导,碰到疑难问题,往往好几天得不到解决,可我一直坚持
不懈地学着,从未想过半途而废,而终于有所成就。
红星照耀中国(节选)
我和一些湖南学生一道去了北平。……北平的生活费用对我来说
似乎太高了。我是借了朋友们的钱去首都的,一到那里就得马上找工
作。我以前在师范学校的伦理学教师杨昌济,这时已经当上了国立北
京大学的教授。我请他帮我找份工作,他将我介绍给北大图书馆的主
任。这位主任就是李大钊,他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被
张作霖杀害。李大钊为我安排了图书馆助理馆员的工作,我每月可以
领到一大笔工资——8元钱。
我对政治的兴趣越来越浓,思想越来越进步。我和你讲过这种情
况的背景。但我当时的思想仍然是混乱的。正如我们常说的那样,我
正在寻找一条出路。我读了一些有关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并且深受
影响。……我赞同许多无政府主义的主张……
23.(2分)《昆虫记》(节选)说“好运不会抛弃勇敢的人”。这在两
篇选文中的主人公身上均有体现。请你就《昆虫记》(节选)叙一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好运不会抛弃勇敢的人。”“我”取得了校长的信任,得
以认真观察动植物,“我”竭尽全力地去研究高等数学,一直坚持不懈
地学着,从未想过半途而废,终于有所成就。
24.(2分)两篇选文都用到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就《红星照耀中国》
选段,请你品一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选文记叙了“我”追求进步思想而借钱到北平,并被以前的老师杨昌济介绍到北大图书馆做管理员工作的经历。
25.(2分)两篇选文都写出主人公善于“改变命运”的特点,结合选段,
请你评一评《昆虫记》(节选)中的“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我”善于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在伏克罗斯的初级师范
学校求学,在这里得到了校长的信任、完全的自由,促使“我”后来走
上专心研究昆虫的道路。
26.(2分)《昆虫记》和《红星照耀中国》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请
结合选文内容探究《红星照耀中国》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通过叙述“我”善于与人交流、谋求工作等经历,展现了
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主旨多元,意对
即可)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7.(5分)某校八年级(5)班以“探寻古建筑”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实践
活动。请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 班级采风小组准备到王岭村去探寻清代木塔建筑。请你
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写一段话,告诉同学们怎样从学校前往目的地。
(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从学校出发,一直往东到十里铺,再往东北到染坊村,
然后往北,不远就是王岭村。【示例二】从学校出发,一直往东到十
里铺,然后左转向前到染坊村,再沿着右边的路直走就能到王岭村。
(意对即可)
任务二: 小敏对古建筑情有独钟,是班里有名的“古建筑迷”,但
她的妈妈担心参加主题活动会影响学习。作为小敏的同桌,请你引用
下面的谚语,来劝说小敏的妈妈。
谚语:磨刀不误砍柴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阿姨,您好,小敏非常热爱古建筑,参加主题活动不但
不会影响她的学习,而且能提高她学习的积极性,是大有益处的。俗
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不就是这个道理吗?(意对即可)
28.(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中国是桥文化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中国
桥文化发展于隋,兴盛于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
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请以《桥》为题,自拟题目,
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传统文化的前途命运也给我
们带来了许多思考。请将《未来的____》补充完整,结合民俗载体,
发挥想象,写一篇文章。
任务三:从建筑艺术、民间手工艺、特产、美食四个方面选择一
个具体的民俗载体(如灯笼、月饼等),调动与之相关的回忆,用一
件事或多件事来表达情思,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文不
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
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答案] 作文略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