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氧化和燃烧(第2课时)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2氧化和燃烧(第2课时)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1-14 19:0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2氧化和燃烧(第二课时)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能灭火是因为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掐断蚊香燃烧的一段可熄灭蚊香,原理是隔离了可燃物
C.将煤加工成粉末状后燃烧更剧烈,是因为增加了氧气的浓度
D.木材架空燃烧更旺,是因为空气流通增加氧气,氧气具有可燃性
2.“防火胜于救火”,科学认识燃烧,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安全素养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身上着火不要乱跑,可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C.夜间发现天然气泄漏,千万不能使用抽油烟机抽气
D.油库、面粉厂和煤矿的坑道内要严禁烟火,以避免爆炸的发生
3.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物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就一定会发生燃烧
B.蜡烛一扇即灭,是因为缺少了空气,所以无法继续燃烧
C.如图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D.由图b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4.如图所示的“灭火毯”,其可耐温度达550摄氏度以上。将灭火毯迅速完全覆盖在着火物(如油锅)上,可以扑灭火焰(  )
A.清除可燃物
B.降低可燃物温度
C.隔绝空气
D.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5.如图所示的“灭火毯”,可以作家庭防火逃生备用。灭火毯可耐温度达550摄氏度以上。下列有关灭火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需要具有防火、隔热的功能
B.需用绝缘、耐高温的材料制作
C.灭火的原理是将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D.在遇到火灾初始阶段时,能以最快速度隔氧灭火
6.成语“釜底抽薪”的本意包含着灭火的原理,下列灭火方法也依据这个原理的是(  )
A.森林着火开辟隔离带 B.干粉灭火器扑灭电器火灾
C.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D.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
7.如图所示是一种新型灭火球,火灾发生时将灭火球滚入火中,灭火球遇明火后自动喷洒干粉,覆盖在物体表面,实现灭火。该灭火球灭火的主要原理是(  )
A.隔绝助燃剂
B.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C.清除可燃物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8.五一期间,钱库镇传统集市上演了民俗“打铁花”表演。表演者用木瓢将千余度高温的铁水击打到空中,铁水飞溅,火星四射,形成十几米高的铁花,场面相当壮观。表演者用水浸泡3-5 天的柳(树)木瓢盛满铁水抛向高空。此时柳木飘不燃烧的原因是(  )
A.隔绝氧气
B.清除可燃物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9.2024年1月24日江西新余火灾给群众敲响消防安全的警钟,下列有关火灾或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火场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B.房间内着火时应该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C.用水灭火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为了快速逃离火场一定要选择乘坐电梯
10.每年都有因用火不当而引发火灾,造成重大损失,下列关于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桌上酒精灯打翻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B.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应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C.泡沫灭火器的主要原理是降低可燃物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森林着火时应开辟隔离带,清除可燃物
11.“火上浇油”能灭火吗?某科普节目中,消防队员将冷的食用油沿着锅边缘缓慢倒入正在燃烧着的油锅中,一段时间后火焰熄灭了。“火上浇油”能灭火的主要原理是(  )
A.可燃物的着火点降低 B.清除可燃物,阻止燃烧
C.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D.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12.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火要虚”的实质是( )
A.加快散热的速度 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13.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森林着火开辟隔离带——隔离可燃物
B.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提高酒精的着火点
C.用嘴吹灭蜡烛——降低蜡烛的着火点
D.炉火越扇越旺——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14.如图甲为燃着的火柴梗处于竖直向上的状态,图乙为燃着的火柴梗处于水平略向下放置的状态。两者相比后者燃烧更旺更久,其原因是(  )
A.图甲的火柴梗着火点低
B.图甲中空气中氧气不足
C.图甲的火柴梗跟氧气接触面积小
D.图甲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15.天气晴好的周末,小明一家来到户外野炊,对于以下做法解释不合理的是(  )
A.油锅着火盖锅盖,原理是隔绝空气
B.抽出木柴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C.离开时浇水灭火,原理是降低木柴的温度
D.木柴搭空火更旺,原理是提高空气中氧气含量
二、填空题
16.灭火:消除燃烧发生的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到达灭火的目的。
(1)隔离法:移走(或隔离) 。
(2)窒息法:使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 。
(3)冷却法:将外界的 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常用的灭火器有 灭火器; 灭火器; 灭火器。
17.燃烧时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下列灭火的措施可行的是 。
①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②电烤炉着火时,用水浇灭
③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浇灭
④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18.2013年4月25日晚8点,台州市的一金属堆场发生火灾,十多吨金属镁发生爆燃后发出刺眼的白光,将夜空映照得如同白昼。消防指挥部立即动员力量,寻找沙土进行灭火。镁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在高温条件下遇水反应释放出氢气。
(1)利用沙土灭火的原理是 ;
(2)本次火灾消防员不能用水来灭火,其原因是 。
19.小明在生活中观察到:点燃的小木棒燃烧端朝上,往往没燃尽就熄灭,而燃烧端朝下,往往不易熄灭。从燃烧的条件来看,你认为燃烧端朝上的小木棒,没燃尽就熄灭的最主要原因是 ,若将小木棒事先涂油,燃烧端朝上也不易熄灭,请说明原因 。
20.2015年5月30日,玉林市消防战士杨科璋为了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向英雄致敬的同时,我们必须掌握一些消防安全知识。
(1)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部分图示。实验一是探究燃烧需要 ;实验二中原来在热水里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了,说明燃烧还需要 。
(2)高楼起火时,消防队员常用高压水枪灭火,此措施依据的灭火原理是 。
(3)请你再举一个生活中灭火的实例 。
21.在成都市公交车燃烧事故的原因调查中,多项证据显示,有人携带汽油上车。
(1)当空气中悬浮着一定量的汽油时,一个小火星就足以使其燃烧,这说明汽油的着火点较 (选填“高”或“低);
(2)加油站必备的消防用品之一是沙子,用沙子灭火的原理是 ;
(3)乘坐汽车、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下列物品禁止携带的是 ;
A.鞭炮 B.瓶装饮料 C.书刊杂志 D.酒精
(4)这次事故引发了人们对公共交通消防安全问题的讨论,下列观点合理的是 。
A.公交车上要配备消防器材
B.公交车上座椅用阻燃材料制成
C.对司乘人员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22.某同学为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他查阅资料得知: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会生成刺激呼吸道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磷易溶于水,并能与水反应,他按图A、B所示装置进行对比实验:
(1)用图A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白烟;薄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再用图B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不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根据上述实验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
(2)根据燃烧的条件选择填空:用扇子扇炉火不会熄灭,而是越扇越旺,原因是 ;用扇子扇蜡烛的烛火一扇就立即熄灭,原因是 (均填序号)。
A.可快速地提供燃烧所需的氧气;
B.空气流动虽带走热量,但温度未降到着火点以下;
C.主要是空气流动带走热量,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图A与图B所示实验相比,符合环保要求的是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D C C A A D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D A D D
1.B
【详解】A、水能灭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而熄灭,错误;
B、掐断蚊香燃烧的一段可熄灭蚊香,原理是隔离了可燃物,正确;
C、将煤加工成粉末状后燃烧更剧烈,是因为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错误;
D、木材架空燃烧更旺,是因为空气流通增加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没有可燃性,错误。
故选B。
2.A
【详解】A、水能灭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着火点不能降低,故说法错误;
B、身上着火如果乱跑则会加速空气的流动,提供更充足的氧气,而使火势更旺,所以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故说法正确;
C、煤气泄漏,应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千万不能使用排油烟机等用电设施,防止爆炸,故说法正确;
D、油库、面粉厂、纺织厂、橡胶厂和煤矿的坑道内等场所都含有易燃的微粒,所以应该严禁烟火,否则容易发生火灾或爆炸,故说法正确。
故选A。
3.D
【详解】A、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不一定会发生燃烧,因为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以后还必须有氧气参加,可燃物才能燃烧起来,故说法错误;
B、蜡烛一扇即灭,是因为空气流通带走了部分热量,造成蜡烛的温度低于其着火点而熄灭,故说法错误;
C、如图 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火柴梗的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故说法错误;
D、由图示可知,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所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说法正确。
故选D。
4.C
【详解】解:灭火毯覆盖在燃烧物上,隔绝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而达到灭火目的。
故选C。
5.C
【详解】A、灭火毯可耐温度达550摄氏度以上,需要具有防火、隔热的功能,可以作家庭防火逃生备用,说法正确;
B、灭火毯可耐温度达550摄氏度以上,需用绝缘、耐高温的材料制作,说法正确;
C、灭火的原理:移除可燃物、隔绝空气或氧气、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灭火毯”灭火的原理是隔绝空气或氧气,说法错误;
D、在遇到火灾初始阶段时,能以最快速度隔氧灭火,防止火势蔓延,说法正确;
故选:C。
6.A
【详解】A、砍掉树木形成隔离带,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达到灭火的目的,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相同,正确;
B、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是利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和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的原理,隔绝空气灭火,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不同,错误;
C、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是隔绝空气灭火,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不同,错误;
D、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是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灭火,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不同,错误。
故选A。
7.A
【详解】灭火球遇明火后自动喷洒干粉,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氧气而灭火。故选A。
8.D
【详解】A、木瓢与氧气 接触,错误;
B、木瓢是可燃物,没有清除可燃物,错误;
C、着火点是物质的特性,不能降低,错误。
D、由于柳木瓢中浸泡3~5天,浸足了水,水蒸发吸收大量的热,温度未达到着火点,正确。
故选D。
9.A
【详解】A、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离开火灾现场,防止有害气体和烟尘进入呼吸道,故正确;
B、室内着火时,立即打开门窗通风,会使室内空气对流,反而为燃烧提供了大量的氧气,故室内起火时,不能急于打开门窗,故错误;
C、用水灭火的主要原理是降低温度使之低于着火点,故错误;
D、逃离火场不要选择乘坐电梯,因为失火时易发生停电,且电梯井内易形成烟囱效应造成窒息,故错误。
故选A。
10.C
【详解】A、实验桌上酒精灯打翻着火,利用隔绝氧气的原理,用湿抹布盖灭,选项正确;
B、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应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事后没有残留物,不会损毁设备,选项正确;
C、泡沫灭火器的主要原理是隔绝氧气,选项错误;
D、森林着火时应开辟隔离带,清除可燃物,防止火势的蔓延,选项正确,故选C。
11.D
【详解】A、可燃物的着火点是可燃物的一种性质,不会改变,不会降低,选项错误;
B、火上浇油是添加燃料,没有清除可燃物,选项错误;
C、火上浇油没有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选项错误;
D、火上浇油,浇的油的温度较低,能够使锅中的热油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实现灭火,选项正确,故选D。
12.D
【详解】使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一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二是增大的氧气的浓度。“火要虚”是在燃料中间留一些空气,以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A、加快散热的速度,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不利于燃烧,错误;
B、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一般是不会改变的,错误;
C、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会改变的,错误。
D、“火要虚”是在燃料中间留一些空气,其实质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旺,正确。
故选D。
13.A
【详解】A、扑灭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是通过隔离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正确;
B、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属性,不能升高,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是通过提高温度,使酒精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而发生燃烧,错误
C、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属性,不能降低,用嘴吹灭蜡烛时,气流使蜡烛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从而熄灭,错误;
D、炉火越扇越旺是因为增加氧气的供应,使燃烧更加剧烈,与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无关,错误。
故选A。
14.D
【详解】A、图甲和图乙中的火柴梗相同,因此着火点相同,选项错误;
B、图甲和图乙中的氧气情况相同,选项错误;
C、图甲和图乙中火柴梗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相同,选项错误;
D、图甲中火柴梗在火焰下方,火焰无法对火柴梗进行加热,因此火柴梗的温度不容易到达着火点而熄灭,选项正确。
故选D。
15.D
【详解】A、油锅着火盖锅盖,其原理是隔绝空气来实现灭火,选项正确;
B、抽出木柴灭火,其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选项正确;
C、离开时浇水灭火,原理是利用水能够吸收热量,降低木柴的温度,使其温度低于木柴的着火点来实现灭火,选项正确;
D、木柴搭空火更旺,原理是增大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木柴充分燃烧,选项错误,故选D。
16. 可燃物 隔绝 温度 泡沫 干粉 二氧化碳
【分析】燃烧所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有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缺一不可,只要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详解】(1)隔离法灭火是指移走(或隔离)可燃物,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2)窒息法灭火是使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3)冷却法是指将外界的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的母的;
(4)常见的灭火器有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
17.①③④
【详解】①用锅盖盖住着火的油锅隔绝氧气,会使油因不能与氧气接触而熄灭。此做法正确。
②向着火的电烤炉上浇水,可能会因水的导电性而使扑火者触电,或引发电路短路布引起更大面积的燃烧。此灭火方法错误;
③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以喷大量水,降低燃烧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故做法正确;
④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采用隔离氧气的方法进行灭火;故做法正确;
故填:①③④。
18. 沙土可以使可燃物隔绝空气 镁在高温条件下与水反应释放出氢气,氢气在空气中能燃烧,甚至发生爆炸
【分析】灭火的原理:隔绝空气,分离可燃物,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镁着火不能用水扑灭,因为镁是在高温条件下遇水反应释放出氢气,氢气易燃易爆。
【详解】(1)灭火的原理有隔绝空气,分离可燃物,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利用沙土灭火的原理是使可燃物隔绝空气;
(2)由题意可知金属镁发生爆燃不能用水扑灭,因为镁在高温条件下与水反应释放出氢气,氢气在空气中能燃烧,甚至发生爆炸。
19.小木棒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着火点较低的油燃烧产生的热量,使小木棒温度较易达到着火点
【详解】燃烧端朝上的小木棒,使下端的木条的温度达不到木头的着火点,所以没燃尽就熄灭。若将小木棒事先涂油,燃烧端朝上也不易熄灭,是因为着火点较低的油燃烧产生的热量,使小木棒温度较易达到着火点。
20.(1)可燃物;空气(或氧气)
(2)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3)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详解】(1)试验中的小石头不能燃烧,小木块能够燃烧,说明燃烧首先要是可燃物;实验二中原来在热水里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了,说明燃烧还需要空气(氧气)。
(2)消防队员常用高压水枪灭火,是利用了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的原理。
(3)生活中常见的着火有:油锅着火、电线着火等。
故答案为(1)可燃物;空气(或氧气);
(2)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3)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21. 低 隔绝空气或氧气 AD ABC
【详解】(1)一个小火星就足以使汽油燃烧,这说明汽油的着火点较低;
(2)沙子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3)车上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因为鞭炮、酒精属于易燃易爆品;
(4)A、公交车上要配备消防器材,符合安全措施,
B、公交车上坐椅用阻燃材料制成,符合安全措施,
C、对司乘人员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符合安全措施。
22.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AB C B
【详解】(1)图A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白烟,而薄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说明铜片的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所以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白烟,而薄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图A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水中的白磷不燃烧,以及图B实验中:不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即根据上述实验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故填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2)用扇子扇炉火不会熄灭,而是越扇越旺,原因是用扇子扇动时,将炉外新鲜空气扇进炉内,可快速地提供燃烧所需的氧气,同时空气流动虽带走热量,但温度未降到着火点以下,所以炉火会燃烧更旺,故填AB;
用扇子扇蜡烛的烛火一扇就立即熄灭,原因是用扇子扇动时,空气流动带走蜡烛燃烧放出的热量,使蜡烛的温度降到其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熄灭,故填C。
(3)图A与图B所示实验相比,图B中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被水吸收,不会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而图A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直接逸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所以符合环保要求的是B,故填B。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