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学情分析
1.反射、反射弧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习过,通过课前自学检测已知学生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对于学生是全新的知识,而且较为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多数学生在课前自学中提出了相关疑难点。
3.学生借助微课进行课前自学,不同层次的学生接收新知识的能力有所不同,因此需要老师针对自主学习提出一些方法指导。
4.自学检测的题目不宜设置过难,力求大部分同学能解决即可。同时还要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有一定深度的学习拓展资料满足其学习需求。
5.学生熟悉平板的使用操作,对资源能很好的处理使用。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效果分析
本节课很好的渗透了新的教学理念。通过本节课的当堂检测及课堂生成表现来看,很好落实了三维目标,切合课程标准。课前微课自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检测反映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神经调节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度高。学生能很好地通过合作互助解决电表指针偏转问题,达到对知识的分析应用目的,同时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展示交流环节师生共同给予回答者及时的情感激励,对学生的积极情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整堂课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和谐。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设计
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 尹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结构基础。
2.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应用兴奋传导原理,辨别传导方向,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提高学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团体合作意识。
2. 通过认识生命本质,渗透协调美和思想美。
教学重难点: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教学用具:
微课、ppt、智慧课堂软件、平板、
云平台“电子书包”、导学案、课堂案
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演示、讲授、平板互动教学
学法:自主学习、观察思考、合作讨论、归纳展示
评价:老师点评、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相结合。
本课为第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信息技术运用及意图
课前自学
新课基础
知识自学
和重难点
初步思考
老师录制微课并印发导学案,学生根据导学案任务单完成自学内容并及时反馈自学疑难点。
“翻转课堂”中“先学”环节:
学生自学发现问题
学生借助云平台观看微课并在线提交自学检测,老师获得反馈信息,利于二次备课。
课上环节一: 发现问题,
突破难点
(约18分钟)
基础检查:
反射、反射弧
展示神经元模式图和反射弧模式图;学生进行知识连线;老师随机点评 。
强调易错点、易漏点
智慧课堂 “教师提问”推送内容,学生通过“涂鸦”功能提交。学生全员参与动手落实。
难点突破:
兴奋在神经
纤维上的传导
活动1.分析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借助动画让学生逐步理解并推测钾离子外流和钠离子内流的跨膜方式。
解决自学中的疑难点并结合已学知识进行知识迁移能力训练。
智慧课堂“屏幕广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突破对抽象内容的理解。
活动2:学生画出膜内外电位情况和局部电流方向;老师点评并借图引导学生描述电位情况和电流方向。
检验学生描述时语言严谨性并达到理解问题与强化知识记忆相结合。
智慧课堂 “教师提问”推送,学生通过“涂鸦”功能提交。学生全员参与动手落实。
活动3:学生观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动态过程
对前面分步突破的难点知识做动态总结。
智慧课堂“屏幕广播”。动静结合画面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突破对抽象内容的理解。
即时训练
将重难点内容进行
变式训练
检测学生课前自学和重难点突破的效果,便于老师了解课堂生成性。
智慧课堂 “教师提问”推送,学生客观题提交。老师能及时看到学生所做题目的答对率情况,酌情讲解,注重课堂学习的生成性。
课上环节二:小组合作,
点拨归纳
(约10分钟)
电表指针
偏转分析
老师提供电表指针情境资料;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派代表展示本组合作成果;老师根据学生展示情况点拨归纳并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实现“兵教兵”增强合作意识。
智慧课堂 “学生示范”功能。使学生的解析思路清晰展现。
课上环节三:针对训练,
微课助学
(约12分钟)
典型题目
限时训练
学生限时训练,通过平台提交后再依据自己出错情况选择观看云平台的题目解析微课。完成较快的同学可参看“知识加餐”部分。
分层安排学习任务,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避免不同层次学生“一刀切”。
利用智慧课堂“课堂练习”功能。通过限时训练增强学生做题时间观念提高课堂效率。通过“统计报表”得到学生答题信息,利于老师掌握课堂学习效果。
课上环节四:导图引领,
回扣基础
(约3分钟)
总结归纳本节知识
教师引领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归纳本节知识。
借助思维导图把知识形成“点-线-面”的知识网络,让学生从整体把握内容。
借助“思维导图”软件,有利于学生总体把握知识。
课后拓展
知识拓展
在智慧云平台提供较深层次的知识资料
供学有余力或感兴趣的同学参考学习。
借助智慧云平台“电子书包”功能便于学生随时个性化学习。
课件29张PPT。主讲人:尹娟 2015年3月第二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第1课时)淄博一中高一生物组重难点突破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一、发现问题,突破难点主讲人:尹娟 2015年3月主讲人:尹娟 2015年3月效应器
神经中枢
感受器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细胞体
轴突
神经纤维
轴突末梢
树突
动手动脑连一连①
②
③
④
⑤
①
②
③
④
⑤
① ②③④⑤① ②③⑤④一、发现问题,突破难点主讲人:尹娟 2015年3月重难点突破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静息电位产生原因:推测K+的跨膜运输方式?协助扩散K+外流外正内负静息电位(静息时):++++++++++++++----------------------------++++++++++++++ 适宜刺激外负内正Na+内流动作电位(兴奋时)动作电位产生原因:主讲人:尹娟 2015年3月 未兴奋
部位兴奋
部位 未兴奋
部位动手动脑画一画画出相应部位膜内外的电位情况及局部电流方向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的关系:膜内——相同;
膜外——相反传导形式:主讲人:尹娟 2015年3月传导方向: 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双向恢复静息电位演示过程演示过程演示过程演示过程演示过程演示过程演示过程演示过程演示过程演示过程演示过程演示过程演示过程演示过程演示过程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受刺激时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单向传导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主讲人:尹娟 2015年3月【即时训练】D二、小组合作,点拨归纳思维拓展:电表指针偏转情况分析主讲人:尹娟 2015年3月任务要求:小组合作讨论,各小组推出一个代表表达。 1.将一电表两极a、b连在神经纤维膜外,分别刺激如图所指五个位置(其中位置3与电表两极距离相等)。请指出电表指针偏转情况(电表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流出方向一致)。
偏不偏?偏几次?方向?为什么?思考讨论主讲人:尹娟 2015年3月ab三、针对训练,微课助学任务要求:
限时完成“当堂练习”,通过平板提交答案“知识加餐”:
导学本第二章“当堂训练1”中的word内容主讲人:尹娟 2015年3月四、导图引领,回扣基础主讲人:尹娟 2015年3月课堂总结:构建知识网络五、课后拓展,交流提升加油!努力!主讲人:尹娟 2015年3月《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1节。“神经调节”作为最早发现的稳态调节机制,在必修三知识网络中占有重要地位,编者将其放在本章开始,为构建“个体水平的稳态调节”这个核心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本节与第一章“稳态”相照应,又为后续的“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起铺垫作用,在整个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对于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生物学科思维方法的形成和生物学科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五部分内容。其中部分内容如反射、反射弧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学习过,学生应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对于学生是全新的知识,而且较为抽象,特别是兴奋传导时膜电位的变化和突触释放递质的过程,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不仅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师在这方面要多做指导、启发。
本部分内容的教学为2课时。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观评课活动记录
活动名称
淄博市高一生物教研会
时间:
地点:
2015年3月27日
淄博一中
活动内容:
1.主题:“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翻转课堂实践”
2.尹娟老师执教公开课《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1课时);
3.与会人员观课、评课、研讨交流。
参与人员
淄博市高中生物教研员黄敬川老师、淄川区生物教研员臧树理老师、
山东省生物特级教师淄博十中杨鹏老师、淄博一中李键副校长、
全市高一生物老师等
点评内容
专家点评(淄博市高中生物教研员黄敬川老师、 淄川区生物教研员臧树理老师、 山东省生物特级教师淄博十中杨鹏老师):
优点:
1. 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课上目中有学生,教学中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新课程理念得到很好的体现与落实。2. 能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利用智慧课堂注重动态生成,充分展现师生间的思维对话,在翻转课堂尝试中较好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环节的有效整合,展示了尹老师良好的信息素养。
3.课堂结构严谨,时间分配合理,教学方法多样化,运用流畅。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写、画、思、说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同时注重师生情感交流,及时给予情感激励,课堂教学氛围和谐。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程度高,合作学习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4.通过云平台为学生提供微课、习题和拓展资料供学生选择使用,充分发挥平板教学的辅助作用,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很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5.课堂最后的思维导图总结利于学生梳理知识脉络。
建议:
1. 建议小组活动可以再丰富些,如小组的汇报展示,展示后别的同学的补充完善和点评.
2.可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构建知识网络,不仅局限于思维导图。
3. 课堂容量可进一步增大,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放在本课时中一并解决。
同行点评:
优点:
1.课堂教学基本功扎实,语言表达流畅,富有激情,注重课堂互动,亲和力强。
2.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熟练,适时合理的将智慧课堂技术与教学环节融合,能充分发挥平板辅助教学的作用。
3. 微课呈现知识内容,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通过针对性训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巩固。
4.小组合作为课堂增添活力,思维导图引领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建议:
在课堂上学生自行选择听完错题解析后,老师根据课堂检测的统计报表选择正确率较低的题目让学生回答以检测学生的纠错情况,以此实现对学生的进一步督促。
2.引导更多的学生进行积极大胆的表述。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1课时》评测练习
【自学检测】: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A.反射 B.突触 C.反射弧 D.传导神经冲动
2、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的传导途径是 ( )
①感受器 ②效应器 ③神经中枢 ④传出神经 ⑤传入神经
A.①⑤③④② B.①②③④⑤ C.②④⑤③① D.①④③⑤②
3.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是( )
①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②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③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④膜内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4.取出乌贼完整无损的粗大神经纤维并置于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G表示灵敏电流计,a、b为两个微型电极,阴影部分表示开始发生局部电流的区域。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各题。
(1)静息状态时的电位,A侧为________,
B侧为________。(填“正”或“负”)
(2)局部电流在膜外由____________部位流向____________部位,在膜内由__________部位流向________部位,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______向的。
(4)如果将a、b两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同时在c处给予一个强刺激,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的偏转。若将b电极置于d处膜外(ab=bd),a电极位置不变,则刺激c处后,电流计是否偏转?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
1、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 )
A.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2、下列有关效应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能接受兴奋,进行活动 B.由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
C.是肌肉或腺体 D.是构成反射弧的最后一环节
3.2006年10月体操世锦赛上,中国体操运动员勇夺八枚金牌。在他们完成动作的瞬间,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 )
A.静息电位 B.动作电位 C.突触传导 D.反射弧
4.科学家利用微电极插入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研究兴奋的传导。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兴奋产生后沿神经纤维双向传导
B.神经元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并沿树突传到其他细胞
C.当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测得膜内电位低于膜外的电位
D.当刺激神经纤维膜上某一点时,此处膜内电位高于膜外电位
5.下列膜电位变化的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静息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的是( )
6.当猫看电视时,电视屏幕上的图像引起猫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兴奋,经插入猫脑内的电极记录神经膜电位变化;当兴奋产生时,对该电位变化正确的表述是( )
A.神经细胞膜离子分布内负外正 B.Na+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
C.K+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 D.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膜单向传导
7.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做材料,如下图所示,这时测到a、b间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是( )
A.在膜内是b→a B.在膜内可以是b→a,也可以是a→b
C.在膜外是b→a D.在膜外是a→b
8.将连接灵敏电流表的导线两端置于神经纤维的外表面或内部(已知表的指针与电流流出方向一致),显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兴奋部位膜电位的是( )
9.下图的神经纤维上有A、B、C、D 4个点,且AB=BC=CD,现将一个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表面AB之间,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其中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是( )
A.偏转一次,方向向左 B.偏转一次,方向向右
C.偏转两次,方向相反 D.偏转两次,方向相同
10.下图为从蛙后肢上分离出的坐骨神经的示意图,如果在电极a
的左侧给一适当的刺激,则( )
A.ab之间会产生电流,方向为a→b
B.相应的膜内侧电流方向为b→a
C.兴奋在整个神经纤维中的传导方向与膜内侧电流方向相同
D.电流计指针会发生两次相同的偏转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后反思
本学期淄博市高一生物教研会在我校举行,会议主题是:“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翻转课堂研讨”,本人有幸执教本节公开课。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课上讲课,学生课下练习。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前自学,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课堂上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引导学生突破对重难点的理解并引领知识落实与应用。我校的智慧课堂及智慧云平台的投入使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翻转课堂”的尝试进行。智慧云平台储备的资源可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有章可循,网络作业的信息反馈可以让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二次备课……
本人对备课上课过程有如下几点反思:
优点:
1.翻转课堂更侧重于学生的自学,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从思想上(传统学习向翻转学习模式转变)进行引导,从自学习惯上进行方法指导极其有必要。本人在课前课后都有意进行了必要指导。
2.课堂教学中,本人借助智慧课堂不断让学生动手画、动手写、动嘴说、动脑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环节的有效结合。
3.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进行“小组合作”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4.在课堂教学中,本人及时对学生的展示回答给予正面的情感鼓励,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5.本人在教学中借助智慧云平台的多项功能,适时提供多份学习资料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学习,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
改进:
1.在课堂上学生自行选择听完错题解析后,老师根据课堂检测的统计报表选择正确率较低的题目让学生回答以检测学生的纠错情况。
2.课上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整合利于知识网络的构建,但是思维导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在今后教学中可以逐渐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网络构建。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
1.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2.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3.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对知识目标的要求是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认识生命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了解生物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本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习本部分知识可以让学生从理论上认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能力上则可以通过交流与合作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得以提升。知识性目标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是达成更高教学目标的载体;能力性目标是追求更高目标的途径;情感性目标的落实才是教学的最高追求。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正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设计本节内容时,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能渗透相关教学理念:(1)提高生物学素养(2)面向全体学生(3)倡导探究性学习(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