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三峡 》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三峡 》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2 19:3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三峡
——郦道元
根据“峡”字的字形结构,什么样的地势才称得上“峡”?
“峡”字典里的解释就是“两山夹水”。
走近三峡
走近三峡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组成。
走近三峡
陆游《入蜀记》
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唐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人大呼於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可怪也。晚至瞿唐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杜诗云:“白帝夔州各异城。”盖言难辨也。关西门正对灔澦堆。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於堆数十丈。
瞿塘峡
三峡之首
最短、雄伟险峻
《巫峡》唐朝 杨炯
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自芳。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巫 峡
幽深秀丽
西陵峡
滩多水急
最长、奇险壮美
西陵峡 杨炯 唐
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
盘薄荆之门,滔滔南国纪。
楚都昔全盛,高丘烜望祀。
秦兵一旦侵,夷陵火潜起。
四维不复设,关塞良难恃。
洞庭且忽焉,孟门终已矣。
自古天地辟,流为峡中水。
行旅相赠言,风涛无极已。
及余践斯地,瑰奇信为美。
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
走近作者
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时期官员、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的儿子。
郦道元幼时随父访求水道,博览奇书。后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风土民情、历史故事及神话传说。以毕生心血,撰成《水经注》四十卷。
《水经注》  
我国古代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还有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字词积累
阙 叠嶂 曦 溯
湍 漱 啸 属
quē
dié zhàng

tuān
shù
zhǔ
xiào

朗读正音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 阙 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 亭午 夜分,不见曦月。
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完全没有
日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半夜
正午
同“缺”,空隙、缺口。
如果不是
译文: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文意理解
课文分析
第一段主要写了三峡的什么景物?突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连绵不断(正面)
高耸
(正面)
(侧面)
②至于 夏水襄陵,沿 溯 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
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到了
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有时
早晨
即使
这里指飞奔的马
没有这么快
倒装句:有时朝(于)白帝发
译文: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山陵时,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则)有时清早(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课文分析
第二段主要写了三峡的什么景物?突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水之盛(正面)
烘托水之盛和水之速
(对比、侧面)
(侧面)
水之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急流
回旋的清波
甚,很
飞速地往下冲荡
极高的山峰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倒装句:(于)其间飞漱
译文:在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中有倒映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崖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合叙】
所谓合叙,就是把相关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物前后合并叙述,以使句子紧凑,文词简洁。
课文分析
第三段作者运用哪些语句来描写三峡春冬的景色的?观察角度有何不同?
春冬之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
白浪、绿潭
(俯视)
(仰视)
(色彩)
清、荣、峻、茂
(一字一景)
④每至晴初 霜 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 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时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凄寒肃杀,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叫声)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天刚放晴
下霜的早晨
肃杀,凄寒
拉长声音啼叫
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
回声
声音悲凉婉转
消失
悲惨凄凉
课文分析
第四段作者描绘三峡秋天的景象时选取了怎样的时间和事物?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其特点。
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
渔歌互答
(正面)
(侧面烘托)
(侧面烘托)
悲寂、凄凉
(秋景)
文言现象
1.通假字:
略无阙处
(“阙”同“缺”,空隙、缺口)
文言现象
2.古今异义:
自非亭午夜分
(古:如果;今:自己)
至于夏水襄陵
(古:到了;今:表示另提一事)
或王命急宣
(古:有时;今:或者)
虽乘奔御风
(古:即使;今:虽然)
良多趣味
(古:甚,很;今:良好)
文言现象
3.一词多义: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清: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
三: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绝:沿溯阻绝
绝 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介词,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连词,如果)
(名词,清波)
(形容词,清澈)
(数词,三)
(数量词,多次)
(动词,隔断)
(形容词,极高的)
(动词,停止)
文言现象
4.词类活用:
(1)有时朝发白帝
(2)虽乘奔御风
(3)回清倒影
(4)每至晴初霜旦
(5)空谷传响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形容词作名词,清波)
(名词作动词,下霜)
(名词作状语,在空旷的山谷里)
文言现象
5.1省略句:
(1)清荣峻茂
(2)有时朝发白帝
(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有时朝发(于)白帝
5.2倒装句:
(1)有时朝发白帝
状语后置:有时朝(于)白帝发
“峡”——两山夹水的地方
山为屏障,水为筋骨
先写山(三峡概貌)
且“山势”决定“水势”
山之概貌
夏水
春冬之水
秋水、山
(一)造境:“峡”
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
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先写山势后写水势
①因为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为峡,三峡景色特征之一即为山高岭连,所以写峡必定要从山写起。②另外,先写山势能揭示水流湍急的原因:山高,水的落差大;山连,水不外泄;峡窄,单位面积里水的流量大。③先写山势后写水势,又能使峻岭和急流相互映衬,形成一幅险峻雄奇的画面。
(二)入境:山水
段落 内容 景物特征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山(概貌)
夏水
春冬之水
秋水


1.看三峡之山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连绵不断
“重岩叠嶂,遮天蔽日”——高大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险峻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连绵不断、高大险峻(高峻美)
2.品三峡之水
思考: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而是从夏水写起?
① 夏水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暴涨、汹涌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迅疾、一泻千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夸张】奔腾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雄壮奔腾、一泻千里(奔放美)
春冬之水
沉静雅致,清幽秀丽(清幽美)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良多趣味”
动静结合
视觉、听觉
——欣欣向荣,清幽秀丽
——总结,隐含喜爱之情。
——色彩相映,动静相宜
——挺拔险峻、奇形怪状,姿态万千
——凌空垂下,蔚然大观
有形有色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秋水、山
——冷、寒、肃杀
——凄神寒骨
回到写“山”
视觉、听觉
萧索清冷、肃杀哀婉(凄婉美)
有声有情
段落 内容 景物特征
1
2
3
4

夏水
春冬之水
秋水
连绵不断、高大险峻
雄壮奔腾、一泻千里
沉静雅致、清幽秀丽
萧索清冷、肃杀哀婉
总分结构
文脉之势
雄伟
雄壮
沉静
首尾呼应

高峻美
奔放美
清幽美
凄婉美
三 峡
总写山-山高岭连,遮天蔽日
分写水
夏水:水涨湍急,交通阻断
春冬之水: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水:林寒涧肃,猿鸣哀转
雄奇险拔
清幽秀丽
1.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而是从夏水写起?
写水的顺序是承水势涨落的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干,顺势而下,合情合理。春冬二季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
思考探究
2.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 思考探究:
景:猿啸哀
时:民生艰
结构:总结全文,与“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呼应。
内容: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渲染了三峡秋天悲凉、寂静的气氛;流露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课堂小结
文章写三峡的高猿长啸突出“三峡之秋”凄凉的特点,是不是违背了赞美祖国山河的感情
不违背。美是多方面的,情由景生的凄凉也应包括在内。本文穷尽物态来反映三峡不同季节不同的美,用三峡秋季的凄凉与前面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组成绚丽多彩的画面,这更是一-种配合的美。所以写三峡的高猿长啸突出“三峡之秋”凄凉的特,点并没有违背赞美祖国山河的感情。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郦道元
(三)融境:三峡
思考探究
作者是如何把三峡的美描写出来的?
①抓住景物特点,从各种不同角度写景。
②以动静结合的方法、正侧面结合、多感官(视听)、
多视角(俯视、仰视、近看、远观)来写景。
③通过不同的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的特点。
④凝聚自己深厚的感情来写景(融情于景)。
韵律:骈散结合、韵律和谐
结构:严整紧凑、文脉贯通
语言:简洁凝练、意味无穷
“他用最省俭的字句刻画过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 —— 余秋雨
三峡
课堂小结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写出了三峡独特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表达了对山河自然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拓展延伸
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请说出它和本文内容上的联系。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为游记散文。文章第2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4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1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早发白帝城 [ 唐 ]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巫山曲 [ 唐 ] 孟郊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
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唐代〕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上三峡[ 唐 ] 李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