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八下第2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2.2—2.3(一)(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分类是化学学科常见的思想方法之一。如图呈现的物质分类关系中,①与②是并列关系,③包含在②中。若②是纯净物,则③不可能是( )
A.空气 B.硝酸钾 C.氢气 D.二氧化氮
2.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单质,后者属于化合物的是( )
A.食盐、食醋 B.青铜器、空气
C.液氧、二氧化碳 D.水、铜丝
3.空气质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面是某日温州空气质量指数。
空气质量指数(AQI) 28
SO2 NO2 CO O3 ……
7 8 0.6 80 ……
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中,属于单质的是( )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氮 C.一氧化碳 D.臭氧
4.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壳中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也就是金属铝
②对人体而言,钙是微量元素
③元素既可以天然存在也可以人工合成
④人体中H、O元素含量高跟水占人体质量的以上有关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世界是由元素组成的。图中能正确表示地壳中元素含量分布的是( )
A. B. C. D.
6.根据元素名称的汉字可判断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下列各组元素属于非金属一组是( )
A.汞、铁、铝、铜 B.氯、锑、镧、碘
C.溴、氟、砷、碲 D.汞、溴、砹、氢
7.如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纯净物的是( )
A. B. C. D.
8.氘、氚是氢的同位素原子,氘、氚原子中数量不同的是( )
A.中子数 B.质子数 C.电子数 D.核电荷数
9.原子结构模型是经过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的过程。下列有关图①②③④所示的四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汤姆生认为图①模型中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面包内,电子像葡萄干镶嵌其中
B.如图②模型波尔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绕核运动
C.卢瑟福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带负电的电子绕带正电且体积很小的原子核运动的图④模型
D.依据提出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①②④③
10.2024年,嫦娥六号将出征月球,从月球背面的土壤中采集更多的样品,争取实现2000克的目标。月壤中富含氦﹣3,可参与核反应产生巨大能量以供发电。如图是氦﹣3的原子结构模型,其中●表示的是( )
A.电子 B.中子 C.质子 D.原子核
11.金属铯(Cs)制造真空件器、光电管等的重要材料。已知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33,其质子数为55,则铯原子的核外电子为( )
A.55 B.78 C.133 D.188
12.反电子、反质子跟普通电子、质子的质量、电量均相等,电性相反。反氢原子是由反质子和反电子构成。1997年年初和年底,欧洲和美洲的研究机构分别制造出9个和7个反氢原子,这是人类探索反物质的一大进步。请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
A.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B.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C.由一个不带电荷的中子与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D.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13.学习科学发展史可以帮助我们增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原子结构模型发展是指从1803年道尔顿提出的第一个原子结构模型开始,经过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的过程。如图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图,提出这该原子模型的科学家是( )
A.汤姆生 B.卢瑟福 C.波尔 D.门捷列夫
14.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带正电荷的金箔高速α粒子流,轰击一片很薄的金箔,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要解释本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下列知识中不需要用到的是( )
A.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B.原子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原子核的体积很小
15.1911年,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绝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于是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这个“核”是指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16.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以氧气为例梳理的物质结构层次图,其中与层次d相对应的是( )
A.原子核 B.质子 C.电子 D.夸克
17.如图为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该原子的原子核中可能有( )
A.6个质子和8个中子 B.4个质子和5个中子
C.6个质子和6个电子 D.4个质子和6个电子
18.科学理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科学家们传承前人的正确观点,纠正错误观点,形成科学理论,关于原子结构的学说有:①原子是实心球体②在球体内充斥正电荷,电子镶嵌其中③原子不显电性④原子中的电子在一定区域不停运动⑤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⑥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其中你认为正确的观点是( )
A.③④⑥ B.①②③④ C.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⑥
二、填空题
19.分类是科学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物质属于金属单质的是 ,属于化合物的是 ,含有氧元素的有 (均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 ②氧气 ③空气 ④水银 ⑤冰水混合物 ⑥铜丝
20.规范书写是学习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小科在元素周期表中查找到如图所示的一格后,明白了不能把一氧化碳写成“Co”的原因。
(1)“Co”表示钴元素,它属于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
(2)“CO”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填“单质”或“化合物”)
21.在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微量元素的摄取,碘元素对人体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预防甲状腺肿。如图是某地市场销售的一种“加碘食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食用方法和贮藏指南可推测碘酸钾(KIO3)的化学性质之一: 。
(2)关于加碘盐,网络争议不止。下列观点中属于支持继续使用加碘盐的是 。
A.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海产品等富含碘的食品摄入变大,如果继续补充加碘
盐,可能会引起碘摄入过量
B.碘是人体必须微量元素之一,且自身不能合成,需从外界食物中获取
C.碘缺乏还会造成其他的一些症状,如孕妇缺碘可引起早产、胎儿畸形等
D.在高碘地区,食用加碘盐的人群甲状腺癌的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
E.加碘盐价格便宜,是目前比较有效获取碘元素的途径
22.对“石墨烯”超导性能的研究,让中国23岁的天才曹原,荣登世界级科学杂志期刊《自然》2018年度十大科学家之首。石墨烯跟石墨一样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它是已知世界上最薄最坚硬的材料,有良好的导电性。
(1)“石墨烯”是一种 (填“单质”或“化合物”)。
(2)“石墨烯”由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3)石墨和石墨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可推测石墨和石墨烯具有不同物理性质的原因是 。
三、解答题
23.如图表示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关系,其中①、②表示物质类别。若③、④表示两种不同的变化类型(“→”表示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则“铁屑”、“硫粉”、“硫化亚铁”中属于②的是 ,铁屑和硫粉形成硫化亚铁属于 变化。
24.人类为揭示原子结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原子结构的认识发展史简单归纳如下:
(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基于“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的实验提出的。荧光屏设计成360°环绕,是因为卢瑟福在实验前认为α粒子可能穿过金箔,也可能 。
①α粒子发生器——放出α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多倍。
②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μm,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
③荧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2)根据实验现象(如图),不能获得的结论是 。(填字母)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
C.原子核带正电荷
D.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3)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微粒从氮原子中被击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将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击出的微粒一定含有 。(提示:α粒子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
25.人们对原子结构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材料一:1911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属箔,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绝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极少数被反弹。
材料二:1920年,卢瑟福测量了氦原子核、质子、核外电子的质量,推测原子核内可能存在中子。
材料三:1930年,查德威克用α粒子(内含2个质子)轰击铍原子核(原子序数为4),α粒子留在铍原子中,变成了碳原子,同时释放新粒子,微观示意图如图:
(1)根据材料一中“绝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的现象,可推测原子核结构的特点是 。
(2)材料二中卢瑟福建立“原子核中存在中子”的推测所基于的事实是 。
(3)材料三中“〇”所代表的新粒子是 。
26.小明同学收集了一些微粒的资料,请你和他一起根据表格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粒子名称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A 14 14 14
B 26 30 24
C 14 14 18
D 14 18 14
(1)表格中属于互为同位素原子的是 。
(2)比较C与D两种微粒,其中质量较大的是 。
答案
1.解:A、②是纯净物,空气是混合物,不包含在②中,不可能是③,故A符合题意;
B、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硝酸钾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可能是③,故B不符合题意;
C、氢气是纯净物中的单质,可能是③,故C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氮属于化合物中的氧化物,可能是③,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解:A、食盐是氯化钠的俗称,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食醋中含有水和醋酸,属于混合物;
B、青铜器是合金,属于混合物,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C、液氧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二氧化碳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
D、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铜是由铜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故选:C。
3.解:A、二氧化硫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A错误;
B、二氧化氮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B错误;
C、一氧化碳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C错误;
D、臭氧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D正确。
故选:D。
4.解: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铝的化学性质活泼,所以地壳中的铝元素存在于化合物中,而不是存在金属铝,故①错误;
②钙是常量元素,故②错误;
③元素既可以天然存在也可以人工合成,故③正确;
④水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占人体质量的左右,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所以人体中氢、氧元素含量很高,故④正确。
故选:D。
5.解: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前五种元素是:O、Si、Al、Fe以及其他,只有B图中符合。
故选:B。
6.解:A、汞、铁、铝、铜都属于金属元素,故A错误;
B、锑、镧属于金属元素,故B错误;
C、溴、氟、砷、碲都属于非金属元素,故C正确;
D、汞属于金属元素,故D错误;
故选:C。
7.解:A.由两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
B.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故B正确;
C.由两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C错误;
D.由两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D错误;
故选:B。
8.解:氘、氚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故互为同位素原子。
故选:A。
9.解:A.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葡萄干蛋糕模型,汤姆生认为图①模型中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面包内,电子像葡萄干镶嵌其中,故A正确;
B.1913年玻尔提出了玻尔模型,波尔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绕核运动,故B正确;
C.1911年卢瑟福提出行星模型: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电子按照一定轨道围绕着一个带正电荷的很小的原子核运转,故C正确;
D.20世纪20年代以来提出现代模型(电子云模型),依据提出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①④②③,故D错误。
故选:D。
10.解:由氦原子的结构模型可知,●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故图中●表示的微粒是电子。
故选:A。
11.解: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则铯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是55,所以其核外电子数是55。
故选:A。
12.解:首先要明确一个氢原子是由一个电子和一个质子构成的,那么,一个反氢原子就是由一个反电子和一个反质子构成的。反电子带正电,反质子带负电。
故选:B。
13.解:A、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类似“葡萄干面包“的原子模型,认为原子呈圆球状,充斥着正电荷,而带负电荷的电子则像一粒粒葡萄干镶嵌其中,故A错误;
B、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电子按照一定轨道围绕着一个带正电荷的很小的原子核运转,故B正确;
C、1913年玻尔提出了玻尔模型,波尔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绕核运动,故C错误;
D、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1869年发表了元素周期表,故D错误。
故选:B。
14.解:A、由于α粒子带正电,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α粒子与原子核相互排斥,说明原子核带正电,同种电荷发生相互排斥,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有涉及,故A不符合题意;
B、原子核外电子带负电荷,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没有涉及,故B符合题意;
C、由于α粒子和原子核都带正电,同种电荷之间存在排斥力,故α粒子的运动状态改变,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有涉及,故C不符合题意;
D、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有涉及,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由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得出的结论是: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原子核的体积很小,由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得出的结论是:原子核带正电荷。于是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这个“核”是指原子核,就是图中的乙。
故选:B。
16.解:氧气是一种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因此a表示氧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因此b表示氧原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因此d表示原子核,c表示电子。
故选:A。
17.解: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该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其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则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观察选项A符合要求。
故选:A。
18.解:①原子是实心球体,错误,因为原子是可分的;②在球体内充斥正电荷,错误,因为质子带正电荷,位于原子核内,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在原子核外高速运动;③原子不显电性,正确,因为其中电子和质子所带总电量相等,电性相反;④原子中的电子在一定区域即一定的电子层内不停运动,正确;⑤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错误,因为有的原子中没有中子;⑥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正确,因为原子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远大于电子的质量。
故选:A。
19.解: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水银、铜丝都属于金属单质;氧气属于非金属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二氧化碳属于化合物,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分子,水属于化合物;含有氧元素的有:二氧化碳、氧气、空气、冰水混合物;故答案为:④⑥;①⑤;①②③⑤。
20.解:(1)“Co”表示钴元素,钴字带有“钅”字旁,它属于金属元素;
(2)“CO”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故答案为:
(1)金属;
(2)化合物。
21.解:(1)加碘盐的食用方法是待食物烹调好后再放入,勿长时间炖炒,可以推测碘酸钾的化学性质为碘酸钾受热易分解,故答案为:受热易分解;
(2)A.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海产品等富含碘的食品摄入变大,如果继续补充加碘盐,可能会引起碘摄入过量,该观点不支持。
B.碘是人体必须微量元素之一,且自身不能合成,需从外界食物中获取,该观点支持。
C.碘缺乏还会造成其他的一些症状,如孕妇缺碘可引起早产、胎儿畸形等,该观点支持。
D.在高碘地区,食用加碘盐的人群甲状腺癌的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该观点不支持。
E.加碘盐价格便宜,是目前比较有效获取碘元素的途径,该观点支持。
故答案为:BCE。
22.解:(1)石墨烯跟石墨一样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2)石墨烯跟石墨一样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3)由石墨和石墨烯的结构示意图,石墨和石墨烯具有不同物理性质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故答案为:
(1)单质;
(2)原子;
(3)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3.解: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图示可知②是单质,所以“铁屑”、“硫粉”、“硫化亚铁”属于单质的是“铁屑”、“硫粉”;
铁屑和硫粉形成硫化亚铁,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铁屑”、“硫粉”;化学。
24.解:(1)卢瑟福在实验前认为α粒子可能穿过金箔,也可能穿不过而反弹回来;
(2)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方向就可以顺利穿过,是因为原子内部有较大的空间原子核体积很小;小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是因为原子内部有带正电荷的微粒;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是因为原子内部有质量大体积小的微粒;故选:D;
(3)α粒子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卢瑟福从氮原子中打出了微粒,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说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变成了8个,所以打出了一个质子。
故答案为:(1)反弹回来;(2)D;(3)质子。
25.解:(1)根据材料一中“绝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的现象,可推测原子核结构的特点是原子核是一个质量很大、体积很小的带正电的粒子;故答案为:原子核是一个质量很大、体积很小的带正电的粒子;
(2)材料二中卢瑟福建立“原子核中存在中子”的推测所基于的事实是氦原子核大于质子的质量;故答案为:氦原子核大于质子的质量;
(3)1930年,查德威克用α粒子(内含2个质子)轰击铍原子核(原子序数为4),α粒子留在铍原子中,变成了碳原子,同时释放新粒子,由微观示意图可知,所得碳原子中的质子数为α粒子和铍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之和(即6个),因此“〇”所代表的新粒子是中子;故答案为:中子。
26.解:(1)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则AD互为同位素。
(2)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则CD中质量较大的是D。
故答案为:
(1)AD;
(2)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