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1-01 00:1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A.减少捕食者的寄生物的数量 B.增加物种的数量
C.对生态系统的演替进行限制 D.平衡生物者、消费者的数量
2.某科研机构利用遥感卫星长期监控一个生态系统的演变。图中不同形状或颜色的点表示不同的物种,点的疏密表示单位面积上种群个体数量的多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距今25年前,该生态系统中共有11个种群
B.距今25年前,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现在更强
C.近25年来,该生态系统种群个体数量不断增加但物种数量不变
D.近25年来,该生态系统所有生产者合成有机物的总量大于自身分解有机物的总量
3.在一个由草、兔、狐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假如把狐全部杀灭,图中可以正确表示兔数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A. B. C. D.
4.如图所示,某小组同学针对该幅漫画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其中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草
B.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草→鼠→蛇
C.在该生态系统中,三者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相对稳定
D.如果人们大量捕杀蛇,不会破坏该生态系统的平衡
5.在一个用钢化玻璃做成的封闭水缸内,如果养的是鱼、虾、水蚤等水生动物,还有一些水草和藻类以及一些微生物,开始时它们正好达到了生态平衡状态。后来为了取得一些实验结果,进行了遮光处理,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
A.氧气含量减少
B.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C.厌氧微生物数量增多
D.动物数量减少
6.下列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中人起主导作用
B.农田里的杂草和水稻的关系是竞争关系
C.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D.农民除草目的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地方
7.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食物链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
B.食物网是指不同种类的多条食物链平行连接起来形成的简单结构
C.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它与能量流动无关
D.食物链和食物网破坏不会影响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
8.下列对如图所示某校园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校园里所有的绿色植物是一个种群
B.食物链:光→植物→虫→鸟→微生物
C.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是可以循环的
D.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
9.近年来我国各地连续爆发柑橘大实蝇(如图)疫情,大实蝇产卵于柑橘幼果中,孵化后幼虫在果实内部穿食瓢瓣,常使果实未熟先黄,并使果实严重腐烂而失去食用价值。以蛹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越冬蛹于翌年4月下旬开始羽化出土,成虫具有较强的近距离迁飞能力,下列有关大实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实蝇是一种寄生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中属消费者
B.大实蝇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
C.冬、春两季通过翻土灭踊可有效减轻大实蝇疫情
D.大量引进大实蝇的天敌,可大大增强这片柑橘林的稳定性
10.在一个由水稻、蝗虫、青蛙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如果将青蛙杀光,蝗虫的数量变化可以用下列曲线图中的哪一个来表示(  )
A. B.
C. D.
二、填空题
11.2014年5月20日,谢倍珍等三位志愿者从生活了105天的“月宫一号”密闭舱中走出(如图),标志着我国首次长期多人密闭实验获得成功。“月宫一号”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由1个综合舱和2个植物舱组成,舱内种植有青菜、黄瓜等21种植物,还有一种黄粉虫(以植物为食)为人提供动物蛋白。为了防止病原菌感染,用于植物栽培的水和人生活所需的水都需先净化。
请回答:
(1)写出这个密闭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 ;
(2)西溪湿地是杭州市开发的旅游景点,如果将大量的生活污水排入西溪湿地中,超过其 ,就会导致鱼类大量死亡。
12.2018年5月15日,四位志愿者从“月宫一号”走出,标志着“月宫365”实验获得圆满成功。“月宫一号”与外界密闭隔绝,志愿者所需的氧气、水和食物可在系统内循环再生,其中饲养的黄粉虫以蔬菜老叶等为食,并能为人提供优质动物蛋白。与前一次实验相比,新增加了一个植物舱,植物种类增加到30多种。请回答:
(1)写出这个密闭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 ;
(2)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物可看成一个 ,其中植物叶片的 大大促进了水循环;
(3)植物种类的增加,提高了生态系统的 ,使该生态系统更稳定。
1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回答问题:
(1)写出该食物网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2)若不考虑人为干扰,该生态系统中动物的数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_ 。
14.为加快生态安全建设,2019年台州市推行“林长制”改革,实现“山有人管、树有人护、责有人担”,真正把绿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银山。下图a为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调查仙居原始森林公园生态建设情况后绘制的食物网,图b表示图a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a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标注的生物外,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 。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 ;
(2)若X代表该食物网中的某种生物,那么对于食物链:“草→食草昆虫→蜘蛛→X→蛇→猫头鹰”,X代表 ;
(3)图a所示食物网中既属于竞争关系又属于捕食关系的生物有 ;图b中的甲对应图a中的生物是 ;
(4)若一段时间内鼠的数量大量减少,首先会引起植物的数量增加,但不会无限制地增加下去,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 。
15.2019年南浔区制定出台《南浔古镇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计划投资120亿元,力争用3年时间,科学推动古镇河道修复,环通历史水系,还原南浔古镇的水乡特色风貌。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对南浔古镇一河流进行生态考察,作出该河流的生态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河流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 (选填“种群”或“群落”)。
(2)图乙表示图甲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E生物可能是图甲中的 。
(3)在古镇的河道中常常采用投放多种鱼类和种植水生植物,改善河流环境,收到较好的效果。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角度对此种方法做出解释: 。
16.下面图一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图三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请据图回答:
(1)若图一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 。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2)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的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
(3)图三中的在生态系统中表示的组成成分是 ,它通过生理过程 (填序号),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有效的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7.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大豆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
(2)请你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度上升的原因可能是 。
(3)利用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来控制鼠害,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这样做的好处是 。
18.湖州市新闻媒体中心制作的“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形象宣传片在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播出,如图为南太湖旅游度假区的美丽景色。
(1)太湖中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 (选填“种群”或“群落”)。
(2)如图表示太湖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请写出去一条食物链 。
(3)为了改善太湖生态环境,有关部门采取太湖流域禁渔、投放多种鱼类和种植水生、植物等措施。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角度对此措施做出解释: 。
19.如图所示,图甲表示1940~1960年某地降雪天数,图乙表示在同一时间内该地区白色老鼠占同种个体的百分数,请分析回答:
(1)生活在雪地的老鼠的毛色为白色,这是生物对环境的 现象,是长期的 结果。如果降雪推迟,白色老鼠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 的。
(2)随着降雪天数的增加,白色老鼠的数量 ,随着降雪天数的减少,白色老鼠的数量 。从 1940~1960年的降雪天数看,开始是逐步上升,以后逐渐下降,这种变化的环境对老鼠的毛色起定向选择的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D D B C A D D C
1.B
【分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故增加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详解】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会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简单,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A错误;
增加适宜的物种种类会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复杂,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B正确;
限制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会抑制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增强,C错误;
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会限制生物多样性的增加,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点睛】提高生物多样性,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2.D
【分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如图表示一定面积内物种的多少以及种群个体数量的多少。
【详解】A、图中形状和颜色均相同的图形表示同一物种,分析图一可知,距今25年时,该生态系统中共有3个种群,错误。
B、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复杂,结构越稳定,功能越健全,生产能力越高,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高。分析图可知,距今25年时,该生态系统中共有3个种群,经过25年的不断发展,生态系统中的种群越来越多。因此,距今25年前,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现在弱,错误。
C、由图二和图三可知,近25年来,该生态系统种群个体数量和物种数量都在不断增加,错误。
D、近25年来,种群个体数量和物种数量在不断增加。生产者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强度、合成有机物的总量大于自身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的总量,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通过图象考查了生物多样性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结合图形分析作出准确判断。
3.D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若某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会影响其它生物数量的变化,最后趋于达到生态平衡.
【详解】在食物链“草→兔→狐”中,如果“狐”突然灭绝,兔的数量将会先增加,草随着兔的增多而减少.后来兔的数量又因草的数量减少而减少.可见D符合题意.
【点睛】在分析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数量变化时,既要考虑种间斗争,又要考虑到种内斗争,做好全面分析.
4.D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解答时可以从自动调节能力和生态平衡两方面来切入。生态系统的成分: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太阳能、热能、水、空气和土壤等;②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详解】A.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渐递减,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别越低,相对数量越多,该生态系统中营养级别最低的生物是草,所以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草,A正确。
B.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根据吃与被吃的关系,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草→鼠→蛇,B正确。
C.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因此在该生态系统中,三者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相对稳定,C正确。
D.如果人们大量捕杀蛇,鼠没有天敌的威胁,就会大量繁殖,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减少或增多,会破坏食物链,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即物种数量的改变会破坏该生态系统的平衡,D错误。
故选D。
5.B
【分析】分析题干信息,水草和藻类在遮光处理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所有生物需要进行呼吸作用维持生命活动,则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增加,动物数量减少,而厌氧微生物数量增加。
【详解】“进行了遮光处理”,水草和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所有生物能进行呼吸作用,则氧气含量减少,故A正确;“进行了遮光处理”,水草和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所有生物能进行呼吸作用,则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故B错误;“进行了遮光处理”,水草和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所有生物能进行呼吸作用,则氧气含量减少,则厌氧微生物数量增加,故C正确;“进行了遮光处理”,水草和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氧气减少,则动物数量减少,故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条件,难度不大。
6.C
【分析】(1)农田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3)森林生态系统是最复杂的生态系统。
(4)杀虫、除草等生产活动的目的都是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详解】农田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关键,A正确;水稻与水稻株旁的杂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B正确;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低于森林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C错误;农民除草。灭虫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地方,D正确。
【点睛】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7.A
【解析】在食物链中的每一个环节称为一个营养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为第二营养级,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为第三营养级……。
【详解】A.食物链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A正确。
B.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B错误。
C.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C错误。
D.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破坏会影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D错误。
故选A。
【点睛】掌握食物链和食物链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8.D
【分析】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消费者指动物它们大多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为消费者,细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为生是分解者,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详解】A、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校园里所有的绿色植物是群落,A错误;
B、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B错误;
C、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并且是不循环的,C错误;
D、由于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自养,所以绿色植物被称为生产者,D正确。
故选D。
【点睛】知道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9.D
【分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详解】A 、大实蝇产卵于柑橘幼果中,孵化后幼虫在果实内部穿食瓢瓣,常使果实未熟先黄,由此可知,大实蝇是寄生生物,以其他物种为食,属于消费者;故A正确;
B、大实蝇是卵生生物,卵生属于有性生殖;故B正确;
C、大实蝇以蛹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越冬蛹于翌年4月下旬开始羽化出土,因此在冬、春两季通过翻土灭蛹,可以大大减少大实蝇成虫的数量,可以减轻大实蝇疫情 ;故C正确;
D、向原有的生态系统引入外来物种,如果原有的生态系统中缺少天敌,外来物种会大量繁殖,会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昆虫的生殖发育特点以及生活方式,从提问中提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10.C
【解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首先明确的是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出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详解】在上面的生态系统中,水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蝗虫是以水稻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青蛙是以蝗虫为食,属于次级消费者。所以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为:水稻→蝗虫→青蛙。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只要某一物种的数量发生变化,就会牵动整条食物链,从而进一步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青蛙的数量减少,蝗虫在短时间内就会因天敌减少而数量急剧增加,而蝗虫的数量增加又导致水稻的数量减少,蝗虫获取不到足够的食物,数量就会减少,所以将青蛙杀绝,蝗虫的数量变化为先增加再减少。
故选C。
【点睛】明确: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个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11. 植物→黄粉虫→人 自动调节能力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开始的环节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详解】(1)食物链中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所以食物链的写法是:植物→黄粉虫→人。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所以西溪湿地是杭州市开发的旅游景点,如果将大量的生活污水排入西溪湿地中,超过其自动调节能力,就会导致鱼类大量死亡。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就是掌握食物链的组成和特点以及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12. 植物→黄粉虫→人 群落 蒸腾作用 自动调节能力
【详解】(1)“舱内种植有青菜、黄瓜等21种植物,还有一种黄粉虫(以植物为食)为人提供动物蛋白”,因此,这个密闭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植物→黄粉虫→人。
(2)生物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不是任意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是有规律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所以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物可看成一个群落。蒸腾作用还能增加大气湿度,增加降水,降低大气温度,调节气候。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物种类的数量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植物种类的增加,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使该生态系统更稳定。
13.(1)草→ 鼠→ 蛇→猫头鹰
(2)该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详解】(1)营养级越多食物链越长,该食物网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草→鼠→蛇→猫头鹰。
(2)若不考虑人为干扰,该生态系统中动物的数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食物链的组成以及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4. 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太阳能 食虫鸟或青蛙 蜘蛛和青蛙、蛇和猫头鹰 猫头鹰 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3)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详解】(1)图a为食物网简图,只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若图a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2)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为:“草→食草昆虫→蜘蛛→X→蛇→猫头鹰”,有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蛇→猫头鹰,所以X既可以代表青蛙,也可以代表食虫鸟。
(3)青蛙和蜘蛛都以食草昆虫为食,同时青蛙还捕食蜘蛛;蛇和猫头鹰都以鼠为食,同时猫头鹰还捕食蛇,所以青蛙和蜘蛛、蛇和猫头鹰之间的关系,既属于竞争关系又属于捕食关系。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沿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以图b中的甲对应图a中的生物是猫头鹰。
(4)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点睛】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食物链的书写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15. 群落 肉食性鱼 (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或(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成分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分析】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详解】(1)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种生物的种群集合,称为群落;该湖泊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群落。
(2)该湖泊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浮游植物→草食性鱼→肉食性鱼;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肉食性鱼等,图乙中E生物处在食物链的最末端,可能是图甲中的肉食性鱼。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所以,人们采用投放多种鱼类和种植水生植物,改善湖泊环境,收到较好的效果。
【点睛】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16. 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自我调节 蛇 生产者 ②
【分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组成的统一的整体,就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细菌和真菌),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2)观图三可知:A代表生产者植物,B代表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C代表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D代表分解者细菌和真菌,①表示分解作用、②表示光合作用、③④表示呼吸作用,解答即可。
【详解】(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图一中,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生态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在该生态系统中鹰所处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有毒物质含量会最高;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相对含量,则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丁→乙→甲→丙,图一种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草→鼠→蛇→鹰,故甲表示蛇。
(3)由分析可知:图三中的A在生态系统中表示的组成成分是生产者→植物,它通过生理过程②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从根本上改变了地面上的生活环境。 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概念、能量流动的特点以及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7. 生产者 大豆→田鼠→猛禽 大豆株冠形成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开花结果为田鼠带来食物 避免过多施用农药等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
3、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详解】(1)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的绿色植物等。因此大豆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大豆→鼠→肉食性猛禽。
(2)b点以后,大豆的株冠形成,株冠的形成为田鼠提供了食物及躲避天敌的场所,是的田鼠大量繁殖,所以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度上升。
(3)利用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来控制鼠害,这样可以调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开花结果为田鼠带来食物避免过多施用农药,使能量最大限度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有利于农作物的丰收。
【点睛】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正确的分析曲线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是。
18. 群落 池藻→虾→鱼(合理即可) 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
【分析】1、生物群落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分布的各生物物种种群的集合。
2、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
【详解】:(1)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分布的各生物物种种群的集合。所以,太湖中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群落。
(2)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图中食物链有:池藻→虾→鱼,池藻→浮游生物→虾→鱼,池藻→浮游生物→鱼等。
(3)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所以,为了改善太湖生态环境,有关部门采取太湖流域禁渔、投放多种鱼类和种植水生植物等措施。
【点睛】掌握食物链的书写及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19. 适应 自然选择 相对 增多 减少
【分析】根据图1和图2的关系,可以发现,随着降雪时间的增加,白色老鼠的数量也增加,降雪天数减少后,白色老鼠的数量也减少。
【详解】(1)雪地环境下,白色老鼠不易被天敌发现,因此,白色老鼠容易生存,生活在雪地的老鼠的毛色为白色,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如果降雪推迟,白色老鼠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
(2)对两幅图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随着降雪时间的增加,白色老鼠的数量也增加,随着降雪天数减少,白色老鼠的数量也减少。从1940~1960年的降雪天数看,开始是逐步上升,以后逐渐下降,这种变化的环境对老鼠的毛色起定向选择的作用。
【点睛】仔细分析图中数据,结合生物的进化原因加以理解,对解题很有帮助。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