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八年级语文上册
黄鹤楼
崔颢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难点)
3.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 感悟诗的意境,
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失意和思乡的情感,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受益无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世界吧!
作者名片
崔颢,盛唐诗人,汴州(开封)人。(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奇姿雕甍,重檐翼舒,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 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 楼运盛 ”之说。
知
识
链
接
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湖北武汉
岳阳楼湖南岳阳
滕王阁 江西南昌
文体知识
体裁:七言律诗。
律诗: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格律严密,是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通常是八句完整的律诗,每诗计四联。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尾联,合,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元代范德机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
知
识
链
接
写作背景
崔颢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考中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不到二十就考中进士了,本以为是前程似锦,实际上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
这首诗是作者还乡途中逗留武昌时所作。作者登临黄鹤楼,遥望汴州感到家乡越来越近,思乡之情也因之更切,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所以提笔写成了这首满怀乡愁的诗作。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这首词,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朗读诗歌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hào
qī
zǎi
朗读要领
1.掌握节奏
2.控制语调
3.运用停顿
4.确定重音
感知诗意
读懂诗的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骑鹤飞去的仙人
离开
只剩下,仅留下
诗意: 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飘飘荡荡的样子
诗意:黄鹤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飘浮。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诗意: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碧绿的芳草长满了鹦鹉洲。
晴日里的原野
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意:黄昏时分,哪里是我的家乡?烟雾笼罩的长江更激起思乡的哀愁。
故乡
烟雾笼罩的水面
文本探究
抚今追昔,虚中有实,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1.首联为什么不写眼前实景,而从神话传说写起?
运用虚实结合,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既给黄鹤楼增添了神秘色彩,又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表达了作者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强烈感慨。
“空”:只,只有;强调空间上的广阔。
2.颔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空”字,突出时间的渺远,表达了诗人对鹤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无限怅惘感慨之情。
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表达了时光易逝、世事沧桑的孤寂和惆怅之感。
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分明可辨;江中鹦鹉洲上,芳草如茵,草木十分茂盛。
3、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此联诗人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转写登楼所见的明丽之景。
“历历”“萋萋”两个叠词,生动地描绘出了汉阳一带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芳草繁茂的自然美景。
用典:芳草萋萋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王孙久留深山不归来啊,满山遍野啊春草萋萋。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
①此联所写为登高所见,境界阔达,色彩鲜明,富有生机。
②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和谐,富于音乐美。
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王夫之
4.尾联中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愁”字点题。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日暮时分,江上烟波浩渺,暮霭苍茫,视线阻隔,家乡不见。寄寓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寂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意境相照应,从而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了缠绵的乡愁。
设问、抒情
知识拓展
树 芳草 白云 日暮 烟波
意象,是指诗中写的物或景,可以直接数出来的,寄托着诗人的情感,如日月星辰、湖光山色、田园桑植、大漠孤烟等,只要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均可叫意象。意象有单个的,也有群组的。
意象
诗人借这些意象,来传送牵挂之情。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有:
1.月:常寄托思乡、思亲之情,或营造清幽、凄凉的氛围。
2.柳:“柳”与“留”谐音,多表惜别挽留之意。
3.雁:常象征游子的思乡之情,或传递书信、消息。
4.梅:常象征高洁、坚强、不屈的品质。
5.菊:往往代表隐士的高洁品质,或象征着孤独、清幽。
6.酒:有时抒发愉悦之情,有时排解忧愁苦闷。
7.长亭:是送别之地,常蕴含离情别绪。
8.夕阳:常营造出凄凉、失落的氛围。
9.羌笛:多传达出边塞生活的孤寂、幽怨。
10.红豆:常象征爱情或相思。
拓展延伸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相传是李白为了与崔颢的《黄鹤楼》一较高低而拟作。
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
怀才不遇、仕途不顺的苦闷。
《黄鹤楼》 《登金陵凤凰台》
不同点 背景
主旨
相同点 题材
体裁
写法
情感
仕途不顺,远离家乡
离开长安,漫游漂泊
立足个人,抒发乡愁
关注现实,忧国伤时
借神话传说落笔
七言律诗,天然成韵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忧愁
日 暮 情 思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宋·李觏gòu 《乡思》)
知
识
链
接
意象:暮色苍茫、倦鸟归巢,寂寥、思乡、孤独
写作特色
精妙之处 赏析
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 “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
意境深远壮阔 “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
善于抓住景物特征 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
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诗中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暮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描绘黄鹤楼,既有对古代神话传说的引入,也有对眼前实景的描绘,虚实结合,意境悠远。
归纳主旨
诗歌描写了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感,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将黄鹤楼的传说与现实交织,既表达了漂泊异地的伤感和思念故乡的情怀,又表达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和漂泊难归的乡愁,也暗含对自己前途的迷茫。
课堂小结
首联—神话传说—叙事
颔联—岁月易逝—感叹
颈联—登楼所见—写景
尾联—浓浓乡愁—抒情
黄鹤楼
吊古怀乡
检测提升
(1)崔颢登临黄鹤楼,追寻黄鹤踪影,杳然无得,极目远眺,长江对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绚丽之景映入眼帘。
(2)崔颢的《黄鹤楼》中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由此引发思乡之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崔颢在《黄鹤楼》中既融入了仙人乘鹤的传说,又描绘了黄鹤楼近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运用叠词描绘江边美景,这繁荣之景也反衬出诗人内心清冷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5)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诗歌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以仙人乘着黄鹤离开的传说入笔,既为黄鹤楼蒙上了神秘感,让人如临仙境,又让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感慨。
B.颈联中诗人选取“汉阳树” “芳草”等意象,描绘了汉阳城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芳草一片凄凉的黄鹤楼远望之景。
C.尾联中“乡关”“愁”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思归之愁,黄昏时分诗人看到江上烟雾笼罩,更增添了心中浓浓的愁绪。
D.本诗结构严谨,首联紧扣诗题,营造渺茫不可见的意境,尾联抒发愁情,但整体上给人“愁而不怨”的感觉。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