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二氧化碳(第1课时)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4二氧化碳(第1课时)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1-14 20:1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4二氧化碳(第一课时)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是由1个氧原子和1个碳原子构成的
B.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氧分子和1个碳原子构成的
C.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2个氧元素和1个碳元素组成的
D.二氧化碳是由氧元素和碳素组成的
2.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仍为无色,说明二氧化碳与水未发生反应
B.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
C.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达6%以上会致人死亡,说明二氧化碳有毒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一瓶气体中,木条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3.我国北方农村常将马铃薯贮藏在地窖中,进入地窖之前,农民往往把一盏油灯用绳子 吊入窖内,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测量地窖内二氧化碳的含量
B.测量地窖内氧气的含量
C.主要是为了照明
D.给地窖升温,防止进入时冻伤
4.在进行二氧化碳的性质研究中,有如下四个实验装置,其中既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又能体现其化学性质的实验是(  )
A. B. C. D.
5.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将水倒入集气瓶中,检验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B.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观察二氧化碳的颜色
C.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显酸性
D.将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可以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6.证明空气中含有CO2气体,最合理的做法是( )
A.仔细闻空气,是否有二氧化碳气味
B.通过吸管往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石灰水变浑浊
C.用打气筒向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压入空气,石灰水变浑浊
D.燃着的木条放在空气中观察是否熄灭
7.“超临界二氧化碳”是指当温度及压强达到一定值时,二氧化碳形成气态和液态交融在一起的流体,它能阻燃,是一种溶解能力很强的绿色环保溶剂。下列关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其化学性质与普通二氧化碳相同
B.可取代多种有毒、易燃的溶剂
C.是一种与干冰化学组成相同的物质
D.该物质为混合物
8.某实验小组设计了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创新实验(如图所示),取三通U型管连接在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的导气管上,并点燃高低错落的小蜡烛,做实验①,然后拔下三通U型管,并夹紧上端,做实验②。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①和②都是低处蜡烛先熄灭
B.实验①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助燃不可燃
C.实验②中U型管内壁可能会变黑
D.实验②中得到启示是: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房间中逃离,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门外
9.如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浸过紫色石蕊溶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是( )
A.④比①先红,②、③不变红
B.①比④先红,②、③不变红
C.④变红,①②③不变红
D.①变红,②③④不变红
10.我们曾经做过以下一组对比实验,该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①CO2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②CO2能够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③CO2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
④CO2不支持燃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填空题
11.当向澄清石灰水【Ca(OH)2水溶液】里通入二氧化碳时,会产生白色的沉淀,使石灰水变浑浊,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反应原理 。
12.在一个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里,迅速倒入少量水,立即将瓶塞塞紧振荡,你观察到 现象,此时再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你又会看到瓶中液体呈 色,说明此液体呈 性。写出在此过程中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为 。
13.下图是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图,据图回答问题:
A. B. C. D.
(1)只能过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实验是 .
(2)图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4.小李学习了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后,进行了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的探究,其实验步骤及装置如下:
①用大号针筒抽取200毫升二氧化碳气体。
②向试剂瓶中加入200毫升水(恰好加满),塞紧双孔橡皮塞。
③连接大号针筒和试剂瓶,缓慢推动活塞,将二氧化碳注入水中。
(1)试剂瓶中加入的水应是 。
A. 蒸馏水 B. 自来水
(2)推动活塞时应尽量缓慢,其目的是 。
(3)当向水中注入CO2气体体积达到120毫升时,红色油柱开始向上移动。实验表明在该条件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 体积的二氧化碳。
15.如图,在浮于石灰水上的木块上有一高一矮两支蜡烛,点燃后罩上烧杯,过一会儿,两支蜡烛在没有燃烧完的情况下先后熄灭。则先熄灭的是 的蜡烛(填“高”或“矮”),原因是 ;此实验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16.对“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后,谁先熄灭?”这一问题, 甲、乙两同学有不同的认识:甲同学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乙同学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实验中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一会儿都熄灭了.原因是 ;
(2)甲同学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 ; 乙同学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 ;
(3)本实验条件下,甲同学的猜想被证明是正确的,同时还观察到玻璃杯内壁变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从发生火灾的楼房中逃离,正确的方法是 .
A.用毛巾捂住鼻子B.成站立姿势跑出
C.沿墙角迅速爬向门外D.打开窗户跳出
17.小科对教材中“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相关实验装置进行了如图的改进。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试管A内溶液的颜色呈 色,试管B中出现的现象是 ,烧杯C中 (选填“上面”或“下面”)的蜡烛先熄灭。
18.科学课堂上老师演示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
(1)图1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
(2)图2实验中, (填化学式)使紫色干花(用石蕊溶液浸泡过)变红;
(3)图3实验中,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填序号)。
A.试管内液体上升  B.试管内液体变红   C.试管内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B B A C D A A B
1.D
【详解】A、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故A不正确;
B、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故B不正确;
C、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故C不正确;
D、二氧化碳是由氧元素和碳素组成的,故D正确。故选D。
2.B
【详解】A、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仍为无色,并不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未发生反应,实际上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只是该反应没有明显的外观变化,错误;
B、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是因为它密度大于空气并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正确;
C、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达6%以上会致人死亡,是因为二氧化碳不支持呼吸,不是因为二氧化碳有毒,错误;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一瓶气体中,木条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其它不支持燃烧的气体,错误。
故选B。
3.B
【分析】根据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这一知识点分析。
【详解】地窖内储存的蔬菜,通过呼吸作用消耗了地窖内氧气同时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地窖内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对较高,氧气的浓度相对较低,利用氧气助燃的原理,农民把一盖油灯用绳子吊入窖内就是看看地容里的氧气是否充足,油灯正常燃烧说明,氧气含量正常,人就可以下去;油灯灭了,说明氧气太少,人暂时不能下去。
故选B。
4.B
【详解】A. 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倒入纸袋中,右端下沉,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能体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既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又能体现其化学性质,此选项符合题意;
C. 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之变红,该实验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软塑料瓶会变瘪,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可以和石灰水发生化学变化,该实验能体现其化学性质,不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A
【详解】A、将水倒入集气瓶中,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而消耗二氧化碳,所以无法检验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符合题意。
B、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直接观察二氧化碳的颜色为无色。不符合题意。
C、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紫色石蕊变红,能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显酸性。不符合题意。
D、将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可以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C
【详解】A.二氧化碳无色无味,无法通过闻气味的方式鉴别,故A错误;
B.通过习惯吹气,吹出的不是空气,而是人体内的气体,故B错误;
C.用打气筒向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压入空气,石灰水变浑浊,故C正确;
D.燃着的木条放在空气中熄灭,原因可能是木条受到风吹热量散失太多,低于着火点,而不一定是二氧化碳造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7.D
【详解】A、超临界二氧化碳就是二氧化碳,所以它的化学性质同于二氧化碳,故说法正确;
B、因为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溶解能力强的绿色环保溶剂,可取代多种有毒、易燃的溶剂,故说法正确;
C、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是一种与干冰化学组成相同的物质,故说法正确;
D、超临界二氧化碳是二氧化碳液态和气态完全交融在一起的流体,只含二氧化碳,不是混合物,故说法错误。
故选D。
8.A
【详解】A、实验①U型管中排出的二氧化碳和空气的温度相同,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实验①低处蜡烛先与二氧化碳接触,故先熄灭;实验②中蜡烛燃烧放热,使得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小于U型管上层空间的空气,二氧化碳先上升至高处,故实验②高处蜡烛先熄灭,故选项说法错误;
B、实验①低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助燃不可燃,故选项说法正确;
C、实验②中蜡烛不完全燃烧生成炭黑,U型管内壁可能会变黑,故选项说法正确;
D、实验②中得到启示是:热的气体密度较小,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房间中逃离,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门外,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9.A
【分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详解】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②③不变红;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④比①先红,故选A。
10.B
【详解】试题分析:①该实验没有将二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进行比较,无法说明二者的密度大小。此项不正确。②该实验1中的现象是不变色,而实验2中变色,要说明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使石蕊变色,此项正确。③实验1中不变色,可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此项正确。④该实验没有进行二氧化碳是否燃烧的实验;无法说明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此项不正确。所以应选B项。
考点:二氧化碳的性质、控制变量法
11.Ca(OH)2+CO2=CaCO3↓+H2O
【详解】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故答案为Ca(OH)2+CO2=CaCO3↓+H2O.
12. 塑料瓶变瘪 红 酸 CO2+H2O=H2CO3
【详解】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生成碳酸使塑料瓶中的压强小于外界压强,从而使塑料瓶变瘪;此时再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又会看到瓶中液体呈红色,说明此液体呈酸性,化学方程式为:H2O+CO2═H2CO3。
13. D CO2+H2O=H2CO3
【详解】(1)A、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大,聚集在烧杯底部,又因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下方的蜡烛先灭,既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也有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故A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可以像倒水一样倾倒,说明其密度较空气的大,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故D符合题意;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反应方程式为CO2+H2O=H2CO3。
14. A 使二氧化碳充分溶解 0.6
【详解】试题分析:试剂瓶中加入的水应该是蒸馏水,因为自来水中有其他的杂质,会对实验的结构产生影响,所以此实验中所加的水为蒸馏水,缓慢推动活塞,二氧化碳气体会缓慢进入水中,从而能够充分的与水接触,能充分的溶解,当向水中注入CO2气体体积达到120毫升时,红色油柱开始向上移动,说明此时二氧化碳已经不能再溶解了,所以表明在该条件下,l 体积水中能溶解0.6体识的二氧化碳。
考点: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溶解性的探究
15. 高 燃烧放热使气体的体积膨胀,气体的密度会减小导致气流向上升,从而使上层的蜡烛先熄灭 石灰水变浑浊
【详解】高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燃烧放热使气体的体积膨胀,气体的密度会减小导致气流向上升,从而使上层的蜡烛先熄灭;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6. 杯内空气中的氧气消耗尽 蜡烛燃烧时使杯内温度升高,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上升使上层蜡烛火焰先熄灭 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沉入杯底使下层蜡烛火焰先熄灭 AC
【详解】(1)两只蜡烛都是在密闭的空间里燃烧,当将其中的氧气消耗掉时就会因满足不了燃烧的条件而熄灭.
(2)甲同学认为甲同学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燃烧放热使气体的体积膨胀,气体的密度会减小导致气流向上升,从而使上层的蜡烛先熄灭.
乙同学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下沉而导致下层蜡烛先熄灭.
(3)用毛巾捂住鼻子可以防止吸入一些烟尘等有害物质;由以上实验获知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气体会上升,故因采取较低的姿势逃生.在高楼打开窗户跳出生存的机会不是很大哦.故选A、C.
【点评】由甲乙两同学的不同猜想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具体的环境中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来分析解决问题,否则犯教条主义了.
17. 红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下面
【详解】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则可观察到试管A内溶液的颜色呈红色,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则试管B中出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烧杯C中下面的蜡烛先熄灭。
18. 瓶内氧气被耗尽 H2CO3 AC
【详解】(1)图1装置中的蜡烛燃烧消耗装置中的氧气,当瓶内氧气被耗尽时,没有氧气的支持,蜡烛停止燃烧,故填瓶内氧气被耗尽。
(2)二氧化碳能够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溶于成酸性,能够使紫色石蕊变红,即图2实验中,H2CO3使紫色干花(用石蕊溶液浸泡过)变红,故填H2CO3。
(3)取下橡皮塞后,试管中的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观察到试管内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随着二氧化碳不断与氢氧化钙反应,试管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不断减少,试管中的压强变小,大气压将水槽中的液体压入试管中,观察到试管内液体上升,故填AC。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