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君子,立言立行
◆单元人文内涵 “大丈夫”的品格、志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用以指导人生的励志素材。不论是定义“大丈夫”,还是阐释“大丈夫”的修炼之路——得道、修心,均与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脉相承,体现了“仁者无敌”的理想追求;不论是反映出道家“强行者有志”的思想,体现出“行者无疆”的人生观,还是赞扬坚持法度、刚正不阿的“真将军”,这些经典名篇都传递了“大丈夫”的内涵及发展。
◆单元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古诗文都体现出以简驭繁、言简意赅的“文言言语智慧”。在写法上,为凸显“大丈夫”的品行,大多采用对比手法。
◆单元课文要素
阅读
篇目名 作者/出处 语文素养 微情境创设
23.《孟子》 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③背诵课文,积累名言警句,并学会恰当运用 文学社“最佳辩手养成记”——文言文多文本联读活动
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4.愚公移山 《列子》 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②理解情节安排的作用,感知人物形象。 ③领悟故事的深刻寓意,感受愚公的可贵品质,学习愚公精神 “老歌翻新”音乐短片拍摄
25.周亚夫军细柳 司马迁 ①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②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对比映衬手法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③紧扣“真将军”,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真将军”与“明天子”课本剧大赏
26.诗词 五首 饮酒(其五) 陶渊明 ①学会利用平仄、停连、节奏、重音等吟诵技巧在朗读、吟诵中感悟君子志趣。 ②利用诗词韵律和谐、适合吟唱的特点,与音乐学科进行跨学科学习,加深对本单元君子文化经典作品的理解程度 “经典咏流传”国风雅韵朗诵大赛
春望 杜甫
雁门太守行 李贺
赤壁 杜牧
渔家傲(天接 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
写作 表达要得体
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学校准备举办“勇担时代责任,传承优秀文化”系列主题活动,请你共同参与。
《孟子》三章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语言的魅力常常于辩论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孟子的文章一直以雄辩著称,文脉气势磅礴,汹涌而下,孟子可称得上是“最佳辩手”。让我们一起走进本期的文学社主题联读活动,赏读“最佳辩手”的精彩论辩吧!
练基础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 ,字 , 时期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 ”的思想,有“ ”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
2.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米sù( ) 疆yù( )
亲戚( ) 丈夫之冠( )
qiè妇之道( ) 不能淫( )
贫jiàn( ) 畎亩( )
曾益( ) 法家拂士( )
3.默写。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以天下之所顺, 。
(3)居天下之广居, ,行天下之大道。
(4)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练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选自《孟子》,有删改)
【注】①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旷野。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寡助之至( )
(2)兽之走圹(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6.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
7.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 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张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 ”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 ”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③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
【丙】子思④居于卫,缊袍无表⑤,二旬⑥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 ”子思曰:“伋闻之:妄与不如遗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选自刘向《说苑·立节》)
【注】①张同敞:名相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瞿式耜,和张同敞都是抗清名臣。③谕:告知。④子思: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⑤缊袍无表:指衣着破旧。⑥旬:每旬为十天。
8.根据方法和参照,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方法参照解释加点词
根据成 语判断正襟危坐(1)同敞危坐不去( )
根据语 境选择“适”字的常用词义:①到……去;②恰好;③出嫁;④适应(2)适同敞自灵川至( )(填序号)
根据字 义引申《说文解字》:幽,隐也(3)乃幽之民舍( )
根据课 文迁移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4)使人遗狐白之裘( )
9.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虽 异 室 声 息 相 闻 两 人 日 赋 诗 倡 和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
11.甲文中孟子主张的大丈夫精神,是不少仁人志士在面对外界压力时坚守的道义。请结合乙、丙两文分析张同敞和子思身上是如何体现出这种精神的。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轲 子舆 战国 儒 仁政 亚圣 孔孟
2.粟 域 qi ɡuàn 妾 yín 贱
quǎn mǔ zēnɡ bì
3.(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攻亲戚之所畔 (3)立天下之正位 (4)入则无法家拂士
练能力
4.(1)极点 (2)跑
5.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
6.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7.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
【乙】文参考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失去天下,是由于失去了老百姓;失去了老百姓,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得到了老百姓,就得到天下了;获得老百姓有方法:赢得了民心,就得到老百姓了;赢得民心也有方法:(老百姓)所希望得到的,替他们聚积起来,(老百姓)所厌恶的,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如此罢了。人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
8.(1)端坐 (2)② (3)隐藏,不公开 (4)给予,馈赠
9.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10.(1)能实现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志向时,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2)众将士又回来作战,有时能够取胜,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佩服同敞。
11.张同敞被清兵俘虏时,坚决不投降,被关在民舍时与友人作诗唱和,就义时面不改色,体现出其在强权威势下不动摇意志的大丈夫精神。子思生活贫困,拒绝接受田子方的施舍,宁可穿着自己的破衣烂衫,表现出贫贱中不改变气节、不苟取、恪守节操的大丈夫品格。
【乙】文参考译文:
张同敞能文能武,志向远大,充满正气。每次作战时,他总是跳上马背一马当先。有时遇到兵败逃跑,同敞端正地坐着不走,众将士又回来作战,有时能够取胜,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佩服同敞。顺治七年,清兵攻破严关,众将士都放弃桂林逃跑了。城中没有人了,只有瞿式耜端正地坐在府中,恰逢同敞从灵川赶到此地,看见式耜,式耜说:“我作为留守,应该死在这里。你没有守城的责任,为什么不离开呢 ”同敞严肃地说:“前人以独自是君子为耻辱,你难道不同意同敞和你一起死吗 ”式耜非常高兴,拿出酒和他一起喝,一直到第二天天亮,(清兵)早晨入侵,他们被俘,(清兵)告知他们(让他们)投降,他们坚决不服从。让他们成为僧人,也不服从。于是(清兵)把他们幽禁在屋里。虽然(两人)不在同一个房间,但能互相听到声音,两人就每天作诗唱和。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丙】文参考译文:
孔伋居住在卫国,他衣着破旧,连罩衣也没有,二十天才吃了九顿饭。田子方听说了这件事,便派人赠送他狐白皮衣,恐怕他不接受,便对他说:“我借给别人,总是忘了它。我送给别人,如同丟弃了它。”孔伋辞谢不接受。田子方说:“我有您没有,为什么不接受呢 ”孔伋说:“我听说:随便给人东西,不如把它当成废物丟在山沟中。我虽然贫穷,但也不愿意把自己当作山沟,因此不敢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