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6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8 12:25: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诗词五首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学习目标
1.诵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饮酒
(其五)
陶渊明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修篱种菊去,载酒伴霞归
周敦颐
回忆我们学过的短文《爱莲说》。
文中提到了哪三种花?都是谁爱它们?
旧知导入
周敦颐独爱
世人甚爱
晋陶渊明独爱
正是在下~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 ,字 ,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___
_______”,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时期著名诗人、辞赋家。
作者名片

元亮

柳先生
陶渊明是我国_____诗的鼻祖,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_______合称“陶谢”。他的诗主要表达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代表作有诗歌《饮酒》《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田园
谢灵运
背景资料
东晋末年,“篡”“改”交替,时局动荡不安,官场污浊,世风大坏。
处在这个时期的陶渊明既不能实现理想,也不愿受制于人,与官场同流和污。相比之下,大自然与田园成为他心中的一方净土。以他的人生经历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仕途
归隐
28岁前,年少居家,饱读诗书,有过“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29-41岁,时仕时隐,处于彷徨挣扎之中。
42-62岁,毅然归居田园,直至病故。
背景资料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彭泽县当县令。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粗俗傲慢的督邮到彭泽县视察。他一到彭泽县的官驿,就趾高气扬地让陶渊明去拜见他。
县里的小吏听到这个消息,连忙向陶渊明报告。当时,
陶渊明正在他的内室里捻着胡子吟诗,听说督邮来了,
十分扫兴,勉强放下诗卷,准备跟小吏去见督邮。
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还是便服,吃惊地说:“大人,
督邮来了,您应该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见才好,
怎么能穿着便服去呢?你这样有失体统,他会在郡
太守面前说你的坏话的。”
不为五斗米折腰
背景资料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向来看不惯这种倚官仗势的人,一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对这个督邮行拜见礼,就更受不了。
他长叹一口气,高声说道:“我宁可饿死,也不愿为
了这五斗米的官俸,去向那种势利小人鞠躬作揖!”
不为五斗米折腰
说完,他索性把身上的印绶解下来封好,并且写了
一封辞职信,一并交给了小吏,离开了只当了83天
县令的彭泽,辞官归田了。
归隐后的陶渊明陆续写成组诗《饮酒》20首。
这组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写对世
事人生的感慨。本诗是其中最为闲雅有致的一首。
诗歌诵读
/
/
/
/
/
/
/
/
/
/
【诵读指导】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朗读时可按照“二三”式来停顿,语调宜舒缓。前四句宜读出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满足自豪之情;后六句重在抒发回归田园的乐趣,宜读出自得之乐。
押“an”韵
理解诗意
结 庐 在 人境 ,而无车马喧。
建造、构筑
喧嚣扰攘的尘世
诗 文 大 意
我把草屋建在人多聚居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闹。
结庐:建造房舍
简陋的房屋
理解诗意
问君何能 尔 ?心远地自 偏。
如此,这样
偏远,偏僻
诗 文 大 意
要问我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心里远离世俗,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偏僻安静。
设问句
理解诗意
采菊 东篱 下, 悠然 见 南山。
东边的篱笆,也指代菊圃。
闲适淡泊的样子
诗 文 大 意
(我)在东篱下随手摘几朵菊花,悠然闲适间,抬头看见了南山。
理解诗意
山气 日夕 佳,飞鸟 相与 还。
山间的云气
傍晚
相伴
诗 文 大 意
傍晚时分,山间云气缭绕,景色秀丽,鸟儿结伴归巢。
理解诗意
此中有 真意 ,欲 辨 已忘言。
人生的真谛
辨别,说明
诗 文 大 意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谛,(我)想要辨别,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视频欣赏
解·题
诗歌内容未曾提及一个“酒”字,为什么诗题为《饮酒》?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序
这二十首《饮酒》组诗,都是陶渊明弃官归隐,饮酒后的即兴之作,旨在借酒抒怀,以醒语作醉语。因此,“酒”乃诗引,是打开陶渊明心扉的一把钥匙。
诗歌鉴赏
既然生活在喧嚣的尘世中,为什么会感受不到“车马喧”呢?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喧嚣扰攘的尘世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百姓、车马发出的喧闹的声音,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世俗往来的名利纷扰”。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功名利禄。
“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诗歌鉴赏
“心远”与“地偏”是什么关系?前四句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
诗歌的前四句话蕴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思想决定人的行为和感受,心灵远离官场名利,居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僻静;提高自身修养,可以净化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旷达之心。
你觉得用“见”还是用“望”更好?为什么?
诗歌鉴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有的版本作
“悠然望南山”

“见”字更佳。“望”有刻意为之的意思,“见”字则写出了诗人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是无意中抬起头来,南山的美景映入眼帘,景与目遇,情由景生,物我两忘。更能表现诗人漫步东篱的悠闲、心灵的自由与惬意。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古人用意深微,而俗士率然妄以意改,此最可疾!
苏轼
诗歌鉴赏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诗人望见了南山什么样的景象?
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升腾,若有若无,绕于峰际;在金黄的余晖下,忙碌了一天的鸟儿们也结着伴儿归巢。
归鸟是渊明诗中另一个常见的意象,比如“鸟倦飞而知还”“归鸟趋林鸣”“翼翼归鸟,晨去于林”等。山林是鸟的栖息之巢,田园是陶渊明的生命与精神的归宿,翩然而归的飞鸟与悠然赏景的隐士,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晚霞笼罩的幽静山林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悟理。隐隐透露出诗人离开官场,还来田园,与山林为伍,追寻宁静悠然的情怀。
诗歌鉴赏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此刻忘却尘俗、沉醉自得的心情?
庄子
至辩不言。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庄子·外物》
意思是说:言语是表用来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晓了其中深意,就不再需要言词来表达。
既然“此中有真意”,诗人为什么又说“欲辨已忘言”
“真意”指的是作者从自然景物中领略到的自然之趣和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诗人归隐田园后,与自然相依相融,在田园生活中静享心灵的自由、安宁。对于领悟的这份“真意”,作者不是真的“忘言”,而是不再计较能否用语言表达出来了。
有时候,语言是那么苍白,有时候,所有的美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成语说“妙不可言”便是如此,这,就是“悠然”的最高境界。
诗歌鉴赏
既然“此中有真意”,诗人为什么又说“欲辨已忘言”
补充材料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实际上如何呢?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五柳先生传》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乞食》
结合本诗,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陶渊明?
安贫乐道、清高洒脱、独立率真……
拓展阅读
真正的平静,不是远离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即使如流往事,涛声依旧,放弃执念,便可寂静安然。
——林徽因
结构梳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叙事
议论
写景
抒情
饮酒(其五)
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诗歌小结
这首诗通过结庐人境、心远地偏、采菊见山、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抒发了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弃和厌恶。
随堂检测
1.陶渊明《饮酒》中用问答形式表明内心清静就能远离喧嚣之意的句子是: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饮酒(其五)》中将幽美恬静的景象与惬意闲适的情怀交融的诗句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饮酒(其五)》中,描写南山蕴含自然意趣的日暮景象的诗句是: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