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3.3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共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学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3.3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共5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2-03 19:3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第3节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第3章 体液调节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其他体液成分参与的稳态调节。
.概括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特点,分析各自在维持稳态上的优势。
.结合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的调节实例,概括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
相互协调关系。
.运用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机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注自身
健康,深化稳态与平衡观。
运动员在马拉松长跑过程中,主要有中枢神
经系统哪些结构参与?你能说出各神经中枢发挥什么作用吗?
此过程中是否有激素参与调节?
神经与激素在此过程中是如何协调来完成长跑运动的?
一、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
1.体液调节
①定义
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②激素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参与体液调节的物质,除激素外,还有 某些 (如 等)
以及一些 (如 等,也能做为体液因子对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起调节作用。
气体分子
NO,CO
代谢产物
CO2
③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临床上给患者输入O2时,往往采用含有5%左右的CO2的混合气体,以达到刺激呼吸中枢的目的。
2.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特点比较
比较范围 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作用时间
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
体液运输
反射弧
较缓慢
迅速
较广泛
准确
比较局限
比较长
短暂
动物都有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吗?
二、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联系
1.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2.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马拉松长跑过程中运动员为什么会大量出汗?此时其体温是否还保持正常?机体是如何进行调节的?
三、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协调
实例1:体温调节
1.人体体温维持恒定的原因是什么
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产热量
散热量
2、人体热量的来源及主要的产热器官是什么?
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及热量散失的途径有哪些?
2.人体产热和散热机制
代谢产热(主要)
有机物+O2

CO2+H2O+能量
ATP
热能
→产热
产热
来源
产热器官
主要是肝和脑
安静时:
运动时:
主要是骨骼肌
组织 器官 重量 (占体重%) 产热量(占机体总产热量%) 安静状态 运动状态
脑 2.5 16 3
内脏 34 56 22
肌肉 40 18 73
其他 23.5 10 2
2.人体产热和散热机制
皮肤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
散热
散热器官
散热方式
直接散热
蒸发散热
辐射
传导
对流
以红外线形式将热量传导外界
机体将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物体
通过气体交换热量
体内水分从皮肤和黏膜表面不断渗出而被汽化的过程
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活动。
不感蒸发
(出汗)
可感蒸发
汗腺
皮肤血管
分泌汗液
蒸发散热
舒张,散热增加
收缩,散热减少
皮肤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
皮下脂肪
隔热,
减少热量散失
分析下列情况下人体人体产热和散热的关系:
a.体温维持在37℃:
b.体温从37℃发烧到39℃的过程中:
c.体温维持在39℃:
思考
3.体温调节过程
①温度感受器
(皮肤、黏膜和内脏中)
冷觉感受器
热觉感受器
外周温度感受器
中枢温度感受器
(中枢神经系统中)
冷敏神经元
热敏神经元
②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35
36
37
38
39
40
下丘脑温度(℃)
C
C’
W’
W
神经元放电频率
正常情况下
C: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
W: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
发热情况下
C’: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
W’: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
当你在寒冷的冬天,由温暖的教室走到操场上等候做操时,你的身体是如何调节保持体温相对稳定的?
首先皮肤的 感受到外界温度变化并产生兴奋,沿传入神经传到 ,中枢分析综合后发出指令,由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导致 ,面色发白,汗腺 ,汗液蒸发减少,从而减少热量散失,同时, ,出现打寒颤现象,
并且 和 等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肝等组织器官代谢加快,这样机体能过调节 和 达到平衡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冷觉感受器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分泌减少
骨骼肌战栗
甲状腺激素
肾上腺素
产热
散热
正常体温
37℃
局部体温低于正常体温
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肝脏
肌肉
回升体温
③调节过程
寒冷环境
散热加快
神经体液
调节
散热减少
产生增加
体温回升
恢复正常
体温下降
寒冷
细胞代谢↑
产热↑
散热↓
冷觉感受器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传入神经
TRH
垂体
TSH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传出神经
肾上腺
肾上腺素↑
不自主战栗
传出神经
骨骼肌
皮肤
血管
收缩
汗腺分泌减少
奥运会马拉松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们在炎热的高温天气中完成比赛,此时他们的体温又是如何调节的呢
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
体温
下降
恢复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调节过程
正常体温
37℃
局部体温高于正常体温
炎热环境
散热减慢
体温上升
神经体液
调节
散热增加
体温下降恢复正常
炎热
热觉感受器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皮肤
传出神经
肾上腺
心输出量增加
血流量增加
血管舒张
汗腺分泌增加
散热↑
调节方式
神经—体液调节
小结
调节中枢:
体温感觉中枢:
参与的激素主要有
下丘脑
大脑皮层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在高温环境中停留过久
体内热量不能及时散出,导致体温升高。
中暑是指在温度或湿度较高、不透风的环境下,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或汗腺功能衰竭,以及水、无机盐丢失过多,从而发生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3.3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联系社会和生活1:失温
2021年5月22日,甘肃一山地马拉松赛遭遇极端天气,21人死亡多人受伤。
一群热爱运动、热爱生命的人却被意外无情地剥夺了生命,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就是失温。
3.3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联系社会和生活1:失温
(1)失温: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系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
一般来说,如果人体的核心温度低于35度,就是医学上的失温,也就是低体温。
失温体温图 正常体温图
核心温度
3.3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联系社会和生活1:失温
(2)为什么长跑时失温很危险?
马拉松比赛身体对外环境温度(冷、热环境)的适应非常重要,而体温调节又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当产热速率低于散热速率,体内热量越来越少、不足以保持体温,就会出现“失温”现象。出现失温时,会出现动作磕碰不稳、协调性下降,意识清醒程度和全身的控制力下降,甚至晕厥,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3.3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联系社会和生活1:失温
(3)出现失温,怎么救治?
搭建庇护所或帐篷,进睡袋。用热水外包毛巾暖脖子两侧和腋下还有两腿中间,两腿中间热水袋或者暖宝宝多包几层。
绝对不允许给二级或者介于二三级之间的人喝热水,更不许搓病人四肢,会导致四肢残余冷血迅速回流,心脏骤停。
只有一级失温的人能喝热水,因为热水会迅速升高内脏温度,增加组织液体积,这样血液会迅速回到四肢导致严重低血压。
3.3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联系社会和生活2:感冒发烧应该如何护理
(1)物理治疗:
  若体温高达39℃~40℃,且一时难以退烧时,可用凉水浸过的毛巾敷在头部。注意勤换,同时可以用温水擦擦胸、背及腿部,使皮肤浅表血管扩张,有助于退烧。
  (2)服用退烧药:
  所有的西药退烧药,如扑热息痛、复方阿司匹林等都含有咖啡因、非那西汀成分,有较大的副作用,高热时使用,易诱发惊厥,还会因大量出汗引起虚脱,甚至因血液中游离胆红素堆积而出现黄疸。同时对消化系统和肝肾功能也有损害,有的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造成白细胞、血小板降低。
3.3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联系社会和生活2:感冒发烧应该如何护理
(1)物理治疗:
④要多喝开水。发烧的病人所需的水分比平时多,这是因为机体代谢率增高,出汗多,水分消耗大,血液相对浓缩,血流缓慢,心跳无力,因此,要给病人补充足够的水分。要鼓励病人多饮水,可多喝糖盐水、绿豆汤、菜汤、西瓜汁、果汁及蜂蜜兑水等。
  ⑤发烧的病人,一般胃口都比较差,此时,要想办法给病人做些容易消化而营养丰富的食物,如小米粥、大米粥、豆浆、豆腐脑、牛奶、酸奶、藕粉、鸡蛋汤、酸汤面条、蒸蛋羹等,并注意少食多餐。同时,要让病人多吃一些水果,增加营养素的摄入,以利于早日康复。
  
3.3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联系社会和生活2:感冒发烧应该如何护理
  “捂汗可以退烧”的说法是错误的。人体发烧通常都是因为体内发生病变而出现的临床表现,单靠捂汗而不进行针对病变的治疗,只会造成病情加重。患者发烧捂汗,一旦过度保暖就会出现脱水,还会加重心脏、呼吸系统的负担,甚至引发心脏骤停,危及生命。
1.在游乐园乘坐过山车,头朝下疾驰时,不少人感到心怦怦直跳,并大声呼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此过程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B.此时检测血液会发现肾上腺素的含量明显升高
C.人由于紧张会叫喊等,这些反应与神经调节有关
D.参与该过程中神经调节的高级神经中枢有大脑皮层、小脑、脊髓等
D
2.正常人体处于0℃和30℃的环境中均能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处于0℃的环境中时,产热为a1,散热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时,产热为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1=b1,a2=b2
B.a1>a2,b1C.从30℃进入0℃的环境中,皮肤内毛细血管收缩,使机体减少散热
D.从30℃进入0℃的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使机体增加产热
B
马拉松长跑过程中,运动员大量出汗会丢失水和无机盐,此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如何变化?机体又是如何调节来保持内环境的稳定?
实例2: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水的来源与去路
人体内的水
饮水
食物中的水
细胞代谢产生的水
大肠排出(粪便)
肺排出(呼吸)
皮肤排出(汗液)
肾排出(尿液)
是人体内水排出的主要途径,机体能够 ,使水的 相适应,以保持机体的水平衡。
肾脏排出(尿液)
调节尿量
排出量与摄入量
2.人体内无机盐的来源和去路
以Na+为例
人体内
的Na+
肾排出(尿液)
食盐
小肠吸收
Na+的摄入量 = Na+的排出量
水平衡调和盐平衡的调节过程密切相关,通常称为渗透压调节,主要是通过肾完成的。
3.水平衡的调节
①尿的形成
肾脏
输尿管
膀胱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入球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


尿液
原尿
尿液
①肾小球过滤
②肾小管的重吸收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入球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


尿液
原尿
①肾小球过滤
②肾小管的重吸收
水、无机盐
氨基酸
葡萄糖
尿素等
血浆
水、无机盐
氨基酸、葡萄糖
蛋白质
尿素等
部分水
部分无机盐
尿素等
原尿

尿液

向家兔的耳缘静脉 注射浓盐水,在其膀胱插入尿管,记录注射前后单位时间的排尿量。
结果为:注射前尿量为13滴/min,注射后一段时间尿量为8滴/min.
本实验的结论:
尿液是如何形成的呢?
浓盐水会使家兔的尿量减少
分析原因:注射浓盐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 ,垂体释放的 激素增多,导致 重吸收水分增多,尿量 。
升高
肾小管和集合管
减少
抗 利尿激素
资料一
②水平衡调节的过程
饮水不足、失水过多、食物过咸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产生渴觉
垂体
释放
抗利尿激素
(+)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主动饮水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
(—)
大脑皮层
尿量减少
组别 体重( g) 用药 用量(ml) 血清Na+(mmol/l) 病理报告 临床表现
A组 205~235 生理盐水 40 138~150 正常 正常
B组 202~230 蒸馏水 40 92~106 中度脑水肿 烦躁、抽搐、昏迷、死亡
人体缺盐会导致 ,水分可能大量进入 ,造成 ,严重者昏迷,甚至死亡。
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组织细胞
脑水肿
资料2
4.无机盐的平衡及调节
(1)无机盐的平衡
人体内的无机盐多以离子状态存在,如Na+、K+、Ca2+、Cl-、HCO等。下面以Na+和K+为例说明。
①醛固酮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吸收,对K+的排出。
肾上腺皮质
醛固酮
肾小管和集合管
对钠的重吸收
细胞外液量减少,血钠含量降低时
细胞外液量↓
Na+含量低
细胞外液渗透压↓
肾上腺皮质
醛固酮
重吸收Na+
(+)
饮水不足、失水过多、食物过咸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垂体
释放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集合管
尿量减少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大脑皮层
产生渴觉
主动饮水
(+)
(—)
(+)
重吸收水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是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丢失大量的水分和钠盐
大量出汗、剧烈呕吐、严重腹泻
细胞外液渗透压↓、心率加快、四肢发冷
丢失K+
细胞内液渗透压↓心律失常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方式:
调节中枢为:
渴觉中枢:
感受器:
参与的激素主要有:
神经—体液调节
下丘脑
大脑皮层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抗 利尿激素
醛固酮
小 结
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
促激素
促激素释放激素
抗利尿激素
腺垂体具有分泌功能,
分泌促激素和生长激素等;
脑垂体不具有分泌功能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储存在神经垂体(脑)垂体中,由神经垂体释放入血液。
下丘脑是控制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三、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联系
1.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2.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人和高等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正是两种调节方式的配合,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神经和体液调节协调的意义
课堂小结
区别
联系
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关系
神经系统调节激素的分泌
激素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体温的调节
水盐平衡的调节
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作用时间
协调
1.(多选)关于水和无机盐平衡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B.K+在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上起到决定性作用
C.人体Na+的主要来源是食物,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主要排出途径是大肠
D.人在饮水不足时,通过减少排尿量就可以维持内环境稳定
AB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
2.大面积烧伤的病人由于严重脱水,血钾含量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血液中( )
A.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降低
B.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醛固酮浓度增加
C.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增加
D.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醛固酮浓度降低
C
二、拓展应用
1.“春捂”指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和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大,身体难以适应,人会因抵抗力下降而患病,因此应再捂捂。“秋冻”指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身体的耐寒能力,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知冷知热”与“春捂秋冻”不相矛盾,只是度的把握。
2.人在恐惧、剧痛、失血等紧急情况下,神经系统会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这些应激反应有助于机体对紧急情况的适应。
3.洄游鱼类面临由高浓度海水进入低浓度淡水,体内渗透压如何调节的问题。
(1)由淡水进入海水
鱼类由淡水进入海水后由排水保盐状态转入排盐保水状态。因此,在淡水中的渗透压调节机制被抑制,而在海水中的渗透压调节机制被启动。
①大量饮水。
②鳃主动向海水排出离子。
(2)由海水进入淡水
由排盐保水状态转入排水保盐状态,在海水中的渗透压调节机制受到抑制,而在淡水中的渗透压调节机制被激活,从而维持体内高的渗透压。
①停止饮水。
②鳃排出的离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