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课件(共2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课件(共2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2 17:1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野 望
王 绩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san单元
第13课 古代诗歌四首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难点)
3.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 感悟诗的意境,
感受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导入新课
1.他自称“酒中仙”,别人称他为“诗仙”。
2.他豪放不羁,喜欢喝酒作诗,喝酒之后经常诗兴大发,写下许多著名的诗篇。
3.他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4.他是唐代的“旅游达人”,足迹遍布祖国的名山大川。
5.他十分自信,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6.相传,他曾让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猜猜他是谁?
作者名片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初诗人。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职务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屡被弹劾,就托病还乡,弃官归田。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我国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者,创作了最早的唐代律诗,有避世退隐的思想,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雅号“斗酒学士”。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均被誉为“酒家之南董”。《野望》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五言律诗。
开启律诗先河,发田园先声
文体知识
体裁:五言律诗。
律诗: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格律严密,是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通常是八句完整的律诗,每诗计四联。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尾联,合,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元代范德机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




写作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后弃官归田,躬耕东皋。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又由于但他的归隐,不如陶渊明那么彻底,不能'忘怀得失”对田园生活,也不如陶渊明那么热爱,总笼罩着一种孤独落寞和苦闷的情绪。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字词积累
东皋( ) 徙倚( )( ) 落晖( ) 驱犊( ) 采薇( )
xǐ yǐ
huī

ɡāo
wēi
自由朗读这首词,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朗读诗歌
朗读要领
1.掌握节奏
2.控制语调
3.运用停顿
4.确定重音
gāo



野 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感知诗意
读懂诗的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徘徊
傍晚。薄,接近。
归依
译 文:(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向远处眺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落日的余光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皆披覆落日的余晖。
译 文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小牛。这里指牛群。
泛指猎获的鸟兽。
译文: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圈,猎人骑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采食野菜。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视,看
译文:大家相顾无言并不相识,(我)只好吟唱歌曲,怀念采薇的隐士了。
文本探究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地点
时间
写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惆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1)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找诗人“望”的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
“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表现出作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首联写诗人在傍晚独自徘徊眺望东皋的场景,揭示其孤独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做铺垫。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
··
··
··
远景 静
近景 动
“树树”“山山”运用叠词,强调了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出浓浓的秋意;“秋色” “落晖”两词充满了秋意,蕴含着淡淡的伤感。
动静结合
远近结合
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自己却独无,透露出忧郁、孤独、清冷的气息,这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尾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
用典
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尾联直抒胸臆,道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暗含一种避世归隐的心态。
“无相识”表现了诗人的孤苦无依;
“采薇”借用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表明诗人希望与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为友,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
用典:典是典故、故事。用典也叫用事。就是在诗中引用古代的故事或过去的旧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用典的作用
含蓄委婉表意。
语辞简洁凝练。
丰富内涵美化词句。
增加说服力强,强化情感。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合作探究
在这颔联、颈联中诗人又是用怎样的手法来写景抒情的呢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①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艺术手法
②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这是远景、静景;
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氛围,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是近景、动景。
③诗人运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光与色交融描绘出一幅萧瑟静谧、安逸闲适的山林秋晚图,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苦闷。
手法
内容
情感
知识拓展
山 树 牧人
意象,是指诗中写的物或景,可以直接数出来的,寄托着诗人的情感,如日月星辰、湖光山色、田园桑植、大漠孤烟等,只要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均可叫意象。意象有单个的,也有群组的。
意象
诗人借这些意象,来传送牵挂之情。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有:
1.月:常寄托思乡、思亲之情,或营造清幽、凄凉的氛围。
2.柳:“柳”与“留”谐音,多表惜别挽留之意。
3.雁:常象征游子的思乡之情,或传递书信、消息。
4.梅:常象征高洁、坚强、不屈的品质。
5.菊:往往代表隐士的高洁品质,或象征着孤独、清幽。
6.酒:有时抒发愉悦之情,有时排解忧愁苦闷。
7.长亭:是送别之地,常蕴含离情别绪。
8.夕阳:常营造出凄凉、失落的氛围。
9.羌笛:多传达出边塞生活的孤寂、幽怨。
10.红豆:常象征爱情或相思。
陶渊明
王绩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辞官
弃官
摆脱世俗烦恼,南山晚景之趣,物我交融,恬淡闲适、愉悦自得。
政治失意
仕途坎坷
怀才不遇
孤独苦闷
拓展阅读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团田。”
----《归去来兮辞》
《五柳先生传》《自祭文》
陶渊明
王绩
“弱龄慕奇调,无事不兼修。望气登重阁,占星上修楼。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
----《晚年叙志示翟处士》
“葛衣驱牛,躬耕东皋”
----《王无功文集序》
《五斗先生传》《自作墓志文》
显贵的家世、自幼志存高远、经历数次仕而隐、田间劳作、性嗜酒、自传文、墓志文。
名家点评
王尧衢(qú)说:“此诗格调最清,宜取以压卷。”
沈德潜说:“五言律诗此失严者多,应以此章为首。”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归纳主旨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通过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和诗人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不相识的情景,抒发了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和退世避隐山林的愿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叙事
写景
抒情
动静结合
远近结合
田园晚秋图
借用典故寄托惆怅孤寂情怀
前途渺茫惆怅孤寂


时间
地点
静态 远景
动态 近景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