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26诗词五首-饮酒(其五)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26诗词五首-饮酒(其五)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3 18:1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宁静、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醉于耕种;
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活得如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他就是陶渊明
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
名潜,字元亮
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末期诗人
多次出仕、最终归隐田园
著有《陶渊明集》
第一时期(28岁前)
年少居家,饱读诗书,有过出仕报国的理想
第二时期(29岁到41岁)
时仕时隐,处在彷徨挣扎之中
第三时期(42岁到62岁)
辞官归隐,归居田园,直至病故
陶渊明祖上虽然做过官,但是家境早已败落。他最后一次出仕为官,是担任彭释县令,当上级倚仗权势,趾高气昂地让陶渊明去拜见时,他不愿卑躬屈膝,高声说道:“我宁可锁死,也不愿为了这五斗米的官体,去向那种势利小人鞠躬作揖。”
就这样,他上任仅仅81天,就辞
官归隐,此后再未做官。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
诵读诗歌,掌握本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借助联想与想象,描绘诗歌的画面。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景中含情的特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远离官场、回归自然的人生追求。


学习目标
东晋时代,社会长期分裂、动荡不安,统治者荒淫奢侈,政治腐败黑暗。当时文人们惧谈政治,许多文人以游山玩水、隐逸不仕、酗酒放浪、玄学清谈等方式来表示自己没有政治野心,免得被统治者猜忌,以招来人身伤害。本诗即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之后所作。
写作背景
我们要开展“走进陶渊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同学们结合《饮酒》,畅谈陶渊明的归隐生活,感悟陶渊明的人生追求。





读出“悠然”诗韵
偶句全押 an 韵
诵读
1、自由诵读,读出停顿
2、圈出诗句的韵脚
3、读出问句的升调和
答句的意味深长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请用诗歌中的一个词语概括陶渊明的归隐生活。
悠然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住在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纷扰。
你问我怎样能做到这样呢?心远离世俗,住处自然偏僻宁静。
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悠然自得,抬起便看到了南山。
诗意梳理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归。
这里边有自然的意趣,想要辨析,却早就忘了该怎样用语言表达。

品读“悠然”真意
1.诗人隐居在喧嚣扰攘的尘世,怎么会“无车马喧”?
“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
“而无车马喧”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人,看淡了功名利禄,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没有什么不同。
2.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龚自珍
“晋陶渊明独爱菊。”
——周敦颐

傲冷霜而怒放
寄托高洁情致
2、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隐居方式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大隐隐于市”
“悠然”
从容自得
心灵宁静
生活悠闲
篱笆、菊、山、鸟、日、人景,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与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悠闲地采撷着菊花。正在专心致志地采,偶一抬头,邂逅了悠远的南山;夕阳西下,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山色十分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3.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望”?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
不能。“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感悟“悠然”人生
诗人体会到的“真意”,究竟是什么?
真意
①从自然与人的和谐景象中悟到的自然之趣。
②远离名利纷争,洁身自好,自得其乐的人生真谛。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为什么又“欲辨已忘言”?
所谓“真意”就是一种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想要把它说清楚,就没办法说清楚,我能够体会到的,我没有办法告诉你,这个东西是每一个人的自己的感受。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
感悟“悠然”人生
本诗通过歌颂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反映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抒发了他宁静淡泊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回归自然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