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教学内容分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论述严密、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读后发人深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还没有接触过议论文文,也没有关于议论文的知识基础,对议论文不够了解,对本单元议论文的学习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教学本单元,既要注意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议论的特点,了解掌握几种常用的议论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体会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雄辩性,学会阅读议论文言文。
目标确定 有感情、熟练的朗读课文。 阅读文言文,借助文言工具,能够疏通文章意思。 把握文章主要观点,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 体会语言特点,理解孟子的“好辩”,增强忧患意识。
重难点 有感情、熟练的朗读课文。 阅读文言文,借助文言工具,能够疏通文章意思。
评价任务 利用视频观赏,明确文中人物特点,得出结论。 师徒结对,结合文中典型事例,小结中心论点。 品读关键词句,品味语言特色。
教学评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朗读课文,利用视频,理清文章结构。教师活动 一、阅读分享:《蝉出洞》 二、创设情境,布置任务 播放”温水煮青蛙“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考:这一只青蛙为什么会得以生存? 友情提示:(在文中找以上问题的答案) 三 讲授新课: 朗读课文: 任务一:师徒互助朗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结合注释,理清文本意思。 任务二:(1)5分钟学生自己翻译;师徒结对,解决疑惑。 (2):师徒结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3): 挑学生逐句进行翻译。学生和老师做好补充。 任务三: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1.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思路,请默读全文,圈画出关键语句,明确文章的行文思路。 温馨提示:①分析排比句,明确行文结构。 ②梳理列举人物的共同特点。 ③理清写作的思路。 2 师徒结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学生活动 1.一名学生展示PPT,其中插入视频,直面展示”蝉出洞“的过程。徒弟做评价。 2.学生读课文,正字音、朗读节奏,并展示。 3 学生回答:怕死;有忧患意识 学生活动: 1 挑选3名学生朗读,学生及时纠正字音和节奏。 2 挑学生逐句进行翻译。学生和老师做好补充。 3 学生一起阅读译文,理解文本。 学生活动 学生自己在课本上圈画、批注。 小组交流讨论两者的异同。 师徒结对展示。 播放视频,直观的展现文中列举人物的成才经历和结果,更便于学生总结概括“成才必先遭受苦难的道理” 提示:1先列举事例,再得出结论 2再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 3从个人到国家 得出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播放,直观视觉效果,梳理本文的结构、理清论证思路。任务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有什么现实意义?
板书设计 论据: 历史事例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论证: 正面论证 反面论证 孟子 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本或者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话,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明理由。
趣味课堂: 仿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激励学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卸其QQ,封其微博,删其微信,收其电脑,夺其手机,弃其iPad,断其WiFi,剪其网线,使其百无聊赖,然后静坐、喝茶、思过、锻炼、读书、弹琴、练字、明智、开悟、精进,而后必成大器。
教学反思与改进 为实现这个教学目的,也为改变传统的议论文讲解方式的单调、枯燥,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诸多方法展开了教学。 1课堂导入:播放了“温水煮青蛙”的视频,以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同时引发学生对生存环境的思考。 2分析文章罗列人物作用的环节时候,播放了几位历史性人物的成才经历,形象直观,这有利于学生对于文本主旨的解读。 在教学环节方面, 1 重视朗读,多形式的朗读,以读促思,为理解文意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课堂内容紧扣课标,充分体现了师徒互助、共同进步。 3 教学环节上,设计合理,体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 理想是美好的,但是现实中还有不少瑕疵之处。朗读环节,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有字词出错的情况,占用时间多多。同时也导致后面的教学环节比较紧凑,尤其是写作思路方面,因为快要下课了,几乎是拉着学生向前走的。这一点需要在下节课进行补充学习。 教学反思是一个不断改进的提高的机会,我会通过这节课堂,结合所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积极整改,来追求更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