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汪曾祺
——赏一场雨,品一座城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
2.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
3.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zhà
辟 邪
bì
鲜 腴
yú
篱笆
暮年
情味
zā
八卦
ɡuà
一碟
dié
连绵不断
张目结舌
lí bā
格调
diào
吆喝
yāo he
mù
乍
密匝匝
jùn
青头菌
miǎn
缅桂花
gū
花骨朵
鸡
zōng
绿釉
yòu
字词清单
用符咒等避免邪祟。
辟邪
新鲜肥美。
鲜腴
大声喊叫,呼唤。
吆喝
晚年。
暮年
连绵不断
(山脉、河流、雨雪等)接连不断。
张目结舌
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
夏季的第一个月。
孟夏
非常浓密的样子。
密匝匝
词语释义
昆明的雨季漫长,通常在每年的五月至十月。但雨水来得快、去得也快。雨后的昆明,更是视觉与嗅觉的盛宴,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芳草的湿润气息,天空染上绯红的柔情,蓝花楹带来童话般的梦幻,桂花香不经意间让人精神一振。
昆明 ,是云南省的省会城市,位于中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中部。因其属于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故享有“春城”的美誉。
识一座城
作者名片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人间草木》《浦桥集》等。
汪曾祺的散文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人文情怀著称。其语言平淡质朴,如话家常,充满了韵味与烟火气息。
写作背景
汪曾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在昆明生活了7年。在昆明,他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相伴一生的师友和爱人,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汪曾祺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就是这种魂牵梦萦的昆明情结,让年近古稀的他仍几度千里迢迢地来到昆明,寻觅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
《昆明的雨》是作者一系列回忆昆明往事的散文中的一篇,文章自然流畅,优美淡远。
课前导入
1984年3月2日,汪曾祺在西南联大的老同学巫宁坤来访,请汪老给他画一幅“有昆明的特点”的画。
汪曾祺画了一幅怎样的画?
右上角画了一幅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
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
课前导入
思考:本文题为“昆明的雨”,开篇为什么要描述这幅给宁坤的画呢?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①作者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
②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写;
③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观·城之雨
划出文中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2、11)我想念昆明的雨。
观·城之雨
昆明的雨有何独特之处,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
雨季相当长,但不使人厌烦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阅读4-5段,圈画出体现昆明雨的特征的词句。
KUN MING
YU JI
下下停停,不使人气闷
气压不低,很舒服
寻·雨中景
作者只是在想念昆明的雨吗?他还描写了哪些景、物、事?
悬空倒挂着的肥大的仙人掌
随处可见的菌子
火炭般的杨梅
填空:“我”想念昆明的雨,更想念______________。
带着雨珠的缅桂花
寻·雨中景
作者只是在想念昆明的雨吗?他还描写了哪些景、物、事?
填空:“我”想念昆明的雨,更想念______________。
卖杨梅的苗族女孩
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
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
因为有雨,缅桂花才会飘着花香……
因为有雨,昆明的杨梅才又大又好吃;
因为有雨,菌子很多,味道鲜腴;
寻·雨中景
思考:文章题为《昆明的雨》,为什么对雨的着笔不多,却花费大量笔墨描摹这些内容?它们和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
悬空倒挂着的肥大的仙人掌
因为有雨,仙人掌才能才长得肥大、浓绿;
随处可见的菌子
火炭般的杨梅
带着雨珠的缅桂花
寻·雨中景
思考:文章题为《昆明的雨》,为什么对雨的着笔不多,却花费大量笔墨描摹这些内容?它们和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
这些景物看似和雨无关,实际上都反映了昆明雨季的自然特点——明亮、丰润,将昆明的雨季立体生动、真实饱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同时,通过描写与雨季相关的人物和活动,如苗族女孩卖杨梅、房东母女卖缅桂花等,表现了昆明的风土人情和人性美,更加凸显了作者对雨季的昆明的喜爱、眷恋。
知识点拨
原来,写雨,不仅可以写雨……
文章题为《昆明的雨》,对雨的着笔却不多,而是用大量笔墨描摹雨中的景致。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串着一条情感线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这正是“散文”文体的一大特点:
“神”
形散而 不散
赏·雨季美
因为有了雨,昆明便有了别样的美。
选择以下任一主题,赏析昆明的雨季美在哪里。
提示:结合分析的景、事、物,在文中找出你喜欢或觉得有趣的句段、词语,甚至是标点符号,进行赏析。
景物美
滋味美
人情美
氛围美
赏·景物美
(6)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
——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
短短几句话,就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昆明人家门头的画面,营造出一种纯朴自然的气氛。挂镜子、八卦、仙人掌,也再现了当地的风俗,表达了旧时人们美好的愿望。
(9)雨季的花是缅桂花。……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
平实随性的语言,写出了缅桂花的清香;运用夸张的修辞,写出了缅桂树的高大、浓绿。
赏·景物美
赏·景物美
(10)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爬”“遮”运用拟人的修辞,“密匝匝”、“数不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木香的繁多、茂盛。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赏·滋味美
青头菌
干巴菌
鸡油菌
牛肝菌
根据文中第7段的描述,猜一猜:这些各是什么菌子?
鸡
赏·滋味美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短短十四个字,连用五个逗号,分别从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展示了牛肝菌的美味。“滑,嫩,鲜,香”,一字一味,写出了牛肝菌入口后,经过咀嚼、品尝,带给人不同层次的美味享受。
试比较: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赏·滋味美
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格调”,原指“人或艺术品的品格或风格”, 这里形容炒熟后的青头菌的诱人色泽和鲜香口味。大词小用,诙谐有趣。
赏·滋味美
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干巴菌
试在这两句话前加上语气词:
____?这种东西也能吃?!
____!这东西这么好吃?!
啊
哇
先写干巴菌“不中看”,颜色不好、外形不美,还掺和在乱七八糟的东西之间,甚至让人怀疑是否能吃;后写如果细心烹饪,就会感受到它的美。这是运用了_________的写作手法,突出了干巴菌的美味。
欲扬先抑
原指睁大眼睛说不出话,这里是指牛肝菌味道好得令人吃惊,令人难以置信。
赏·滋味美
(8)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描绘出“火炭梅”的状貌;并通过与洞庭山杨梅、井冈山杨梅的对比,反衬昆明的火炭梅味道很好。
赏·人情美
(8)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用“戴”“穿”“坐”“吆喝”一系列的动词,对苗族女孩子进行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以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文字富有生活气息,很有画面感。
赏·人情美
(9)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时常”“送来”“满满的缅桂花”,承载着房东母女的热情友善。在昆明的雨季,独在异乡的作者真切感受到了昆明人淳朴厚道的人情、人性美。
赏·氛围美
(10)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
小酒店的外面是大雨滂沱,里边是友人小酌。在这潮湿的空气里,有繁茂的绿叶,有飘香的花朵……闲适恬淡的氛围,增进着朋友之间的友情,使人倍感美好。
语言特色
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
——汪曾祺
欣赏完昆明雨季的美,让你感受到汪曾祺怎样的语言风格?
当你读他的散文时,就好像在听一位老人唠着家常,慢慢悠悠,不急不躁,平平常常……你如果仅是这样理解他的散文,那就肤浅了……他文章全篇的谋局,句段的琢磨乃至标点的锻炼都是蕴含深情的。
——王安忆
“淡而有味”——语言淡、情味浓
诵·雨之诗
(合)我想念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是明亮、浓绿的,
草木生长,绿满城郭。
(师)那雨季的菌子呀,滑,嫩,鲜,香;
(女)那雨季的果实呀,黑红黑红,
(男)那雨季的花儿呀,芳香四溢;
(师)我忘不了,那天的情味。
(男)品一杯浊酒,
(女)赏一地湿花,
(合)嗅一鼻清香,
(合)我忘不了,昆明的人。
我忘不了,昆明的事。
我忘不了,昆明的雨季。
昆明的雨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散文作品,题为《昆明的雨》,却并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开来。文章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串着重要的感情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作者用这样一条线索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汪曾祺笔下的昆明,温润、丰满,使人动情。在汪曾祺生活的那个年代,这座城市真的有这么美好、安定吗?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保护人才和科研力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被迫南迁至长沙。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临时大学又分三路,西迁昆明,并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大的老师和学生,是为局势所迫,翻越了大半个中国,一路颠簸,来到了这座城市。
1938年9月28日,日军首次轰炸了云南首府昆明,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在云南的残酷开始。
直至抗战结束,昆明都是日军狂轰滥炸的重灾区,共被轰炸142次。防空警报与躲避进入防空洞,成为昆明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助读材料
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三九、四○年,三天两头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昆明那时几乎说不上有空防力量,日本飞机想什么时候来就来。有时竟至在头一天广播:明天将有二十七架飞机来昆明轰炸。日本的空军指挥部还真言而有信,说来准来!
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作“跑警报”。“跑”和“警报”联在一起,构成一个语词,细想一下,是有些奇特的,因为所跑的并不是警报。这不像“跑马”、“跑生意”那样通顺。但是大家就这么叫了,谁都懂,而且觉得很合适。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拓展阅读
《跑警报》
抗战期间,昆明有过多少次警报,日本飞机来过多少次,无法统计。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屋。就我的记忆,大东门外,有一次日本飞机机枪扫射,田地里死的人较多。大西门外小树林里曾炸死了好几匹驮木柴的马。此外似无较大伤亡。警报、轰炸,并没有使人产生血肉横飞,一片焦土的印象。
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跑警报》
拓展阅读
思考探究
在那个物资匮乏、社会动荡的战争年代,为什么作者笔下雨中的昆明却如诗一般美好呢?
“在任何逆境之中,也不能丧失对于生活带有抒情意味的情趣,不能丧失对于生活的爱。”
“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
在西南联大,当日本人的轰炸来袭时,大家都去跑警报,汪曾祺说:“跑警报’的‘跑’字用得不错,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在西南联大,汪曾祺成绩很差,但他还经常逃课,去昆明城泡茶馆,即“听他们的戏,喝他们的酒,害他们的病,种他们的花;日常如此,不以为意”。
解放后的1958年,汪曾祺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他说:“我还当了一回右派,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1966年,汪曾祺被关进牛棚、接受批斗,参加扛煤等劳动改造。别人苦不堪言,他一大早上就起来,到地里掐一把花、几只叶子,回到屋里,开始对着实物画“马铃薯图谱”。
汪曾祺先生历经坎坷,但他始终能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以平淡的心对待人生艰难,并且创造了积极的、乐观的、诗意的、美的文学世界。
汪曾祺
当代苏东坡
骨灰级吃货
超级乐天派
中国最后一个抒情文人
如果你不开心,就读一读汪曾祺吧!
文学界的泥石流
拓展阅读
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
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做饭》
汪曾祺
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夏天》
拓展阅读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
“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拓展阅读
吐鲁番的葡萄全国第一,各种品种无不极甜,而且皮很薄,入口即化。吐鲁番人吃葡萄都
不吐皮。因为无皮可吐。——不但不吐皮,
连核也一同吃下,他们认为葡萄核是好东西。
北京绕口令曰: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
未免少见多怪。
——《天山行色》
汪曾祺
拓展阅读
一定要爱着点儿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日子了。
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
拓展阅读
——《人间草木》
拓展阅读
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
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妈的管得着吗!”
——《人间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