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杜甫
春望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后世又称他杜工部。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
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读时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尝试还原诗歌中呈现的画面,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态。
读出诗歌情味
细读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长安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草木丛生。
国破:指京城长安沦陷。国,国都,京城,这里指长安。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深:茂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哭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溅泪:流泪。
精读细研
请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连绵,整整三月不断,(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连三月:接连三个月。 抵:值。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满头白发而今越抓越稀少,稀疏难绾,简直插不住簪子。
搔:用指甲挠。 浑:简直。
不胜簪:插不住簪子。胜,能够承受、禁得起。簪,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
精读细研
“国破”与“城春”对照来写,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理解。
诗歌一开头即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但是草木丛生。“国破”与“城春”色调相反,诗人在此对举,从而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照。“国破”下缀以“山河在”,“城春”下缀以“草木深”,更使诗意翻新,出人意料。这种别具匠心的艺术安排,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本诗题目为《春望》,诗人望见了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精读细研
思考:诗人站在长安街头望到的是什么景色?看到这样的景色之后诗人有什么感受?
细读 理解诗歌内容
( )国都
( )山河
( )长安城
( )草木
破败的
原来的
断壁残垣的
遍地乱生的
诗人看到的景象:
细读 理解诗歌内容
一片破败荒凉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子夜吴歌 秋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杜甫《丽人行》
细读 理解诗歌内容
繁华热闹
昔日长安城:
一个“破”字写尽国破城荒的悲哀;
一个“深”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对比
品读
体会诗歌情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
精读细研
示例1:赞成第一种。借花鸟之景抒感伤之情。花鸟本应使人快乐,诗人因感时伤别,见到花鸟反自落泪伤心。
示例2:赞成第二种。也可解释为移情于物,花鸟也是有情物,它们也因悲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
你赞成哪一种解释? 理由是什么?
人溅泪惊心
触景生情,以乐称哀
花鸟溅泪惊心
借景抒情
对照注释,探究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凄凉的景象。
是安史之乱造成的灾难性后果。
资料袋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763)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叛乱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皇室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可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面对安史之乱造成的灾难,诗人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时局,诗人为当时的时局而感伤。可见其忧国伤时。)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为什么说家书“抵万金”?
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叛军所至之地,百姓皆惨遭杀戮。诗人家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
他用“抵万金”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精读细研
古人十分讲究炼字。本诗尾联中的“搔”字锤炼的很好,请分析好在哪里。
搔字,是对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的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伤时、思家之情。
诗人因“感时”“恨别”而频频搔首,导致自己的满头白发纷纷脱落,几乎连簪子也要插不住了。其实,此时的诗人才四十五岁,但因过度的焦虑忧愁,竟然未老先衰到如此地步。从中我们更能看出诗人的忧国思家之情是何等强烈。
对比《望岳》和本诗的尾联,分析一下两首诗中诗人的形象有何不同?
品读 感悟诗人形象
《望岳》中的诗人:
《春望》中的诗人:
年富力强,意气风发
垂垂老矣,沉郁悲痛
《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南国居长安期间。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
品读 感悟诗人形象
《月夜》译文: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蒙蒙雾气沾湿了你的鬓发;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何时能并肩坐在薄帷帐下,月光照你我尽把泪痕擦干。
此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首联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说透诗人在长安的思亲心情;颔联说儿女随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亲人之情,表现诗人悬念儿女、体贴妻子之情;颈联写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长思,充满悲伤的情绪;尾联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全诗构思新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情真意切,深婉动人。
《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
品读 感悟诗人形象
《月夜》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此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春望》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月夜》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春望》从自己的视线着笔,《月夜》从他方入笔。
阅读本诗,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圣”形象?
读出了一个愁绪满怀的“诗圣”形象;读出了一个悲苦忧伤的“诗圣”形象;读出了一个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诗圣”形象;读出了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稀少,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
悟读
感悟诗歌内涵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请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作者都“望”到了什么呢?请发挥想象,简要概括。
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
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
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
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
观望
希望
盼望
《春望》描写了安史之乱时诗人被困长安的所见、所感,集中表达了他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春望
翘首望景
国破草深
所思
所盼
所感
所见
低头思亲
触景生情
家书万金
战休国安
忧国思亲
板书设计
诗人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闻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