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2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2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1 20:4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关于作者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
关于《孟子》
关于作者
孔孟之道
请 把 下 列 典 籍 分 类
课文朗读
听朗读,注意划分节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课文划分
文章浅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文章浅析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文章浅析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文章浅析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文章浅析
文章浅析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文章浅析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文言知识
通假字
词类活用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论点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请找出中心论点。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证过程
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论证过程

天时



不胜
守方

地利
不如
攻城:
举例证明观点1: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论证过程
守城:
守方

城高
兵革利
池深
米粟多
地利
委而去之 败
攻方

人和
不如
举例证明观点2: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
论证过程
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战争
治国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证过程
论点
论证
论据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事实论证
道理论据
攻方失利
小城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守方失利
城高池深兵利粮足不守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顺攻畔
战必胜
战争需要人和
治国需要仁政
施行仁政才能人和
反复吟诵
体会论证的铿锵气势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
出于吾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
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朱熹
反复吟诵
读出本文的顶针句
读出本文的排比句
读出本文的双重否定句
读出本文的对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反复吟诵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精读思考
孟子其文
★对比鲜明
★排比铺陈
★句式工整
★气势磅礴
★说理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