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下3.6光合作用(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八下3.6光合作用(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2-05 09:5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八下3.6光合作用(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要对图甲的叶片进行脱色处理,处理方法如图乙所示,图乙中大烧杯内盛放液体A,小烧杯内盛放液体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A、B都是清水
B.液体A、B都是酒精
C.液体A是清水、液体B是酒精
D.液体A是酒精、液体B是清水
2.图中所示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植株一昼夜内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0时附近,植物仍在进行呼吸作用
B.a、c点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均相等
C.该植物一昼夜内在b点时有机物总量最多
D.12时附近,光合作用强度有所下降
3.如图,将枝条保留一张叶片并置于营养液中。叶片置玻璃盒中密封(内分别放置有水或NaOH溶液),在甲叶片的盒中注入14CO2(14C具有放射性),光照一段时间后,仅在甲叶片的有机物中检测到放射性,此实验可以验证(  )
A.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B.H2O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C.H2O、CO2都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D.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
4.国际顶尖杂志《科学》刊登消息:我国中科院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实现了光能到化学能的转换,这相当于绿色植物(  )
A.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B.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
C.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 D.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5.如图所示某植物上的绿叶经阳光照射24小时后,脱色并用碘液处理,结果锡箔覆盖的部位不呈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分呈蓝色。该实验可以证明(  )
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
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②⑤ B.③⑤ C.①② D.①③
6.如图所示为密闭培养室中,放置秋海棠和无秋海棠情况下,一天中氧气浓度变化曲线图。为证明秋海棠能够提高室内氧气浓度,需要比较的两个时间点是(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7.黄栌是重要的观赏树种,到了秋季温度降低后,叶绿素分解,叶片转为鲜艳夺目的红色。园林工作者研究北京香山红叶林中的黄栌发现,进入秋季后黄栌的光合速率逐步下降,下列有关光合作用下降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叶绿素被分解,光合作用功能减弱 B.北京秋季降水少,光合作用原料缺乏
C.北京秋季温度较低,酶的活性减弱 D.随着香山海拔上升,空气中CO2减少
8.图甲为光合作用最适温度条件下,植物光合速率测定装置图,图乙为某天测定过程中氧气释放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装置中的液滴,在光照下一定会向右移动
B.若设置对照组,对照组中的液滴可能向右移动
C.在7点左右,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
D.14点O2释放量突变是因为装置内CO2浓度减小
9.如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植株一昼夜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分析错误的是(  )
A.影响该植物呼吸作用变化的因素之一是温度
B.a﹣c段,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含量增多
C.b﹣c段,植物的光合作用一直在减弱,合成的有机物一直在减少
D.C点以后,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含量减少
10.我市推行玉米与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如图)。采用该技术后,玉米基本不减产,每亩地还能增产200多斤大豆。已知大豆根内部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可以为玉米提供氮肥。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作物种植密度越大,产量就会越高
B.玉米和大豆间作能更充分地利用光照
C.两种植株高矮差距较大,可确保良好的通风
D.玉米根吸收的氮肥通过导管自下而上运输到叶等其他部位
11.某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实验前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
B.乙实验收集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C.丙实验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
D.丁实验说明萌发种子的呼吸作用产生氧气
二、探究题
12.兴趣小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同种植物叶,分成4等份,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暗处理1小时,接着在相同光照下放置1小时,测定每份叶中有机物质量的变化,制成图甲。回答下列问题。
(1)图乙是28℃时,该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释放)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则b点所表示的含义是    。
(2)实验中,叶在28℃时通过光合作用1h产生的有机物量是    mg。
(3)若温度由28℃升高到29℃,图乙中相应的a点在原位置    方。
13.小金学习光合作用知识后,决定探究外界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实验器材】
吸管、菠菜、注射器、烧杯、LED灯(冷光源)、秒表、刻度尺
【实验步骤】
①取同一株菠菜上生理状况相同的叶片,用打孔器在叶片上取叶圆片若干,放入有水的针筒中,如图甲所示;
②用针筒抽取叶圆片内的空气,使其能在水中下沉、如图乙所示:
③将叶圆片取出放入含有CO2释放剂的烧杯中,叶圆片沉于底部,如图丙所示;
④以LED灯作为光源,放置在离烧杯10厘米处,记录每个叶圆片上浮时间并计算出平均值;
⑤改变LED灯与烧杯的距离、使距离为20厘米、30厘米,重复上述实验。
(1)该实验中,小金探究的是    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2)当LED灯距烧杯越近,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间越短,请你解释其中的原因    。
(3)小金对“不同颜色的光照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很感兴趣,准备再做进一步探究,请你帮他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光照颜色可以选用不同颜色的LED灯(白光、红、绿、蓝光)    。
14.胡杨的叶形随着树龄增长,自下而上会逐渐出现条形叶、卵形叶和锯齿叶。为探究叶形对胡杨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兴趣小组设计了实验并进行探究,实验简要步骤如下:
①将胡杨树进行暗处理。
②在光照强度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让胡杨树光照4小时。
③分别摘取三种叶形的叶片各1片,脱色处理后滴上碘液。实验结果:三种叶片都变蓝,且蓝色深浅程度为锯齿叶>卵形叶>条形叶。
(1)将胡杨树先进行暗处理可以排除原有淀粉的干扰,其原理是    。
(2)如图1所示为脱色环节,甲烧杯中装有    。
(3)小明认为兴趣小组的方案中有不合理之处,请指出    。
(4)如图2所示为胡杨叶片在夏季晴朗的一天内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则一天中c点有机物积累的量    d点(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5.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可以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制造的有机物质量来表示。小科同学按下列步骤测量樟树叶光合作用速率:
①选择n张(数量较多)对称性良好的樟树上的叶片,将每张叶片标记为如图的A、B两部分。
②将叶片的A部分作遮光处理,B部分不作处理。
③光照t小时后,在所选的每张叶片A、B的对应部位各截取面积为S的小方片,分别烘干,称得A部分小方片总质量为mA,B部分小方片总质量为mB。
④计算出樟树叶光合作用速率。
(1)步骤①中为什么要选择数量较多的樟树叶片而不是选择几张?   。
(2)另一同学认为,上述方法在测量时没有考虑光合作用产物会运出叶片,这样会使测量结果存在较大的偏差。为了减小偏差,在步骤②之前对叶片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摘下叶片以切断叶柄
b.环剥叶柄以切断筛管
c.破坏叶栖木质部以切断导管
(3)步骤②中叶片的A部分作遮光处理的目的是    。
(4)樟树叶光合作用速率可表示为    。用字母表示)
16.已知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淀粉会储存在叶片中,为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科学兴趣小组用天竺葵设计的实验如图所示。
(1)正确的实验步骤是①→   (填图中序号,每图只用一次)→⑥→漂洗并观察现象。
(2)图⑤内外烧杯中所盛放的液体A、B分别为    。
(3)若实验操作规范正确,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
(4)为了进一步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该小组的同学选取图③中某一正常生长的叶片黑暗处理一昼夜,先切断主叶脉,随后光照4小时,再进行淀粉检验,该实验设计基于的假设是    。
17.如图1是测定光合作用速率的装置示意图,放一段新鲜绿叶和CO2缓冲液(能使装置内的CO2浓度始终保持稳定)。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测得毛细刻度管1小时内的气体体积变化,如图2所示。
(1)在一定光照条件下,一段时间后,发现红色液柱向右移动,说明此时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填“强于”或“弱于”)。
(2)本实验目的是测定绿叶光合作用时    (选填“吸收二氧化碳”或“放出氧气”)的速率。
(3)当光照强度15千勒克斯时,这片绿叶在1h内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体积为    mL。(提示:绿叶呼吸作用强度不变)
三、解答题
18.技术人员对葡萄的种植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从而帮助果农提高葡萄的产量。图甲中①②③分别表示葡萄叶片进行的三大生理作用,图乙表示夏季晴天某葡萄大棚一天24小时内测得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密闭状态测定)。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②表示葡萄叶片进行的生理作用是    。
(2)根据图乙的曲线判断植物一天24小时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总量    (选填“大于”或者“小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总量,一天内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是图乙曲线中的    点。
(3)为提高葡萄的产量,请你为葡萄种植户提一条建议:   。
19.将某绿色植物的叶片放在特定装置中,研究在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图中的勒克斯是光照强度的单位)的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测得数据如图所示。
(1)从本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该叶片在20℃时的呼吸速率是10℃时呼吸速率的    倍。
(3)20℃、2万勒克斯光照时,叶片每小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毫克。
20.温度为22℃时某种植物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1)当光照强度为    时(选填“n1”或“n2”),该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同。
(2)在光照强度达到n3之前,影响该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21.光合作用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在光照条件下,利用如图装置,收集到氧气并对其进行检验。
(1)请写出实验室检验氧气的方法:   。
(2)分析上述科学史,“自身物质”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
(3)结合上述光合作用的发现全过程,分析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可多选)
A.任何绿色植物只要有光就能进行光合作用
B.基于“元素观”,瑟讷比埃通过实验提出自己的观点
C.对科学实验的结果和过程进行反思是有必要的
D.“元素观”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22.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某研究小组在密封的容器A中充入足量的含有同位素14C的14CO2。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该植物的不同器官相继出现了同位素14C(如甲图,黑色部分表示检测到同位素14C的部位),据此回答:
(1)CO2进入到叶片中发生的主要变化的文字表达式为    。
(2)图乙表示某一植株一天内不同时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对强度。在不同时刻从该植物上取下大小相同的一片叶圆片烘干称其质量,如图丙,则测得质量最大的取片时刻为    。
A.8点 B.11点 C.17点 D.19点
答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A.A、B两种液体都是清水 B.A、B两种液体都是酒精 C.液体A是清水,液体B是酒精 D.液体A是酒精,液体B是清水
2.解:A、活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所以,0时植物仍会进行呼吸作用,A正确。
B、据图可知,a、c两点是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曲线的交点,说明这两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强度相等,B正确。
C、图中abc段的光合作用强度都是大于呼吸作用前度的,即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故植物的有机物始终在积累,因此,c点有机物总量积累最多,C错误。
D、根据题图,12时附近,由于光照强度过强,植物为了避免体内水分的过度散失,叶片上的部分气孔会关闭,导致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导致光合作用强度下降,D正确。
故选:C。
3.解:由题干可知,甲、乙除二氧化碳外,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仅在甲叶片的有机物中检测到放射性,故实验可以验证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其场所是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5.解:叶片锡箔覆盖的部分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分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照;叶片锡箔覆盖的部位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还是黄白色;叶片不被锡箔覆盖的部分有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所以该实验可以证明②光合作用需要光、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故选:A。
6.解:由曲线图可知,①对应的6点培养室内的氧气浓度开始增加,则说明此时秋海棠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次日6点对应的点为④,此时间点培养室内的氧气浓度比①点高,说明经过一天的光合作用氧气得以积累。故证明秋海棠能够提高室内氧气浓度,需要比较的两个时间点是①④,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7.解:A、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能够吸收大部分的红光和蓝紫光,但反射绿光,因此呈现绿色。故秋季后黄栌叶片转为红色,叶绿素被分解,光合作用功能减弱,A正确。
B、光合作用的原料有二氧化碳和水,北京秋季降水少,光合作用原料缺乏,黄栌的光合速率逐步下降,B正确。
C、北京秋季温度较低,低温会降低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C正确。
D、海拔高度对于空气之中的二氧化碳无明显影响,因此进入秋季后黄栌的光合速率逐步下降与香山的海拔无关,D错误。
故选:D。
8.解:A、在光照下,装置内的植物幼苗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氧气不断产生导致气压增大。因此图甲装置中的液滴,在光照下一定会向右移动,A正确。
B、若设置对照组,则对照组放到黑暗环境中,二氧化碳缓冲液可以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氧气不断被消耗,气压减小,有色液滴向左移动,B错误。
C、由图乙可知,在7点左右,氧气释放量等于0,则说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等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C错误。
D、14点O2释放量突变是因为中午气温过高,植物为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将部分气孔关闭,进入植物叶片的CO2减少,D错误。
故选:A。
9.解:A、温度、氧气和植物细胞含水量都会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A正确;
B、据图可见:a、c点表示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a﹣c段,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含量增多,B正确;
C、b﹣c段,光合作用强度也有所下降,但制造的有机物始终大于呼吸作用分解的,因此有机物一直在积累,C错误;
D、C点以后,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含量减少,D正确。
故选:C。
10.解:A、作物种植密度大,叶片互相遮挡,只有上面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而下面大部分叶片得不到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反而还会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量就会降低,所以农作物要合理密植。A错误。
B、将玉米和大豆间作种植,可以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B正确。
C、两种植物高矮差距较大,可确保良好的通风,这样能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提高光合作用效率,C正确。
D、植物通过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并通过根、茎、叶的导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D正确。
故选:A。
11.解:A、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实验前,甲装置都要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阻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利用呼吸作用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A正确。
B、取一些金鱼藻,放在盛有清水的大烧杯中。在金鱼藻上面倒罩一短颈玻璃漏斗,漏斗颈上套上灌满清水的玻璃管。将上述装置移至阳光下照射,并观察现象。待气体充满试管的1/2时,取出玻璃管,迅速将快要熄灭的细木条插进管内,观察现象。管内的气体能使快要熄灭的细木条猛烈的燃烧起来。原因是氧气能助燃,能使快要熄灭的细木条重新燃烧,表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B错误。
C、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十分旺盛,通过呼吸作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丙装置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错误。
D、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瓶中的氧气,所以燃烧的蜡烛熄灭,D错误。
故选:A。
12.解:(1)图乙是28℃时,该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释放)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则b点所表示的含义是b点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量相等。
(2)从甲图中看出,叶在28℃时,暗处理1小时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是2毫克;叶在28℃时光照1小时后与暗处理前的有机物增加量是3毫克。叶在28℃光照1小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时候还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2毫克。因此实验中,叶在28℃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2+2+3=7(毫克)。
(3)从甲图中看出,叶在29℃时,暗处理1小时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是3毫克,叶在28℃时,暗处理1小时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是2毫克,表明29℃时的呼吸作用比28℃时的呼吸作用强,产生的二氧化碳多,若温度由28℃升高到29℃,图乙中相应的a点在原位置下方。
故答案为:
(1)b点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量相等;
(2)7;
(3)下。
13.解:(1)由题干可知,实验除光照强度外,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故该实验中,小金探究的是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2)叶圆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是导致叶圆片上浮的原因,故当LED灯距烧杯越近,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间越短的原因是: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越强光合作用越强,产生的氧气越多。
(3)要探究“不同颜色的光照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则应设置以光照颜色为变量的对照实验,故实验方案是:
①取同一株菠菜上生理状况相同的叶片,用打孔器在叶片上取叶圆片若干,放入有水的针筒中,如图甲所示;
②用针筒抽取叶圆片内的空气,使其能在水中下沉、如图乙所示:
③将叶圆片取出放入含有CO2释放剂的烧杯中,叶圆片沉于底部,如图丙所示;
④以白光LED灯作为光源,放置在离烧杯10厘米处,记录每个叶圆片上浮时间并计算出平均值;
⑤分别换用红、绿、蓝光LED灯作为光源,重复上述实验。
故答案为:(1)光照强度;
(2)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越强光合作用越强,产生的氧气越多;
(3)①取同一株菠菜上生理状况相同的叶片,用打孔器在叶片上取叶圆片若干,放入有水的针筒中,如图甲所示;
②用针筒抽取叶圆片内的空气,使其能在水中下沉、如图乙所示:
③将叶圆片取出放入含有CO2释放剂的烧杯中,叶圆片沉于底部,如图丙所示;
④以白光LED灯作为光源,放置在离烧杯10厘米处,记录每个叶圆片上浮时间并计算出平均值;
⑤分别换用红、绿、蓝光LED灯作为光源,重复上述实验。
14.解:(1)植物光合作用的必备条件是光,而呼吸作用在有光或无光的条件下都能进行。将胡杨树先进行暗处理可以排除原有淀粉的干扰,其原理是黑暗处胡杨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叶片中的淀粉会被转运或消耗殆尽。
(2)酒精能溶解叶绿素,且酒精不能直接加热,故如图1所示为脱色环节,甲烧杯中装有酒精。
(3)若用于实验的材料(对象)太少,容易因偶然因素使实验结果出现较大的偏差,故兴趣小组的方案中的不合理之处是:只摘取三种叶形的叶片各1片,数量太少,实验存在偶然性。
(4)由图2可知,曲线bf段二氧化碳吸收量大于0,则说明此时段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有机物持续积累,故一天中c点有机物积累的量小于d点。
故答案为:(1)黑暗处胡杨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叶片中的淀粉会被转运或消耗殆尽;
(2)酒精;
(3)只摘取三种叶形的叶片各1片,数量太少,实验存在偶然性;
(4)小于。
15.解:(1)由于树叶的质量较小,若只选择几张樟树叶片,且只取一小块称量,容易使实验结果出现较大误差,故要选择数量较多的樟树叶片的原因是:减小实验结果的误差。
(2)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通过叶柄中的筛管向下运输,筛管位于叶脉的韧皮部,故为了减小偏差,在步骤②之前对叶片最好的处理方法是b环剥叶柄以切断筛管。
(3)光合作用的必备条件是光,故步骤②中叶片的A部分作遮光处理的目的是形成对照。
(4)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始终在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因此t小时后,一张叶子单位面积产生的有机物含量是,所以樟树叶光合作用速率为。
故答案为:(1)减小实验结果的误差;
(2)b;
(3)形成对照;
(4)。
16.解:(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步骤:①暗处理→③叶片部分遮光并光照→②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⑤酒精脱色→④清水漂洗→⑥滴加碘液→漂洗并观察现象。因此用图中编号及箭头表示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①→③→②→⑤→④→⑥。
(2)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叶绿素为绿色,脱色后便于观察,如不脱色,不易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现象;脱色时,酒精要隔水加热是因为酒精的燃点低,防止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A小烧杯内、B大烧杯内盛放的液体分别是酒精、清水。
(3)叶片遮光部分、叶片见光部分唯一的变量是光,遮光部分无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色;见光部分有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变蓝色。
(4)由于叶脉能输送水分,切断主叶脉,叶片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形成以水分为变量的对照实验,所以该实验的假设是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故答案为:(1)③→②→⑤→④
(2)酒精、清水
(3)遮光部分不变蓝,见光部分变蓝
(4)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17.解:(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图1中,二氧化碳缓冲液能使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始终保持稳定。在一定光照条件下,一段时间后,发现红色液柱向右移动,说明此时新鲜绿叶产生了氧气,瓶内气压增大,推动红色液滴向右移动。可见,该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
(2)弱光条件下,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瓶内新鲜绿叶吸收氧气,红色液滴向左移动;光强在某程度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红色液滴不移动;光较强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瓶内新鲜绿叶释放氧气,红色液滴向右一点。结合题图2可知,本实验目的是测定绿叶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时,放出氧气的速率。
(3)光合作用产生的总氧气=释放到外界的氧气+呼吸消耗的氧气。结合题图2可知,当光照强度为0时,这片绿叶在1h内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的体积为50mL。由于绿叶呼吸作用强度不变,当光照强度15千勒克斯时,这片绿叶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释放到外界的氧气是150mL,故其在1h内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体积为:150+50=200mL。
故答案为:
(1)强于
(2)放出氧气
(3)200
18.解:(1)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故由图甲可知,②表示葡萄叶片进行的生理作用是蒸腾作用。
(2)由图乙可知,E点的二氧化碳浓度小于A点,则说明一天24小时内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大于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量,故说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总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总量。曲线BD段二氧化碳浓度持续降低,说明此时间段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有机物得以积累,故一天内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是图乙曲线中的D点。
(3)运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可提高葡萄的产量,故为葡萄种植户提的建议有:延长光照时间、定时通风等。
故答案为:(1)蒸腾作用;
(2)大于;D;
(3)延长光照时间(或定时通风等)。
19.解答:解:(1)根据图示可以看出植物的呼吸速率和光合速率与温度以及光照强度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呼吸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光合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光合速率随光照增强而加快;
(2)由图示可知,在黑暗的条件下,20℃2个小时内氧气的吸收量为3毫克,而在10℃2个小时内氧气的吸收量为1毫克,所以该叶片在20℃时的呼吸速率是10℃呼吸吸速率的3倍;
(3)由图示可知,20℃、2万勒克斯光照时,该叶片在2个小时内释放出的氧气的量为15毫克,所以20℃、2万勒克斯光照时,该叶片每小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质量为=7.5毫克.
故答案为:
(1)(在一定范围内)呼吸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光合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光合速率随光照增强而加快;
(2)3;
(3)7.5.点评:
20.解:(1)结合分析可知,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由图可知,当光照强度为n1时,CO2吸收量为0,此时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同,吸收的二氧化碳和释放的二氧化碳相抵。
(2)由图可知,在光照强度达到n3之前,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增大;光照强度达到n3之后,CO2吸收量不再变化。可见在光照强度达到n3之前,影响该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
故答案为:(1)n1;
(2)光照强度。
21.解:(1)氧气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则实验室检验氧气的方法为: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小木条复燃则为氧气;故答案为: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小木条复燃则为氧气;
(2)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变化,则自身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故答案为:碳、氢元素(或C、H);
(3)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绿色植物在煮沸过的水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选项说法错误;
B、1800年瑟讷比埃,基于“元素观”通过实验提出自己的观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C、对科学实验的结果和过程进行反思是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故选项说法正确;
D、“元素观”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CD。
22.解:(1)CO2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在光照的条件下,与水一起被合成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即CO2进入到叶片中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光合作用,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2)图乙中,8~17点,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小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17点,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正好相等;17点后,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小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逐渐减少。所以,在不同时刻从该植物上取下大小相同的一片叶圆片烘干称其质量,测得质量最大的取片时刻为17点。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2)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