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遗传与进化(第1课时)(课件 25张ppt+视频+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1.5遗传与进化(第1课时)(课件 25张ppt+视频+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12-23 19:36:04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5节 遗传与进化(1)
第1章 演化的自然
引入新课
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早就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及其相互关系。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界最普遍和最基本的特性。遗传和变异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如何能将适应当时生存环境的特性保留下来,并一代一代地传给后代呢?
引入新课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遗传:
生物通过生殖产生子代,生物的子代与亲代、子代与子代之间的性状很相似的现象。
此俗话包含遗传的知识
新课教学
人体性状有许多种,如单眼皮和又眼皮、有酒窝和无酒窝,能卷舌和不能卷舌等。
生物的性状是指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等。
性状 具体表现 耳垂的位置 与面颊分离 与面颊紧贴
能否卷舌 舌能向上卷曲 舌不能向上卷曲
食指长短 较无名指长 较无名指短
双手自然交叉 左手拇指在上 右手拇指在上
上眼睑特征 双眼皮 单眼皮
酒窝 有 无
足的特征 脚底有弧度 扁平足
色觉 色觉正常 红绿色盲
请根据右表观察你自己的具体性状,并与其他同学交流,看看表中所列的几种性状完全相同的学生在你们班上有几人。
新课教学
思考与讨论
根据上述观察结果进行推理:为什么不同的人所有性状都相同的可能性很小?
不同的生物个体在性状表现上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生物的子代只是与亲代相似,绝不会与亲代完全相同。
变异:
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不同个体间的性状差异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遗传和变异都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新课教学
视频:变异
新课教学
生物遗传与变异对生物来说有何意义?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遗传使生物的种族得以稳定。而变异是生物发展进化的内动力。
新课教学
为什么生物体会表现出亲子代性状相似的遗传现象?遗传物质存在于哪里?又是怎样传递的?
17 世纪时,有学者认为在人的精子或卵子中有父母性状的缩影(如图1-44),使得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子代个体具备了双亲的遗传性状。
图-44 17世纪先成论者画的人的精子
随着显微镜的发明,能更清楚观察精子和卵子结构。
精子
卵子
受精卵
在人的精子或卵子中没有发现丝毫人的形象。
新课教学
科学家们发现在生物体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亲代与子代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量和种类却保持着高度的稳定性。
同一物种的不同生物个体间,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和种类几乎完全相同,性状也很相似。
不同物种的生物个体间,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和种类有一定差异,性状也有较大差异。
由此推测:染色体与生物遗传现象有关。
新课教学
染色体:
是细胞核中具有遗传作用的物质,易被碱性染料染色。
有的孪生兄弟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其细胞中染色体所含的基因完全相同,因此,其性状也极其相似。
同卵双胞胎
新课教学
视频:染色体
读图
人体细胞中有几条染色体?男性和女性的染色体有什么不同?
人类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
男性和女性第23对性染色体不同。
男性:22对常染色体+XY ;
女性:22对常染色体+X X。
新课教学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通过一系列科学实验,进一步证明了 DNA 是决定生物体遗传性状的遗传物质。
新课教学
DNA分子结构模型:
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提出了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DNA分子是长而相互缠绕的双链结构,整个模型活像一个双螺旋上升的楼梯,梯子两边是由磷酸和脱氧核糖相间连接而成的,中间的是连在两边脱氧核糖分子上的两个碱基。
脱氧核糖、碱基和磷酸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
DNA 是决定生物体遗传性状的遗传物质。
新课教学
现代遗传学认为,DNA分子上一些特定的片段包含着遗传信息,能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特征,如人的肤色、色觉、花的形状等。
基因:
DNA上起遗传作用的片段称为基因。
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单位。
在一个DNA 分子上有成百上千个基因存在。
生物个体能通过精子或卵子将自身
的部分基因传递给子代,子代具备了父母双亲的基因,
所以表现出与双亲相似的遗传性状,但与双亲中的任何一方又不会完全相同。
新课教学
视频:基因
新课教学
经科学研究发现,构成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 DNA 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生物体内的基因是可以改变的。
基因的改变往往会导致生物体性状的变化。
如白化病患者不能合成黑色素,就是因为细胞内控制黑色素合成的基因发生变异而引起的。
新课教学
染色体、DNA、基因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有关的物质称为遗传物质。
染色体、DNA、基因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细胞核
染色体
蛋白质
DNA
基因
控制生物的性状
阅读
亲 子 鉴 定
当堂检测
1、有的人是单眼皮,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色觉正常,有的人却是色盲患者,在生物学上这些形态、生理特征叫做(  )
A.基因 B.性状 C.遗传 D.变异
B
2、“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清园”,产生万紫千红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生物的遗传 B.生物的变异
C.环境温度的不同 D.光照的不同
B
当堂检测
3、我国科学家成功破译了水稻基因组的全部信息。下列有关水稻遗传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稻基因实质上是水稻DNA分子上起遗传作用的一些片段
B.水稻抗病、抗倒伏、高产优质等可遗传的性状均由基因决定
C.水稻DNA分子是一种大分子化学物质
D.水稻、人类等生物体内的基因、DNA、染色体不可能发生变化
D
4、如图所示人体细胞的部分结构。其中X最可能表示(  )
A.一个基因 B.一条染色体 C.一个细胞核 D.一个DNA分子
A
当堂检测
5、如图为两种单细胞伞藻幼体的相互移接实验过程示意图,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伞藻细胞一般长2~5 cm,可分
为帽、柄和假根三个部分,细
胞核位于 ________里。
(2)甲伞藻具有伞形帽,乙伞藻具
有菊花形帽,将甲、乙的伞帽切除,然后继续培养,结果甲伞藻长出________形帽,乙伞藻长出________形帽。
假根

菊花
板书设计
1.5 遗传和进化(1)
遗传:生物通过生殖产生子代,生物的子代与亲代、子代与子代之间的性状很相似的现象
变异: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不同个体间的性状差异
遗传物质: 染色体——DNA——基因
(载体) (主要)(决定性状)
新课教学
1、复习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2、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练习;
3、预习“进化理论的发展”相关内容。1.5 遗传与进化(1)课后检测
班级 姓名
1.下列属于遗传物质的是( )
A. 细胞核 B. 染色体 C. 基因 D. DNA
2.如图所示人体细胞的部分结构。其中X最可能表示(  )
A.一个基因 B.一条染色体 C.一个细胞核 D.一个DNA分子
3.新疆地区不仅棉花产量大,而且所产棉花品质好,特别是新疆长绒棉因其棉纤维长、柔软细腻、光泽度好,成为棉花界的明星。决定棉纤维长短这一性状的是(  )
A.基因 B.DNA C.染色体 D.细胞核
4.下列有关DNA的叙述错误的是( )
A.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B.DNA由染色体和蛋白质组成
C.DNA发生变化可引起遗传病
D.DNA上起遗传作用的片段称为基因
5.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遗传和变异现象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树结果,酸甜各异”分别描述的是遗传和变异现象
C.兰兰和妈妈都是双眼皮,而爸爸是单眼皮,由此推断兰兰只接受了妈妈的遗传物质
D.袁隆平院士利用生物的可遗传变异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6.我国科学家成功破译了水稻基因组的全部信息。下列有关水稻遗传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稻基因实质上是水稻DNA分子上起遗传作用的一些片段
B.水稻抗病、抗倒伏、高产优质等可遗传的性状均由基因决定
C.水稻DNA分子是一种大分子化学物质
D.水稻、人类等生物体内的基因、DNA、染色体不可能发生变化
7.“紫罗兰”马铃薯是由牡丹江市蔬菜研究所经过5年多的努力攻关,采取“温室加代繁育”的方法,用红皮马铃薯进行杂交而成的第9代产品,据了解,“紫罗兰”马铃薯主茎发达,株高约60厘米,可用块茎繁殖,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马铃薯用块茎来繁殖是属于有性生殖
B.红皮马铃薯杂交产生紫罗兰这种现象是变异的结果
C.发芽马铃薯一般不能食用,因为食用发芽马铃薯会使人中毒
D.马铃薯的“紫皮”这一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
8.若一个体细胞有16条染色体,经过三次连续的细胞分裂,产生8个第三代子细胞,那么第三代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 )
A. 16条 B. 8条 C. 4条 D. 2条
9.现在有些家庭大门开始使用指纹锁,这是生物识别技术应用的一个实例。研究表明,即使是同卵双胞胎,其指纹也只是相似而非完全相同。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指纹是人体的一种性状 B.指纹的形成不受环境影响
C.指纹的形成主要由基因控制 D.指纹的特征因人而异
10.(中考·常德)下列选项中能够最恰当地解释图中兔子背部毛色变化的是(  )
A.极低的温度导致兔子的基因发生改变
B.兔子的身体内产生了局部可遗传的变异
C.环境能够影响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D.极低的温度导致兔子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11.如图为两种单细胞伞藻幼体的相互移接实验过程示意图,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伞藻细胞一般长2~5 cm,可分
为帽、柄和假根三个部分,细胞核位于 ________里。
(2)甲伞藻具有伞形帽,乙伞藻具有菊花形帽,将甲、乙的伞帽切除,然后继续培养,结果甲伞藻长出________形帽,乙伞藻长出________形帽。
(3)将乙伞藻的假根切下,然后将甲伞藻的伞柄切下,移接到乙伞藻的假根上,一段时间后,这个“移接体”长出了与________相同
的________形帽。
(4)实验结果证明: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__________中,决定伞藻帽的性状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它是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________片段。
12.下图是我国科学家完成的首例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克隆猪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荧光猪的后代也能发光,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2)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则丁猪在性状上最接近   猪。
(3)转基因技术是高端科技研究,但其应用中可能会有未预料到的风险。下列观点属于不支持转基因技术的是________。
A.转基因生物从本质上讲属于新物种,可能威胁其他生物的生存。
B.转基因技术改变了生物的基因组成,植入的基因片段可能存在未知的风险。
C.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工业、环保、医药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可造福于人类。
D.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证据来自短期的实验结果,对人的危害可能是长期的、潜在的。
E.转基因食品能帮助解决因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人口剧增而造成的粮食短缺问题。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D A A B C D A A B C
假根;伞;菊花;乙伞藻;菊花;细胞核;基因;DNA
遗传;乙;A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