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26课 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
李贺
1.识记作者李贺及诗歌写作背景,积累诗歌名句。
2.体会歌行体诗歌的韵律特点,熟读、背诵、默写这首诗。(重点)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这首诗歌意象新奇、侧面烘托等特点。(难点)
4.理解诗歌中忘身报国的情感,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导入新课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见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首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人称 “李长吉”“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是今河南洛阳宜阳县)。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秦王饮酒》《梦天》。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写作背景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史载809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据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仅17岁。此诗写一位激昂慷慨、逆境奋战、誓死疆场的英雄。
文体知识
行: 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由汉魏乐府诗发展而来,通常以“歌”“行”命名,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可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富于变化。如杜甫《兵车行》、白居易《琵琶行》。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后人多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雁门,郡名,在现在山西省。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朗读诗歌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sài
yān
zhī
xié
诵读指导:本诗朗读节奏除“报君/黄金台上意”一句外,其余均可划分为“四三”式。朗读时语调要高亢,要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读出来。
感知诗意
读懂诗的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黑云: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城欲摧: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甲光向日金鳞开: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
鳞片般闪闪发光。
译文:敌军像乌云般的来势凶猛,仿佛城墙也要被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像鱼鳞般闪烁着金光。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角:军中号角。
燕脂:即胭脂,色深红。“胭脂”“夜紫”形容战场上的血迹。边塞上将士们的鲜血在寒夜里凝为紫色。
译文:在深秋的季节中,遍地响起了军号声;夜色中,胭脂般鲜红的凝结在塞上的大地,呈现出一片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临:抵达。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战国时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霜重: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译文:深夜里,部队行进在易水岸边,寒风卷动着红旗,浓霜冻凝战鼓,鼓声越发低沉。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用典。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两剑,后入水化为龙。
译文: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我甘愿高举宝剑战死在疆场。
文本探究
1、全诗作者构思唐军的活动哪三幅画面?
白天:严阵以待
黄昏:刻苦练兵
中夜:奇袭敌营
2、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色彩:
“金鳞”是指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金”字表现了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
“黑”突出敌人的猖獗、敌军兵马之多。
两种颜色的对比,表现了战争形势的严峻。
修辞
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比喻、夸张
炼字
压:
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
形象地展示了守城将士们士气高昂、严阵以待。
摧:
渲染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衬托出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3、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呜咽的角声
紫红的秋色
①形象描绘出边防将士血流遍地的情景
②烘托出战斗的激烈
扩大了激战的场面
反映出边防将士英勇杀敌的冲天气势
悲壮之美、悲凉惨烈
听觉:
视觉:
叙事写景
凝
满
悲凉
悲壮
4、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烘托出来,也烘托悲凉气氛。
“霜重鼓寒声不起”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只发出低沉的声音。
边塞寒冷至极,进而表现了将士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
夜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战争形势严峻
典故链接——荆轲歌易水之上:战国时期,秦国向北掠夺土地,直到燕国南部边界,荆轲决定为燕太子丹去秦国刺杀秦王。将要出发时,太子丹和宾客皆着白色衣冠,送至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曲声慷慨,表现出荆轲去刺杀秦王时的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还的坚定意志。
5、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引用典故:黄金台
战国时期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置千金,用以招揽贤才。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将士们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表现了将士报效祖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
借代
点明主旨
史料链接:李贺,7岁能诗,才思聪颖,名扬京洛。少年作诗刻苦,呕心沥血。21岁,赴长安考进士,因其父李晋肃的“晋”与进士科的“进”谐音,为了避讳,取消他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资格。27岁郁郁而终。
写作特色
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调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这首诗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从而构成富有情思的意境。
归纳主旨
这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通过描绘悲壮的战斗场面,高度赞扬了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从军行
杨 炯
烽火照西京①,心中自不平。
牙璋②辞凤阙③,铁骑绕龙城④。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⑤,胜作一书生。
【注释】
①[西京]指长安。②[牙璋]古代发兵所用的符信。这里指奉命出征的将帅。
③[凤阙]皇宫,朝廷。④[龙城]匈奴名城。这里泛指敌方要塞。
⑤[百夫长]泛指低级军官。
拓展阅读
课堂小结
黑云压城—形势危急
(比喻、夸张)
角声满天、凝夜紫—悲壮惨烈
(视觉、听觉)
临易水、黄金台—誓死报国
(用典、主旨)
雁门太守行
浴血奋战
视死如归
尽忠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