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课件(共2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课件(共2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4 09:4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使至塞上
王维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歌背景:学生应了解《使至塞上》的写作背景,包括王维的生平经历、创作此诗时的历史背景等,这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2. 掌握诗歌内容:学生应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使至塞上》全诗,掌握其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3. 赏析诗歌艺术:学生应学会赏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境等美学特征。
导入新课
黛玉道:“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红楼梦·香菱学诗》
作者名片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因官至尚书右丞,也称‘王右丞’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他的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疏散的情趣。他多写五律和五绝,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王维现存诗歌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另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
南宗山水画之祖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塞上,边境地区,也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文体知识
体裁:五言律诗。
律诗: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格律严密,是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通常是八句完整的律诗,每诗计四联。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尾联,合,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元代范德机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




边塞诗
边塞诗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隋代时开始兴盛,唐朝时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边塞诗题材广泛,内容主要包括:①边塞风光;②边疆将士的艰苦生活;③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④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代表作有:李白的《关山月》、杜甫的《兵车行》、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
字词积累
单车 属国 征蓬 大漠
长河 萧关 归雁 都护
shàn chē
shǔ guó
zhēng péng
dà mò
cháng hé
xiāo guān
guī yàn
dū hù
自由朗读这首词,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朗读诗歌
朗读要领
1.掌握节奏
2.控制语调
3.运用停顿
4.确定重音

yān
hòu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感知诗意
读懂诗的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轻车简从,言慰问使团规模不大。
慰问
边塞
典属国的简称。本为秦汉时官名,这里指代使臣,是王维自指。
城名,汉末设县,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诗意:(我)轻车简从,出使边疆去慰问守边官兵,出使途中路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飘飞的蓬草,比喻飘泊的旅人。泛指远行的人。
向北飞的大雁
这里指西北地区
诗意: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越过边塞,如归雁飞入胡人居住的地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远处独起的炊烟
黄河
诗意:浩瀚的沙漠中,一股青烟孤然直上,黄河尽头,西下的太阳正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
官名。 都护是都护府的最高长官,这里借指河西节度使。
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
诗意:在萧关遇上骑马的侦察兵,得知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镇守。
文本探究
首联交代出使的目的、地点。
注意:“过居延”与诗题“至塞上”相照应。因此把“过”翻译为“到达”。从内容上概括首联写了出使所图、所至。
1、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交代了什么内容?
轻车简从,形单影只,传达出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
2、赏析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蓬""雁”自比,写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即景生情,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如何表现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找全景物
加修饰词
展开联想和想象
沙漠、烟、长河、落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广阔无边的大沙漠中,远远地升起一根直指苍天的烟柱;万里黄河自西向东,像玉带一样从大漠里流来,一轮浑圆的红日,正悬挂在西边天际地平线上的河面。
“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
“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构图美:直冲云霄的烽烟、弯弯曲曲的黄河、浑圆的落日等多种几何图像画在茫茫大漠之上。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
色彩美:黄沙漫漫、灰黑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等多种颜色。
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线条简约壮阔动人
各色鲜明引人想象
4、赏析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尾联与首联呼应,用典,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寓“燕然勒石记功”的故事,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杀敌立功的爱国精神。个人失意的情绪已然消散,暗示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雄心壮志。
公元89年,东汉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乘胜追击,“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所以“勒石燕然”“燕然”就成了建立边功的代名词。
合作探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被誉为千古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简要赏析。
绝妙之字“大”“孤”“直”“长”“圆”
“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
“孤”字,沙漠荒凉,烽烟醒目单调;
“直”字,描绘了大漠中烽烟直立的景象,突显了挺拔、坚毅之美。
“长”字,将黄河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
“圆”字,大漠观落日直观感受,亲切温暧且苍茫。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意境美:运用动静结合和衬托手法,用孤烟衬托大漠之苍茫,用落日衬托长河之浩荡,渲染出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风光氛围。
讨论:《使至塞上》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被排挤出朝廷之外的激愤抑郁、孤独落寞。
2.看到边关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的感慨赞美。
3.还表现了诗人对祖国边塞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知识拓展
征蓬 归雁 大漠 孤烟 长河 落日
意象,是指诗中写的物或景,可以直接数出来的,寄托着诗人的情感,如日月星辰、湖光山色、田园桑植、大漠孤烟等,只要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均可叫意象。意象有单个的,也有群组的。
意象
诗人借这些意象,来传送牵挂之情。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有:
1.月:常寄托思乡、思亲之情,或营造清幽、凄凉的氛围。
2.柳:“柳”与“留”谐音,多表惜别挽留之意。
3.雁:常象征游子的思乡之情,或传递书信、消息。
4.梅:常象征高洁、坚强、不屈的品质。
5.菊:往往代表隐士的高洁品质,或象征着孤独、清幽。
6.酒:有时抒发愉悦之情,有时排解忧愁苦闷。
7.长亭:是送别之地,常蕴含离情别绪。
8.夕阳:常营造出凄凉、失落的氛围。
9.羌笛:多传达出边塞生活的孤寂、幽怨。
10.红豆:常象征爱情或相思。
拓展阅读
凉州词
[唐] 王之焕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
王昌龄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
王翰
归纳主旨
这首边塞诗叙述了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描绘了塞外奇特的壮丽风光,反映了紧张的边塞生活和将士们的爱国热情,流露出诗人对边疆战事的关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寂、苦闷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作者的达观。
写作特色
1.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这首诗首尾两联叙事,中间两联写景。首联交代了诗人此次出使的目的;颔联即景设喻,传达出诗人难言的内心情感;颈联写景,融情于景,刻画了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尾联叙事,照应首联。
2.用语准确传神。
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一个“大”字,道出沙漠最突出的特征;“孤”“直”两个字状写出一股青烟直上高空的情景,富有神韵;“长”“圆”二字,朴实无华,却抓住了事物最本真的状态,写出黄河在苍茫的沙漠之中杳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准确传神。
3.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恰用典故。
这首诗从结构上看,首尾叙事,中间写景。叙事、写景各具特色。诗人叙事借用典故以古喻今,虚中有实;写景有实有虚,寓情于景。例如,“征蓬”两句,蓬草飘飞是秋天的景象,大雁北飞是春天的景象,诗人出塞的时间不管是春天还是秋天都不可能同时看见这两种景象,为了表现自己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故而采用了虚实相映、情景比兴的表现手法。另外,“大漠”两句,“孤烟直”和“长河落日”的景象使人们联想到唐军大破吐蕃之事及边塞将士的赫赫战功,感受到战争平息后的宁静气氛。总之,诗中叙事,则事中见景,事中见情;诗中写景,则景中寓事,景中含情。全诗“状难描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课堂小结
使至塞上——王维
叙事
出使边塞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内心抑郁
塞外风光
战事繁忙
景由事终
抒情
绘景
叙事
情由事发
检测提升
1、下列对《使至塞上》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点明了此行的目的是“问边”,即慰问边疆守军,同时也交代了路线,经过居延。
B.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表达了自己离开家乡的孤寂和漂泊之感。
C.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字表现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D.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人在萧关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燕然,流露出对都护的羡慕之情以及自己渴望建立战功的心情。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简练的笔墨写自己奉命出使。“单车”是说随从不多。“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即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B. 颔联两句一虚一实,既叙事又写景。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暗写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飘零、孤寂之感。
C. 颈联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壮阔深邃,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此联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
D. 尾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前线大破敌军的军情,流露出诗人对前线统帅的赞扬和对前线战事的关心。
D
B
3、下列对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4、下列关于《使至塞上》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紧扣“使至塞上”这一主题,叙述了诗人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B. 诗中既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自然风光,又反映了边塞生活与塞外风光的单调和荒凉。
C. 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使诗歌更具表现力。
D. 从情感上看,诗人的情感经历了孤寂落寞、无奈迷茫到对大自然壮美产生赞美以及看到希望的变化过程。
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