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唐诗五首 钱塘湖春行》课件(共23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唐诗五首 钱塘湖春行》课件(共23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6 21:5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3课 古代诗歌四首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难点)
3.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 感悟诗的意境,
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失意和思乡的情感,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导入新课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几句诗都是描写西湖风光名句。西湖美景历来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他们在美丽的西子湖畔,留下一首首感人的诗篇。今天,让我们追随白居易的脚步,一起领略西湖的美景。
作者名片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 ”“诗魔”。白居易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现存有3000首。
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著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奇姿雕甍,重檐翼舒,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 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 楼运盛 ”之说。




文体知识
体裁:七言律诗。
律诗: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格律严密,是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通常是八句完整的律诗,每诗计四联。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尾联,合,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元代范德机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




写作背景
长庆三年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此前诗人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精神上因此受到严重打击,思想上也由“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这时,他为避免在朝为官遭受党争之祸,主动要求到外任杭州刺史。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字词积累
贾 (jiǎ)
浅 (qiǎn)
早莺 (yīng)
马蹄 (tí)
啄 (zhuó) 春泥
白沙堤 (dī)
自由朗读这首词,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朗读诗歌
朗读要领
1.掌握节奏
2.控制语调
3.运用停顿
4.确定重音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朗读的基本结构为“二二三”式。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读写景语句时声音要高低起伏,第一、三、五句用高一点的声音读出,第二、四、六句用低一点的声音读出。
感知诗意
读懂诗的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刚刚
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译: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向阳的树
衔取,燕子衔泥筑巢
译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栖息,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纷繁的花
刚,仅
使人眼花缭乱
遮没,盖没
译文: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会使人眼花缭乱,芳草才生,尚未长高,仅能没过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观赏不够
同“荫”,指树荫
指西湖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
译文:(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是观赏不够,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西湖的白堤。
文本探究
“空”:只,只有;强调空间上的广阔。
文本探究
1.从诗中可以了解到作者游览的次序是怎样的?
孤山寺北——贾公亭西——白沙堤(湖边——湖东)
孤山寺北
贾公亭西
白沙堤
2. 诗人描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描写时发生了哪些视角的转换?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远景
仰视
俯视
远景
近景
3、这首诗写的是春天什么时候的景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早春景象
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4、诗歌颔联中“几处”“谁家”用的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行不行?试着说说为什么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景色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给人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之感。
5、颔联中“争”和“啄”两个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颔联中一个“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乍暖还寒,向阳树木不多,早莺争相抢夺的早春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一个“啄”字描写了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6、颈联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乱”字贬词褒用,写出了花开繁盛、色彩缤纷;“浅”字写春草低矮柔嫩,“渐欲”“才能”写出花草向荣的趋势,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不仅描绘了景物之美,而且还包含了游西湖者众之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7、最后两句是怎样结束全诗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呈现出一派春和景明的气象。“行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喜爱。
知识拓展
水 莺 燕 花 草 绿杨
意象,是指诗中写的物或景,可以直接数出来的,寄托着诗人的情感,如日月星辰、湖光山色、田园桑植、大漠孤烟等,只要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均可叫意象。意象有单个的,也有群组的。
意象
诗人借这些意象,来传送喜爱赞美之情。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有:
1.月:常寄托思乡、思亲之情,或营造清幽、凄凉的氛围。
2.柳:“柳”与“留”谐音,多表惜别挽留之意。
3.雁:常象征游子的思乡之情,或传递书信、消息。
4.梅:常象征高洁、坚强、不屈的品质。
5.菊:往往代表隐士的高洁品质,或象征着孤独、清幽。
6.酒:有时抒发愉悦之情,有时排解忧愁苦闷。
7.长亭:是送别之地,常蕴含离情别绪。
8.夕阳:常营造出凄凉、失落的氛围。
9.羌笛:多传达出边塞生活的孤寂、幽怨。
10.红豆:常象征爱情或相思。
归纳主旨
这首诗着眼一个“行”字,通过写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等景物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堂小结
钱塘湖春行
交代游踪
描写禽鸟
描写植物
直抒胸臆
春意盎然
由衷喜爱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寺北亭西水平云低
莺争暖树燕啄春泥
乱花迷眼浅草没蹄
最爱湖东
地点、时令
生机勃勃
欣欣向荣
喜爱、愉悦
检测提升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规定每首八句,两句一联,共四联。通常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颔联,第四联为尾联。
B.《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有“诗豪”之称。苏轼评价他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白居易,字乐天,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2.下列对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交代游踪,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远眺湖面,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
B.颈联以“乱花迷眼”“浅草没蹄”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初春百花盛放、草木繁茂的景象。
C.尾联用“最爱”一词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D.全诗紧扣“早春”着笔,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形象鲜活,色彩鲜明,清新自然。
D
B
3、请选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C
D
5、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6、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