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1.以下语句最有可能在《红星照耀中国》谁的采访对话中出现 请将序号写在括号内。
A.“许多人都已饿得半死,我知道那个人的米仓里有一万担大米,可是他却一点也不肯帮穷人的忙。我生气起来,便带领农民攻打他的家。”
B.“(92天的行程攻略)是我个人的建议……我认为你会觉得这次旅行是非常有趣的。”
C.“一把菜刀走天下,一腔孤勇闯四方。”
(1)贺龙( ) (2)周恩来( ) (3)彭德怀( )
2.你想在校园公众号中看到更多《红星照耀中国》中哪一个人物的内容呢 快为他投票,并结合名著内容说说你的理由吧!
备选人物:毛泽东 周恩来 彭德怀
我投 (填人名)一票,因为
3.跟着斯诺学采访。
(1)【斯诺的选题】斯诺选择报道解放区军民的精神或信仰,你认为这在今天有怎样的价值 请选择一项,结合相关内容,阐述你的理解。
A.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
B.长征精神
(2)【斯诺的采访】胡愈之曾高度评价《红星照耀中国》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斯诺是如何做到忠实描绘的 请结合下图和名著内容进行阐释。
(3)【新闻写作】小江要写一则消息,报道校运会长跑项目。通过本学期新闻单元的学习,请你给小江提几条写作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①毛泽东在前往铜鼓时,也被地方民团抓住了,当时他装扮成了安源煤矿的采购员。可以肯定地说,民团的兵丁根本没能把面前这个手拿雨伞、穿着长衫的人的真实身份搞清楚,不然他们不会在毛泽东掏出身上仅有的几十块银圆时,便那么迅速地把钱收下并随即决定放了他。但是,民团队队长反对放了毛泽东,他认定这是一个危险的共产党,坚持要把毛泽东带到民团团部执行枪决。面临死亡的毛泽东决定逃跑。在距离民团团部仅剩两百米的地方,毛泽东终于找到逃跑的机会,他一直跑到一个水塘边的茅草丛中藏了起来。民团的兵丁来回搜查,几次从他藏身的地方经过,但直到天黑下来也没发现他。毛泽东在民团兵丁放弃搜捕后开始赶路,雨伞早就丢了,脚上的鞋也不知去向,光脚赶路使毛泽东的脚肿痛得厉害,幸好他遇到了一位农民。没人知道毛泽东对这位农民说了些什么,这位农民不但为毛泽东提供了食物和住处,第二天当毛泽东再次上路的时候,他身上居然已经有了钱。毛泽东花七元钱买了一双鞋、一把伞和一些干粮,最后安全到达铜鼓起义军的驻地。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与死神迎面相遇却又绝处逢生……他是所有身经百战的共产党高级将领中唯一身上没有留下任何战争痕迹的人。
②文市狭窄的街道上由于数万红军的到达显得格外拥挤。大批的行李散乱地堆放着;大量伤病员的抬进抬出使临时野战医院内混乱不堪;红军指挥部里的电话声不断响起,前方渡口的掩护部队已经与敌人交战了,指挥员们在电话里不断地催问,军委纵队什么时候能到达渡口……
③【A】毛泽东在文市边缘的旷野中徘徊,蓬乱的长发无法掩饰他忧郁的神情,这里的西面就是那条名叫湘江的大河了。湘江在毛泽东心中留有挥之不去的情愫,那是一条孕育了他生命的大河,是一条赋予了他浪漫情怀的大河。
④毛泽东知道,中国工农红军,包括他自己,已经走到了一个不是走向灭亡就是走向新生的关口。那一刻的毛泽东面色黑黄,消瘦憔悴,手指被劣质的烟草熏得乌黑——整整四十一年后,美国作家特里尔是这样描述他所见到的八十二岁的毛泽东的:“黑头发下温和的面容,柔软的双手,炯炯逼人的目光,保持头部稳定的宽大的双耳,在没有皱纹、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显突出的是下巴上的黑痣。”“脸的上半部分显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宽阔的前额,探索的眼睛,长长的头发。下半部分则表明他是一个感觉论者:厚厚的嘴唇,高隆的鼻子,稚童般的圆圆的下巴。”“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这一战争摧毁了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帝国,同时也使他家中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许国——他却从未负过一次伤。”
(选自王树增《长征》,有删改)
【乙】
①毛泽东有能够从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南京曾经一再宣告他死了,可是没有几天以后,报上的新闻又出现了他的消息,而且活跃如昔。国民党也曾经好几次正式宣布“击毙”并埋葬了朱德,有时还得到有千里眼的传教士的旁证。尽管如此,这两个著名人物多次遭难,可并不妨碍他们参与许多次惊人壮举,其中包括长征。说真的,当我访问红色中国的时候,报上正盛传毛泽东的又一次死讯,但我却看到他活得好好的。不过,关于他的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看来是有一些根据的,那就是,他虽身经百战,有一次还被敌军俘获而逃脱,有世界上最高的赏格缉拿他的首级,可是在这许多年头里,他从来没有受过一次伤。
②毛泽东的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但因为是湖南人,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好。他甚至用辣椒夹着馒头吃。除了这种癖好,他对于吃的东西就很随便。有一次吃晚饭的时候,我听到他发表爱吃辣的人都是革命者的理论。他首先举出他的本省湖南,就是因产生革命家出名的。他又列举了西班牙、墨西哥、俄国和法国来证明他的说法,可是后来有人提出意大利人也是以爱吃红辣椒和大蒜出名的例子来反驳他,他又只得笑着认输了。附带说一句,“赤匪”中间流行的一首最有趣的歌曲叫《红辣椒》。它唱的是辣椒对自己活着供人吃食没有意义感到不满,它嘲笑白菜、菠菜、青豆的浑浑噩噩,没有骨气的生活,终于领导了一场蔬菜的起义。这首《红辣椒》是毛主席最爱唱的歌。
③他似乎一点也没有自大狂的征象,但个人自尊心极强,他的态度使人感到他有着一种在必要时候当机立断的魄力。我从来没有看见他生过气,不过我听别人说,【B】他有几次曾经大发脾气,使人害怕。在那种时候,据说他嬉笑怒骂的本领是极其杰出和无法招架的。
(选自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有删改)
【纪实·感知形象】
4.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并感知人物形象。请阅读甲文第①段与乙文第②③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相关文段概括内容感悟形象
甲文 第①段(1) (2)王树增和斯诺都提及毛泽东一生中从未受过伤,请根据本段内容,用词语概括毛泽东从未受伤的原因:
乙文 第②③段(3) (4)《红星照耀中国》再版讨论会上,有编辑认为第③段B句的“他有几次大发脾气使人害怕”不仅与第②段内容矛盾,还会破坏开国领袖的伟岸形象建议删去。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请表明你的观点,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我的观点: 我的理由:
【纪实·品味语言】
5.请结合上下文为甲文画线句A写赏析性批注。
【纪实·探究写法】
6.同为纪实写作,同学们却发现甲、乙两文中都有“虚构”的影子,请结合文章内容,针对小哲的提问发表你的看法。
小哲:乙文是斯诺对其亲眼所见的叙述。都说真实是纪实文学写作必须坚守的原则,但斯诺还是认为毛泽东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是有根据的,是不是把毛泽东的形象塑造得过于传奇了
小姜:这正是毛泽东给老百姓的印象。老百姓和红军中传颂着这些富有传奇性的故事,说明毛泽东是很被人爱戴的,这也是一种历史事实。
小哲:甲文第④段描写“毛泽东知道,中国工农红军,包括他自己,已经走到了一个不是走向灭亡就是走向新生的关口”,作者怎么知道毛泽东在想什么 这种“虚构”合理吗 请说明理由。
【纪实·感悟精神】
7.斯诺曾评价:“切莫以为毛泽东可以做中国的‘救星’。这完全是胡说八道……但是,不可否认你觉得他的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我从来没有碰到过一个不喜欢或不景仰他人。”王树增说:“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壮丽史诗。”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能让当时的贫苦农民、底层劳动者至死不渝地追随他们 请结合以下作品(课文选一篇,名著选一部)来谈谈原因。
可供选择的文本 课文 毛泽东《消息二则》、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名著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
参考答案
1.(1)C (2)B (3)A
2.毛泽东 示例:他身为最高领导人,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生活和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与夫人住在两间窑洞里,四壁简陋),可见他生活简朴,淡泊名利;公开反抗父亲,保卫自己的权利(剪辫子,参军),可见他勇于反抗,勇敢无畏;在校成绩常年第一,闲暇时博览群书(离开学校时,非常擅长自修),可见他好学进取,精明博学;对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提出的世界政局时事问题连斯诺都无法回答,可见他是一位天才军事家和政治家。所以我为他投票。
周恩来 示例:他亲自为斯诺规划了九十二天的采访行程,可见他细心周到(善于计划);第一次和斯诺见面时用英语跟斯诺打招呼,可见他热情友好;揽着“红小鬼”的胳膊在乡间散步,可见他平易近人;北伐时,周恩来奉命去上海准备起义,当时他毫无起义经验,唯一的武器是他的革命决心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可见他信仰坚定,矢志不渝。所以我为他投票。
彭德怀 示例:童年在私塾奋起反抗欺负他的地主孩子(将祖母的鸦片烟踢掉),可见他有反抗精神;彭德怀的吃穿同部下一样(只有一件个人衣服,长征途中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可见他生活简朴,吃苦耐劳;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受伤的同志骑(看演出中途,他把棉衣披在身旁的小号手身上),可见他爱护部下、平易近人;他迟睡早起,每天晚上平均只睡四五个小时,登山时“兔子一般蹿了出去”,抢先到达山顶,可见他精力过人。所以我为他投票。(写出人物两方面的特征即可)
3.(1)示例:选择A,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4个多月的采访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做出的不懈努力,表现了他们乐观向上、甘于奉献、为救国救民而勇往直前的坚定信仰。理解这些信仰有利于当代青少年更加全面、准确认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史,有利于青少年坚定正确信仰、铸造高尚灵魂、形成健全人格。
(2)斯诺“忠实描绘”的方式:①实地考察。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比如参观红军大学等,从而掌握了第一手资料。②人物访谈。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他还深入一线,进到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做了广泛深入的调查。③拍摄照片。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然后整理写作。④第三者视角。斯诺作为一个外国人,为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中国红区的情况,他融入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客观地撰写了《红星照耀中国》这部作品。
(3)①深入调查,掌握事实的各方信息,及时用文字或照片记录。②消息的标题和导语要概括主要内容,表述简洁,形式可以多样化。③消息主体的结构要完整、清晰,新闻六要素完整,主体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事实。④语言在准确、简练、易懂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讲究生动形象。⑤消息中适当传达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4.(1)毛泽东假扮采购员被抓,最终逃脱。
(2)勇敢机智
(3)毛泽东爱吃辣椒,还将辣椒比喻成革命者。
(4)不同意。理由:毛泽东喜欢吃辣椒,与士兵们辩论还大方认输,体现了他生活中质朴纯真、爽朗的一面。而“大发脾气,使人害怕”则是他作为领导者杀伐决断的一面,只有拥有这样的魄力才能管理好红军部队,才能领导人民军队取得革命的胜利。所以,这个句子与第②段内容并不矛盾,而是一起丰满了毛泽东这一人物形象,不能删去。
5.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徘徊”写出了毛泽东对红军命运的担心,“忧郁”则直接点明了毛泽东的忧虑情绪,“蓬乱的长发”说明毛泽东因为投身革命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形象,一个为革命殚精竭虑的领导者形象跃然纸上。
6.示例:我觉得这种“虚构”是合理的。通过上下文可知,当时中国工农红军的前线掩护部队已和敌方交战,且兵力不支,而此时后方需要撤退的伤病员、行李众多,一时难以迅速撤退,不管是前线作战部队还是后方部队都已到生死紧要关头。这种情况下,作为红军领导人的毛泽东一定忧心不已,这是作者基于事实材料提出的推想,具有合理性。其次,这样合理的虚构能使历史人物“活”起来,血肉丰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更具感染力。
7.示例: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红军,带领当时走投无路的人们走向希望。如朱德的理想就是“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正是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中国人民所热切盼望的。红军是正义之师,代表人民的愿望和利益,所以得到百姓的追随、士气高昂,在战役中势如破竹;在长征中,他们更是表现了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他们所主张的理想主义,为理想奋斗的激情,让埃德加·斯诺也发出预言:红星必将照耀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