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13. 唐诗五首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13. 唐诗五首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0 15:5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上 唐诗五首
【一】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①东皋(gāo):地名,现今山西万荣,诗人弃官后隐居的地方。皋,水边高地。
②薄暮:傍晚。薄=迫,接近。
③徙倚:徘徊。
④依:归依(全身心的皈向和依靠)。
⑤落晖:落日。
⑥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⑦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⑧采薇:采食野菜。薇,一种植物。据《史记·伯夷列传》,周武王灭商后 ,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不食周粟(sù),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后遂以“采薇”代指隐居不仕。
不食周粟:比喻忠诚坚定,不因生计艰难而为敌方工作。粟,小米,泛指粮食。
傍晚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颜色,每座山峰都披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马带着猎获的鸟兽趁兴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作者】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gāo)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悌廉洁科,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求为扬州六合丞。因简傲纵酒被劾(hé),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工诗赋,尤擅五言诗。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①汉代以来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
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来被举荐的人也称为“孝廉”。
②除秘书正字:任命为“秘书省”的“正字”官。
除:任命(某个官职)
【秘书:即“秘书省”。古代专门管理国家藏书的中央机构,类似于中央档案馆、国家图书馆、文献馆。由于古代印刷技术限制,很多历史文献十分珍贵,因而中央政府设立专门机构收集珍贵的图书,藏于宫内秘府,因此称为“秘书(秘藏图书)”。后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明代取消了这个机构。
正字:官职名,在秘书省从事文字勘正工作。】
③扬州六合丞:六合县县丞。
④武德:唐高祖李渊在位时的年号。
⑤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王绩凭前朝所任的官职被授官为门下省待诏。
→门下省:三省六部制(隋唐开始)中与尚书省、中书省并列的三省之一。
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
【六部:尚书省下属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尚书省:皇帝的秘书机关。是唐朝的国家政事总枢纽、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省:执政部门。→设宰相,掌管制令决策。】
⑥贞观: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的年号,因在位期间国家昌盛
被称为“贞观之治”。
⑦工诗赋:擅长写诗作赋。工,擅长。
【写作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足疾罢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本文节选自《王绩诗注》。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中心思想】
诗人通过秋晚萧瑟宁静的景象,表达自己孤独抑郁、惆怅苦闷、彷徨无依之情。
【赏析】
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东皋”点明地点,“徙倚欲何依”表明心态,复杂抑郁。短短几个字,便将作者的愁绪交代的一清二楚,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秋天山林的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孤寂苦闷的心情。从眼见所见之景,给读者勾勒了一幅秋晚图。群山树林都笼罩在昏黄的秋晚暮色里,看似安静开阔,却给人一种荒凉落寞之感。
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写傍晚时人们的活动,热闹而惬意,洋溢着人们的喜悦之情,从侧面衬托出诗人苦闷孤独的心境。
   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是诗人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情谊,直抒胸怀。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回过神,又回到了最初的心境了,两相对比,更平添了一份茫然惆怅、苦闷落寞的心绪。诗人的身边没有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人能分担这份寂寞,只好拉来已经过去的伯夷、叔齐,回想他们的故事聊以慰藉。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的志向。
  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难免会因它的朴素而惊叹。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般珠光宝气的贵妇。从奢靡的世界中走出,瞧见这份朴素,这种难得一现的不同,更能让人体会其中的魅力。
王绩的《野望》便具有这样的魅力。
【例题】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有何作用?
首联以平淡的口吻,叙述了傍晚暮色时分,诗人在东皋伫立远望山野的秋景及其感受。
渲染了一种孤寂无依的愁绪,体现了诗人因无人理解、赏识,彷徨而难以平静的心情。
作用:①前半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总领下文写景;
②后半句呼应尾联,表现诗人哀伤、怅惘的情感,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③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句诗的精妙所在。
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略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染上萧瑟的枯黄秋色,起伏的山峦上洒满夕阳西下的余晖,显得格外宁静、开阔、凄美。纵使在这淡淡的暮色(上句的“薄暮”)里,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与余晖之间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3.赏析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颈联刻画了诗人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跃动的生机和盎然的意趣。巧用动词“驱、返、带、归”,愈发突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以动衬静)。
4.试着赏析这篇古诗。
诗人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晚图,讲光与色的彼此照应,远景与近景的结合,静态与动态的对比,搭配得恰到好处,显得自然和谐让人不禁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秋景之中。全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最后两句直白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惆怅: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知己,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隐逸之士了。
5.分析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中“望”字的双重意蕴。
表面上是写诗人眺望秋晚山景,实则暗指诗人内心期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与赏识。
6.下列对颔联和颈联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颔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画面宏大,意境开阔。
B.颈联接着写牧人与猎人归来,由上联的静转入这一联的动,动静结合。
C.这两联都按照律诗的要求来写,对仗十分工整。
D.这两联景中含情,表现出诗人融入田园生活后,内心无比喜悦的情感。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首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
★首联化用了哪两位诗人的什么诗句?有何作用?(引用)
①“东皋薄暮望”化用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归去来兮辞》),这一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孤寂无依的愁绪。
②“欲何依”化用曹操“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短歌行》),这一用典故点题,并为中间两联写景作了铺垫。
【二】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①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
建的。因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yī)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而得
名。
②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③乘:骑、驾。
④空:只。
⑤余:剩下。
⑥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⑦载:年。→ 千~难逢
⑧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原。
⑨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⑩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乡关:故乡。
过去的仙人已经骑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
黄鹤离开后再也没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
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繁茂。
夕阳西下,暮色渐起,哪里是我的家乡?烟波浩渺的江面让人更添忧愁。
【作者】
崔颢,盛唐诗人。汴(biàn)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著有《崔颢集》。本篇选自《全唐诗》。
【写作背景】
崔颢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登临黄鹤楼,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上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情绪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成为了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中心思想】
《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情景,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赏析】
《黄鹤楼》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主要在于诗歌本身具有一定的美学意蕴。
一是具有虚实结合的意境美、意象美。诗从楼的命名缘由来入手,借传说落笔,然后再扩展延伸。仙人跨鹤,是虚写,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是含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再见的遗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表现了世事无常。
二是具有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艺术美。诗中有画,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达到了这个境界。
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时,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黄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的形势。
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黄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景象。
颈联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则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交替出现,变化自然,气象恢宏;另外,在黄鹤楼,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则相互映衬,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字里行间已然充满了画意,富有想象的空间和艺术的美感。
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将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融合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
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从传说入笔,讲述“昔人、黄鹤”的故事,这是虚写,给人无限缥缈的感受,显得气势苍茫。
颈联和尾联转写上楼后观景的所见所闻,这是实写,联想典故,看着江景,不由得引起了诗人浓浓的乡愁。
尾联写“烟波”上的日暮思归,正好与诗开篇的缥缈境界相一致,使得诗歌一气呵成,意境开阔,让读者不禁心入其境,怅然生情。
→ 《黄鹤楼》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首尾呼应,虚实结合。
【例题】
1.诗歌开头有什么特色?
首联引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乃是仙人遗留下来的,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2.“此地空余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中空字的妙处是什么?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既写出了诗人的所见之景,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对人去楼空、仙人难见的失望与遗憾之意。
第二个“空”可理解为“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以及对人世苍茫、世事变迁的感慨。
3.全诗以“愁”字收篇,有什么作用?
全诗以“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直白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
同时,又和开篇的意境相照应,以辗转起伏的文笔表现了缠绵的乡愁。
4.这首诗是如何即景抒情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诗人触景生情,写登楼后的所见所闻。后半段写“晴川、汉阳树、鹦鹉洲、日暮、烟波江上”等景象,由远到近。日暮时江面的烟雾,让回乡的道路看起来更加缥缈虚幻,使诗人不禁更添几分乡愁。
【三】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jì),都护在燕(yān)然。
①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至,到。塞上,边境地区,也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②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③欲:将要。
④问边:到边塞去慰问,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⑤属国:典属国的简称,一种官职名。苏武归汉后授典属国官职,典故由此而来。
汉、唐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
诗人这里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⑥居延: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⑦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⑧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指大雁北飞。
⑨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西北地区。
⑩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古代边关以烽火报警,多燃狼粪,因其烟直而聚,且不易被风吹散。
长河:黄河。
萧关:地名(古代一边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这里是名→状,在萧关。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都护: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
这里指前线统帅。
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
乘着一辆马车,将要去慰问边关。我作为典属国,经过西北的居延。
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的大雁飞入胡人的天空。
浩瀚的沙漠里,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在萧关遇到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得知都护仍在前线。
【作者】
王维,字摩诘(无垢的意思),唐代著名诗人。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诗、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写作背景】
唐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bō),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前往边塞宣慰,这首诗即是途中所写,节选自《王维及校注》。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中心思想】
本文记述了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既反映了边塞路程之远,边关生活之艰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孤寂、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升华后的慷慨悲壮,显露出一种豁达的情怀。
【例题】
1.“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二句的含义,这两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南徙的大雁往北方飞去。诗人去国离乡,出使塞上,心怀种种愁丝。
诗人以“蓬、雁”自比,暗藏着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隐晦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愤与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互照应。
万里行程,仅用十个字轻轻带过,其间之艰苦,不言自喻。
2.请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一“直”一“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是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3.最后两句诗蕴含了作者什么情感?
诗人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尊敬、赞美之情。
4.尾联从侧面表达了什么内涵?
叙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侧面表现了战事的频繁。
5.如何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艺术美?
①几何构图美。无垠的沙漠远远望去是一个巨大的平面,升空的孤烟像垂直的线,绵长的黄河水一直延伸到远处,落日看上去很圆。孤烟冲云意谓其高,夕阳西下意言其低,直线与平面相垂,线与圆相切。既具立体感,又具流动感,虽寥寥几笔,而意象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②自然的色彩美。黄色的大漠,灰黑色的直入蓝天的孤烟,滚滚的黄河 水,如血的残阳,自然天成。淡远的色彩衬托出大漠的广袤,浓丽的色彩凸显出大漠的生机,既雄浑又秀美。
【四】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荆门:即荆门山,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战国时是楚国的战略要地,有楚蜀咽喉之称。
②从:往。
③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④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⑤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⑥月下飞天镜:明月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
⑦生:这里可理解为出现或升起。
⑧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⑨怜:爱。
⑩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乡。
万里:比喻行程之远。
我乘舟渡江到遥远的荆门外,去那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似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海
市蜃楼。
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著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
此次李白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在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一句是对长江远景的描写。作者用一个“随”字把“山”和“野”联结在一起,用“入”字把“江”与“荒”联结在一起。
“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人面前徐徐展开。随着山脉的走向越来越低,最终没入大地,平原也愈加广阔,诗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结尾的“尽”字道出了山脉消失、平原呈现时,诗人眼前豁然开朗的喜悦之情。
“入”字则带着强烈的楔入感,突出了长江冲击荒原的力量之大,也表达了作者的豪迈之情。作者的内心激昂奋进,心灵仿佛随着水流也奔向遥远的天际。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句是对长江近景的描写。“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需要注意的是,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文章主旨/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
【五】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①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②孤山: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③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
④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年间,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造此亭。
⑤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才刚刚与湖岸齐平。
初,刚刚。
⑥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脚,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⑦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⑧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指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⑨暖树:向阳的树。
⑩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春泥:指燕子衔泥筑巢。
啄,衔取。
乱花:色彩缤纷而繁多的花。
欲:就要,将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迷,使.......着迷。
浅草:浅浅的青草。
才能:刚够上,刚能够。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行不足:百游不厌。
足,满足。
阴:通“荫”,树荫。
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水出涨,湖面才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
几只早来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正忙着筑巢衔泥。
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能够遮住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间穿插一条白沙堤,别有一番景致。
【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居陕西渭南,著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较多的一位。
他写的作品中,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写作背景】
此篇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此前诗人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精神上受到严重打击,思想上也由“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
这时,他为避免在朝为官遭受党争之祸,主动要求到外任杭州刺史。离开京师后,心情有所舒缓。
【文章主旨/思想感情】
该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的喜悦和对湖光山色的热爱之情。
【例题】
1.赏析“争”和“啄”两个字的妙处。
这两个动词,细致传神地刻画出了一幅早莺争着飞向朝阳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2.用“乱”修饰“花”,用“浅”修饰“草”有什么好处?
用“乱”修饰“花”,写出了花的繁多,并且化静为动,写出了花争芳斗妍、竞相开放的情态,从而突出了花的繁茂和其姹紫嫣红的色彩;
用“浅”修饰“草”,写出了草在初长时短小嫩绿的模样,突出了初长芳草的鲜嫩。
“花”和“草”相互映衬,体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3.“行不足”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心情愉悦,完全沉浸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文中“几处”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家家”,为什么?
不能。因为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处,也不是家家。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的描绘出来了,使人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之“早”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