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战国时期,诸侯列国群雄争霸,社会动荡不安。
各国君主都心怀鸿鹄之志,广纳天下贤才,但是对于贤才——“大丈夫”的评判标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竟怎样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今天,让我们穿越到战国,莅临“大丈夫之辩”的现场,看看孟子与景春谁更胜一筹?为君主们招贤纳士提供建议。
学习目标
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并背诵课文。(重点)
理解“大丈夫”的内涵,理解孟子心中大丈夫的标准。(难点)
感悟不同时代“大丈夫”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重点)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 “孔孟”。
孟子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其言论汇编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与《大学》《论语》《中庸》并称为“四书”。
作者简介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语录体),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显著特点: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易懂。
作品简介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活动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yǎn
ɡuàn
rǔ
yín
wèi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
真正,确实。
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便)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景春提出“什么是大丈夫”的观点。
活动二:结合注释,读通文意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以训导;
怎么,哪里。
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
告诫。
谨慎。
行冠礼。
教导、教诲。
这里指丈夫。
准则,标准。
女儿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以顺从为准则的,是妇女之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遵从。
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从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孟子用“妾妇之道”作比,指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活动三:明析观点与表达
知识链接
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是指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谋划策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
其祖鬼谷子,曾授苏、张、孙、庞四大弟子,皆战国时风云人物。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公孙衍和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活动三:明析观点与表达
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追问:景春是以什么来评判他们是大丈夫的呢?
从地位、权势的角度来衡量,他认为大丈夫是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功名显赫、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反问句提出观点, “诚”字强调观点,透露出景春对公孙衍、张仪的羡慕甚至崇拜。
2.孟子对景春的观点持什么意见?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两个“乎”反问句,与景春观点针锋相对,既否定了景春的观点,还包含了对张仪、公孙衍的不屑、鄙视。
活动三:明析观点与表达
追问:孟子为何不屑于公孙衍、张仪之流?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活动三:明析观点与表达
公孙衍: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
张仪:横者,合众强以攻一弱
人物
主要事迹
公孙衍
任秦相,率琴攻魏
受魏贿金,停战魏国
受张仪排挤,侍奉魏国
拉拢齐国,攻打魏国
排挤魏国,佩五国相印
出任魏相
受流言中伤,出任韩相
人物
主要事迹
张仪
说魏事秦,谋任秦相
为秦假意投魏,出任魏相
说魏成功,重任秦相
张仪 献地诱楚,任楚相
游说韩王事秦
游说齐王事秦
游说燕赵事秦
活动三:明析观点与表达
3.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是如何进行反驳的?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顺从)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类比说理
指出公孙衍、张仪等人就像出嫁的女子完全顺从丈夫的意志一样,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其所作为不过是迎合君王的“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
4.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入世前的修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入世时的际遇: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道义准则;
入世后的原则: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个人修养)
(责任担当)
(处事原则)
正面提出大丈夫标准(大丈夫之道)
活动三:明析观点与表达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请用思维导图梳理孟子的辩证思路
景春
孟子
反驳
大丈夫标准
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
表明态度:非大丈夫(反问)
类比说理:妾妇之道
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
得志与否,坚守原则
破他论
立己论
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活动三:明析观点与表达
树他论
1.按照孟子“大丈夫”的标准,你认为哪些人算得上是大丈夫?
文天祥被俘后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写诗明志,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富贵不能淫”的体现。
朱自清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宁可挨饿,也不肯领取带侮辱性的“美国救济粮”,表现了一个中国人的尊严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是“贫贱不能移”的体现。
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和嚣张气焰,仍然拍案而起,宁死不屈,是“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活动四::拓展延伸
2. 谈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何现实意义?
这句话出自《孟子》,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我们不能迷惑乱心;在危及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时候,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活动四::拓展延伸
1.重点实词翻译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丈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居而天下熄 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命之 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往之女家 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违夫子 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以顺为正者 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道
真正,确实
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停息,太平
教导、训诲
去,到
违背
顺从
常法
课堂检测
(1)孟子在《富贵不能淫》中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壮志豪情,提醒人们要坚守节操。
(2)孟子在《富贵不能淫》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得志和失志两方面论述了如何做大丈夫。
2.理解性默写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课堂检测
《富贵不能淫》论述了大丈夫的优秀品质,“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古今中外,你觉得哪些人能称其为“大丈夫”?用简介凝练的语言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
立
破
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大丈夫
景春之言
妾妇之道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