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24愚公移山 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24愚公移山 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6 20:2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是应该勇敢克服,还是选择逃避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人生路上,遇到困难这座大山,只有移平它,才能够顺利地继续前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愚公移山》中的主人公愚公,就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堂,看看他是怎样战胜困难的吧!
新课导入
24 愚公移山
列御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作者简介
《列子》,旧说为列子所著。原书已散佚,今存《天瑞》《仲尼》《汤问》等八篇,为后人收集有关资料汇编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纪昌学射》《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简介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以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
其特点为:(1)篇幅一般比较短小,结构简单,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2)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3)故事具有虚构性;(4)常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文体知识
太行( ) 万仞( ) 惩( )
魁父( ) 荷担( ) 叩石( )
垦壤( ) 箕畚( ) 孀妻( ) 始龀( ) 穷匮( ) 厝东( )
雍南( ) 陇断( )
字词注音
kuì

yōnɡ
kuí
chénɡ
shuānɡ
hánɡ
rèn
kòu
jī běn
cuò
lǒnɡ
chèn
rǎnɡ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字词释义
山名。太行山在山西与河北之间。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古地名,包括今河北、山西、河南黄河以北、辽宁辽河以西地区。
古地名,今河南孟州西。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将近。
面对。
苦于。
阻塞。
曲折,绕远。
集合。
谋划,商量。
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尽、全。
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直。
豫州,古地名,今河南黄河以南一带。
汉水南岸。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纷纷地。
代词,他的,指愚公的。
提出疑问。
介词,凭。
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削减。
“把……怎么样”。
且,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置,安放。
相当于“之于”。
古代传说中的地名。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于是。
肩负,扛。
敲,打。
挖。
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复姓。
寡妇。
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始,才,刚。龀,换牙。
交换。
通“返”。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智,与“愚”相对,聪明。叟,老人。
表修饰关系。
你也太不聪明了!甚,严重。惠,同“慧”,聪明。
介词,凭。
残余的,剩下的。
指草木。
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长叹。
指思想。
顽固。
通达。这里指改变。
即使。
用于主谓之间的助词。
用在句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呢。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穷尽。
增加(高度)。
愁苦。这里指担心。
通“无”,没有。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
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抓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
不停止。
代词,代愚公挖山这件事。
指神话中的天帝。
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神话中的大力神。
背。
放置、安放。
雍州,今陕西、甘肃一带。
分析情节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2、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3、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4、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5、故事以神话结尾,有何作用?
1、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等情况,实际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预示愚公出入之迂和移山的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两座山非常大;
年老力衰,人员少;
工具简陋,运土路途远。
3、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一方面说明“遗男”是得到了母亲的同意,是出自真心,高高兴兴去的。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把孩子的神态写出来了。
另一方面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对比,增强讽刺的艺术效果。
4、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以神话结尾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富有浓厚的想象力。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既赞美了愚公移山的诚心和坚定的意志,又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故事的主题。
5、故事以神话结尾,有何作用?
分角朗读:一人为愚公,一人为愚妻,一人为智叟,一人读剩余文字,注意读出感情。
朗读时要注意重音、停顿、语气和语调,要根据文字的内容把握朗读的快慢、语气的轻重。
品读课文
品读课文
2.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再读课文,完成下面表格。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大部分家人
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支持移山,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愚公妻子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对移山存有疑虑,担心愚公的力量和无处放置土石
邻人之孀妻弱子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智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操蛇之神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天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支持愚公移山的有:
愚公家人、邻人之孀妻弱子、天帝。
智叟、操蛇之神。
反对、害怕愚公移山的有:
思考:
1、智叟和愚公之妻的话,句式上有相似之处,他们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相同吗?
(注意读法,人物说话的语气)
感知人物形象
其妻献疑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以君之力
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献:提出,不反对
笑:讥笑
君:是尊称
残年:极端鄙视
妻子的态度:关爱,担忧
智叟的态度:嘲讽,阻止
智叟
愚公之妻
返回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语气较轻,语含关心,她不反对移山,只是表明自己对移山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的疑虑。
智叟“甚矣,汝之不惠”是在严厉责备;“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语含轻蔑,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就是赤裸裸的嘲讽讥笑了。
小结:愚公之妻,赞成移山,关心核心问题的解决办法;智叟,不赞成移山,处处语含讥诮,认为愚公实在是自不量力,愚不可及。
2、愚公愚吗?智叟智吗 (评价人物)
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智叟”对举,有何深意?
感知人物形象
愚公
愚公:目光长远、积极奋斗、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
智叟
不愚
不智
智叟:目光短浅、冷漠逃避、用片面、静止的观点看待事物。
嘲讽
大智:有发展的眼光,
大勇:与困难作斗争。
愚:自作聪明,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对比鲜明
不惧怕困难 有雄心壮志
有实干精神 能持之以恒
排除万难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愚公精神的内涵:
从表面看,愚公“愚不可及”,但事实上,“大智若愚”,他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造福后代,他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智叟不智,他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实为“鼠目寸光”。
小结
《愚公移山》的寓意是什么?
(1)晋、唐时人对愚公移山故事的理解在较大程度上是沿着道家哲学中“求道“契真”思想的方向进行的。
(2)现代人对这一故事的解读则更多受到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历史学家傅斯年先生对愚公移山故事的解读很有特点,他说:“我们可以从这里透彻地悟到,人类的文化和福利,是一层一层堆积来的,群众是不灭的,不灭的群众力量可以战胜一切自然界的。……”
(3)愚公精神指的是一种自力更生、不畏艰苦的精神。愚公知道人力是可以战胜自然,并决定将这个道理付诸实践,且不怕困难,挖山不止;相反,如果绕山而行或干脆搬家则是害怕困难、停滞不前。而人世间无处不存在着艰难和险阻,人们是不可能时时、事事回避的。愚公的决心和精神,代表了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愿望,当今社会我们仍需要发扬这样的精神,去拼搏,去努力。
理解寓意
说说个人的愚公精神。
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是如何克服困难的。
愚公精神
本文通过记叙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课文小结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背景
下定决心
不怕困难
坚持不懈
必定成功
开端
发展
太行、王屋山高大(体积)
高潮和结局
本在冀州南、河阳北(位置)
愚公九十面山居(原因)
毕力平险众释疑(献策)
残年余力甚不惠(讥讽)
山不加增人无穷(反驳)
愚公精神动天地
夸娥二子负二山
移山不易
迎难而上
移山坚定
战胜自然
始一反焉( )
甚矣,汝之不惠( )
河曲智叟亡以应( )
一厝朔东( )
无陇断焉( )
同“返”,返回
同“慧”,聪明
同“无”,没有
同“措”,放置
同“垄”,高地
通假字
方七百里( )
惩山北之塞(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寒暑易节(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何苦而不平( )
古义:方圆,指面积;今义:方向
古义:苦于;今义:惩罚
古今异义
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古义:交换;今义:容易
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古义:愁什么;今义:不值得
面山而居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吾与汝毕力平险
聚室而谋曰
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石头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

跳往助之( )
隐土之北( )
甚矣,汝之不惠( )
代词,指愚公
助词,的
助词,无义

年且九十( )
且焉置土石( )
副词,将近
副词,况且
一词多义

其妻献疑曰( )
其如土石何( )
代词,他的,指愚公

以残年余力( )
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介词,凭,靠
连词,用来
判断句:
文言句式
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也”表判断)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表判断)
被动句:
帝感其诚(“感”是“被……感动”的意思)
倒装句
文言句式
①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②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苦何而不平”)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告之于帝(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帝告之”)
固定句式:
文言句式
省略句:
①(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主语“愚公”)
②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省略介词“于”)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