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氧化和燃烧(第1课时)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2氧化和燃烧(第1课时)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1-11 10:5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2氧化和燃烧(第一课时)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切开的苹果放一段时间会变黄是因为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缓慢氧化
B.镁带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C.可燃物必须遇到氧气,且温度达到着火点才可以燃烧
D.若炒菜时油锅着火,则可以放入切好的蔬菜或者盖上锅盖来灭火
2.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铁生锈是缓慢氧化
B.燃烧是可燃物与助燃剂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
C.白磷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着火点不同
D.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
3.下列现象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苹果变色 B.铁生锈
C.火柴燃烧 D.塑料老化
4.下列说法:①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②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③急速的燃烧一定会发生爆炸;④自燃是缓慢氧化所引起的;⑤白磷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着火点不同;⑥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产生。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④⑥ D.②③⑤
5.古代冶炼金属都需要高温,为了保持冶炼炉内高温,需要不断拉动风箱的目的是(  )
A.降低木材的着火点 B.增大木材之间间隔
C.提供了充足的空气 D.清除多余的可燃物
6.火折子是一种古代的点火神器。其材料一般用粗糙的土制纸加棉花,卷成紧密的纸卷装入竹筒内,用火点燃后再把它吹灭,但内部仍有红色的亮点,盖上盖子,需要时取出一吹就能复燃。下列关于火折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火折子的制作材料必须是可燃物
B.竹筒盖上开有小孔,不能完全密封
C.燃着后一吹即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取出后一吹即可复燃是因为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7.在某“荒野求生”节目中,出现用塑料袋煮鱼汤的片段(如图所示),待鱼汤煮好后(  )
A.空气不充足,不能支持塑料袋燃烧
B.塑料袋不是可燃物,所以不能被点燃
C.塑料袋中有水,降低了塑料袋的着火点
D.水沸腾吸热,温度不变,且低于塑料袋着火点
8.户外运动逐渐成为人们喜欢的一种休闲方式。在野外做饭时人们会在一片空地上用石头围成一圈,在圈内点燃木柴生火烹煮,结束后浇水熄灭火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烹煮时,锅底应处于柴火的外焰处
B.木柴燃烧时,将木柴底部架空可使燃烧更旺
C.浇水熄灭火堆的原理是降低了木柴的着火点
D.点火前应将周围的枯枝清理干净,防止引起火灾
9.某废金属回收人员在某工厂回收铝粉时发现有两大堆金属粉末,一堆是铝粉,一堆是镁粉,一时无法区分,就用点火的方式鉴别,引发了火灾事故。关于事故分析合理的是( )
A.镁粉可以燃烧,铝粉不是可燃物,所以理论上是可以鉴别的
B.粉末状的金属,加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迅速蔓延
C.金属不可以燃烧,工厂起火应该另有原因
D.起火后工人不应该疏散,都应该参与灭火
10.科学老师衣演了一项“绝技”——掌心火焰。老师先将手充分浸湿,再用手捞出充有丁烷气体的肥皂泡,点燃后产生大量火焰但手不受伤。已知丁烷的着火点为28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丁烷充入肥皂泡后,其着火点降低
B.掌心着火是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
C.手表面水分蒸发,吸收丁烷燃烧释放的热量
D.肥皂泡中丁烷量较少,燃烧释放的热量较少
11.2023年5月1日山东某化工厂发生爆炸,事故调查原因显示是由于高浓度双氧水发生剧烈分解引起所在仓库药品的爆炸,下列有关该爆炸发生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双氧水是可燃物
B.双氧水分解产生的气体是助燃剂
C.消防员用水灭火的原理是水汽化吸热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这次事故的爆炸属于物理变化
12.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向一个大烧杯中加入80℃的热水大半杯。在水中放入一小块白磷,在两支空试管中分别放入白磷和红磷。根据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现象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
B.现象③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
D.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13.某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其中能燃烧的是(  )
A.甲红磷
B.甲白磷
C.乙红磷
D.乙白磷
14.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图中表示该物质一定不能燃烧的点是(  )
A.N、 P点 B.P点 C.M、 P点 D.Q点
15.下列对相关实验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图: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大量白烟
B.乙图: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的水:防止集气瓶炸裂
C.丙图:探究燃烧的条件——烧杯中的水:加热铜片、隔绝空气
D.丁图: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二、填空题
16.燃烧
(1)燃烧的含义: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 、剧烈的氧化反应。
(2)物质燃烧必须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要有助燃剂,常用的助燃剂为 ;③温度达到 点。
17.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 、 、 的氧化反应。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有 ;二是要有 ,常用的助燃剂为氧气;三是温度达到该可燃物的 。化学爆炸是可燃物在 里发生剧烈的燃烧现象。由 而引起的自发燃烧叫自燃。自燃取决于氧化反应产生的热量能否 ;以及进行缓慢氧化的物质的着火点 。
18.下列过程中,包含有燃烧的是 ,能发生自燃的是 ,有缓慢氧化的是 ,有爆炸的是
A高锰酸钾分解 B点燃煤气灶 C在装有开水的烧杯的铁片上放置白磷置于空气中
D呼吸作用 E自行车钢圈生锈 F燃放鞭炮
19.纸火锅在各城市悄然兴起,它的材料是普通的白纸,但是在使用时无烟、无味,不会被火点燃。
(1)从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分析,纸火锅不会被火点燃的主要原因是 。
(2)纸火锅底部以固体酒精为燃料进行加热,小明将某品牌碳酸饮料所放出的气体喷在燃着的固体酒精上,火焰熄灭。由此推测,该气体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20.实验室里常用火柴作为引火工具。火柴盒的侧面涂有红磷、三硫化二锑和玻璃粉(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火柴头上的物质一般是氯酸钾、二氧化锰和硫磺等。
(1)上述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列举1种)
(2)如图是小明在实验中手持燃烧火柴的两种方式,发现火柴A持续燃烧时间更长,根据燃烧条件简要说明其原因: 。
(3)含硫物质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污染空气,从而危害健康.我国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日平均浓度不应超过0.15毫克/米。小明思考:在一间通风较差的实验室中同时燃烧100根火柴头产生的二氧化硫浓度是否会超标?若要估测实验室内二氧化硫浓度是否超标,则他需获取的数据有 。(列举2点)
21.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中,管口系一小气球,然后将Y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伸入80℃的热水中;同时在烧杯底部放置白磷,如图所示。(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实验观察到只有Y形试管内的白磷燃烧,但很快就熄灭了,其熄灭的原因可能是 (选填序号)。
①着火点升高 ②温度降低 ③氧气耗尽④试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2)管口的小气球可防止 (填写物质的化学式)进入空气,从而使该实验更环保;
(3) 烧杯中80℃的热水的作用是 .
22.小实用蜡烛探究“燃烧的条件”。
(1)如图甲,用广口瓶将正在燃烧的蜡烛罩住发现蜡烛逐渐熄灭,原因是 。
(2)实验结束后,广口瓶中的水最终从A上升到B。查阅资料发现,蜡烛燃烧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若不考虑二氧化碳溶于水,消耗的氧气体积应该 产生二氧化碳的体积。(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用导热性能良好的铜丝罩住点燃的蜡烛(如图乙),发现蜡烛会熄灭,小实提出猜测:
①可能是铜丝内氧气被消耗完;②可能是铜丝将热量散到空气中,使可燃物达不到着火点。于是设计了图丙A、B两种方法验证,请任选一种方案说明猜想成立时对应的现象: 。
23.为了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某同学进行了探究实验:
①如图甲所示:将同样大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可以观察到乒乓球碎片首先燃烧起来,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②如图乙所示:在燃着的蜡烛上扣一个烧杯,过一会观察到蜡烛熄灭,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4.面粉加工厂的车间若悬浮着较多的面粉粉尘,遇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这是因为面粉粉尘与空气充分接触后,遇到明火急剧燃烧,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空间内迅速膨胀,从而引起爆炸。下面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如图所示,在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的塑料盖弹飞。试问:
(1)在上述实验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 。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
②蜡烛没有点燃时
③无盖小塑料筒中装的是干燥煤粉时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C C C C D C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A D B D
1.C
【详解】A、切开的苹果放一段时间会变黄是因为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缓慢氧化,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B、镁带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C、可燃物遇到氧气或空气,且温度达到着火点才可以燃烧,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若炒菜时油锅着火,则可以放入切好的蔬菜或者盖上锅盖来灭火,这样可以隔绝空气,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2.C
【详解】A、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发生的是不易被人觉察的缓慢氧化反应,故说法正确;
B、燃烧是可燃物与助燃剂(如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故说法正确;
C、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白磷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着火点相同,故说法错误;
D、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放出,故说法正确。
故选C。
3.C
【分析】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有的比较缓慢,称为缓慢氧化;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详解】A、苹果变色,是苹果与空气的氧气等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属于缓慢氧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分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火柴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故选项正确。
D、塑料老化,反应缓慢甚至不易察觉,属于缓慢氧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C
【详解】①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反应,正确;
②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正确;
③急速的燃烧不一定发生爆炸,错误;
④自燃是缓慢氧化引起的燃烧,正确;
⑤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上,白磷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着火点相同,错误;
⑥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放出,正确。
故选C。
5.C
【详解】为了保持冶炼炉内高温,需要不断拉动风箱,目的提供了充足的空气,利于燃料充分燃烧,提供更高的温度。故选C。
6.C
【详解】A、火折子为点火神器,则其制作材料必须是可燃物,该选项说法正确;
B、竹筒内的材料虽然没有明火,但是仍然在缓慢燃烧,需要氧气,因此不能完全密封,该选项说法正确;
C、着火点为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改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取出一吹即可复燃是因为提供了充足的氧气,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7.D
【详解】A、加热时,水吸收热量,塑料袋吸收的热量较少,温度不能达到塑料的着火点,塑料袋不能燃烧,选项错误;
B、塑料袋是可燃物,但加热时,水吸收热量,塑料袋吸收的热量较少,温度不能达到塑料的着火点,塑料袋不能燃烧,选项错误;
C、加热时,水吸收热量,塑料袋吸收的热量较少,温度不能达到塑料的着火点,塑料袋不能燃烧,选项错误;
D、待鱼汤煮好后,塑料袋依旧完好,温度不变,塑料袋的温度低于着火点,塑料袋不燃烧,选项正确,故选D。
8.C
【详解】A、点燃木柴后,火焰的外焰部分温度最高,所以烹煮时,锅底应处于柴火的外焰处,选项正确;
B、将木柴底部架空,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使其与空气充分接触,燃烧更旺,选项正确;
C、浇水熄灭火堆的原理是水吸收热量,温度降低,木柴的温度低于其着火点而灭火,选项错误;
D、点火前将周围的枯树枝清理干净,防止火势蔓延引起火灾,选项正确;
故选C。
9.B
【详解】A、镁粉、铝粉都能在空气中燃烧,都生成大量白烟,所以不能用点火的方式鉴别,故说法错误;
B、粉末状的金属,加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迅速蔓延,故说法正确;
C、镁粉、铝粉都能在空气中燃烧,引发了火灾事故,故说法错误;
D、起火后应立即组织工人疏散,采取科学合理的灭火措施,故说法错误。
故选B。
10.A
【详解】A、火焰自然熄灭,原因是丁烷包裹在肥皂泡里,肥皂泡吸收热量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所以熄灭,故说法错误;
B、只有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才能燃烧,由于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因此发生掌心着火的现象,故说法正确;
C、手表面水分蒸发,吸收丁烷燃烧释放的热量,所以手不受伤,故说法正确;
D、肥皂泡中丁烷量较少,燃烧释放的热量较少,故说法正确。
故选A。
11.B
【详解】A、双氧水不是可燃物,错误;
B、双氧水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作助燃剂,正确;
C、水在汽化时会吸热,可以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特性,不会改变,错误;
D、爆炸是由于双氧水发生剧烈分解引起的,双氧水分解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故选B。
12.A
【详解】A、热水的温度是80℃,由现象①中白磷的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正确;
B、现象③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能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错误;
C、由实验的过程和目的可知,烧杯中的热水起到提供热量和隔绝氧气的作用,错误;
D、①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发生燃烧;②中水中白磷不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不能发生燃烧,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与氧气接触,错误。
故选A。
13.D
【详解】A、甲中的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甲中的红磷不能燃烧,不符合题意;
B、甲中的白磷在浸没在水中,没有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其着火点,甲中的白磷不能磷燃烧,不符合题意;
C、乙中的红磷温度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浸没在水中,没有与氧气接触,乙中的红磷不能燃烧,不符合题意;
D、乙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也达到其着火点,乙中的白磷能燃烧,符合题意。
故选D。
14.B
【详解】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由此可知,M、N、Q能燃烧,P点不能燃烧;温度越高,氧气含量越多时燃烧越旺,因此Q点燃烧最旺,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D
【详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大量白烟,A正确;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集气瓶中的水可以防止高温生成物炸裂瓶底,B正确;
C、探究燃烧的条件时,烧杯中的水可以加热铜片,使铜片上的白磷达到着火点,也可以隔绝空气,使水中的白磷接触不到氧气,C正确;
D、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错误。
故选:D。
16. 放热 氧气 着火
【详解】(1)燃烧是指通常情况下可燃物和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并伴随着发光、放热的剧烈现象;例如:木炭在空气中被点燃发生的反应。故填:放热。
(2)氧气具有助燃性,因此可以做助燃剂。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着火点即燃烧需要的最低温度。故填:氧气、着火点。
17.
【分析】根据燃烧的定义、燃烧的条件,促进燃烧的方法、一氧化碳中毒等知识分析。
【详解】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需要满足是可燃物、助燃剂、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速燃烧,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发爆炸,爆炸一定发生在有限的空间内。
可燃物发生缓慢氧化放出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失,造成热量积累不能散逸,最终使可燃物的温度升高到着火点时,便会发生自动燃烧;这种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动燃烧叫自燃,白磷的着火点较低,在空气中放置会引起自燃。
18. BCF C DE F
【详解】A 高锰酸钾分解不包含燃烧、不是自燃、不是缓慢氧化、不是爆炸;
B 点燃煤气灶包含燃烧、不是自燃,由于燃烧是剧烈的化学反应,故不包含缓慢氧化,不是爆炸;
C 白磷的着火点是40℃,在装有开水的烧杯的铁片上放置白磷置于空气中,白磷与氧气接触,会由于温度达到着火点而自燃,自燃属于燃烧,不是爆炸;
D 缓慢氧化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氧化反应,不易被察觉到,呼吸作用包含缓慢氧化;
E 自行车钢圈生锈包含缓慢氧化;
F 爆炸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剧烈反应,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气体,使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的,燃放鞭炮包含燃烧、爆炸。
19. 温度未达到纸的着火点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详解】(1)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纸火锅在使用时不会被火点燃.烧不着的原因是:温度未达到纸的着火点;
(2)小明将某品牌碳酸饮料所放出的气体喷在燃着的固体酒精上,火焰熄灭,破坏了燃烧的条件,由此推测,该气体具有的化学性质是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0. 二氧化硅(或二氧化锰或SiO2或MnO2) 燃烧时释放的热量更易被火焰上方的火柴梗吸收,温度升高更容易达到着火点以上(或者火焰燃烧使其周围的空气通过对流上升,从而使上方的火柴梗接触更充足氧气) 火柴头的硫元素含量、实验室体积(其他合理答案)
【详解】(1)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在上述物质中,二氧化硅(SiO2)、二氧化锰(MnO2)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
(2)发现火柴A持续燃烧时间更长,根据燃烧条件简要说明其原因:燃烧时释放的热量更易被火焰上方的火柴梗吸收,温度升高更容易达到着火点以上(或者火焰燃烧使其周围的空气通过对流上升,从而使上方的火柴梗接触更充足氧气);
(3)要估测实验室内二氧化硫浓度是否超标,需要知道以下数据: 每根火柴头中硫磺的质量、 实验室的空间体积。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出燃烧 100 根火柴头产生的二氧化硫的质量,再除以实验室的空间体积,即可得到实验室内二氧化硫的浓度。将计算得到的浓度与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 0.15 毫克/米 进行比较,就可以判断是否超标。
21. ③ P O 提供热量,隔绝氧气
【详解】(1)Y形试管内的白磷燃烧,但很快就熄灭了,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其熄灭的原因可能是氧气耗尽;故填:③;
(2)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化学式为P O )有毒,管口的小气球可防止五氧化二磷(化学式为P O )进入空气,从而使该实验更环保;
(3)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物质是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烧杯中的热水的作用不仅提供热量,而且能隔绝空气。
22. 助燃剂(氧气)被消耗完 大于 A:可以验证,若通入氧气后,蜡烛能够长时间燃烧,说明猜想①正确,B:可以验证,若换用导热性较差的材料后,蜡烛能够长时间燃烧,说明猜想②正确
【详解】(1)氧气具有助燃性,用广口瓶将正在燃烧的蜡烛罩住,随着蜡烛的燃烧,氧气被消耗,当氧气被消耗完,蜡烛停止燃烧,故填氧气被耗完。
(2)蜡烛燃烧时,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实验结束后,广口瓶中的水最终从A上升到B,说明消耗的氧气体积大于产生二氧化碳的体积,故填大于。
(3)A:可以验证,若通入氧气后,蜡烛能够长时间燃烧,说明猜想①正确,B:可以验证,若换用导热性较差的材料后,蜡烛能够长时间燃烧,说明铜丝将热量散到空气中,使可燃物达不到着火点,即猜想②正确,故填A:可以验证,若通入氧气后,蜡烛能够长时间燃烧,说明铜丝内氧气被消耗完,即猜想①正确,B:可以验证,若换用导热性较差的材料后,蜡烛能够长时间燃烧,说明猜想②正确。
23.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可燃物燃烧需要与充足的氧气接触
【详解】①同样大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将铜片加热后发现乒乓球碎片首先燃烧起来,说明加热后铜片的温度先达到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使乒乓球碎片燃烧起来,由于温度达不到滤纸碎片的着火点,滤纸碎片没有燃烧,上述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②蜡烛燃烧时消耗烧杯中的空气中的氧气,随着燃烧的进行,烧杯中氧气逐渐减少,当氧气耗尽时,蜡烛燃烧停止,上述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充足的氧气接触。
24. 使面粉充满金属筒,与空气混合均匀 ①②
【详解】(1)根据可燃性气体或易燃物的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就会剧烈燃烧,导致有限空间里气体的体积急剧膨胀,从而引起爆炸,鼓入空气使易燃物的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爆炸极限,即使面粉充满金属筒,与空气混合均匀,故填使面粉充满金属筒,与空气混合均匀。
(2)①金属筒不加盖时,不是有限空间,不会发生爆炸,选项正确;
②蜡烛没有点燃时,没有遇明火不会爆炸,选项正确;
③干燥煤粉具有可燃性,与充足氧气或空气混合后在有限空间中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选项错误,故填①②。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