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同 学 们 好第23课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的壮举。
2、了解闭关锁国产生的原因,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正确分析其历史影响。
学 习 目 标一、郑和下西洋郑和是谁?西洋指什么地方?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宝,云南人,回族。12岁入王府为宦者,明成祖朱棣di即位后,赐他姓郑,升为内宫监太监,世称三宝太监。明代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一、郑和下西洋文莱非洲东海岸西洋:明代将文莱以西的地方称为西洋。招贤令今大明王朝,社稷安定,国力雄厚,为宣扬大明国威,朕锐意通四夷。今求才负经纬,谦恭谨密之贤臣远下西洋,宣德化而柔远人,钦此!明成祖派人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宣扬国威明成祖朱棣西洋取宝 快速抢答1、郑和下西洋的起止时间、航海次数?3、郑和船队主要航行于哪两个大洋?到达哪些大洲?航行范围涉及多少个国家和地区?4、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2、当时在位的皇帝、出发地?1405年—1433年 7次明成祖 刘家港太平洋、印度洋;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文莱郑和下西洋航线图郑和下西洋成功的条件有哪些?社会安定,国力雄厚。
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
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
统治者的支持。 七嘴八舌比较探究 在郑和下西洋之后的几十年间,欧洲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也进行了远洋航行。请同学们将他们的航行做一个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比表郑和时间最早次数多人数多船数多船只大设备先进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说说郑和下西洋的利和弊各抒己见苏禄王墓利:(1)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2)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南洋经济发展
弊:不计经济效益,用来输出的物品也大多由官府督造或低价强征硬派,造成大量手工工匠逃亡。随着明朝国力衰退,远洋航行的壮举也最终被当成“弊政”而遭废止。
马来西亚三宝洞 —— 梁启超郑和之后,再无郑和此图反映了清王朝怎样的对外政策?居住在这样的国家多安全啊!闭关锁国闭关锁国,中国这扇大门
是留点门缝还是紧闭呢?二、闭关锁国闭关锁国: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政府指定唯一海关:广州十三行闭关锁国=绝对禁止二、闭关锁国(1)严格限制出口的货物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
(2)严禁沿海人民擅自出海贸易。闭关锁国的表现是什么?为维护巩固清王朝的统治经济上没有迫切的需求,清政府盲目自大的观念材料二:清军入关后,一些抗清力量转入南洋一带,清政府担心这些人重新打回来。而这时西方殖民者在东南沿海经常进行海盗活动,这更使清政府忐忑不安,担心中国人民跟外界接触后会“滋扰生事”。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闭关锁国?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帝你支持闭关政策吗?理由是什么?闭关锁国的影响积极:对西方殖民势力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消极:(1)限制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2)阻碍中外文化交流;
(3)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潮流
(4)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
利 弊<短期的 长期的48年后, 1840年,英国的坚船利炮叩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鸦片战争爆发了……清开放闭关课堂小结:对外关系改革开放明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衰落)(繁盛)
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 )A.探寻新航路 B.寻找建文帝的下落C.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D.到海外进行殖民掠夺
2、假如你跟随郑和的船队下西洋,下面哪些地方是船队没有到过的地方( )
A.印度洋沿岸 B.红海沿岸
C .非洲东海岸 D .地中海沿岸 CD实力大比拼3、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有
①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②壮大了明朝的经济实力
③推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④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C4、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你知道这些名称与下列哪个历史事件有关?(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戚继光抗击倭寇 D.雅克萨之战
5、名歌星孙燕姿是来自南洋的华人,回顾历史,中国人大量移民南洋与下列何事关系最为密切( )
A.唐代始设市舶司 B.宋代航海发达
C.元代国际贸易兴盛 D.明代郑和下西洋
BD
6.下列古代历史人物曾去过印度的有( )
① ② ③ ④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②④C
7、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恶果是( )
①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②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
③不能从根本上抵抗殖民势力的侵略
④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A、① ② ③ B、① ③ ④
C、② ③ ④ D、① ② ③ ④
D8、关于我国这一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马克思评论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你觉得有道理吗?为什么?皇上,居住在这样的国家多安全啊!百姓都丰衣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