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下§4.2各种各样的土壤(2) 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土壤具有不同的性状;
2、了解不同性状的土壤的保水、透气、保肥等能力不同;
3、了解不同性状的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一、知识点梳理:
1、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主要因素有 的作用, 的作用, 的作用,雨水及生物的作用等;
2、风化作用是岩石 的过程。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细碎的 ,还要经历漫长的演变才能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其中离不开 的共同作用。
(1)风将砂粒刮起来,碰撞着岩石。久而久之,岩石层就被慢慢地 。于是,岩石上出现了 并越来越大,最后破裂成了 。
(2)水流动时,夹带的小块岩石与岩石 ,使岩石逐渐成了 。
(3)炎热的太阳也会使岩石变得很烫,此时若气温 ,岩石也会 。
(4)雨水积聚在岩石的 里,如果气温降低到零度以下,水就会 ,使它的体积 ,从而促使岩石的缝隙 ,最终使岩石裂成小碎块。
3、土壤的形成过程:坚硬的 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 等细碎的矿物质颗粒,再经各种 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含有 等物质的土壤。
4、土壤的形成过程是十分 的,直到今天,这个过程仍在不断地继续着。形成1厘米厚的表土,一般情况下大约需要 年,在极其寒冷的环境中,大约需要1000年,因此保护土壤是极其重要的任务。
二、例题讲解
例题1、形成土壤的正确过程是( )
①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 ②岩石风化; ③高等植物生长;
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 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土壤形成; ⑥低等植物着生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 C.①③⑤②④⑥ D.③⑤⑥④②①
例题2、没有参与土壤形成过程的外力作用是( )
A.水 B.风 C.闪电 D.阳光
例题3、关于土壤形成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
A.岩石风化→出现低等生物→出现森林草原→出现地衣苔藓
B.岩石风化→出现地衣苔藓→出现森林草原→出现低等生物
C.出现低等生物→岩石风化→出现地衣苔藓→出现森林草原
D.岩石风化→出现低等生物→出现地衣苔藓→出现森林草原
例题4、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 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D.岩石只需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就能变成土壤
例题5、中央电视台曾介绍过段儒斌发明的微生物催腐剂(含腐生细菌),微生物催腐剂的推广使用有助于解决由于焚烧秸秆、稻草带来的环境污染、土地肥力下降等问题。小英为探究腐生细菌对植物落叶分解作用的效果,将经过灭菌的落叶分成甲、乙、丙三组,浇上等量蒸馏水,按下表进行实验(放在无菌环境中),并得到相应的实验现象:
(1)甲组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
(2)进行乙、丙实验所依据的实验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设计还存在不完善之处,请你说出其中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随堂练习:
1、关于土壤的形成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地球上一开始就有土壤
B. 风和流水、太阳共同作用会使岩石变为土壤
C. 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也会使岩石变为土壤
D. 岩石的热胀冷缩导致岩石破裂,最终形成土壤
2、月球上的“土壤”主要由月球岩石碎屑、粉末等物质组成。岩石碎屑、粉末这些成分相当于地球土壤中的( )
A.空气 B.水 C.矿物质 D.腐殖质
3、在土壤漫长的形成过程中,标志着土壤最终形成的是( )
A.最低等生物出现 B.地衣、苔藓植物出现
C.森林和草地出现 D.低等动物的出现
4、如图所示为溪沟里的许多鹅卵石,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刮风扬沙,碰撞磨损 B.水流冲击,岩石之间摩擦
C.骤热和骤冷,岩石爆裂 D.植被生长作用
INCLUDEPICTURE "F:\\2019下小样文件\\教与学八年级科学下(浙教版)教师用书\\188KX-313.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F:\\2019下小样文件\\教与学八年级科学下(浙教版)教师用书\\188KX-313.TIF" \* MERGEFORMATINET
(第4题图) (第5题图)
5、如图是岩石风化与气候关系示意图,其中岩石风化最强烈的地区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6、生物遗体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 )
A. 涵养水源 B. 增加有机质的积累 C. 加速岩石风化 D. 增加空气比例
7、从岩石到土壤,是一个长时期的,多种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极其复杂的过程。它基本包括 和 在岩石颗粒间的积累两个过程。岩石风化的因素主要有自然 、 、各种 的共同作用。土壤中的有机物是靠 的遗体、排泄物积累在岩石颗粒间而逐步形成的。
8、下面是土壤形成过程简式:
岩石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
“微生物、低等生物的作用;风化;高等植物的生长”分别代表A、B、C三者的内容,请根据以上简式,写出字母代表的内容:
A. ;B. ;C. 。
四、课后练习:
1、地衣分泌的地衣酸可以侵蚀岩石,植物的生长也会对岩石碎裂起一定的作用,这种作用属于岩石风化中的( )
A.物理因素 B.化学因素 C.生物因素 D.人为因素
2、土壤的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
A. 物理变化 B. 化学变化 C. 缓慢氧化 D. 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3、下列不能为土壤提供腐殖质的是( )
A. 生物的排泄物 B. 动物的遗体 C. 植物的枯枝落叶 D. 风化的岩石
4、俗话说:“滴水穿石。”有关这个成语,在科学上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岩石在水力冲击下可以变成小碎块
B. 地壳表面的矿物质都是在水力作用下由岩石风化形成的
C. 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在水的冲击下形成的
D. 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在水的冲击下埋入矿物质中形成的
5、小敏将盛满水、盖紧瓶盖的玻璃瓶放在冰箱的冷冻室内,放置一天后发现水结成了冰,而玻璃瓶已破裂。下列自然现象中,与这一过程的原理一致的是( )
A. 水流冲击岸边的岩石,岩石向内凹陷
B. 冷水浇到高温岩石表面,岩石破裂
C. 冬天,雨水结冰使岩石碎裂
D. 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使岩石溶解形成溶洞
6、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
B. 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 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D. 岩石只需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就能变成土壤
7、关于土壤的形成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
①岩石的风化 ②岩石进一步风化,有最低等的生物出现
③出现森林和草原,土壤最终形成 ④形成原始土壤,有地衣、苔藓等植物出现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①②④③ D. ③②①④
8、小宇发现古人采金时,遇到坚硬的岩石常采用“火烧水浇法”,即先用大火将岩石烧红,然后突然浇上冷水,这样就能使岩石破裂,这是因为( )
A. 水的比热容较大 B. 岩石的密度较大
C. 岩石遇水容易溶解 D. 岩石热胀冷缩不均匀
9、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
A.风将黄土从中亚带来堆积形成 B.本地岩石风化形成
C.黄河带来的泥沙堆积形成 D.早期温暖的气候自身演变而成
10、科学家设想:若环境条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类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需要经过( )
①形成原始月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②岩石风化; ③高等植物生长;
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 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月壤形成;⑥低等植物着生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②④⑥①③⑤ C. ①③⑤②④⑥ D. ③⑤⑥④②①
11、从岩石到土壤,是一个长时期的,多种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极其复杂的过程。它基本包括 和 在岩石颗粒间的积累两个过程。岩石风化的因素主要有自然 、 、各种 的共同作用。土壤中的有机物是靠 的遗体、排泄物积累在岩石颗粒间而逐步形成的。
12、土壤是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而逐渐形成的,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现选择一块干燥的土地,取棱长为10厘米的一块正方体土壤,把它和棱长为10厘米的一块正方体铁块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沿烧杯壁缓慢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和铁块全部浸没为止。往盛有铁块的烧杯中共加3次满量筒刻度的水和图甲所示的水,往盛有土壤的烧杯中共加3次满量筒刻度的水和图乙所示的水。请回答:
(1)此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
(2)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的水量为________,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入的水量为________。
(3)这块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大约为________。
(4)本实验中铁块能否用铜块代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13、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之后,月球车“玉兔二号”开始在月面上巡视探测。图1为月球绕地球公转示意图,图2为“月兔二号”留下的第一道痕迹影像图。
(1)图1中,嫦娥四号探测器经历高温考验的时段是 (选填“T1-T2时段”、“T2-T3时段”、“T3-T4时段”或“T4-T1时段”),当月球绕到如图位置时,地球上看到的月相是 。
(2)图2中“月兔二号”留下的痕迹说明月球上存在着较厚的“月壤”,月球表面最初主要是由岩石组成,下列可能会影响岩石变土壤的因素有 。
A.生物 B.风力 C.流水 D.温度
14、现今枯枝落叶已成为城市的常见垃圾。小科同学设计了一个关于落叶分解的实验。他选用悬铃木落叶为实验样本,将落叶剪成 3 厘米×3 厘米大小,均匀分装在四个编号为 1、2、3、4 的 2.5 升无盖的可乐瓶中。实验所用的土壤都是校园绿化用土,实验过程中保持 10~15 ℃的温度,每隔 10 天往 1~3 号瓶中各加水 100 毫升。2 个月后将瓶中样本倒出,拣出所有直径大于 0.5 厘米的枯叶,洗净阴干后称重,结果如表:
(1)根据实验结果,________号瓶分解落叶的速度最快。
(2)你认为鸽粪、豆渣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请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予以解释。
(3)请你简单分析 4 号瓶落叶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猜想:假定你看到一块有缝隙的巨石,如果在几百年后,你又能观察到它,你预计能看到什么现象?请加以解释。
参考答案:
一、知识点梳理:
1、风 流水 温度剧烈变化
2、不断碎裂 矿物质颗粒 多种生物
(1)磨损 窟窿和裂隙 小碎块 (2)摩擦 小石块
(3)骤降 爆裂 (4)缝隙 结冰 增大 加宽
3、岩石 石砾和砂粒 生物和气候 砂粒、有机物、水和空气
4、缓慢 100~400
二、例题讲解:
例题1、B
解析:最初的地球上并没有土壤,土壤的形成从岩石风化开始的,然后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所以A、C、D均错误,B正确。
例题2、C
解析:岩石就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所以,水、风和阳光都参与岩石的形成,只有闪电没有参与土壤形成。故C符合题意。
例题3、D
解析:土壤形成过程:裸露的岩石不断被风化,在进一步的风化中,开始出现低等的生物,接着慢慢出现地衣苔藓植物,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最后出现森林草原。故D符合题意。
例题4、D
解析:A.岩石要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石块、石砾和砂粒等细碎的矿物质颗粒。故A正确。B.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细碎的矿物质颗粒,还要 经历漫长的演变才能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其中 离不开多种生物的共同作用。各种生物的活动加 速了有机物在地表的积累,最终促使了土壤的形 成。故B正确。C.岩石就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 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 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 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故C正确。D.雨水积聚在岩石的缝隙里,如果气温降低到零 度以下,水就会结冰,使它的体积增大,从而促使岩 石的缝隙加宽,最终使岩石裂成小碎块。 岩石只需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只能从大块石头变成小块石头。必须经过生物的作用。故D符合题意。
例题5、(1) 对照 (2) 温度越高,腐生细菌对落叶的分解作用越明显 (3) 落叶状况不明确(或未设置低温组) (合理均可)
解析:(1)根据题意,探究的是“探究腐生细菌对植物落叶分解作用的效果”故变量是有无腐生细菌,故甲所起的作用是对照作用;(2)乙与丙实验条件中不同的是温度,故其假设为: 温度越高,腐生细菌对落叶的分解作用越明显;(3)本实验设计中,未设置低温组,且落叶的数量、潮湿状况、落叶的种类等是否相同也都不明确;腐生细菌的数量等情况也不明确。
三、随堂练习:
1、A 2、C 3、C 4、B 5、D 6、B
7、岩石从大到小;有机物;外力;冷热交替;生物;植物和动物
8、 A. 风化;B. 微生物、低等生物的作用;C. 高等植物的生长。
四、课后练习:
1、C 2、D 3、D 4、A 5、C 6、D 7、C 8、D 9、A 10、B
11、岩石从大到小;有机物;外力;冷热交替;生物;植物和动物
12、(1)验证土壤中有空气 (2)650毫升;750毫升(3)10%(4)能
13、(1)T1-T2;满月(2)D
14、(1)1 (2)提供土壤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加快微生物的繁殖,从而加快落叶的分解
(3)失去了水分
15、巨石存在缝隙,随着时间的过去巨石的缝隙会越来越大,巨石破碎成更小的颗粒,在外力的作用与生物的共同作用下,会最终形成土壤;故答案为:这块巨石变小或变碎,因为随着流水或结冰以及自然生物的作用会使这一块有缝隙的岩石逐渐被风化掉,最终形成土壤;
故答案为:这块巨石变小或变碎,因为随着流水或结冰以及自然生物的作用会使这一块有缝隙的岩石逐渐被风化掉,最终形成土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共29张PPT)
第四章 植物与土壤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1节 土壤的成分(2)
---从岩石到土壤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
科学思维:知道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活动是从现象到本质的。
探究实践:通过展示岩石风化的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
态度责任:让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变化可以是缓慢进行的,同时知道
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复习巩固
1、土壤生物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 、 和 等。
2、构成土壤的非生物物质有 、
和 三类。
3、土壤中的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 ;
4、土壤中的 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 的来源。
植物 动物 微生物
固体(矿物质、腐殖质)
液体(水) 气体(空气)
95%左右
水分
氧气
最初,地球外层的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并没有土壤。现在,土壤广泛分布于地球的陆地表面,你知道土壤是如何形成的吗
讨论交流
我们可以从哪里采到岩石和土壤?
岩石的采集处:
土壤的采集处:
山坡
果园
农田
河滩
新知讲解
一、岩石和土壤
1、岩石和土壤:
土壤是地球陆地的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具有肥力的、能生长植物的未固定的结构层。
岩石是固态矿物或矿物的混合物。
新知讲解
2、土壤与岩石之间的关系:
土壤是由于岩石一系列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岩石比较坚硬,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颜色,土壤是颗粒状的,比较松软,也有多种颜色。
(几种常见的岩石)
(几种不同的土壤)
新知讲解
二、从岩石到土壤
1、从岩石到土壤,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土壤的形成过程是十分缓慢的,直到今天,这个过程仍在不断地继续着。形成1厘米厚的表土,一般情况下大约需要100 ~400年,在极其寒冷的环境中,大约需要1000年。
新知讲解
2、土壤的形成过程:
土壤的形成主要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有机质积累和生物活动四个主要阶段。
土壤是岩石风化产物经生物及多种自然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新知讲解
3、岩石风化:
(1)风化作用是指岩石不断碎裂的过程:
暴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辐射、水、生物、大气、气温变化等的影响下,岩石所遭受的破坏和分解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岩石要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石块、石砾和砂粒等细碎的矿物质颗粒。
(2)岩石风化的类型:
根据引起风化作用的因素不同,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类。
在自然界中,岩石的风化往往是这三种作用综合作用的结果。
新知讲解
4、物理风化:
(1)温差作用:
温度变化是导致岩石风化的最主要因素。由于太阳辐射能量的昼夜差异,从而引起岩石发生反复膨胀和收宿,岩石表面的裂隙不断增多、加大,最终导致岩石层层剥离,崩解为碎块。这一现象在昼夜温差大的沙漠地区表见得更为普遍。
视频:温度影响
新知讲解
(2)流水侵蚀:
流水也是一种岩石风化常见的因素。水流动时,夹带的小块岩石与岩石摩擦,使岩石逐渐成了小石块。如,溪流中的石块在流水作用下都没有了棱角,而滴水穿石也是流水的作用结果。
新知讲解
(3)冰劈作用:
存在于岩石缝隙中的水如果由于气温降至0℃以下而结冰,而由于裂隙两侧岩石的约束作用,水所产生的膨胀压力就作用于裂隙两侧壁上,使得存储有水的裂隙进一步加深、加大。另一方面,当气温重新回升到0℃以上的时候,在裂隙中存在的冰溶化成水,进一步向已经扩大了的裂隙深部渗透。如此反复,就会使得岩石的裂隙规模不断扩大,并最终使得岩石崩裂成碎块。
新知讲解
(4)风力侵蚀:
风是常见的风化因素之一。风将砂粒刮起来,碰撞着岩石。久而久之,岩石层就被慢慢地磨损。于是,岩石上出现了窟窿和裂隙并越来越大,最后破裂成了小碎块。
(点击图片播放)
新知讲解
5、化学风化:
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水、氧、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引起岩石(或矿物)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导致岩石破坏的过程。其特点是不仅改变岩石的物理状态,同时改变其化学成分,并生成新的矿物。
如,溶洞的形成,是由于溶有二
氧化碳的水中含碳酸,遇到岩石矿物
中的金属离子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
酸盐[如Ca(HCO3)2等],而这些碳酸
盐能溶于水而被带走,最终导致岩石
被“溶解”。
(点击图片播放)
6、生物风化:
(1)生物风化:岩石在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引起的破坏作用称之为生物风化作用。
例如,植物的根系生长对岩石的穿凿作用,动物的挖掘、开凿作用,人类开矿、筑路等工作均可以属生物物理风化作用;而生物新陈代谢析出的各种物质及其遗体腐烂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如有机酸、碳酸、硝酸、硫化氢等)会对岩石起到腐蚀的作用,从而造成岩石的破坏属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新知讲解
(点击图片播放)
新知讲解
(2)有机物的积累:
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细碎的矿物质颗粒,还要经历漫长的演变才能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其中离不开多种生物的共同作用。如,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在矿物质颗粒中,慢慢形成腐殖质。
各种生物的活动加速了有机物在地表的积累,最终促使了土壤的形成。
新知讲解
7、保护土壤,匹夫有责:
土壤的形成是漫长的,但毁坏土壤却是瞬间的。
保护措施:立法保护,保护耕地,退耕还林,珍惜并合理利用每一分土地,预防污染。
讨论交流
土壤的形成过程十分漫长,但目前仍有许多人出于种种目的,肆意破坏土壤资源。请列举你所知道的破坏土壤资源的事例,并讨论应当如何有效地制止。
人类破坏土壤资源的事例举例:①滥采滥用自然资源;②任意排放有害物质;③破坏植被;④土地沙漠化,等。
制止措施举例:植树造林、低碳生活、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公众意识、推广可持续农业技术、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鼓励绿色消费,等。
拓展阅读
每年的12月5日是世界土壤日,这是一个全球性的纪念日,旨在提高人们对土壤保护和可持续管理的意识。
每年的6月25日是我国的“全国土地日”,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而设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
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随堂练习
1、形成土壤的正确过程是( )
①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 ②岩石风化;
③高等植物生长;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
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土壤形成; ⑥低等植物着生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
C.①③⑤②④⑥ D.③⑤⑥④②①
B
随堂练习
2、没有参与土壤形成过程的外力作用是( )
A.水 B.风
C.闪电 D.阳光
C
随堂练习
3、关于土壤形成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
A.岩石风化→出现低等生物→出现森林草原→出现地衣苔藓
B.岩石风化→出现地衣苔藓→出现森林草原→出现低等生物
C.出现低等生物→岩石风化→出现地衣苔藓→出现森林草原
D.岩石风化→出现低等生物→出现地衣苔藓→出现森林草原
D
随堂练习
4、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
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D.岩石只需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就能变成土壤
D
随堂练习
5、中央电视台曾介绍过段儒斌发明的微生物催腐剂(含腐生细菌),微生物催腐剂的推广使用有助于解决由于焚烧秸秆、稻草带来的环境污染、土地肥力下降等问题。小英为探究腐生细菌对植物落叶分解作用的效果,将经过灭菌的落叶分成甲、乙、丙三组,浇上等量蒸馏水,按下表进行实验(放在无菌环境中),并得到相应的实验现象:
(1)甲组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
(2)乙、丙实验所依据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设计还存在不完善之处,请你说出其中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照
温度越高,腐生细菌对落叶的分解作用越明显
落叶状况不明确(或未设置低温组) (合理均可)
课堂总结
1、风化作用是岩石不断碎裂的过程。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主要因素有风力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温度剧烈变化的作用,雨水及生物的作用等;
2、土壤的形成过程:坚硬的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砂粒等细碎的矿物质颗粒,再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含有砂粒、有机物、水和空气等物质的土壤。
(1)风将砂粒刮起来,碰撞着岩石。岩石层就被慢慢地磨损。岩石上出现了窟窿和裂隙并越来越大,最后破裂成了小碎块。
(2)水流动时,夹带的小块岩石与岩石摩擦,使岩石逐渐成了小石块。
(3)炎热的太阳也会使岩石变得很烫,此时若气温骤降,岩石也会爆裂。
(4)雨水积聚在岩石的缝隙里,如果气温降低到零度以下,水就会结冰,使它的体积变大,从而促使岩石的缝隙加宽,最终使岩石裂成小碎块。
3、土壤的形成过程是十分缓慢的,直到今天,这个过程仍在不断地继续着。形成1厘米厚的表土,一般情况下大约需要100-400年,在极其寒冷的环境中,大约需要1000年,因此保护土壤是极其重要的任务。
板书设计
4.1 土壤的成分(2)
……从岩石到土壤
1、岩石风化:岩石不断碎裂;
影响因素:风力、流水、温度剧烈变化、雨水及生物的作用;
2、土壤的形成过程:
坚硬的岩石→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风化成细碎的矿物质颗粒→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含有砂粒、有机物、水和空气等物质的土壤→漫长的演变才能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
3、保护土壤:
土壤的形成过程是十分缓慢的,仍在不断地继续着。
作业布置
1、复习本课时主要内容;
2、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练习;
3、完成学案中“课后巩固”;
4、预习“各种各样的土壤”相关内容。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下科学§4.1土壤的成分(2)教学设计
课题 4.1土壤的成分(2)…土壤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单元 四 学科 科学 年级 八下
教材分析 本节为浙教版八下第4章第1节内容《土壤的成分》,拟分两课时完成,第1课时为土壤的结构和类型,主要介绍土壤中的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第2课时为土壤的形成、岩石风化等因素对土壤形成影响。此前学生刚刚学习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那么本节土壤作为植物生长的摇篮,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升华,同时又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土壤种类及不同性状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的影响等知识的延伸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科学思维:知道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活动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到土壤的形成受多因素的影响;探究实践:通过多角度观察、分析,认识岩石风化、流水、风力及温度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态度责任:让学生认识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同时认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重点 土壤的形成过程
难点 土壤的形成受多因素影响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土壤生物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 、 和 等。 2、构成土壤的非生物物质有 、 和 三类。 3、土壤中的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 ; 4、土壤中的 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 的来源。过渡:最初,地球外层的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并没有土壤。现在,土壤广泛分布于地球的陆地表面,你知道土壤是如何形成的吗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讨论交流:我们可以从哪里采到岩石和土壤? 参考:一、岩石和土壤 1、岩石和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的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具有肥力的、能生长植物的未固定的结构层。 岩石是固态矿物或矿物的混合物。 2、土壤与岩石之间的关系: 土壤是由于岩石一系列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岩石比较坚硬,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颜色,土壤是颗粒状的,比较松软,也有多种颜色。 二、从岩石到土壤 1、从岩石到土壤,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土壤的形成过程是十分缓慢的,直到今天,这个过程仍在不断地继续着。形成1厘米厚的表土,一般情况下大约需要100 ~400年,在极其寒冷的环境中,大约需要1000年。 2、土壤的形成过程: 土壤的形成主要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有机质积累和生物活动四个主要阶段。 土壤是岩石风化产物经生物及多种自然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3、岩石风化: (1)风化作用是指岩石不断碎裂的过程: 暴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辐射、水、生物、大气、气温变化等的影响下,岩石所遭受的破坏和分解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岩石要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石块、石砾和砂粒等细碎的矿物质颗粒。 (2)岩石风化的类型: 根据引起风化作用的因素不同,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 化和生物风化三类。 自然界中,岩石的风化往往是综合作用的结果。4、物理风化: (1)温差作用:(附视频) 温度变化是导致岩石风化的最主要因素。由于太阳辐射能量的昼夜差异,从而引起岩石发生反复膨胀和收宿,岩石表面的裂隙不断增多、加大,最终导致岩石层层剥离,崩解为碎块。这一现象在沙漠地区表见得更为普遍。 (2)流水侵蚀: 流水也是一种岩石风化常见的因素。水流动时,夹带的小块岩石与岩石摩擦,使岩石逐渐成了小石块。如,溪流中的石块在流水作用下都没有了棱角,而滴水穿石也是流水的作用结果。 (3)冰劈作用: 存在于岩石缝隙中的水如果由于气温降至0℃以下而结冰,而由于裂隙两侧岩石的约束作用,水所产生的膨胀压力就作用于裂隙两侧壁上,使得存储有水的裂隙进一步加深、加大。另一方面,当气温重新回升到0℃以上的时候,在裂隙中存在的冰溶化成水,进一步向已经扩大了的裂隙深部渗透。如此反复,就会使得岩石的裂隙规模不断扩大,并最终使得岩石崩裂成碎块。 (4)风力侵蚀:(附视频) 风是常见的风化因素之一。风将砂粒刮起来,碰撞着岩石。久而久之,岩石层就被慢慢地磨损。于是,岩石上出现了窟窿和裂隙并越来越大,最后破裂成了小碎块。 5、化学风化: 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水、氧、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引起岩石(或矿物)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导致岩石破坏的过程。其特点是不仅改变岩石的物理状态,同时改变其化学成分,并生成新的矿物。 如,溶洞的形成,是由于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中含碳酸,遇到岩石矿物 中的金属离子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盐[如Ca(HCO3)2等],而这些碳酸 盐能溶于水而被带走,最终导致岩石被“溶解”。 (附视频)6、生物风化: (附视频) (1)生物风化:岩石在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引起的破坏作用称之为生物风化作用。例如,植物的根系生长对岩石的穿凿作用,动物的挖掘、开凿作用,人类开矿、筑路等工作均可以属生物物理风化作用;而生物新陈代谢析出的各种物质及其遗体腐烂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如有机酸、碳酸、硝酸、硫化氢等)会对岩石起到腐蚀的作用,从而造成岩石的破坏属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2)有机物的积累: 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细碎的矿物质颗粒,还要经历漫长的演变才能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其中离不开多种生物的共同作用。如,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在矿物质颗粒中,慢慢形成腐殖质。 各种生物的活动加速了有机物在地表的积累,最终促使了土壤的形成。 讨论交流:土壤的形成过程十分漫长,但目前仍有许多人出于种种目的,肆意破坏土壤资源。请列举你所知道的破坏土壤资源的事例,并讨论应当如何有效地制止。参考:人类破坏土壤资源的事例举例:①滥采滥用自然资源;②任意排放有害物质;③破坏植被;④土地沙漠化,等。 制止措施举例:植树造林、低碳生活、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公众意识、推广可持续农业技术、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鼓励绿色消费,等。7、保护土壤,匹夫有责: 土壤的形成是漫长的,但毁坏土壤却是瞬间的。 保护措施:立法保护,保护耕地,退耕还林,珍惜并合理利用每一分土地,预防污染。 拓展阅读:每年的12月5日是世界土壤日,这是一个全球性的纪念日,旨在提高人们对土壤保护和可持续管理的意识。 每年的6月25日是我国的“全国土地日”,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而设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 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从学生能接触到岩石和土壤的地方来认识岩石与土壤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岩石变成土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经过多种因素的作用从而也认识到土壤一旦被破坏则短时间内很难恢复体会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介绍土壤形成过程:岩石风化过程结合生物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分场介绍: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及生物风化其中物理风化为最主要,重点介绍讲解加视频,使学生认识到从岩石到土壤形成的漫长过程通过讨论交流,明确人为造成土壤污染或破坏的原因很多,从而认识到保护土壤迫在眉睫
课堂练习 1、形成土壤的正确过程是( B )①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 ②岩石风化; ③高等植物生长;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 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土壤形成; ⑥低等植物着生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 C.①③⑤②④⑥ D.③⑤⑥④②①2、没有参与土壤形成过程的外力作用是( C ) A.水 B.风 C.闪电 D.阳光3、关于土壤形成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D )A.岩石风化→出现低等生物→出现森林草原→出现地衣苔藓B.岩石风化→出现地衣苔藓→出现森林草原→出现低等生物C.出现低等生物→岩石风化→出现地衣苔藓→出现森林草原D.岩石风化→出现低等生物→出现地衣苔藓→出现森林草原4、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 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D.岩石只需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就能变成土壤5、中央电视台曾介绍过段儒斌发明的微生物催腐剂(含腐生细菌),微生物催腐剂的推广使用有助于解决由于焚烧秸秆、稻草带来的环境污染、土地肥力下降等问题。小英为探究腐生细菌对植物落叶分解作用的效果,将经过灭菌的落叶分成甲、乙、丙三组,浇上等量蒸馏水,按下表进行实验(放在无菌环境中),并得到相应的实验现象:(1)甲组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2)进行乙、丙实验所依据的实验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 ___。(3)该实验设计还存在不完善之处,请你说出其中一点:__________。[参考:(1) 对照(2) 温度越高,腐生细菌对落叶的分解作用越明显(3) 落叶状况不明确(或未设置低温组) (合理均可)]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课堂小结 1、风化作用是岩石不断碎裂的过程。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主要因素有风力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温度剧烈变化的作用,雨水及生物的作用等;2、土壤的形成过程:坚硬的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砂粒等细碎的矿物质颗粒,再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含有砂粒、有机物、水和空气等物质的土壤。 (1)风将砂粒刮起来,碰撞着岩石。岩石层就被慢慢地磨损。岩石上出现了窟窿和裂隙并越来越大,最后破裂成了小碎块。 (2)水流动时,夹带的小块岩石与岩石摩擦,使岩石逐渐成了小石块。 (3)炎热的太阳也会使岩石变得很烫,此时若气温骤降,岩石也会爆裂。 (4)雨水积聚在岩石的缝隙里,如果气温降低到零度以下,水就会结冰,使它的体积变大,从而促使岩石的缝隙加宽,最终使岩石裂成小碎块。3、土壤的形成过程是十分缓慢的,直到今天,这个过程仍在不断地继续着。形成1厘米厚的表土,一般情况下大约需要100-400年,在极其寒冷的环境中,大约需要1000年,因此保护土壤是极其重要的任务。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