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7张PPT。第3章 空气与生命
——复习课空气氧气( O2 )二氧化碳( CO2 )水蒸气及其他气体杂质
( H2 O) 稀有气体
(He、Ne、Ar…)氮气(N2)——78%——21%——0.04%——0.03%——0.93%体积分数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成分用途氮肥、炸药、保护气助燃、供呼吸有色光源、保护气光合作用、灭火 为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将钟罩放入盛水的水槽中,把钟罩内水面以上的容积分为五等份,在燃烧匙内盛红磷,用酒精灯点燃后,立即放入钟罩内,同时塞紧皮塞,试说明观察到的现象,原因及结论。
现象:
原因:
结论:
若水面上升不高,则可能的原因(至少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实验说明剩余气体有哪些性质(至少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红磷燃烧,产生白烟,冷却至室温,钟罩内水面上升至总体积的1/5处红磷燃烧,消耗掉氧气,使气压降低,水面就上升。氧气的体积约占整个空气体积的1/5①气密性不好 ②红磷不足①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②不溶于水实验探究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略大;
不易溶解于水;
液氧为淡蓝色液体,固氧为雪状蓝色固体。二、氧气的物理性质:S + O2 SO2点燃 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现象:氧化反应氧化物由两种元素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的化合物三、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磷铁丝说一说 反应现象 写一写化学方程式三、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 气体,许多物质都能在氧气中 。比较活泼燃烧结论: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一、化合反应判断下列过程是否属于化合反应食盐溶于水形成盐水。二、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
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 四、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五、氧气的制取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液态空气氮气(N2)液氧(O2)实验室制取氧气1、用过氧化氢(双氧水)制氧气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步骤: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烧瓶中加入MnO2;
3、连接好装置;
4、分液漏斗中加入H2O2;
5、用排水法收集气体。为什么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5%~10%)如果改用向上
排空气法收集,
如何验满?黑色固体收集不易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大难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小O2CO2H2排水集气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O2O2空气空气O2O2水思考:如何正确使用“万能集气瓶”?H2空气空气H2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排水法验证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已经收集满。是不是氧气呢?满了吗?2、用加热高锰酸钾晶体制氧气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步骤: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试管中加入KMnO4晶体;
3、管口放棉花,连接好装置;
4、加热KMnO4晶体 ;
5、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紫黑色晶体五、实验室制取氧气2、用加热氯酸钾制氧气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步骤: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试管中加入KClO3和MnO2的混合物;
3、连接好装置;
4、加热KClO3和MnO2 的混合物;
5、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白色固体五、实验室制取氧气固体药品放在试管底部且要铺平;
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约三分之一处;
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
若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管口放一团棉花;
试管外壁的水珠要擦干;
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等导管口出现连续气泡时,才能收集气体;
结束时应先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注意事项:氧气实验室制法(固固加热型)本实验装置易错处:1)试管口应略向下2)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3)酒精灯应用外焰加热4)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1/3处5)火焰应加热在试管底部6)酒精量不少于1/4,不多于2/37)排水收集时导管不能太长1.下列氧气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B、氧气不易溶于水
C、蜡烛能在氧气中燃烧
D.氧气在一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练一练C2、实验室中,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方法制取氧气。
(1)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收集氧气的方法叫做________________
可用此方法收集氧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用该方法收集氧气时,检验集气瓶中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锥形瓶中的反应很剧烈,应该采用的安全措施是( )
A、减慢液体滴加的速度
B、换用体积较小的锥形瓶
C、加热锥形瓶向上排空气法氧气密度比空气密度略大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A 3、某学生设计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仪器装置如右下图所示:(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六步操作,正确的操作顺是 。
①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②熄灭酒精灯;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里,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并将它固定在铁架台上;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⑥将导管 从水槽里取出。 (1)指出图中的错误:③ ④ ① ⑤ ⑥ ②
2、燃烧的条件:(1).有可燃物;(2).有氧气(空气)助燃;(3).温度达到该可燃物着火点。 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1、燃烧的定义:六、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的比较1、灭火的措施:1、隔离法:移走
(或隔离)可燃物2、窒息法:隔绝
氧气(或空气)3、冷却法: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当发生发生下列火灾时,应如何灭火?思考:3、家电着火:1、柴堆着火:2、油锅着火:4、活泼金属着火:用水浇灭。用锅盖盖灭。用干粉灭火器喷灭。用砂土盖灭。5、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喷灭。6、酒精灯翻倒着火:用湿抹布盖灭。2、火灾逃生方法发生火灾时
要保持镇定,
火势不可控时
迅速拔打119
高层着火时
切勿乘电梯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分子中的原子进行重新的排列和组合,在这个过程中:都不变!讨论:在化学反应前后,下列选项中:
一定会改变的有_________________;一定不会变的有_________________;可能会改变的有_________________。A.物质种类 B.物质总质量
C.分子种类 D.分子数目
E.原子种类 F.原子数目
G.元素种类 H.原子质量A.B.C.D.E.F.G.H.一、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1、铁生锈后质量增加;
2、煤燃烧后质量减小。
二、已知:
2X + 3CuO ? 3Cu + 3H2O + N2
则X的化学式是( )
NH3在一密闭容器中装有一定量的A、B、C、D四种物质,反应前后质量如下表:求:1、反应后C物质的质量;
2、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3、要使另一种反应物反应完全,
需再增加( )物质( )克。44B8B + D = A + C+12-16-20+24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一、化学方程式1、定义:2、书写原则:A.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反应是真实存在的)B.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前后两边的
原子个数必须相等) 左 (短线连接) 右反应物分子式 生成物分子式O2P+P2O5红磷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45点燃1.式2.配3.等4.注2二、化学方程式书写步骤1、铁、镁、铝分别在氧气中燃烧;
2、碳、硫、磷分别在空气中燃烧;
3、分别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制氧气
4、二氧化碳分别与水、石灰水反应;
5、实验室和工业上分别制取二氧化碳;
6、酸碱灭火器原理。写出下列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了什么物质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表示各物质间原子和分子的个数比
表示反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三、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完全燃烧多少克镁,可生成10克氧化镁?(Mg:24 O:16)解:设需完全燃烧X克镁。488010gx = 6 g答:完全燃烧6克镁,可生成10克氧化镁。【解题步骤】(1)设未知量(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找:计算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及质量比 标出已知量、未知量(4)列比例式求解(5)简明地写出答案【书写格式】x四、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练习1:实验室里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现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25克加热至气体不再产生,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5.4克, 问:(1)产生氧气多少克?(2)原混合物中含氯酸钾多少克?解:氧气的质量为:25克-15.4克=9.6克设原混合物中含氯酸钾X克245969.6克X答:产生氧气9.6克,原混合物中含氯酸钾24.5克。X=24.5克练习2:实验室里用50克含6.8%的过氧化氢的双氧水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制取氧气。问:(1)可制得氧气多少克? (2)若氧气的密度是1.43克/升,求制得的氧气体积是多少升?(H:1 O:16)解:过氧化氢的质量为:50克×6.8%=3.4克设可制得氧气X克68323.4克X答:产生氧气1.6克,合体积1.12升。X=1.6克∴ V = m/ρ =1.6g÷1.43g/L = 1.12L练习3、如图所示,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烧瓶内的物质的质量在完全反应前后如右图所示,问:实验前加入过氧化氢多少克? 2H2O2 2H2O + O2↑MnO2X3.268 32 68
X32
3.2X = 6.8g解:氧气质量 100 – 96.8 = 3.2g设需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练习4、实验室用100克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3.2克?问:原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H2O2 2H2O + O2↑MnO2X3.268 32 68
X32
3.2X = 6.8g解:6.8
100100%6.8%设需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H2O2 %=CO2的性质1、常温下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2、能溶于水(1:1);3、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4、固体二氧化碳(干冰)易升华吸热。CO2的物理性质CO2的化学性质1、一般情况下,CO2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供呼吸。2、CO2跟水反应;3、CO2与石灰水反应;CO2+ Ca(OH)2 = CaCO3 ↓ + H2O实验室制二氧化碳1、原料:2、原理:3、装置:反应装置收集装置大理石
CaCO3稀盐酸
HCl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制法原理CaCO3+2HCl==CaCl2 + H2O + CO2↑原料选择:a为什么不用碳酸钠? 速度太快,不易控制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b为什么不用稀硫酸? 生成硫酸钙是微溶物质,附着在石灰石表面,使之与稀硫酸隔绝,阻碍反应进行。c、为什么不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有挥发性,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含有大量的氯化氢气体4、步骤:1)、检查装置气密性;
2)、锥形瓶中加入大理石(或石灰石);
3)、连接好装置;
4)、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盐酸;
5)、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6)、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验满。5、注意事项:1).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下;
2).伸入锥形瓶中的导管要短些;
3).集气瓶中的导管要接近底部;
防止生成的气体从漏斗中逸出使锥形瓶中原有空气快速排尽使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气体较纯净二氧化碳的应用1、作气体肥料,提高大棚作物产量;4、干冰可作致冷剂,保存食品和人工降雨;2、作工业原料,制汽水、纯碱、尿素等;3、作灭火剂;1长颈漏斗末端没有伸入液面以下伸入锥形瓶中的导管太长导管没有靠近集气瓶底部 右图是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请你找出其中三个主要错误。你找到了吗?甲乙 右图装置中可用来收集CO2的是 。收集时气体从 管通入。甲b如何确定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2、实验室中,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方法制取氧气。
(1)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收集氧气的方法叫做________________
可用此方法收集氧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用该方法收集氧气时,检验集气瓶中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锥形瓶中的反应很剧烈,应该采用的安全措施是( )
A、减慢液体滴加的速度
B、换用体积较小的锥形瓶
C、加热锥形瓶2H2O2 ===== 2H20 + O2MnO2向上排空气法氧气密度比空气密度略大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A3: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一、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合称呼吸道。
呼吸系统组成作用呼吸道肺:鼻腔鼻毛:阻挡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粘膜:温暖、湿润空气,感受气 味的刺激。咽:空气和食物的共同通道喉:保持气流畅通,内有声带,呼气冲击声带振动发声。气管、支气管:保持气流畅通,内有纤毛的粘膜能分泌粘液,粘住灰尘和细菌。基本结构为肺泡,它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外缠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气体交换的场所收缩收缩放松放松向上向外向下向内增大增大减小减小进入离开收缩变得扁平放松恢复拱形呼吸运动实现了外界与肺的气体交换。气体交换原理是气压差。
如图所示是某人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1)曲线AB段表示______时肺内气压的变化.(2)曲线发生BC段变化时,胸腔的体积______.(填“增大”或“减小”)(3)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一瞬间是坐标系中的______点,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______. 吸气减小B相等外界 呼 吸 道 肺 扩散作用 细胞 扩散作用 血液呼吸作用1、定义:2、反应式:3、能量转化:生物体内的细胞将有机物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并
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化学能 → 生物能、热能等 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都会进行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是一种缓慢氧化反应 呼吸道和肺可见、可控体内的每个细胞不可见、不可控呼气和吸气缓 慢 氧 化与外界气体交换
吸入O2 ,排出CO2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所需呼吸运动为呼吸
作用创造物质条件呼吸作用为呼吸运动提供能量呼吸运动和呼吸作用比较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人的呼吸系统和
气体交换呼吸运动动物的呼吸作用结构功能呼吸系统植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本节知识结构微生物的呼吸作用都吸入O2 ,
呼出CO2 ;
释放能量。原理过程实质意义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无机物——有机物光能——化学能(贮藏在有机物中)光合作用物质转化:能量转化:1.定义:阳光
(光能)水二氧
化碳光合
作用有机物
(化学能)氧气构成
生物体供生命
活动所需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过程:二氧化碳 + 水 有机物(淀粉)+氧气1)场所:叶绿体(厂房)
2)条件:太阳光(动力)
3)原料:二氧化碳、水
4)产物:有机物(淀粉)、氧气
5)物质转变:无机物转为有机物
6)能量转变: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光合作用的表达式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比较植物叶肉细胞
叶绿体生物体活细胞
细胞质要有光照有光无光都可以水+二氧化碳有机物+氧气有机物+氧气水+二氧化碳有机物→无机物化学能→其它能无机物→有机物光能→化学能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光有机物叶绿体光照强度
温度
二氧化碳浓度
水分影响因素有机物活细胞影响因素温度
水分
氧气浓度
二氧化碳浓度二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区别吸收呼出释放吸收制造分解储存释放需要不需要需要不需要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绿色植物是否只在有光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设置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1)请你为该兴趣小组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
.(2)甲、乙两套装置中,乙装置的作用是
.该实验中的变量是 .(3)请你运用所学的光合作用知识对实验结果作出预测: 装置试管
中能收集到气体.该气体是
. 绿色植物只在有光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对照作用 光照甲氧气为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有关问题,李明选择一种盆栽的银边天竺葵作为实验材料.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1)如何排除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这样处理是利用了天竺葵的 分解有机物的原理.(2)将实验装置放到阳光下照射4~6小时后,同时摘下叶片A、B,利
用 进行脱色处理,
然后滴加碘液,观察实
验结果.将该实验装置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呼吸作用 酒精 选取生长正常的爬山虎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光合作用实验:①实验前应将此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后,移至光下几小时,再将甲、乙、丙三片叶取下,分别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②将叶片用清水漂洗后放入培养皿中,分别向这三片叶上滴加碘液,观察三片叶是否变蓝.(1)将此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2)叶片甲上A、B两部分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 .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避免对实验的干扰。 光(3)将叶片用清水漂洗后放入培养皿中,分别向这三片叶上滴加碘液,其中叶片乙 蓝色.乙和丙两叶片形成对照实验,可以说明 是光合作用的必须原料.如果将叶片丙的叶脉切断叶片丙经过上述①②步处理,其叶片颜色将
.(4)根据以上实验所
得结论,在农业生产
上种植大棚蔬菜为了
提高产量,应采取的
措施是
. 不变 CO2不变蓝 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 1.贮藏水果和粮食时,充加CO2或抽取空气,能延长贮藏时间,主要作用是( )
A.促进呼吸作用 B.抑制蒸腾作用
C.促进光合作用 D.抑制呼吸作用D2.(1)在晴朗的早晨,把一株植物套上一个透明的塑料袋,扎紧袋口,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
.
(2)下午打开袋口,迅速把一枝快熄灭的小木棍伸进袋内,木棍复燃了,这说明 .
(3)傍晚再套上塑料袋,扎紧袋口。第二天天亮前打开袋口,迅速伸进一根燃着的火柴,火柴熄灭了,原因是 .
(4)凌晨、中午、傍晚袋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
时候是 。 塑料袋内有许多小水珠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晚上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凌晨3.如图所示,大豆种子在萌芽初期,有机物的重量有所减少;当幼叶逐渐形成时,其体内有机物重量逐渐增加。请据图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最接近光合作用开始的时间是 点(填“t1”或“t2” 或“t3”)
(2)在t1、t2时间内,曲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3)在时间t2点后,曲线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t2种子萌发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大于
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植物
光合作用O2CO2自然界中碳的循环自然界中碳的循环主要有哪些途径?作用 → CO2动植物残体 →地下漫长反应→煤、石油、天然气动植物动物植物呼吸有机光合有机有机有机光合光合光合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氧化分解燃烧空气污染防治定义:污染源:危害:进入大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从而危害人体健康或影响环境的现象。 成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森林火灾、火山喷发…工业废气、汽车尾气、
焚烧垃圾、生活燃煤…危害人体健康、工业生产、动植物生存…PM≤10 um、 SO2、NxOy、CO、O3减小污染物的排放;合理规划工业区与非工业区;加强植树造林…
1、酸雨
2.土壤和水域酸化3.危害作物和林木4.腐蚀建筑物、工业设备1.危害人体健康臭氧层能吸收阳光中过强的紫处线,对保护人类和地球上其它的生命有很重要的作用。2、臭氧空洞由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氟里昂等含氟的污染物,使臭氧层遭到严重的破坏。3、温室效应它会带来以下列几种严重恶果: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2)、 海平面上升,淹没低海拔地区;
3)、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4)、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由于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急剧增加,造成地表的热量难以扩散,使地球气温逐年上升的现象。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二氧化碳增多氟氯烃化合物增多①危害人体健康②破坏生态环境及经济SO2、NOX气体增多气温升高,破坏生态及经济①危害人体健康②破坏生态环境及经济③腐蚀建筑物①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②植树造林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植树造林①减少酸性气体排放,综合利用②植树造林空气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