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2 宋明理学
一、选择题
1.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 ( )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
C.存天理,灭人欲
D.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2.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与之相对应“二程”的观点是 ( )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B.“人伦者,天理也”
C.“格犹穷也,物犹理也”
D.“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3.朱熹的父亲朱松曾请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这个传说有可能是后人附会的,但有人说把朱熹比喻成“孔夫子”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因为 ( )
A.朱熹是教育家,也被奉为“圣人”
B.朱熹的为人处世、思想品德类似于孔子
C.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学说
D.由于朱熹的努力,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4.右图为2010年中国台湾邮政局发行的朱熹邮票,无独有偶,
国家邮政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也于2010年10月发行了《朱
熹诞辰880周年》纪念邮票。两岸邮政部门积极发行朱熹邮
票的原因是 ( )
A.因为朱熹的后代成为明朝的皇帝
B.因为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维护等级秩序
C.因为朱熹主张“心外无理”,有利于笼络人心
D.借助邮票的特殊载体,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瑰宝
5.在今天的台北有一风景区——阳明山,它以前叫草山,蒋介石到台湾后,由于崇拜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所以改名阳明山。王阳明是 ( )
A.理学的集大成者 B.心学的集大成者
C.三教合一的集大成者 D.首先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者
6.“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
A.知德合一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穷理格物
7.文天祥的气节反映了当时思想主流是 ( )
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8.明朝天顺年间,山西的一个正五品官员刘翀娶了一个再婚的老婆,在重视贞节的当时是违背道德规范的,因此被人检举了,一直告到了京城。就这么一件小事,就引得明英宗亲自干预,下令将刘翀逮捕来京城,下狱审讯,最后将刘翀削职为民。这里的“道德规范”应是 ( )
A.民族气节 B.宋明理学
C.克己复礼 D.依法治国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右图是少林寺内的一座碑刻拓片,在一个大圆圈
内,有一位双手捧“九流混元图”的人物。这个人物,整幅
看上去是佛祖释迦牟尼正面像;若遮住画像一边,左边就是
道教圣人老子侧像;若遮住另一边,右边则是儒教圣人孔子 混元三教九流图
侧像。
材料二 右图是中华书局出版的《朱子语类》的书影。该书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中国宋代景定四年(1263年)黎靖德以类编排,于咸淳二年(1270年)刊为《朱子语类大全》140卷,即今通行本《朱子语类》。《朱子语类》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内容丰富,析理精密。现在主要版本有宋咸淳二年《朱子语类》书影刊本、明成化九年(1473年)陈炜刻本、清吕留良宝诰堂刻本、广州书局本等。
材料三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社会的哪一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对儒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朱子语类》为什么会受到长久而广泛的重视?
(3)王守仁的“心学”与朱熹理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其实质一样吗?
答案
1.C 2.B 3.C 4.D 5.B 6.C 7.C 8.B
9.(1)趋势:三教合一;影响:儒学面临危机,儒学家开始应对思变。
(2)《朱子语类》记载的是朱熹的思想,而朱熹的理学思想自南宋以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且成为宋明儒学主流,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3)主要区别:求“理”的方法不同,王守仁是“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朱熹则是“格物致知”。实质相同:王守仁的“心学”与朱熹理学都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准则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