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二篇 同步学案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短文二篇 同步学案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7 11:4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上 短文两篇
【一】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①答:回复。
②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③书: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 zh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
④山川:山河。
⑤之:的。
⑥共谈:共同谈赏。谈,欣赏赞叹。
⑦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名→动)。
⑧青林翠竹: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子。
⑨四时:四季。
⑩俱:都。
备:存在。
晓:早晨,清晨。
歇:消散。
乱:纷乱。这里指(声音)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欲,即将、快要。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实:的确,实在。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指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欲,欲望、七情六欲。
之:的。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文学家,因继承祖父谢玄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复:又。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奇:形→名,指山水的奇丽之处 / 奇丽的景色。
山川的美,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可以看到底部。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的确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作者】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写作背景】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因为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不少文人选择遁迹山林,企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的所好,从而表达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赏析】
《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 jiān)。全文结构紧凑,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个字,就道出了江南的山川之美,也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
作者写山林景色的瑰丽,只用了两组对偶,即“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栩栩如生,引人遐想。
南宋人邓椿在他的《画继》里曾指出:“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山林的“神”即事物的本质特征,高明的作家、艺术家对此总会有独特的感受,以形写神,以形绘神。这些奇幻瑰丽的色彩,就是大自然奥秘的生命之彩。作者用视觉形象和动感都很强的“五色交辉”来形容,可谓是恰到好处。
对绚烂的山林景象所进行的种种联想,在记忆里呈现的程度因人而异,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这种能激起读者审美活动的活脱笔触,可称为“字外之奇”。
陶弘景又是书法家,他与梁武帝萧衍讨论钟王书法的文字,显示了其独特的艺术见解。他在书法艺术上讲究空间布白之美,和文学创作上用笔空灵是一致的。通过文字诱发读者的联想,虚实相生,形成字外的意境,让读者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补充作者的艺术空白,正是此文成功之笔。以上,皆为以静衬动。
写了茅山中一年四季之美后,作者又用两组并列的对偶句写了一日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如果说写茅山一年四季之美是以静衬动:静到能窥见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生命之律动是通过“交辉”的色彩奉献给作家的;那么,茅山中的一日之美则是以动衬静:“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即天刚微微亮的时候,花叶上露珠还未映上日光,山林就开始了欢唱。
而到了“夕日欲颓”时,水中的游鱼则天敌的威胁,竞相跃出水面,享受空气中弥漫的芳香。从早到晚,山林由于猿的柔声啼唤、鸟的恣意啼鸣和鱼的欢腾竞跃,而显得格外静谧幽美。这些都是以动衬静。
从结构上看,《答谢中书书》从富有审美意味的两句开头,接着有两个不同时空层次的描写,以静见动,以动见静 →(动静结合),写出了茅山灵性的美。
作者至此出声赞叹:“实是欲界之仙都!”紧接着深憾于自谢灵运以来竟无人妙赏此佳山水,一唱三叹,摇曳生姿,使文章虽短而含蕴不尽。
【二】
记承天寺夜游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xíng)。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①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②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xū)年号。当时作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③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④月色:月光。
⑤入:照入,映入。
⑥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⑦欣然:高兴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⑧起:起身。
⑨行:出行。
⑩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与,共同、一起。
为:做。
乐:游乐(赏月)。
者:……的人。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寝:睡,卧。
相与:一起。
步:散步。
于:在。
中庭:院子里 / 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指水草。藻,水藻。荇,荇菜。
交横:交错纵横。
盖:表原因,相当于“大概”。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闲散的人。
耳:通“尔”,语气词,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题西林壁》《石钟山记》《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本文选自《苏轼文集》。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游记就是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描述下来,用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文体。
【作者的心境】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苦闷,人生的感慨,是失意时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官有职无权,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闲人”是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
→ 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作者为美好的月色而心
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赏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之人的嘲讽批判;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也透出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抱怨。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都是被贬至黄州的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里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郎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好似积水空潭一般白茫茫的一片。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犹如仙境一般。
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新颖,完美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朗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庭中夜色)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
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的理想相去甚远,这是所谓“闲人”的表层含义,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官场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只有彼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一大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①经世济民:使社会繁荣,百姓安居的意思,这是古代贤士的立世准则。
②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直以来,人们遵循着“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思想观念。
儒家偏入世,注重“仁、义、礼、智、信”(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信奉“以人为本”,鼓励个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偏出世,注重清心寡欲、无为而为。鼓励人们亲近自然、淡泊名利、顺其自然。
释家佛法包含世间法,以出世的思想去入世。讲究因果报应、众生平等,注重磨炼自己的心性。
【写作技巧】
1.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侧结合、议论、直接抒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虚实(动静)结合、联想: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