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回
忆
我
的
母
朱德
亲
八路功勋大孝为国
一生操劳吾党之光
朱德,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与领导人之一,
参加革命近70年,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和崇敬。
挽联哀悼
中共中央是这样评价她的,
“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毛泽东是这样评价她的,
“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预习部分)
文体知识
回忆录
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篇幅有长有短,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
任务一:问题驱动,自读积累
活动一:情节激趣,自读文本
在《红星照耀中国》斯诺纪实文学中,有这么一些话“在南方几年中,他领导'赤色联军’打数百次小仗,数十次大仗他一再证明自己胜过敌方任何将军。他无疑地在游击战中培养了中国革命军队惊人的战斗力”
自主阅读文本《回忆我的母亲》梳理多个故事内容,探寻朴实中的关键词语,积累有关词语的知识,初步感知文本内容和作者与母亲之间的情感。
布置任务:小组合作学习,归纳有关词语及其含义。学生自己布置字词积累作业。
佃农( ) 祖籍( )
仪陇( ) 溺死( )
劳碌( ) 私塾( )
衙门( ) 横蛮( )
不辍劳作( ) 饱尝( )
妯娌( li) 和睦( )
差役( ) 迁徙( )
和蔼( ) 管束( )
慰勉( ) 为富不仁( )
掌握字词
rén
wèi miǎn
shù
ǎi
x
chāi yì
mù
zhóu
cháng
chuò
hèng mán
shú
lù
yá
nì
lǒng
diàn
jí
词语解释
任劳任怨
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
周济
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为富不仁
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支撑门户
勉强维持家庭。
慰勉
安慰勉励。
横蛮
即蛮横,指(态度)粗暴而不讲理。
不辍
不停。
活动二:情境预设,初步感知
朱德的故里四川仪陇县马鞍场开发了一系列旅游景点,其中有朱德母亲的幕,墓旁有个石碑,刻着这篇课文的全文。现在景点推出最新设计,希望从朱德的这篇文章里提取信息建一个档案卡,好让游客能一目了然地快速了解朱德的母亲。并结合朴实语言和关键词句,获取个性化体验和思考,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独特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归纳整理散文叙述的几件事,划出关键词句。
任务二:情境引领,深度学习
活动一:师生互动,共建档案
朱德的故里四川仪陇县马鞍场开发了一系列旅游景点,其中有朱德母亲的墓墓旁有个石碑,刻着这篇课文的全文。现在景点推出最新设计,希望从朱德的这篇文章里提取信息建一个档案卡,以便游客能一目了然地快速了解朱德的母亲。旅游景点提供了如下档案卡内容,请大家合作完成,并提出你们的建议:
1.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尽量用原文填写档案卡。
2.重点概括事例和品格,体现母亲和朱德的母子情。
3.提出新的栏目内容,丰富档案卡。
( )档案卡
姓名
身份子女数
工作(技能)
品格(性格特点)
母亲对朱德的影响
朱德对母亲的感情
(我还想设置的内容)
2.朗读重要片段,品味关键词语。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你认为文段中哪个词最有表现力
采用添加语气词的方法进行朗读。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哪)。母亲把饭了,还要种田(啦),种菜(啦),喂猪(啦),养蚕(啦)纺棉花(啦)。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呢!)。”
从这短短一句话,你感觉朱德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
朴实无华、简洁明了。
活动二:延伸阅读,创意表达
这样的母亲对朱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看以下纪实文学、传记的片段,你能看出哪几方面的影响
片 段 母亲对朱德的影响
……有时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他非常强健,什么东西都能吃,二点钟不睡,早……他晚上非到十一晨总是五、六点钟起床。-摘自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第十章 A
朱德在指挥作战之余,还从事纺织、排字、种菜、做饭、写诗和讲学,不仅为自己的部队讲解军事战略和战术,而且向妇女班讲授如何储存蔬莱…… -摘自史沫特菜《伟大的道路》 B
朱德说,如你们不愿意继续奋斗的,可以走;我虽有十支八支枪,还是要继续革命的。朱德说,大敌当前,要讲团结,天下红军是一家。 --摘自王树增《长征》 C
活动三:归纳全文,深化理解
结合文本最后几段议论抒情文字,完成档案卡倒数第二栏的内容,并找出表达朱德对母亲情感的语句,并深情地朗读出来。
如此勤劳、善良深明大义的母亲朱德对她的感情是怎样的:
从字里行间读读看
主旨归纳
本文主要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及影响,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限敬爱的感情,表达了作者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1.下列选项中每组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结实/结伴 勉强/弱肉强食 吓倒/倒掉
B.私塾/熟悉 啜泣/不辍劳作 劳累/累人
C.床铺/铺床 周济/人才济济 调料/调动
D.挑水/挑逗 姓任/任劳任怨 曾经/曾孙
2.下列有关《回忆我的母亲》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爱我母亲”一句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从文章所记叙的事件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勤劳、俭朴、能干、宽厚、仁慈、坚强、有远见的人。
C.本文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将所记的典型事例巧妙地编织起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D.本文主要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扬了母亲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1.B 2.C
3.请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
(2)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
(3)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 )
3.(1)叙述 (2)议论 (3)描写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佃农 含辛茹苦 汉马功劳 名正言顺
B.劳碌 风尘仆仆 寥寥无几 不缀劳作
C.私塾 崭露头角 消声匿迹 支撑门户
D.慰勉 无可奈何 风餐露宿 开国元勋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现在有不少私企老板挖空心思让工人做得多,拿得少,真是为富不仁。
B.由于家庭条件不好,他要供儿子上大学,不得不节衣缩食地过日子。
C.他作为劳动委员不起模范带头作用,却只在一旁任劳任怨。
D.我爷爷一生勤劳,到了老年仍是不辍劳作,七十多岁了还下地干活。
4.D 5.C
6.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由于电影《你好,李焕英》演绎了一段动人心弦的亲情故事,让很多观众在观影时潸然泪下。
B.体育运动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精准扶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
D.广场舞为何在全国遍地开花 原因之一是人民群众追求健康生活的意愿不断增强的结果。
6.C
7.给下面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孟母三迁,画荻教子,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游子远行,万水千山, 。伟大的母爱,永远流淌在我们的心中,激励一生,相伴终生。
①恩情似海,永铭心间
②母爱如山,亘古不变
③慈母心牵,春晖延绵
A.②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8.在“孝亲敬老”活动周上,校团委要在学校电子屏幕上显示一副与活动主题有关的对联,上联是“承恩不忘三春雨”,以下四个选项中当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朝夕伺候莫厌烦 B.感恩莫待白头催
C.行孝常怀寸草心 D.尽孝应趁双老在
7.A 8.C
言爱·一首真挚的感怀诗
9.时光相册中,同学们想加入以下几则材料,请仔细阅读材料,说说你对“母爱”的理解。
【材料一】一部满载游客的缆车突然从高空坠落,在生死关头,年轻的母亲将不满周岁的孩子高高举起,结果,缆车内唯有这个小孩存活下来……
【材料二】孟子小时候家住在墓地附近,他就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孟母便将家搬到集市附近。然而搬到此地后,孟子又开始学商贩叫卖,孟母最终将家搬到学校近旁。从此,孟子便学起揖让进退的礼仪来了。后来,孟子成了著名的思想家。
【材料三】某服刑人员始终不肯见千里迢迢赶来探望的老母,记者问其原因,他说,母亲从小不管何事总是袒护着他,甚至为了不让他在外受欺负而告诉他对别人一定要狠……母亲的溺爱最终导致他走上了犯罪之路。
【材料四】狐狸的母亲在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会把它赶出巢穴,强迫它开始独立生活。
示例:母爱,是伟大的,忘我的,但有时是狭隘的,短视的,溺爱便是如此。爱孩子就应对孩子的成长与未来负责,就应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并尽力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五六年级和七年级阅读教学、已经开展了大量的阅读任务群教学,主要是开展“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阅读教学学生对记叙文、说明文等实用文本的阅读理解具备了较为充足的知识积累,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阅读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莫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但是,作为阅读教学的第一个任务群,侧重培养学生对文本信息获取、概括归纳和交流表达能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和思考,有创意表达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需要借助第二个阅读教学任务群的教学设计,系统、有序地开展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进行个性化的体验、思考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为此,本课例设计了“自学积累”“情境导读”“实践运用”“拓展延伸”四个环节,安排两个课时,分别完成两个环节,有效地训练学生基于情境创设的阅读理解和创意表达的能力,理解作者朱德与母亲之间的真挚情感,感受母亲的优秀品质和朱德的革命情怀,培养学生品味朴实语言中蕴含深厚情感的能力。
【学习目标】
熟读课文,掌握并积累字词知识。
2.学习理解朱德母亲的品格,感受母子情深。
3.在平常琐碎的叙事中感受母亲的性格特点。
4.品味平实语句当中的丰富内涵,训练创意表达能力。
【任务实施】
任务一:问题驱动,自读积累
活动一:情节激趣,自读文本
从课外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情节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在《红星照耀中国》斯诺纪实文学中,有这么一些话“在南方几年中,他领导'赤色联军’打数百次小仗,数十次大仗他一再证明自己胜过敌方任何将军。他无疑地在游击战中培养了中国革命军队惊人的战斗力”要求学生带着这种好奇心,自主阅读文本《回忆我的母亲》梳理多个故事内容,探寻朴实中的关键词语,积累有关词语的知识,初步感知文本内容和作者与母亲之间的情感。
布置任务:小组合作学习,归纳有关词语及其含义。学生自己布置字词积累作业。
活动二:情境预设,初步感知
朱德的故里四川仪陇县马鞍场开发了一系列旅游景点,其中有朱德母亲的幕,墓旁有个石碑,刻着这篇课文的全文。现在景点推出最新设计,希望从朱德的这篇文章里提取信息建一个档案卡,好让游客能一目了然地快速了解朱德的母亲。并结合朴实语言和关键词句,获取个性化体验和思考,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独特理解。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归纳整理散文叙述的几件事,划出关键词句。
在教师的点拨下,初步感知朱德母子深情和母亲的性格品质,理解朱德的革命情怀,为深度学习和情境化解读莫定基础。
任务二:情境引领,深度学习
(课堂师生充分互动,完成情境化任务)
活动一:师生互动,共建档案
师:朱德的故里四川仪陇县马鞍场开发了一系列旅游景点,其中有朱德母亲的墓墓旁有个石碑,刻着这篇课文的全文。现在景点推出最新设计,希望从朱德的这篇文章里提取信息建一个档案卡,以便游客能一目了然地快速了解朱德的母亲。旅游景点提供了如下档案卡内容,请大家合作完成,并提出你们的建议:
1.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尽量用原文填写档案卡。
2.重点概括事例和品格,体现母亲和朱德的母子情。
3.提出新的栏目内容,丰富档案卡。
师生就档案卡内容进行讨论,要求学生从文本阅读中探寻答案,或者在字里行间寻找依据。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任务的驱动下带着好奇心、求知欲,发挥想象力,进行阅读,学习运用阅读所得知识,有效完成真实生活情境中的任务,体现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学习语文”的新课改理念,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目的。
屏显档案卡。
( )档案卡
娃名
身份子女数
工作(技能)
品格(性格特点)
母亲对朱德的影响
朱德对母亲的感情
(我还想设置的内容)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后,师生共同讨论完成档案卡的内容,也能借此检验学生独立思考、个性化体验和创意表达的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
生 1:我说“姓名”在课文“预习”里说到他的母亲叫“锺太夫人”。
师:善于借助“预习”理解课文,方法有效!那她有没有全名
生1:书上没有说。
师:老师翻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有查到她的全名,只有姓“锺”,死后为了表示对她的尊重,尊称"锺太夫人”。旧社会,女性因为地位低下而没有真实姓名,这在文学作品中也出现过,如《朝花夕拾》中的阿长名字怎么来的
生(齐):沿用了上一位女工的名字。
师:例如《祝福》中的祥林嫂,用的是-生(齐):丈夫祥林的名字。
师:知道姓名了,那“( )档案卡”填锺太夫人还是朱德母亲
生(齐):朱德母亲档案卡生2:这篇文章是对母亲的追忆,填“朱德母亲”更能体现作者回忆录的文体特点。
生3:我认为填“朱德母亲”更亲切,也更能表达朱德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生4:游客可能不知道“锺太夫人”是谁:说“朱德母亲”一目了然。
生5:我也认为要填朱德母亲。因为这个景点只是朱德故里系列景点中的一个,应该和朱德联系起来,体现纪念馆的整体性。
师:大家观点一致,但理由各异,又能言之成理,体现了大家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也是一种发散思维和整体思维的训练。再来看看她的身份。
生6:我填“佃农”,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二句话“我家是佃农”
师:佃农"是什么意思
生6:课下注释说是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佃农将收成的大头交给地主,是非常贫穷的。
生7:“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说明生活一直很艰苦。“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贫苦”就是又贫穷又苦难,世代”说明世世代代都如此。
师:这是一个穷人被压迫、被剥削的时代。你们能从朴实的字里行间,了解人物的身份和生活状况,并且言之有理,思维活跃……继续填表。
生8:“子女数”应该是13个。因为课文说“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
生9:我填“工作(技能)”是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我的依据在课文第四段最后一句。
生10:从课文“母亲亲手纺出线”还可看出母亲会“纺线”。
师:他们说的是具体工作和技能,说明母亲干的活多,突出了母亲的什么特点
生(纷杂地):母亲是个好劳动,体现了母亲的勤劳和艰苦。
在初步理解母亲的基本情况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朗读重要片段,品味关键词语,培养个性化思考和创意表达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完成情境化任务--理解母亲的思想性格做铺垫。
学生齐读片段:“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师:你认为文段中哪个词最有表现力 大家可以各抒已见,畅所欲言。
生11:我认为是“还要”。母亲每天煮了二十多口人的饭后,接着还要做这么多家务活,这就突出劳动量很大、很辛苦。
生 12:“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总”和“就”,说明母亲每天起得比鸡早,趁着夜色开始劳动,突出了母亲的勤劳,不怕吃苦。生13:“还能挑水挑粪”中的“还能”体现了母亲还要干重体力活,这些本应是男人干的活,母亲都要干,有力突出了母亲的辛苦和勤劳能干,应证前面“母亲是个好劳动”的观点。
生14:“还能”说明母亲干重体力活也是自愿的,这是母亲优良品格的表现,具有家庭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在这种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个性化理解和创意表达等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彰显了语文新课改的精神。为了进一步理解母亲的思想性格和精神品质,可以安排朗读训练。为提高以读促悟的效果,可以采用添加语气词的方法进行朗读训练。
(屏显文段)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哪)。母亲把饭了,还要种田(啦),种菜(啦),喂猪(啦),养蚕(啦)纺棉花(啦)。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呢!)。”
学生个人朗读和齐读相结合。顺势引出语言品味教学。将语言品味、情感品悟融为-体,结合生活化写作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平实语言对于表达深情的作用,也是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
师:从这短短一句话,你感觉朱德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
生15:语言朴实无华、简洁明了。
生16:而且有深厚的情感,爱母亲的情感。
师:仅仅一个“还”就藏着这么多可挖掘的深意。文中很多句都有“还”字,请你找出来读一读,并简单品一下。
生17:“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还”字看出衣服结实,惊叹母亲能干。
生18:“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还”字看出母亲起得早,赞叹她的勤劳身。生19:“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省饭。”“还”看出不可思议,母亲劳动到生我前最后一刻。
借助文本理解朱德母亲的品格是重点也是档案卡的主体内容,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搜索信息,提炼品格,完成档案卡建设。具体结合文本内容展开合作交流学习。
师:请继续填档案卡“品格”
生20:前面说了勤劳,文中还说“母亲任劳任怨、性格和蔼,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这也是品格。
生21:她富有同情心,文中说自己家艰难,但母亲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这里也用了“还”字,母亲做了一般人不大会做的事情,做了一般人不太会理解支持的事情,她是平凡和善良的。
生.22:她是懂许多生产知识的,文中说“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生.23:她支持我上学,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她爱我。
师:普通母亲觉得孩子留在身边更好让他去打仗,孩子可能会牺牲,从此可以看出朱德的母亲还有哪些品质
生 24:尊重我的选择。
生 25:深明大义。
师:朱德母亲这些举动改变了朱德的一生,也改变了中国的走向。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有这么多品格,有没有哪一个是贯穿她一生的
生26:勤劳。文章说“母亲一生都没有脱离过劳动”。
生27:我也觉得是勤劳。开头说“我爱我的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生28:除了开头,中间也写了勤劳的事情,最后也写母亲老了还在劳动。所以我也觉得是勤劳。
师:可见,勤劳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在师生共同探索创建母亲档案卡的过程中,以情景任务为驱动,彰显了情境化教学的引领作用,促进学生深度阅读和创意解读,学生获得了个性化的体验和思考。
活动二:延伸阅读,创意表达
设计课外延伸阅读情境,开展多文本联读、课内外比读等方法,引导学生深人理解文本,并开展创意表达。一篇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设计的多个任务情境,一定要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为此,本课例的第二个情境是对第一个情境的延伸和拓展,从读课文到课外相关名著阅读,二者先后相连,互为因果,相得益彰。我们选了斯诺《红星照耀中国》、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和王增树《长征》中的有关片段,与课文内容进行关联阅读,也是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的一种有机融合,将情境化教学设计变得更加开阔和宏观,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内学习和阅读整本书的兴趣,进而增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进一步理解母亲对朱德的深刻影响,从而体会朱德对母亲的深情:本课例设计了延伸阅读和课内外比读环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师:这样的母亲对朱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看以下纪实文学、传记的片段,你能看出哪几方面的影响
(屏显)
片 段 母亲对朱德的影响
……有时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他非常强健,什么东西都能吃,二点钟不睡,早……他晚上非到十一晨总是五、六点钟起床。-摘自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第十章 A
朱德在指挥作战之余,还从事纺织、排字、种菜、做饭、写诗和讲学,不仅为自己的部队讲解军事战略和战术,而且向妇女班讲授如何储存蔬莱…… -摘自史沫特菜《伟大的道路》 B
朱德说,如你们不愿意继续奋斗的,可以走;我虽有十支八支枪,还是要继续革命的。朱德说,大敌当前,要讲团结,天下红军是一家。 --摘自王树增《长征》 C
生29:A可以看出母亲给我强健的身体,勤劳的习惯。
生30:B可以看出母亲教给我生产知识。
生31:C可以看出母亲教给了我革命的坚定意志和团结精神。
活动三:归纳全文,深化理解
结合文本最后几段议论抒情文字,引导学生理解朱德对母亲的感情,完成档案卡倒数第二栏的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老师要求学生找出表达朱德对母亲情感的语句,并深情地朗读出来。
师:如此勤劳、善良深明大义的母亲朱德对她的感情是怎样的:从字里行间读读看
生32:感恩母亲。文章说“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生33:爱和怀念。文章说"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生 34:悲痛。文章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师:这些情感,凝聚成一个字-
生(齐):爱。
师:母爱似海,朱德怎样报答
生35:文章写到“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就是朱德的报答方法。
师:朱德从爱母亲上升到了爱国家,他把一生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令人动容。我们一起配乐朗读。
学生集体朗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情感: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在充分探究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母亲对朱德的影响,以及朱德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革命情感。
任务三:栏目留白,拓展想象
课例还巧妙设计了一个留白栏目,给了学生发散思维和拓展想象的余地,也是从游客需求的角度引发思考,他们还想了解什么有关的内容呢。言已尽而意无穷!这也是情境化教学设计的真实生活需求,也可以让游客去参与和设计。这就是学生课后作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