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二单元之《陈情表》课件(16张ppt)+教学设计(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二单元之《陈情表》课件(16张ppt)+教学设计(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9 10:19:44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陈 情 表
李 密陈情表陈述、禀报。情况、衷情、情理。表 :文体,属奏议类,古代臣下呈给帝
王的一种文书。题 解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苏轼 对照注释,圈点加注、译文,初步把握课文 诵读全文思考:
向谁“陈情”? 为什么要“陈” ?
“陈”什么情? “陈情”目的是什么?
如何“陈”?
内容梳理“陈”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陈”的目的:愿乞终养。怎样陈情?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孝之大理提出先尽孝、后尽忠愿乞终养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以情动人。诵读第1段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夙遭闵凶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祖母夙婴疾病故不能“废远”
(为下文伏笔)目 的:博得晋武帝的同情怜悯。 《陈情表》第二课时探 讨 1 文中对祖母的孝表现在哪里? 1、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2、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3、刘日薄西山,奄奄一息,不能废远
4、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至孝之心,情真意切、悲恻动人。文中对朝廷的忠(感激)表现在哪里?探 讨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思考:第2段是怎样写朝廷征召之切的?①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②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③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④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渲染了圣命难辞的紧张气氛小结:2段明确提出忠孝难以两全的难题,婉言拒绝朝廷的恩遇。 列举晋武帝的施政纲领,为终养祖母找到理论依据,为自己不辞不就职作了言之有理的开脱。探 讨 3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治国之道?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表明自己的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
心。  小结:本段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强调自己的特殊处境,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
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孝后尽忠。
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
探 讨 4李密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目的:愿乞终老小结:4段提出自己的目的,即“愿乞终老”,先尽孝
后尽忠。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身世孤苦悲凉? ??????????????? ? 祖母情深似海 沐清化蒙国恩????????? ??????????????? 圣朝恩重如山?孝情忠情?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先尽孝后尽忠 小结《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 “至性之言,悲恻动人。”1、融情于事的方法。。
2、形象生动、自然精粹的语言。
3、陈辞婉曲,屈伸适宜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朝不虑夕、更相为命、
生当陨首,死当草结《陈情表》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课文。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险衅”、“夙”、“祚”、“薄”、“拔擢”、“除”、“笃”、“息”、“逮”、“寻”、“逋慢”等的含义,虚词“见”、“以”、“之”、“于”等的意义和用法,准确翻译文言语句。
3.正确评价和理解文本的观点和思想感情,感受作品浓浓的亲情。
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难点:目标2
学习课时: 3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疏通研习1段,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准确翻译重点文言语句。背诵1段。
理清写作思路,感受作品浓浓的亲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二、作者简介
李密,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四、释题:  陈:陈述。
情: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陈请谢贺(如《出师表》)。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写法上有叙有议,但是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感彩。
 五、整体感知课文:   1、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2.写出下列划线字的读音
险衅( ) 怜悯( ) 床蓐( )
夙( )遭闵( )凶 洗( )马
陨( )首 逋( )慢 茕茕( )孑( )立 拔擢( ) 矜( )悯 病笃( ) 鲜( )为人知 期( )年 优渥( ) 门衰祚( )薄 日薄( )西山    3.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4、速读课文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思考:   (1)是谁陈情?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5.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六、疏通研习第1段  ? 1 .齐读第1段。   2 .根据课下注释口译本段文字。并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   3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夙遭闵凶 舅夺母志
九岁不行 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
4 .翻译下列句子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⑵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5、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总摄作用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6.试背第一段。   七、小结: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委婉的言辞技巧。   学习过程:   一、学生齐背第一段。 ???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疏通研习第二段
1 .学生齐读第二段。 2 .根据课下注释口译本段文字。并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 3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逮奉圣朝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臣具以表闻 责臣逋慢;
则刘病日笃 则告诉不许。
4、翻译下列句子
⑴诏书特下 ,拜臣郎中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⑵猥以微贱 ,当侍东宫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⑶臣欲奉诏奔驰 ,则刘病日笃 ,欲苟顺私情 ,则告诉不许。
5.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明确:两层 第一层叙朝廷征召之殷;
第二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6、第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作用是什么?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赴命”?
明确:按时间顺序。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蒙国恩益重,也表达了作者感恩戴德之情。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
7.第二层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事态严重和作者处境狼狈?
明确: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四、疏通研习第三段
 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凡在故老 犹蒙矜育
且臣少仕伪朝 历职郎署
不矜名节 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 岂敢盘桓
但以刘日薄西山 无以终余年
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3、翻译下列句子
⑴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⑵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 ,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4、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那么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呢?
明确:①抓晋“以孝治天下”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同情。
②自陈宦历;称颂君恩。
③祖母病笃。
五、试背2、3段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学习过程: 一、检查2、3段背诵
二、疏通研习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臣之辛苦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 听臣微志 ,
庶刘侥幸 保卒余年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谨拜表以闻。
翻译下列句子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⑵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5、.本段中哪一句话表明了全文的主旨?
明确:愿乞终养。
6、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言、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三、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四、小结: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五、背诵全文? 六、课堂巩固
1.指出下列句中虚词“于”、“以”的用法和意义。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
吾祖死于是(《捕蛇者说》)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臣具以表闻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信陵君》)
余船以次俱进(《赤》)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谨拜表以闻
臣以供养无主
但以刘日薄西山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答案:1.文言虚词
于:
放在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为“对”
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为“与”
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为“向”
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译为“被”
“于是”,连词,表承接关系。
“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在这”
“对这件事”
以:
表示动作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
同上
介词,表示原因,“因为”
率领
表示依据,“按照”
凭借什么身份
表示目的,“来”“用来”
连词,表示原因,“因为”
连词,表示原因,“因为”
是以:固定结构,“因此”
无以:固定结构,“没有用来……的”“没有办法”
2.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险衅xùn 闵凶mǐn 门衰祚薄zuò
B.期功qī 夙遭sù   茕茕孑立qiónɡ
C.洗马xiǎn 拔擢yào  终鲜兄弟xiǎn
D.陨首yǔn 逋慢bū 宠命优渥wò
【答案】D/衅xìn 期jī 擢zhuó
3.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逮奉圣朝(及、至) 沐浴清化(蒙受)
B.供养无主(主人) 辞不赴命(牺牲)
C.寻蒙国恩(寻求) 拜臣郎中(医生)
D.刘病日笃(病重) 告诉不许(告知)
【答案】A/ B主:主持、做。赴命:接受任命。C寻:不久。郎中:尚书省属官。D告诉:申诉。
4.下面各句中“以”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相
同的一句是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答案】C/介词,用,表对象;其他三项,介词,因为,表因果。
5.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李密在六个月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到了
四岁,母亲被迫改嫁,李密是被祖母带大的。
B.李密幼时常生病,九岁时差点不行了,以后
一直孤苦零丁,过着少有兄弟的生活。
C.李密反复陈述不能应诏,是因为祖母刘氏年
老多病,并且他与祖母相依为命,难以远行。
D.朝廷催促李密赴任非常紧迫,李密仍坚守“乌
鸟私情”,辞不赴命。他的做法合乎情理。
【答案】B/不行:不能走路;少有兄弟:没有兄弟。
七、延伸拓展
古人孝心故事 1、“代父从军”花木兰 2、“鹿乳奉亲。”说的是古时候的郯(tán)子,非常孝顺。他的父母年纪大了,都患有眼病,听说鹿乳可以治眼病,便有了吃鹿乳的念头。郯子知道后,就披了一张鹿皮,来到深山老林里,混入鹿群,趁机挤取母鹿的乳汁,拿回来供双亲享用。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3、“卧冰求鲤。”说的是古时候有个叫王祥的,天寒地冻的时节,继母想吃活鱼。王祥来到河边,脱掉衣服卧在冰上,想用身体来融化坚冰。忽然,河面上的坚冰自动裂开了,从裂口处蹦出两条活鲤鱼。王祥拿着活鲤鱼回家孝敬继母。 4、“扇枕温席”说的是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现代孝心故事 1、田世国换肾救母:山东汉子田世国在瞒着母亲的情况下,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身患尿毒症的母亲。手术很成功,但老母亲至今不知道捐肾的“大善人”正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上海中山医院接受的几百例捐肾手术中,子女给父母捐肾的这是唯一一例,多数都是父母给子女肾脏。 2、张尚昀背母求学:2001年7月,张尚昀在长春税务学院申请休学,背着患病的妈妈打工。边打工边自学,其间,张尚昀参加长春税务学院6个学期的考试,5次拿到奖学金。2005年6月,张尚昀参加河南省税务系统公务员招考考试,在数千名考生中,取得了税务稽查岗位笔试第一名的成绩。
1、没有孝心就没有爱心 孝心是一个人具有爱心的前提条件。没有孝心的人,就没有爱心。如此之徒,人人尽可得而诛之。没有孝心的凡人会遭到世俗的鄙视,没有孝心的“伟人”更会遭到历史的唾骂。 李鬼欺骗李逵,“弱者、强者都被他的谎言欺骗”。 汉高祖刘邦与项羽争天下,其父母为项羽所擒,当项羽威胁要蒸其父母时,刘邦却无耻地说:“愿分得一杯羹。”如此不孝之徒,随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却依然遭到历史的鞭挞。孝是天下的大义,无孝之人不论是凡人还是所谓的伟人,都会遭到历史的遗弃。 正面例子:《地震中的父与子》 2、没有孝心就没有责任心 陈毅元帅不仅仅是我们党的好干部,而且也是一个“孝子”的楷模。他在“忠孝两难全”的情况下,始终感到心中内疚。1962年陈毅出访,途经成都探望重病的父亲,他亲手给母亲洗尿布。母亲有难色。他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洗上十条,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啊!”一个好干部,好的企业负责人,他应该是孝敬父母的楷模。一个没有“孝心”的领导,不可能爱民、爱员工。 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平时满口“人道”,然而他却是一个不教的逆子,一个月只给母亲100元生活费,自己花天酒地,却对乡下的母亲不管不问,令人所不齿。所以后来因贪污被枪毙。
七旬老汉的执着
身边发生的现代孝的故事,105岁老人连细妹爱跑爱跳,虽年过百岁,依然身体健朗,这与一直照顾她生活起居的儿子郑裕瑞分不开。现年73岁的郑裕瑞,三十多年来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块,无微不至地关怀着老母亲。
随着年龄的增长,连老的听力下降很严重,不像过去那么喜欢和子女们交流。平常没事的时候,郑裕瑞就常和她聊天,渐渐地学会了如何揣摩母亲的心思,母亲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他都有办法揣摩出她需要什么。
如果看到老人吃饭时哪盘菜没动过,那下顿保证就会出现一道新的菜肴,郑裕瑞总想方设法地变换不同的菜色,促进老人的食欲。老人特别喜欢吃肉,为了让母亲能够嚼得动,咬得烂,他每天炖肉都要花上两三个小时,保证桌上每天都有一大盘肉。心细的他担心母亲吃太多肉不易消化,还经常买来山楂片帮助母亲促进消化。母亲闷闷不乐的时候,他掏空心思逗母亲开心。“毕竟现在自己也是个老头了,她需要什么,要从哪方面照顾,现在我都能知道。”
老人有个爱运动的好习惯,每天都会出去晨练。郑裕瑞不放心她一个人出去,就常陪着她一块去锻炼。郑裕瑞说,现在他们年纪也大了,正好借着这个机会一起跑跑步,有时候一家人还经常比赛看谁跑得快,从村头跑到村尾,村里人也常常为他们喝彩助威。有时候四五岁大的小重孙也和百岁的祖母一起跑步,一起练操。这也成为了周边人传颂的身边发生的现代孝的故事。
十年前,连细妹的右脚严重溃烂,深可见骨。为方便照顾母亲,郑裕瑞就把母亲接到自己的住处,并特地向单位请了一个月的假。因当时很多医院看老人年纪太大都不敢动手术,他就每天帮老人清理伤口,熬汤换药。老人行动不方便,他们就把痰盂端到房间,端屎倒尿,不厌其烦。老人身体有所好转后,才回到单位上班,与爱人轮流照顾老人。在他们的悉心照顾下,老人很快得到了康复,且没留下任何后遗症,至今腿脚仍非常灵活,在家里上下楼梯一点都不成问题。
今年8月份,为让母亲住得舒服,郑裕瑞连同母亲一起搬回了老家。他的姐姐每天都会来陪母亲解闷。郑裕瑞说,母亲守寡近70年,帮别人种田以谋取生计,含辛茹苦地把他们姐弟俩拉扯大。如今自然要尽自己的孝心,让老人在有生之年,享受更多的快乐。这便是一个真实发生的现代孝的故事,一个七旬老汉的执着。
一位七旬老人的执着,这是一个关于现代孝的故事,也是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事件。孝不管事古代还是现代永远是我们需要发扬美好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