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21《蝉》教学设计
课标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获得情感体验,领悟内涵,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本课通过学习《蝉》,引导学生了解蝉的生命历程,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赏析生动语言。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准确读写并理解文中生字词,简洁概括蝉的生长过程与生活习性。
思维发展:分析文中描写蝉的语句,体会作者对蝉的赞美,赏析优美语言,尝试仿写创作。
文化传承:领悟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培养积极生命态度,传承尊重生命的文化理念。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描写蝉的生动语言,体会表达效果。2.深刻理解蝉生命历程的意义,联系生活思考并表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夏日午后蝉鸣音频,展示蝉在树枝、草丛的高清图片。播放后提问:“夏天听到这蝉鸣声,脑海中会浮现什么画面?对蝉有哪些了解或疑问?”(评价意图)利用音频和图片创设直观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分享,了解其知识储备,自然引出对蝉的探究。
(二)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作品简介
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文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
他的著作《昆虫记》又译为《昆虫世界》《昆虫的史诗》《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昆虫记·蝉》共有“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四部分。作者用生动活泼、风趣形象的语言,详细阐明了蝉的生活习性,具体介绍了蝉从卵到幼虫,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课本节选自第二、四部分。
2.文体知识
科学小品文,又名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写法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多采用文艺笔调。科学小品是说明文的一种。
3.字词积累读准字音:
轧(yà) 鳍(qí) 罅隙(xià) 毫无顾忌(jì)蚋(ruì) 折皱 (zhé) 黏土(nián) 无动于衷(zhōnɡ)钹(bó) 跳蚤(zǎo) 地穴(xué) 懒洋洋(lǎn)
理解词义: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嚣,吵闹、喧哗。
罅隙:缝隙。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毫无顾忌:对违反道德的行为丝毫没有反感或犹豫,或不考虑对人对事情的利害关系,没有顾虑。
无动于衷: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评价依据:观察学生圈画生字词情况,检查课堂练习中对重点字词的掌握。依据小组代表概括的准确性、完整性与简洁性评价。评价理念:关注基础知识掌握,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团队协作与归纳能力。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评价意图:检查生字词学习效果,为后续教学打基础。通过小组讨论和代表发言,评估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及团队协作、表达能力,以便针对性指导。
(三)任务二:精读课文,赏析语言活动一:蝉之印象
本文有情节,有描写,读起来更像小故事,是带文学性的说明文。——《蝉》阅读提示默读课文,浏览全文,结合课文中对蝉的描写,试着用“我发现蝉(很) ”的句式来发言,说说你对蝉的印象。(小组代表依次发言,注意用一两个词表达你对蝉的印象)
蝉喜欢阳光、干燥的地方晒太阳。
蝉很聒噪,很吵,因为它“一到七月初,就占据了我门前的树”。
蝉很聪明,它“干起活来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它会用身体里藏着的一种极黏的液体来做灰泥,使隧道更坚固。
蝉很勤劳,它“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做成一圈涂墁得很坚固的墙壁,以求适于上下爬行……”
蝉很谨慎,“假使它估量到外面有雨或风暴——纤弱的幼虫蜕皮的时候,这是一件顶重要的事情——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严紧的隧道底下。
蝉很可爱。“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
蝉很脆弱(弱小),幼虫“落到地上,像跳蚤一般大小的小动物在线上摇荡,以防在硬地上摔伤”,“只要有一点儿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
蝉很冷漠。面对蚋对蝉卵的破坏,它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待在旁边,但是蝉竟然无动于衷,选择“让自己牺牲”,这就是蝉的本能。
蝉很可怜。蝉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历的时间大概是四年,而在阳光下的歌唱却只有五星期。
教师小结:小小的蝉,在法布尔的笔下被刻画得如此可爱、聪明、勤劳、谨慎、艰辛,甚至聒噪、冷漠、脆弱,这令我们不由得感慨这小小昆虫的神奇。
活动二:蝉之故事
鲁迅先生曾把《昆虫的故事》(《昆虫记》)称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蝉的生活是怎样的?它有怎样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蝉的生命历程,读一读蝉的故事。
1.速读课文《蝉的地穴》《蝉的卵》,圈点勾画,理出关于“蝉的生命简史”。假如我们要拍摄一部有关蝉的专题纪录片,请你从以下两个角度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情节设计。
角度一:按照昆虫生长的过程来拍摄
角度二:按照课文内容来拍摄建议:(1)可以分集设计剧情,以小标题形式给每一集起个好听的名字;(2)对每一集的剧情进行简单介绍。
角度一小组展示:按照昆虫生长的过程来拍摄蝉卵孵化,幼虫艰难出壳幼虫落地,寻觅藏身之所钻入地下,垫伏黑暗数年幼虫出洞,蜕壳羽化起飞成虫产卵,遭遇破坏危险
角度二小组展示:按照课文内容来拍摄蝉的地穴:
(1-7段)主要拍摄蝉的地穴洞口和蝉的隧道蜕皮羽化:
(8--11段)主要拍摄蝉的幼虫出穴和蜕皮变为成虫的过程。新的生命:
(12-24段)主要拍摄蝉卵和天敌蚋对蝉卵的破坏,蝉卵孵化,像鱼形的幼虫,在树枝上摇摆。幼虫落地,掘土进入地下开始漫长的蛰伏。歌声喷亮:
(25-26段)主要拍摄夏日树上的蝉,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蝉在尽情歌唱。
2.讨论:你认为从哪个场景开始介绍会比较好?法布尔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顺序?一般说明文的写作,介绍昆虫时会根据其生长过程来写,而这篇文章却打破常规。作者先在特定的背景(夏天)向我们隆重推出了蝉,写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再写它从产卵到幼虫的过程,很像“倒叙”的顺序。这样写突出了作者重点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作者写蝉,重点想要突出的是蝉的坚忍,它要在黑暗的地下生活四年,却只能有“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种强烈的反差带来了心灵的震撼,表达了作者对蝉的敬佩和赞美之情。所以最后的落脚点是蝉的幼虫。
教师小结:无论怎样设计,都提醒我们:说明顺序要清晰,合情合理最相宜。
评价依据:学生对语句赏析的准确性、深度及语言表达流畅性。学生在交流中的参与度、倾听态度与对他人观点的回应质量。评价理念:培养语言感知与鉴赏能力,鼓励独特见解,尊重个性化阅读。通过交流提升学生思维与表达能力。
评价意图:根据学生语句赏析和交流表现,判断其语言分析能力,了解是否掌握赏析方法,评估课堂互动参与和合作能力,为调整教学提供依据。
(四)任务三:深入探究,感悟生命
活动一:有趣的介绍
法布尔的书中所讲的是昆虫的生活,但我们读了却觉得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周作人
1.教师给出语句,小组交流,代表发言,组员补充,思考探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把蝉介绍得很有趣?
(1)其实,它于起活来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
打比方,把蝉比作矿工或工程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蝉的聪明能干。
(2)有了它的统治,这里无论怎样都是不安静的。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统治”的说法很生动,表明蝉的叫声真的很响亮。也使文章语言显得生动活泼。
(3)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摹状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幼虫走出壳外后在树枝上的状态。运用拟人的手法,“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懒洋洋”等词生动地写出了蝉的幼虫的可爱。
教师小结:(1)多种说明方法和拟人手法的运用,能够使语言生动活泼,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蝉的赞美之情。
(2)文艺性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辅以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并常借助一些修辞手法,形象化地介绍事物,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2.下面两段文字,都是写蝉的幼虫羽化蜕壳的过程,比读这两段文字,思考其中的差别,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的风格,为什么?
语段一:蝉将要羽化时,于黄昏及夜间钻出土表,爬到树上,然后抓紧树皮,蜕皮羽化。当蝉蛹的背上出现一条黑色的裂缝时,蜕皮的过程就开始了,头先出来,紧接着露出绿色的身体和褶皱的翅膀,留片刻,使翅膀变硬,颜色变深,便开始起飞。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百度百科
语段二:于是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蝉体。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这时候,除掉尾部,全体都出来了。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小时。——《蝉》第9、10段
《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它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是不是这样呢?学生自由评价后,教师明确:百度百科是理性的说明,《昆虫记》是感性描写百度百科里的介绍只是生物知识。法布尔在写作时,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对昆虫的无比热爱,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蝉的怜悯和赞美之情。因而笔下是活脱脱的生命,语言既准确、平实,又生动活泼、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平实、准确体现在:“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生动活泼体现在:“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
活动二:有趣的生命
1.法布尔眼中的蝉为什么有趣?通过朗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其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幼虫落地之前,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
他非常喜欢昆虫。这些词语生动形象,活泼灵动,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表达了对蝉的敬佩和赞美之情。教师小结:除了蝉本身是一种有趣的昆虫之外,法布尔本身也是一个有趣的人。可见要做好一件事我们必须打心眼里热爱它。就像《后浪》里的那句话说的“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我们要学习法布尔说明事物的独特方法,并学习他孜孜不倦,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他善于观察,细致入微,尊重昆虫的个体生命,追求真理、探求真理的精神
2.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法布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资料链接1:“你们是把昆虫开膛破肚,而我是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你们把昆虫变成一堆既可怖又可怜的东西,而我则使得人们喜欢它们;你们在酷刑室和碎尸场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蓝的天空下,在鸣蝉的歌声中观察;你们用试剂测试蜂房和原生质,而我却是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现;你们探究的是死,而我却是探究的是生!”“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我要观察、触摸,而且不是一次,是两三次,甚至没完没了,直到没有任何怀疑为止。”——法布尔
链接材料二:法布尔为了研究昆虫,一生如痴如醉地观察昆虫的习性。一天,他趴在地上,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搬死苍蝇,一连看了三四个小时,以致四周围满了人,还骂他是“怪人”。可他全然不觉。又有一次,他爬上果树观看螳螂的活动,直到树下有人大叫“抓小偷”,他才从昆虫王国的迷梦中清醒过来。
概括并板书:用有趣的灵魂去观察生活,生活中自然都是有趣的生命。
3.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话,仿照示例,结合观察的事物,完成下面这首小诗。体会法布尔对科学的严谨、对生命的敬畏。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怎样度过呢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蝉用短暂的一生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黑暗,也要坚守希望,努力成为光。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怎样度过呢
用 告诉我们。
课堂总结:生命就像一面镜子,有趣的人对生活保持极高的投入度,全力拥抱,生活自然也全力拥抱他;无趣之人用“没兴趣”把自己和生命隔绝,所以生命也躲开他。
评价理念: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培养生命思考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真实想法。
评价意图:通过学生对蝉生命意义的探讨和联系生活的发言,评价其对文本情感内涵的挖掘程度,以及能否将生命感悟内化为自身价值观,衡量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五)布置作业
1.以蝉为主题,设计一份手抄报
2.阅读《昆虫记》“蝉和蚁”“蝉的音乐”部分
板书设计
说明方法多种多样 观察细致
法布尔 尊重生命
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热爱科学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围绕学习目标开展教学活动与评价,教学评三者初步呈现一致性,但仍需改进。在字词学习和内容概括上,学生有一定收获,但部分学生概括语言不精炼,反映出语言简洁性训练不足。后续应加强指导,优化评价标准。精读环节激发了学生思维,但部分学生分析问题思维局限。教学中思维拓展引导不够,评价未充分激发学生突破定式。后续需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评价方式。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学生对语言美有体会,但仿写创作存在问题。说明创作指导不细致,评价反馈不及时。后续要强化创作指导,优化评价。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上,学生对生命意义有一定领悟,但评价方式单一。后续应增加多元化评价,如撰写小论文等,更准确把握学生对该目标的达成情况,推动教学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