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下 3.2 氧化和燃烧(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八下 3.2 氧化和燃烧(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7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2-05 09:07: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八下3.2 氧化和燃烧(含答案)
一、选择题
1.2024年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本次活动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厨房煤气泄漏,要立即打开排气扇排气
B.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能朝向任何人
C.电动车不能在居民楼内充电,以免发生火灾
D.油锅着火时,立即盖上锅盖灭火
2.实验中,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上燃烧起来,合理简单的灭火措施(  )
A.用水冲灭 B.用嘴吹灭
C.用湿抹布扑灭 D.用灭火器扑灭
3.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
C.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D.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4.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B处,火柴被加热,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沸腾后,水的质量和体积都增大
B.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
C.该实验能说明火柴的着火点一定不超过100℃
D.在B处时火柴不燃烧是因为湿润的水蒸气降低了火柴的着火点
5.《天工开物》中,生石灰的制取和应用(如图)为:每煤饼一层,垒石(石灰石)一层,铺薪(木材)其底,灼火燔(灼烧)之,火力到后,烧酥石性。其中在煤层下方铺薪(木材)其底的目的是(  )
A.增大煤燃烧的着火点
B.增大氧气的接触面积
C.增加可燃物的数量
D.使温度达到煤的着火点
6.如图所示,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茶杯内自上而下充满烟雾,杯内温度显著升高。实验启发:高楼层发生火灾时,应该(  )
A.立即从高楼沿着水管爬下逃生
B.站到房间里的桌子上等待救援
C.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保持低姿势离开
D.带上贵重物品,戴好口罩,乘电梯逃生
7.下列关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干粉灭火器适合图书馆灭火
B.泡沫灭火器适合电器灭火
C.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于文物馆和档案馆灭火
D.油库着火时,只需用水枪喷水即可灭火
8.以下关于化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叙述有(  )
①可燃性气体或固体粉尘,遇到明火都会爆炸
②“稀土”被称为“工业的维生素”
③镁和氧气反应的同时又能和氮气反应,与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Mg3N2),12g的镁完全反应后,生成物固体的质量可能为16g
④等质量的镁、锌两种金属,镁所含的原子个数多
⑤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醋酸溶液的pH,会使得pH偏大
⑥如图,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Q点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9.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图a中火柴头垂直向上燃烧时容易熄灭,是因为热空气增大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B.图a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火柴梗能不断被加热
C.图b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火,是因为金属丝圈吸收热量,温度降低到蜡烛着火点以下
D.煤球制成蜂窝煤后燃烧更剧烈是因为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10.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二、填空题
11.19世纪初,电灯尚未发明,煤矿工人在矿井中只能借助煤油灯照明。矿井中通常存在大量的甲烷气体,遇火极易发生爆炸。1815年,化学家戴维设计出一种安全矿灯——戴维灯(如图)。采用一种网眼很小的普通金属网罩住火焰,火焰只会在网中燃烧而不会引燃外界的甲烷气体。
(1)甲烷与空气混合,遇火易发生爆炸是因为甲烷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2)用戴维灯照明,不会引燃矿井中的甲烷,原因是金属网可以把火焰的热量迅速传递出去,矿井中甲烷气体的温度达不到    。
12.实验室常借助传感器研究气体的性质与变化。蜡烛在充满空气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稍后熄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采集瓶内氧气浓度变化的数据,如图所示。分析该实验回答问题。
(1)由图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    。
(2)当氧气浓度变为    时蜡烛不再燃烧。
(3)蜡烛熄灭后集气瓶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13.纸火锅(见图)在各城市悄然兴起,据了解这种纸火锅的材料是普通的纸,白色的底衬着火锅食料,干净、醒目;纸火锅在使用时无烟、无味;不会被火点燃。
(1)纸火锅烧不着的原因是    。
(2)无意中发现,将饮用的某品牌碳酸饮料所放出的气体喷在了燃烧着的固体酒精上,火焰熄灭。根据上述现象推测,该气体所具有的化学性质    。
14.将下列灭火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的灭火原理填入。
(1)草原或成片树林着火时,常在着火地周围把草割除或将树砍伐,打出防火隔离带______;
(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 ;
(3)消防队员用冷水浇灭燃着的可燃物______。
15.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1)如图所示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   。
(2)加油站、仓库等地方要张贴“禁止烟火”的标志,是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   ,它们遇到明火时,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3)实验室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其灭火的原理是   。
三、探究题
16.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
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
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中,通入氮气的目的是    。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3)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    。
17.某同学利用图中装置研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棉花的着火点是210℃,大烧杯里分别装有15℃的冷水和80℃的热水。实验操作如下表:
步骤 操作 现象
① 将U型管放入冷水中,打开K1,关闭K2 无现象
② 打开K2,关闭K1 ?
③ 将U型管放入热水中 同步骤②现象
④ ? 裹入白磷的棉花燃烧
⑤ 打开K2,关闭K1 裹入白磷的棉花熄灭
(1)步骤②的现象是:   。
(2)步骤④的操作是:   。
(3)比较分析步骤①、③、④,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8.火折子(如图甲所示)是我国古代一种能够随时取火的小巧引火工具,使用时只需取下盖子,然后用嘴一吹,火折子便点燃取火。项目化学习小组准备利用实验室的常见材料自制一款火折子,并制定了评价表。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吹气后能快速生火,且不易熄灭 吹气后生火较慢,但不易熄灭 吹气后生火较慢,且较易熄灭
指标二 盖上盖子,火种能保持很长时间 盖上盖子,火种能保持较长时间 盖上盖子,火种很快熄灭,保持时间很短
【查阅构造】火折子一般由筒身、燃芯、筒盖三部分组成,将燃芯放入由金属或竹子做成的筒身中,筒盖上一般打有小孔(如图乙所示)。
【设计制作】项目化学习小组选择一个合适的竹筒,然后将粗糙的土纸按照竹筒的比例裁剪下来。接着,将棉花、硫磺、磷、硝酸钾等材料放入土纸中,将土纸卷成竹筒般粗细,松紧度适中,然后插进竹筒中作为燃芯。最后,用火点燃土纸后,再将它吹灭留有火星,立刻盖上竹筒的盖子。
【测试使用】打开火折子竹筒盖子,对土纸卷吹气,土纸卷马上复燃且火焰稳定不易熄灭。盖上盖子后再次打开吹气,土纸卷始终无法复燃。
【评价改进】对照评价表,该火折子“指标一”为优秀,“指标二”为待改进。
(1)打开盖子,对火折子的土纸卷吹气,土纸卷能重新燃烧的原因是    。
(2)在土纸卷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吹气后土纸卷更易重新燃烧,这可能是因为硝酸钾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
(3)请提出一种改进方法使“指标二”达到优秀    。
四、解答题
19.火柴作为取火的工具,在历史上经历了迭代更新。1830年,法国人发明了摩擦火柴,将白磷、硫、KClO3、MnO2混合做成火柴,摩擦生热使白磷燃烧,利用白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使KClO3分解,然后是硫燃烧,19世纪中期,瑞典人发明了安全火柴,将红磷涂在火柴盒的摩擦面上,硫、KClO3和MnO2则藏于火柴头中。火柴划燃的瞬间火苗异常旺盛。
(1)“摩擦火柴”摩擦过程中,白磷比硫先燃烧的原因是    。
(2)“安全火柴”划燃的瞬间火苗异常旺盛的原因是    。
20.如图所示进行A、B、C三个实验,将A和B两个锥形瓶浸入80℃的热水中,C锥形瓶放置在室温下,观察到:A中白磷没有燃烧;B中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C中白磷先冒白烟一会剧烈燃烧。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上述实验现象。(资料:白磷着火点为40℃)
答案
1.解:A.厨房天然气泄漏时,不能立即打开抽油烟机排气。因为打开抽油烟机时可能会产生电火花,天然气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比例时,遇到电火花会发生爆炸,故A错误;
B.加热液体时,试管口朝着自己或他人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液体沸腾时可能会喷出伤人,所以试管口不能朝着自己或他人,故B正确;
C.电动车在居民楼内充电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因为电动车充电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电池过热、短路等问题,容易引发火灾,所以不能在居民楼内充电,故C正确;
D.油锅着火时,立即盖上锅盖灭火是正确的做法。锅盖可以隔绝空气,从而灭火,故D正确;
故选:A。
2.解:实验中,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上燃烧起来,最简单的灭火方法是使用湿抹布盖灭,能起到降温和隔绝氧气的作用,达到灭火的目的。
故选:C。
3.解: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故正确;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故正确;
C、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故正确;
D、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不会发生改变,所以机制炭的着火点不能改变,故错误;
故选:D。
4.解:A、水沸腾后,水的质量不变,水的体积增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B、在铜管口水蒸气多,而氧气少,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水蒸气从铜管中冒出时温度较高,能使火柴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该实验不能说明火柴的着火点一定不超过100℃,故选项说法错误。
D、在B处时火柴不燃烧,是因为在铜管口水蒸气多,而氧气少,而不是降低了火柴的着火点,因为着火点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一般不能降低,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5.解:煤的着火点比木柴高,在煤层下方铺木柴,木柴燃烧放热,能使温度达到煤的着火点,因此目的是使煤温度达到着火点。
故选:D。
6.解:A.立即从高楼沿着水管爬下逃生,这种方式虽然可能是一种逃生途径,但并非所有高楼都配备有适合攀爬的水管,且攀爬过程中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不符合题意;
B.站到房间里的桌子上等待救援,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因为火灾现场的高温、有毒气体和烟雾会迅速上升并聚集在高处,站在桌子上反而会增加中毒和窒息的风险,不符合题意;
C.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保持低姿势离开,这种方式是正确的,湿毛巾可以过滤掉部分有毒气体和烟雾,保持低姿势则可以避免吸入过多的高温、有毒气体和烟雾,从而增加逃生的成功率,符合题意;
D.带上贵重物品,戴好口罩,乘电梯逃生,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风险,首先,火灾时电梯可能因断电而停止运行,导致被困在电梯内;其次,即使电梯正常运行,也可能因烟雾和高温而出现故障;最后,带上贵重物品会减慢逃生速度,增加被困的风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解:A. 因为档案室资料比较贵重,如果用“泡沫灭火器”或“干粉灭火器”灭火也能达到目的,但是容易损坏资料,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比较好,因为二氧化碳灭火后会向四周扩散,不会损坏资料,错误;
B、电器着火应该使用干粉灭火器,不能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错误;
C、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于文物馆和档案馆灭火,正确;
D、油库着火时,不能只用水枪喷水灭火,错误;
故选:C。
8.解:①可燃性气体或固体粉尘,遇到明火不一定会爆炸,还需要达到爆炸极限,故错误;
②“稀土”元素在军工、电子领域广泛应用,“稀土”被称为“工业的维生素”,故正确;
③在点燃的条件下,镁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O22MgO,由化学方程式可知,12g镁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20g;在点燃的条件下,镁与氮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Mg+N2Mg3N2,由化学方程式可知,12g镁与氧气反应生成氮化镁的质量约为16.7g。因为12g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固体的质量在16.7g~20g之间,故错误;
④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锌的相对原子质量,因此等质量的镁、锌两种金属,镁所含的原子个数多,故正确;
⑤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醋酸溶液的pH,相当于将醋酸稀释,酸性减弱,会使得pH偏大,故正确;
⑥Q点的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并且氧气的浓度最大,燃烧最旺,故正确。
故选:D。
9.解:A、火柴梗竖直向上时,不能充分吸收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而不是增大了火柴梗的着火点,故错误。
B、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火柴梗不断被加热使其温度达到着火点和受到热气流带来新鲜空气的助燃,故正确;
C、蜡烛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熄灭的原因是:金属是热的良导体,把产生的热量迅速向四周传导,使温度降低到了蜡烛的着火点以下,故正确;
D、将煤球制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料的燃烧,故正确;
故选:A。
10.解:A、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二者都不燃烧,无法说明任何问题,故不符合题意;
B、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故符合题意;
C、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限制的条件不同,不能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故不符合题意;
D、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空气,而不是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解:(1)甲烷与空气混合,遇火易发生爆炸是因为甲烷具有的化学性质是可燃性;
(2)戴维灯采用一种网眼很小的普通金属网罩住火焰,由于金属能够吸收热量并散放到空气中,使金属周围的温度降低,甲烷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所以不会引燃外界的甲烷气体。
故答案为:(1)可燃性;
(2)着火点。
12.解:(1)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根据蜡烛在充满空气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稍后熄灭,由此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
(2)根据图像可知,当氧气浓度变为15.3%时,氧气浓度不再改变,即蜡烛不再燃烧;
(3)由于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其次是氧气,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则蜡烛熄灭后集气瓶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故答案为:(1)氧气;
(2)15.3%;
(3)氮气。
13.解:(1)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纸火锅在使用时不会被火点燃.烧不着的原因是:温度未达到纸的着火点;
(2)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喷在了燃烧着的固体酒精上,火焰熄灭;
故答案为:(1)温度未达到纸的着火点;
(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14.(1)草原着火时,常在着火周围割除草,打出防火隔离带是移走可燃物;
(2)油锅着火时,加上锅盖是隔绝空气;
(3)消防员用冷水浇灭燃着的可燃物,是使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
故答案为:(1)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15.解:(1)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是因为白磷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具备了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水中的白磷虽然也是可燃物,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但不与氧气接触,所以不能燃烧。同时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氧气(或空气)。
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这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加油站、仓库等地方要张贴“禁止烟火”的标志,是因为这些地方存在着大量的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当遇火或温度较高时,可能会发生燃烧甚至爆炸。
(3)实验室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其灭火的原理是隔绝氧气。
故答案为:(1)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可燃性气体或粉尘;(3)隔绝氧气。
16.解:(1)由于氮气不支持燃烧,通入氮气时加热红磷不燃烧,所以实验过程中,通入氮气的目的是:对比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a处的红磷不燃烧,b处的红磷能燃烧,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通入氮气b处红磷不燃烧,通入氧气b处红磷能燃烧。
故答案为:(1)对比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2)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通入氮气b处红磷不燃烧,通入氧气b处红磷能燃烧。
17.解:(1)打开K2,关闭K1,通入的是二氧化碳而不是氧气,且冷水的温度低于二者的着火点,所以白磷和裹有白磷的棉花(均为可燃物)都不会燃烧,无现象;故答案为:无现象;
(2)根据燃烧的条件有: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裏有白磷的棉花要燃烧,必须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因此操作是:打开K1,关闭 K2;故答案为:打开K1,关闭K2;
(3)对比实验①④可知,①中是冷水,④中是热水,因此不同的因素是温度,即着火点;③④对比可知,其它条件相同,④中通入的是氧气,而③中通入的是二氧化碳,因此不同的是气体。三个实验对比可以得到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故答案为:燃烧的条件有: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18.解:(1)打开盖子,对火折子的土纸卷吹气时,带动了周围空气流动,使土卷纸附近氧气含量上升,土卷纸重新燃烧;
(2)在土纸卷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吹气后土纸卷更易重新燃烧,这可能是因为硝酸钾具有受热能分解产生氧气,产生的氧气具有助燃性;
(3)使“指标二”达到优秀的改进方法是筒盖不要盖得太严或适当增加小孔的大小;校准筒盖与筒身上小孔的位置,使更多的空气进入。
故答案为:(1)对火折子的土纸卷吹气时,带动了周围空气流动,使土卷纸附近氧气含量上升,土卷纸重新燃烧;
(2)受热分解能产生氧气;
(3)筒盖不要盖得太严或适当增加小孔的大小;校准筒盖与筒身上小孔的位置,使更多的空气进入。
19.解:(1)因为白磷的着火点低于硫的着火点,所以在摩擦过程中,白磷比硫先燃烧;故答案为:白磷的着火点比硫的着火点低;
(2)红磷摩擦后燃烧放热使得KClO3分解生成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使得火柴头里的硫燃烧更剧烈,因此观察到划燃的瞬间火苗异常旺盛;故答案为:KClO3分解生成氧气助燃,火柴头里的硫比火柴梗燃烧更剧烈。
20.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为:物质为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A中白磷为可燃物,放入80℃的热水中,温度能够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但锥形瓶内充满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满足燃烧所需的条件,故A中白磷不燃烧;B中的锥形瓶放入80℃的热水中,温度能够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锥形瓶内充满空气,空气中含有氧气能够支持白磷燃烧,满足燃烧所需的条件,故B中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C中的锥形瓶内充满氧气,氧气能够支持白磷燃烧,但锥形瓶放在室温下,温度不能达到白磷燃烧的着火点,故C中的白磷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冒出白烟,缓慢氧化过程中放热,当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后,能够观察到白磷开始剧烈燃烧,故C中白磷先冒白烟一会剧烈燃烧;故答案为:A中白磷在80℃的热水中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氧气而没有燃烧;B中白磷在80℃的热水中温度达到着火点且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而燃烧,生成大量五氧化二磷产生大量白烟;C中白磷与氧气接触发生缓慢氧化生成五氧化二磷产生白烟,同时放热,一会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且氧气浓度大,白磷剧烈燃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