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26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26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31 08:2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见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首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
部 编 版 八 年 级 上 册 语 文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援。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了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本诗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的。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被誉为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居于福昌(今河南宜阳)之昌谷。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奉礼郎,27岁因病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有《李长吉文集》传世。
他的诗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黑 云 压 城 城 欲 摧,甲 光 向 日 金 鳞 开。
角 声 满 天 秋 色 里,塞 上 燕 脂 凝 夜 紫。
半 卷 红 旗 临 易 水,霜 重 鼓 寒 声 不 起。
报 君 黄 金 台 上 意,提 携 玉 龙 为 君 死。
雁门太守行
黑 云/压 城/城 欲 摧,甲 光/向 日/金 鳞 开。
角 声/满 天/秋 色 里,塞 上/燕 脂/凝 夜 紫。
半 卷/红 旗/临 易 水,霜 重/鼓 寒/声 不 起。
报 君/黄 金 台/上 意,提 携/玉 龙/为 君 死。
雁门太守行
色彩斑斓的画卷
黑 云
敌军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滚,城墙仿佛将要坍塌,将士们的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今色鳞片般闪闪发光。秋色里,军中号角声震天动地,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注释:
黑云:这里比喻敌军。
摧:毁。
角:古乐器名,军中多用作军号。
黑 云 压 城 城 欲 摧,甲 光 向 日 金 鳞 开。
角 声 满 天 秋 色 里,塞 上 燕 脂 凝 夜 紫。
译文:
注释:
易水:河流名,在今河北易县。
声不起:声音不响。这里指鼓声低沉。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相传战国时燕昭王所筑,他曾在台上置千金招纳贤士。
玉龙:宝剑的代称。
半 卷 红 旗 临 易 水,霜 重 鼓 寒 声 不 起。
报 君 黄 金 台 上 意,提 携 玉 龙 为 君 死。
译文: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低沉。只为报答君王的恩遇,将士们手携宝剑,愿为君王视死如归。
①“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巧妙用典
②“报君黄金台上意”的“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贤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黑 云 压 城 城 欲 摧,甲 光 向 日 金 鳞 开。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
角 声 满 天 秋 色 里,塞 上 燕 脂 凝 夜 紫。
叙事写景,从听觉和视觉写惨烈的战斗场景。
特别有表现力的是“凝”字。胭脂是红色化妆品,这里的泥土颜色酷似胭脂,而作者又是在侧面烘托,以泥土写这个“凝”字的特写,妙在既表现了死伤惨重,又显示了动态变化过程,还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出了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听觉:呜咽的角声
视觉:紫色的血迹
半 卷 红 旗 临 易 水,霜 重 鼓 寒 声 不 起。
“霜重鼓寒声不起”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只发出低沉的声音。
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边塞寒冷至极,进而表现了将士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
报 君 黄 金 台 上 意,提 携 玉 龙 为 君 死。
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是将士们爱国情怀的直接抒发。
点明主旨
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表达了边关战士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
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雁冂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 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雁冂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 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C
C、诗中“不起”指的是鼓因霜重“声不起”,而战士们依然是斗志昂扬。
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于是,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
后来有个智者郭隗给燕昭王讲述了一个故事,大意是:有一国君愿意出千两黄金去购买千里马,然而时间过去了三年,始终没有买到,又过去了三个月,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匹千里马,当国君派手下带着大量黄金去购买千里马的时候,马已经死了。派去买马的人用五百两黄金买了千里马的马骨。国君生气地说:“我要的是活马,你怎么花这么多钱弄一匹死马的骨头来呢?”
国君的手下说:“你舍得花五百两黄金买死马骨,更何况活马呢?我们这一举动必然会引来天下人为你提供活马。”果然,没过几天,就有人送来了三匹千里马。
郭隗又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的。”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燕昭王即位之初即着手招徕人才,有感于千金买骨的故事,高筑“黄金台"以招贤纳士,以致名将乐毅、剧辛先后投奔燕国。公元前284年,乐毅率军联合各国攻齐,占领70余城。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