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考点梳理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考点梳理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31 17:1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考点梳理
【学习目标整合】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文,体会作者的情怀。
3.从古人歌颂山水的优美篇章中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思维导图回顾知识】
【重难知识易混易错】
一、如何翻译文言语句?六种方法可搞定
阅读文言文,只有先疏通文意,才能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而疏通文意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要学会翻译文言语句。
翻译文言语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其考查主要集中在①文中有深层意义、表现力强,反映主旨的句子;②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句式特殊的句子。③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的句子。
常见的考查题型: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翻译文言语句,可运用以下六种方法:
①留字法
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庙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保留不译。例如:“自三峡七百里中”,“三峡”为地名,保留不译。
②对译法
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改为双音节词,对译出来。可在原来单音节词的基础上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语素,组成一个双音节词;也可把原来的单音节词换成一个新的双音节词。例如:“虽乘奔御风”,将“虽”译为双音节词“即使”。
文言文中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有时恰好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节词,翻译时要把这两个单音节。
③拆字法
词拆开翻译,不可直接翻译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例如:“尔辈不能究物理”《河中石兽》),“物理”为两个单音节词,“物”译为“事物”,“理”译为“道理、规律”翻译时应拆开。
④增补法
增补文言句子中省略的成分或词语活用后新增的内容。例如:“清荣峻茂”,翻译时应补充省略的主语,即(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⑤删字法
文言文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有的是语气助词,有的表示停顿或补足音节,有的起连接作用,翻译时可删除。例如:“久之,目似瞑”(《狼》,其中的“之”补足音节,无实际意义,不译。
⑥调序法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主要有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翻译这些句子时,需要把倒装的成分调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例如:“问女何所思”(《木兰诗》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问女所思何”,译为“问木兰在想什么”。
例题
重点句子翻译。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案:(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2)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二、如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四个切入点供选择
这两篇文言短文,都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记承天寺夜游》,通过描写庭院清幽澄澈的月下美景,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仍乐观、旷达的复杂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通过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等方式表达出来的自己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情感倾向。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文言文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中考文言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考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
1.XX段或X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准确把握作者情感的切入点有以下几种:
①抓住主要内容
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答谢中书书》一文,主要内容是描写山川美景,通过写景可体会出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
②把握感情基调
有些文章往往在开头就定下感情基调,因此通过分析开头,可帮助我们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答谢中书书》开头一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就奠定了作者歌咏山川之美的感情基调。
③关注议论、抒情句
文中的一些议论、抒情句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态度或情感,阅读时要细细体会其中的深刻意蕴,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答谢中书书》中“实是欲界之仙都”一句,从“仙都”一词的评价,可体会到作者对所描绘的山川美景的热爱之情。
④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和自身的处境,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只有知人论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景况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记承天寺夜游》,可通过了解作者被贬黄州的写作背景进而体会作者赏月的复杂心情。
例题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山川之美”,乙文描写了“月色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分别加以概述。
答案:甲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愉悦以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之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
解析:解答时要综合文章内容进行全面分析。甲文侧重写景,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愉悦以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之情,而乙文则侧重通过赏景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三、描绘诗词意境(画面),抓住意象组织语言
《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绘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一只只黄莺争着落在向阳的枝头上,一群群燕子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描绘诗词的意境是中考古诗词阅读的常考内容。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作者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方面。
常见的考查方式: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XX”句所展现的景象(或画面)。
2.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作,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现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解答此类题的一般思路:
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十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式:
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十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案: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带着猎物满意而归的安逸、闲适的画面。
解析: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可依据“找景物+串景物+修饰”这一思路作答。该题要求答出“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故应在翻译诗句的基础上串联起景物,并对语言进行修饰,使其生动、流畅。最后还要归结出所描绘的画面特点——安逸、闲适。注意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单元核心素养对接中考】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盖竹柏影也(大概是)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跃)
C.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置身其中)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只是)
2.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语言特色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度纪实性,深刻洞察力 B.人物个性鲜明,真实可感
C.善设悬念,擅长场景刻画 D.语言优美生动、严肃认真
3.下列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猿则百叫无绝
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规定每首八句,但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这样的律诗称为“排律”或“长律”。
B.《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有“诗圣”之称,精通书画。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C.“渡远荆门外”中“荆门”即荆门山,战国时是楚国的战略门户。
D.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著有《白氏长庆集》。
6.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B.蝉则千转不穷
C.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7.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夸张)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对偶)
C.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拟人)
D.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对偶)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户”的意思为“门”。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故选C。
2.答案:D
解析:D错误,应该是语言朴素生动,风趣幽默。
3.答案:C
解析:A.运用对偶;B.运用设问;C.运用比喻,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天上飞下来的一面镜子。D.运用拟人。
4.答案:B
解析:A.绝妙/断、停。B.看见/看见。C.一百/极言甚多。D.向上/在上边。故选B。
5.答案:B
解析:B.王维,字摩诘,有“诗佛”之称。“诗圣”指的是杜甫。
6.答案:D
解析:A项中“反”同“返”,返回;B项中“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C项中“阙”同“缺”,空隙、缺口。故选D。
7.答案:D
解析:本项没有使用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