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选择题
1.“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科学核心概念之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温计内径极细,可以使人体体温测量更加精确
B.蜥蜴的体表覆盖角质鳞片,可减少水分的蒸发
C.鸟具有喙,是适于飞翔的主要原因
D.苔藓植物没有根,叶多为单层细胞,通透性良好,可以更好地吸收水分
2.内蒙古草原上生活着的绵羊,在冬季到来之前皮肤上会长出致密的毛,毛的含绒量很高,这是对下列哪一种环境的适应( )
A.干旱缺水环境 B.多风多沙环境
C.寒冷干燥气候 D.草食生活环境
3.生活在海藻丛中的一种鱼,当它遇到敌害时,身体立即倒立不动,像一种植物,从而有效地躲避敌害,这种现象称为( )
A.保护色 B.警戒色 C.拟态 D.适应
4.下列不符合生物的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是( )
A.鱼有鳍适应水中生活 B.家鸽发达的胸肌适应飞行
C.蝌蚪有鳃适应水中生活 D.苔藓有茎和叶适应干旱陆地生活
5.棉红铃虫成蛹前结茧保护自己,以抵御不良环境,这是一种保护性适应。但当环境条件变化时,如金小蜂前来产卵,结果就成了“作茧自缚”,原来的适应变得极不适应了。棉红铃虫的“作茧自缚”和下列何种现象体现同一原理( )
A.非洲肺鱼在干旱季节夏眠 B.响尾蛇遇到敌害时尾部发出响声
C.雷鸟在降雪前换上了白色的羽毛 D.震动枝条,竹节虫跌落僵直不动
6.很多动物为了适应自身生存的环境,进化出了符合一定物理规律的身体部位,对此,从科学的角度给出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骆驼的脚很大,可以减小压力,从而使其在沙漠中自如行走
B.啄木鸟的嘴很尖细,可以增大压强,从而凿开树杆,捉到躲藏在深处的虫子
C.壁虎的脚掌上有许多“吸盘”,从而利用大气压使其在天花板上也不会掉下来
D.深水里的海鱼,捕到岸上时会死掉,主要原因是水面上的压强比深水处小得多
7.如图为马来西亚巨树枝螳螂,其颜色与形态均与枯树枝接近。这种适应现象在生物学上属于( )
A.拟态 B.保护色 C.警戒色 D.模仿
8.动物的保护色是动物对栖息环境的一种适应,下列属于保护色的是( )
A.海洋浅层鱼类背部为深灰色,腹部为银白色 B.有臭味的瓢虫身上布满鲜艳的体色
C.黄蜂腹部有黑、黄相间的体色 D.生活在亚马孙河流域的南美鲈鱼,形如败叶
9.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生物和环境相适应的是( )
A.人到高原会出现高原反应,甚至呕吐
B.秋天大雁南飞越冬
C.仙人掌的叶变成针刺状
D.经常遭受暴风袭击的岛屿上的昆虫大部分是无翅的
10.不合理的农业管理,如过渡施用化肥和除草剂会使茶园沙漠化,这体现了(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环境适应生物
二、填空题
11.落叶阔叶树冬季 ,是植物对 气候的一种适应。
12.仙人掌具有肉质的茎,叶退化成刺,表现出对 (填“干旱”“寒冷”或“炎热”,下同)环境的适应。北极熊的皮下脂肪是对 环境的适应,而沙漠狐的大耳朵是对 环境的适应。
13.地球上艳丽多姿的生物是和它们生存的环境相适应的。如:①常绿阔叶树冬季落叶 ②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 ③鸟类的前肢变成翼 ④生活在北方草原的绵羊在冬季到来之前会长出致密的毛 ⑤鲫鱼身体呈纺锤形,长有许多鳍 ⑥荷花的叶柄和茎中都有孔道。在以上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中,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是 (填序号,下同);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是 ;与寒冷环境相适应的是 ;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是 。
14.南美天蛾静止时用后足将身体吊挂起来,就像着生在树枝上的地衣。受惊扰时,身体直立并弯曲,同时胸部向两侧膨胀,胸足紧贴胸部,还呈现两个黑色的眼斑和像鳞片的花斑,极像幼蛇的头颈。这种现象在生态上叫做 。
15.陆生生物可利用自身的体型和体色来逃避敌害和协助捕食,下列动物行为分别属于哪种方式:
(1)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并与环境的色彩保持一致,属于 ;
(2)生活在亚马孙河流的南美鲈鱼形似败叶,浮在水面,属于 ;
(3)黄蜂腹部具有黄黑相间的条纹,属于 。
16.生活在雪地的老鼠的毛色为白色,这种现象被称为 ,是生物对环境的 现象, 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7.当烟草叶片受到甲种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会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白天会吸引甲种蛾幼虫的天敌,夜间会驱赶乙种蛾,使其不能在烟草叶片上产卵(乙种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叶片),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甲种蛾幼虫与天敌的种间关系是 ,甲种蛾幼虫与烟草的种间关系是 ,甲种蛾幼虫与乙种蛾幼虫的种间关系是 .
(2)写出图中所示生物的食物链 .
(3)烟草释放的这种化学物质属于 信息,这些信息能够将哪些生物联系起来,这体现了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18.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夏津县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位于我县东北部,遍布于长38公里,总面积达12万亩的黄河故道中.它是长江以北最大的人工园林.以面积之大,树木种类之多著称于世.自建成以来,吸引了无数客前来观光游览.
(1)即使在炎热的复季,在公园的林地中,空气依然清爽宜人.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2)有人认为:“在林区内,早晨空气中的氧气比晚上多”.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原因是 .
(3)在该林区中,影响某一棵桑树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不包括 .
A. 阳光 B. 温度 C. 水分 D. 其他桑树.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C D C A A A A B
1.C
【分析】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适者生存,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详解】A.体温计读数精确是因为玻璃泡容积大,内径极细,A正确。
B.蜥蜴的体表覆盖着角质鳞片,可减少水分的蒸发,B正确。
C.鸟有具有喙,与取食有关,与适于飞行生活无关,C错误。
D.苔藓植物没有根,叶多为单层细胞,通透性良好,可以更好地吸收水分,D正确。
故选C。
2.C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详解】适者生存,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内蒙古草原上生活着的绵羊,在冬季到来之前皮肤上会长出致密的毛,毛的含绒量很高,致密的毛保暖性强,可以很好的保温,适应寒冷环境。致密度毛还能减少水分的蒸发,适应干燥的气候,C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C
【分析】生物都生活在非常复杂的环境中,时刻受到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繁衍,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否则早就被淘汰了。
【详解】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拟态指的是一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与另一种成功物种相似的外表,以欺瞒捕猎者远离物种,或者是引诱猎物靠近物种,有的动物形态和环境相似,如枯叶蝶的身体极像一片树叶,体色与环境一致,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能生存下来。非洲有一种花鸟,展翅时像花瓣,头部似花蕊,这样既能躲避敌害,又可轻取飞来的昆虫,这种现象属于拟态。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和昆虫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有些动物如瓢虫体表有醒目的斑点,目的是威慑、警告其它动物,不要靠近我,属于警戒色;综上所述,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种鱼,当它遇到敌害时,身体立即倒立不动,像一种植物,从而有效地躲避敌害,这种现象称为拟态。
故选C。
4.D
【分析】适者生存,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解答时可以从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方面来切入。
【详解】鲫鱼身体呈梭型,可以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用鳃呼吸,适于吸收水中的氧气,因此适于水中生活。故A正确;家鸽前肢变成翼,发达的胸肌,能够牵动两翼有力,适于空中飞翔,故B正确;蝌蚪生活在水中,外形像鱼,长有外鳃,用鳃呼吸,故C正确;苔藓植物具有假根、茎、叶,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即没有输导组织,用孢子繁殖后代,生殖离不开水,适应阴暗潮湿的环境,D错误。
5.C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棉铃虫结茧化蛹来保护自身,金小蜂借此机会成功地将自己的卵产于棉铃虫蛹的体内使之死亡。表明棉铃虫对环境的适应是有限的,是相对的。
【详解】A、非洲肺鱼在干旱季节休眠,是适应环境的表现;
B、响尾蛇尾部发出声音,是响尾蛇适应环境的表现;
C、雷鸟在降雪前已换上了白羽毛,容易被发现是相对适应环境的表现;
D、振动枝条,竹节虫跌落僵直不动,是一种适应现象;
故选C
【点睛】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可从生物的器官特征和意义去分析。
6.A
【详解】A.骆驼自身的重力就是它对地面的压力,骆驼的脚很大,可以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增大受力面积,从而减小压强,但压力没变,故A符合题意;
B.啄木鸟的嘴很尖细,可以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减小受力面积,从而增大压强,故B不符合题意;;
C.壁虎的脚掌上有许多“吸盘”,通过大气压把吸盘压在天花板上,从使其在天花板上也不会掉下来,故C不符合题意;
D.由p=ρgh知道,深海处的海水压强很大,深海鱼长期生活在深海处适应这个压强,当把它打捞到岸上时,由于压强远小于深海处的压强,鱼不适应而会死掉,故D不符合题意。
7.A
【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适应现象,例如拟态、保护色等。
【详解】A.拟态指的是一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与另一种成功物种相似的外表,以欺瞒捕猎者远离物种,或者是引诱猎物靠近物种;马来西亚巨树枝螳螂,其颜色与形态均与枯树枝接近,属于拟态,A符合题意。
B.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体色叫做保护色,B不符合题意。
C.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和昆虫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C不符合题意。
D.模仿是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马来西亚巨树枝螳螂,其颜色与形态均与枯树枝接近不属于模仿,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A
【分析】很多生物在外形上都具有明显的适应环境的特征,在这方面有很多生动有趣的现象,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①保护色指的是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②警戒色指的是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叫做警戒色。③拟态指的是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叫做拟态。
【详解】A.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海洋浅层鱼类背部为深灰色,腹部为银白色,其颜色和环境相似,属于保护色,故A符合题意。
B.有臭味的飘虫身上布满鲜艳的体色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属于警戒色,故B不符合题意。
C.黄蜂腹部有黑黄相间的环纹,属于警戒色,故C不符合题意。
D.生活在亚马孙河流域的南美鲈鱼形如败叶,是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叫做拟态,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A
【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受环境的影响,同时环境也影响生物。
【详解】A、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高山空气稀薄、氧气含量较少,因此导致人体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少,血液运输的氧气减少,组织细胞缺氧,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减少,因此出现高原反应。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不能说明生物和环境相适应,符合题意;
B、秋天大雁南飞越冬,是生物对寒冷环境的适应,不符合题意;
C、仙人掌,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符合题意;
D、经常遭受暴风侵袭的岛屿上昆虫大部分是无翅的,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受环境的影响。
10.B
【分析】在自然界中,一方面生物的生活和分布受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详解】不合理的农业管理行为,如过量施用化肥和除草剂,是人类的活动。这些活动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了茶园沙漠化的现象。这说明生物可以对环境产生显著的改变。
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 落叶 冬天寒冷
【分析】冬季植物落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冬季植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
【详解】冬季植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
12. 干旱 寒冷 炎热
【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因此,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
【详解】仙人掌的肉质茎和退化的叶子是为了减少水分流失,适应干旱环境。北极熊皮下厚厚的脂肪层是为了保温和储存能量,从而适应寒冷的环境。沙漠狐的大耳朵有助于散热,是对炎热气候的适应。
13. ③ ⑤⑥ ①④ ②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详解】在以上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中,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是③鸟类的前肢变成翼;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是⑤鲫鱼身体呈纺锤形,长有许多鳍 ⑥荷花的叶柄和茎中都有孔道;与寒冷环境相适应的是①常绿阔叶树冬季落叶、④生活在北方草原的绵羊在冬季到来之前会长出致密的毛;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是②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剌。
【点睛】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可从生物的器官特征去分析。
14.拟态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拟态的原理。,根据拟态的概念分析解答。
【详解】拟态指的是一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与另一种成功物种相似的外表,以欺瞒捕猎者远离物种,或者是引诱猎物靠近物种,有的动物形态和环境相似如竹节虫看起来像竹枝,是欺瞒捕猎者远离属于拟态。因此南美天蛾静止时用后足将身体倒挂起来,就像在树枝上生活的地衣。受惊扰时,身体直立并弯曲,同时胸部向两侧膨胀,胸足紧贴胸部,还呈现两个黑色的眼斑和像鳞片的花斑,极像幼蛇的头和颈,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叫做拟态。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拟态的原理特点。
15. 保护色 拟态 警戒色
【分析】很多生物在外形上都具有明显的适应环境的特征,在这方面有很多生动有趣的现象,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
①保护色指的是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
②警戒色指的是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叫做警戒色。
③拟态指的是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叫做拟态。
【详解】(1)保护色指的是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避役的体色能够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并与环境的色彩保持一致,属于保护色。
(2)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叫做拟态。如生活在亚马孙河流域的南美鲈鱼形如败叶,浮在水面属于拟态。
(3)警戒色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黄蜂腹部具有黄黑相间的条纹目的是威慑、警告其它动物,不要靠近我,属于警戒色。
16. 保护色 适应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详解】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激烈的生存斗争过程中,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自然界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此,生活在雪地的老鼠的毛色为白色,使体色与环境一致,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这种现象被称为保护色,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7. 捕食或寄生 捕食 竞争 烟草→甲种蛾(幼虫)→天敌、烟草→乙种蛾 化学信息 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
【分析】生物的种间关系常见的是捕食、竞争、寄生和共生。烟草能够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即化学信息来调整生物种间关系。根据题干的描述,种蛾与其天敌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捕食关系,也可能是寄生关系;种蛾的幼虫与烟草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
【详解】(1)根据题干的描述,甲种蛾与天敌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捕食关系,也可能是寄生关系。甲种蛾的幼虫采食烟草叶片,说明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由于甲种蛾和乙种蛾可以以烟草为食物,所以甲、乙两种蛾之间是竞争关系。
(2)根据题干给出的条件,就能写出图中所示的食物链,即烟草→甲种蛾(幼虫)→天敌、烟草→乙种蛾(幼虫)。
(3)烟草叶片释放出物质在白天会吸引此种蛾幼虫的天敌,属于化学信息;此种特性能使其免于各种昆虫的侵害,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
18. (1)生物能改变环境 (2)不对; 在晚上,由于进行了一白天的光合作用,氧气含量充足,而在早晨,由于晚间进行呼吸作用吸收了大量的氧气,因此早晨空气中的氧气比晚上少 (3)D
【分析】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解答时可以从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方面来切入。
【详解】(1)即使在炎热的复季,在公园的林地中,空气依然清爽宜人.因为植物的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使空气湿润;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夏天大树还能遮挡阳光,降低温度;因此凉爽宜人.此外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空气清新宜人.因此树荫下,空气湿润、凉爽、清新宜人.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能改变环境;
(2)由于植物夜晚呼吸作用旺盛,所以早晨小树林里二氧化碳浓度高,最好的时间是太阳出来后,这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会释放大量氧气.傍晚时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大,所以早晨空气清新,到小树林做深呼吸,不能吸收更多的氧气.因此有人认为:“在林区内,早晨空气中的氧气比晚上多”的说法错误;
(3)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选项D其他桑树属于影响某一棵桑树生活的生物因素。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