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节氧化与燃烧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节氧化与燃烧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1-07 10:37:45

文档简介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节氧化与燃烧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24八下·金东期末)成语“釜底抽薪”的本意包含着灭火的原理,下列灭火方法也依据这个原理的是(  )
A.森林着火开辟隔离带 B.干粉灭火器扑灭电器火灾
C.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D.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
【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从燃烧的条件分析灭火的方法。
【解答】A、砍掉树木形成隔离带,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达到灭火的目的,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相同,故正确;
B、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是利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和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的原理,隔绝空气灭火,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不同,故错误;
C、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是隔绝空气灭火,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不同,故错误;
D、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是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灭火,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不同,故错误。
故答案为:A。
2.(2024八下·越城期末)古代冶炼金属需要高温,明代《天工开物》中,绘有许多如图的风箱。为了保持炼炉内高温,需要不断拉动风箱,其目的是(  )
A.降低木材的着火点 B.增大术材之间间隔
C.提供充足的空气 D.清除多余的可燃物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不断拉动风箱是为燃烧燃烧提供充足的空气分析。
【解答】不断拉动风箱是为燃烧燃烧提供充足的空气,使燃烧充分燃烧。
故选C。
3.(2024八下·嘉兴期末)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小嘉先向一个大烧杯中加入约80℃的热水,然后在水中放入一小块白磷,在两支空试管中分别放入白磷和红磷(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入热水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温度
B.两只试管中加满水,实验也一样会成功
C.现象①②说明燃烧的条件是需要助燃剂
D.现象②③说明燃烧的条件是达到着火点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的条件:有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和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热水的温度为80℃,高于白磷的燃点,则加入热水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温度,还能隔绝氧气,故A错误;
B.两只试管中加满水,则红磷和白磷都与氧气隔开,它们不会燃烧,故B错误;
C.试管中的白磷①与氧气接触可以燃烧,而水中的白磷②不能与氧气接触且没有燃烧,因此现象①②说明燃烧的条件是需要助燃剂,故C正确;
D.现象②和③中的白磷和红磷都没有燃烧,不能说明任何燃烧的条件,故D错误。
故选C。
4.(2024八下·东阳期末)很多科学实验都要用到水,下列实验中对水的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装置
水的作用 吸收放出的二氧化硫 提供所需的温度,隔绝空气 溶解铁丝燃烧后的生成物 观察进入钟罩内水的体积,确定其中氧气体积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中水的作用分析判断。
【解答】 A.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能够溶于水,能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因此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水的作用是提供所需的温度(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隔绝空气,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水的作用是冷却溅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水的作用是观察进入钟罩内水的体积,确定其中氧气体积,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5.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如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  )
A.Q点 B.N点 C.P点 D.M点
【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即可发生燃烧,且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分析。
【解答】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即可发生燃烧,且氧气浓度越高燃烧越剧烈,图示中Q点温度高于着火点且氧气含量最高,燃烧得最旺。
故选A。
6.(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机制炭做成空心是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
C.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D.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A、根据促进物质燃烧的方法解答;
B、根据灭火的条件解答;
C、根据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解答;
D、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分析解答。
【解答】A.、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故正确;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故正确;
C.、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机制炭的着火点是它的一种属性,不会改变,故错误;
D.、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故正确。
故选:C
7.(2023八下·吴兴期末)如图所示的“灭火毯”,可以作家庭防火逃生备用。灭火毯可耐温度达550摄氏度以上。下列有关灭火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需要具有防火、隔热的功能
B.需用绝缘、耐高温的材料制作
C.灭火的原理是将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D.在遇到火灾初始阶段时,能以最快速度隔氧灭火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隔离氧气的灭火原理分析。
【解答】A、 灭火毯需要具有防火、隔热的功能 ,不符合题意;
B、 灭火毯可耐温度达550摄氏度以上,需用绝缘、耐高温的材料制作 ,不符合题意;
C、 灭火的原理是隔离氧气的灭火原理,符合题意;
D、 在遇到火灾初始阶段时,能以最快速度隔氧灭火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2020八下·金华期中)餐馆里有一道名为“纸锅烧豆腐”的菜,如图所示,纸锅里的豆腐烧熟了,纸却不会燃烧掉,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高 B.水沸腾温度不变,但继续吸热
C.加水后,纸的着火点降低了 D.纸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答案】C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2)根据液体沸腾的特点分析;
(3)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一般情况会保持不变;
(4)根据(1)中的分析判断。
【解答】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高,即纸片没有达到纸片开始着火的最低温度,故A、D正确不合题意;
根据液体沸腾的特点可知,水沸腾温度不变,但继续吸热,故B正确不合题意;
纸的着火点保持不变,不会因为水的存在而降低,故C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9.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如.图1所示。图2所示的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的是(  )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的三要素,同时具备助燃物、可燃物、着火源(亦称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和火灾发生的必要条件 ;
【解答】 图2所示的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的是②和④,只存在温度一个变量;
故答案为:A
10.运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②现象对比,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燃烧条件之一
B.①③现象对比,说明有氧气参与是燃烧条件之一
C.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
D.热水只起到加热作用
【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的三要素,同时具备助燃物、可燃物、着火源(亦称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和火灾发生的必要条件 ;
【解答】A. ①②现象对比,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燃烧条件之一 ,A正确;
B. ①③现象对比,说明有氧气参与是燃烧条件之一 ,B正确;
C. 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 ,C正确;
D.热水除了起到加热作用,还要作用是可以隔绝氧气,D错误;
故答案为:D
二、填空题
11.(2024八下·杭州期末)学校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微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
(1)先挤压右侧滴管并微热燃烧管,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判断燃烧管中先燃烧的物质是   。
物质 白磷 红磷
着火点(℃) 40 240
(2)再挤压左侧滴管滴下液体,发现石灰石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随后发现原来燃烧的物质因缺少氧气停止燃烧。下列灭火方法与此原理相同的是____(选填字母)。
A.用扇子扇灭燃着的蜡烛
B.用灯帽熄灭酒精灯
C.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
【答案】(1)白磷
(2)B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白磷着火点低于红磷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灭火是隔离氧气原理分析。
【解答】(1)白磷着火点低于红磷,则燃烧管中先燃烧的是白磷。
(2) 挤压左侧滴管滴下液体, 盐酸与石灰石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离而熄灭, 用扇子扇灭燃着的蜡烛是采有季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A错误; 用灯帽熄灭酒精灯是采用了隔离氧气的灭火原理,B正确; 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是采用了撤离可燃物的灭火原理,错误。
故答案为:(1)白磷;(2)B。
12.(2024八下·杭州月考)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 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中,管口系一小气球,然后将Y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伸入80℃的热水中;同时在烧杯底部放置白磷,如图所示(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 红磷的着火点为
(1)实验观察到只有Y形试管内的白磷燃烧,但很快就熄灭了,其熄灭的原因可能是   (选填序号)。
①着火点升高 ②温度降低 ③氧气耗尽④试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2)管口的小气球可防止   (填写物质的化学式)进入空气,从而使该实验更环保;
(3) 烧杯中80℃的热水的作用是   .
【答案】(1)③
(2)P2O5
(3)隔绝氧气;加热,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 (1)根据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2)根据装置的特点来分析;
(3)根据实验中热水的作用解答。
【解答】 (1) 实验观察到只有Y形试管内的白磷燃烧,但很快就熄灭了,其熄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氧气耗尽,故选③;
(2)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有毒,为了防止造成空气污染,所以管口拴上一个气球;
(3)烧杯中的热水的作用不仅提供热量,而且能隔绝空气。
13.如图甲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中,管口套一只小气球。将两个支管同时伸入热水相同深度处,可观察到a处的白磷燃烧,b处的红磷及c处的白磷均不燃烧。
(1)比较a、b处的现象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图乙中能正确反映气球内的气压(p)随反应时间(t)而发生变化的图象是   。
【答案】(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B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燃烧需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
(2)根据变化时装置内压强先变大后减小分析。
【解答】(1)a处白磷燃烧,b处白磷不燃烧,由此可得出燃烧需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2)磷燃烧放热,且消耗装置内氧气,气球内气压应先变大后减小,且最终小于原始压强,B图像可表示压强变化。
故答案为:(1)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B。
14.(2024·浙江期末)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学好科学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据报道,某品牌钢锅中的锰含量高出国家标准近4倍,可能导致锰中毒、帕金森病。这里的“锰”指的是   (填“物质”“元素”或“原子”)。
(2)金属钛(Ti)及钛的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重要的金属材料。地壳中的钛主要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其中钛元素的化合价是+4,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3)“火立熄”是一种新型的家用灭火用品。“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 s后就会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火立熄”的灭火原理是   。
【答案】(1)元素
(2)TiO2
(3)隔绝空气
【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3个条件:1、可燃物质。凡是能够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剧烈化学反应的物质,一般都称为可燃物质。如:木材、纸张、汽油、酒精、氢气、钠、镁等。 2、有助燃物质。凡能和可燃物发生反应并引起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质。如:空气、氧、氯、过氧化钠等。 3、要有着火源。凡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热能源,叫做着火源。如:明火、赤热体、火星、聚焦的日光、机械热、雷电、静电、电火花等。
【解答】(1)这里的“锰”指的是元素。
(2) 地壳中的钛主要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其中钛元素的化合价是+4,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所以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TiO2;
(3)“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 s后就会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不可燃的气体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
故答案为:(1)元素(2) TiO2 (3) 隔绝空气
15.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燃烧条件。在铜板上放三根火柴棍,a火柴头.上盖一小堆沙子。在a火柴头下方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a火柴不燃烧,b火柴比c火柴先燃烧。
(1)a不燃烧的原因是   。
(2)对比b和c的现象,关于燃烧条件,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答案】(1)没有与氧气接触
(2)燃烧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的三要素,同时具备助燃物、可燃物、着火源(亦称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和火灾发生的必要条件 ;
【解答】(1) a火柴头上盖一小堆沙子,a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没有与氧气接触 ;
(2) b火柴比c火柴先燃烧。 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燃烧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铜板具有导热作用,b先达到着火点;
故答案为:(1) 没有与氧气接触 (2) 燃烧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16.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其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1)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   和   ,这是燃烧的   个条件之一。
(2)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   ,上层盏内油温   ,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   ,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3)“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下层盏内的水不断减少。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填序号)。
a.水分子受热分解
b.水分子不断运动
c.水分子间间隔变大
d.水分子数目减少
【答案】(1)炷;油;三
(2)放热;升高;蒸发
(3)b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所给物质的性质及燃烧条件分析;
(2)根据燃烧放热,温度升高,水吸热蒸发分析;
(3)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物质发生状态的变化是分子间隔发生变化分析。
【解答】(1)燃烧三要素: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题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炷和油,这是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
(2)油燃烧放热,上层盏内油温升高,下层盏内水吸热,可以减少油的蒸发,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3)下层盏内的水不断减少,是因为水分子不断运动,水受热,水分子间间隔变大,运动速度加快,逸到了盏外,故下层盏内的水不断减少,bc正确。
故答案为:(1)炷;油;三;(2)放热;升高;蒸发;(3)bc。
17.如图所示实验可以探究燃烧的条件。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   (填“烧杯”或“试管”)。
(2)实验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____(填序号)。
A.可燃物
B.氧气(或空气)
C.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实验2通入氧气,水中的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P2O5),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答案】(1)烧杯
(2)C
(3)白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名称分析;
(2)根据燃烧需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
(3)根据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分析。
【解答】(1)实验1中仪器a是烧杯。
(2)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都是可燃物且都与氧气接触,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白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文字表达式为白磷五氧化二磷。
故答案为:(1)烧杯;(2)C;(3) 白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
18.(2023八下·义乌期中)如图所示,取三根粗细、长度均相同的光亮细铁丝,将其中两根分别盘成螺旋状,在每根铁丝一端绑上粗铜丝,另一端系一火柴,点燃火柴,待快燃尽时,分别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预先放入一些水。
(1)仔细观察比较三图中的铁丝形状和火柴位置,预期观察到的现象:Ⅰ、Ⅱ、Ⅲ中,燃烧最强烈的是   ,不能燃烧的是   。
(2)请用所学知识对Ⅰ预期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
【答案】(1)Ⅱ;Ⅲ
(2)Ⅰ中铁丝没有绕成螺旋状,与氧气接触面积较小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还有与接触面积有关。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解答】(1)物质与氧气接触面积是 Ⅱ 最大,所以 Ⅱ 燃烧最剧烈, Ⅲ 是火焰没有加热到铁丝,不到着火点,所以不能燃烧,故答案为 Ⅱ,Ⅲ;
(2) Ⅰ中铁丝没有绕成螺旋状,与氧气接触面积较小,燃烧不剧烈。
三、实验探究题
19.(2024八下·临海期末)小科同学观察到“每次扇灭蜡烛时,都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根据这一现象,他对蜡烛熄灭的原因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蜡烛的着火点大约是190℃,蜡烛燃烧实际是石蜡蒸气在燃烧,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华所形成的固体小颗粒。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在400℃以上。
【建立猜想】扇灭蜡烛可能是流动的空气带走了部分热量,使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探究一】如图甲,先将活塞放到左端位置,点燃两盏酒精灯,当温度计的示数达到280℃以上时,点燃右边的蜡烛,把活塞从左端位置迅速向右推出,右端蜡烛火焰立即熄灭。
(1)图甲实验中用两盏酒精灯的目的是   。
(2)【探究二】小科将漏斗倒扣,盖灭燃烧的蜡烛,并收集蜡烛产生的白烟,用燃着的火柴靠近漏斗的导管口(如图乙)。
若观察到   现象,即可判断蜡烛熄灭后飘出的白烟是可燃物。
(3)结合以上实验现象,分析“蜡烛一扇就灭”的原因是   。
【答案】(1)增大加热面积,尽快达到着火点以上温度
(2)白烟燃烧并产生了火焰
(3)流动的空气将蜡烛燃烧时的主要可燃物白烟带走了。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 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
【解答】(1) 实验中用两盏酒精灯的目的是增大加热面积,尽快达到着火点以上温度 。
(2)白烟燃烧并产生了火焰,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是可燃物;
(3)根据题中资料蜡烛燃烧实际是石蜡蒸气在燃烧,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华所形成的固体小颗粒。“蜡烛一扇就灭”的原因是流动的空气将蜡烛燃烧时的主要可燃物白烟带走了。
20.(2024八下·拱墅期末)小乐为了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设计了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及如下步骤:
①组装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在燃烧匙内放入足量白磷后塞紧橡胶塞;
③从长颈漏斗向瓶内注入60℃的热水至恰好没过白磷;
④从右侧导管向瓶内通入空气至白磷露出水面后关闭活塞。
(1)若实验中观察到在进行步骤③后白磷不燃烧,而进行步骤④后白磷燃烧;由此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白磷充分燃烧后熄灭,一段时间后,瓶内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3)氧气浓度传感器测得实验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变化如图乙所示。若在如图丙所示实验中,利用倒吸入瓶中水的体积除以瓶内空气的体积计算得到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据图乙曲线判断此计算结果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
【答案】(1)与氧气接触
(2)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下降,瓶内液面上升。
(3)不准确,是因为白磷不能把瓶内氧气耗尽。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描述分析哪个燃烧的条件不同即可;
(2)白磷燃烧消耗氧气,会造成集气瓶内气压减小,据此分析长颈漏斗内液面的位置变化和集气瓶内液面的变化;
(3)根据图像分析白磷熄灭时氧气是否完全消耗即可。
【解答】 (1)若实验中观察到在进行步骤③后白磷不燃烧(与氧气隔绝),而进行步骤④后白磷燃烧(与氧气接触),由此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
(2)白磷充分燃烧后熄灭,一段时间后,瓶内能观察到的现象是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下降,瓶内液面上升(白磷熄灭后温度下降、瓶内氧气消耗)。
故答案为:
(3)据图乙曲线可知,当反应结束时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还有4%,因此此计算结果不准确,是因为白磷不能把瓶内氧气耗尽。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节氧化与燃烧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24八下·金东期末)成语“釜底抽薪”的本意包含着灭火的原理,下列灭火方法也依据这个原理的是(  )
A.森林着火开辟隔离带 B.干粉灭火器扑灭电器火灾
C.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D.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
2.(2024八下·越城期末)古代冶炼金属需要高温,明代《天工开物》中,绘有许多如图的风箱。为了保持炼炉内高温,需要不断拉动风箱,其目的是(  )
A.降低木材的着火点 B.增大术材之间间隔
C.提供充足的空气 D.清除多余的可燃物
3.(2024八下·嘉兴期末)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小嘉先向一个大烧杯中加入约80℃的热水,然后在水中放入一小块白磷,在两支空试管中分别放入白磷和红磷(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入热水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温度
B.两只试管中加满水,实验也一样会成功
C.现象①②说明燃烧的条件是需要助燃剂
D.现象②③说明燃烧的条件是达到着火点
4.(2024八下·东阳期末)很多科学实验都要用到水,下列实验中对水的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装置
水的作用 吸收放出的二氧化硫 提供所需的温度,隔绝空气 溶解铁丝燃烧后的生成物 观察进入钟罩内水的体积,确定其中氧气体积
A.A B.B C.C D.D
5.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如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  )
A.Q点 B.N点 C.P点 D.M点
6.(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机制炭做成空心是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
C.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D.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
7.(2023八下·吴兴期末)如图所示的“灭火毯”,可以作家庭防火逃生备用。灭火毯可耐温度达550摄氏度以上。下列有关灭火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需要具有防火、隔热的功能
B.需用绝缘、耐高温的材料制作
C.灭火的原理是将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D.在遇到火灾初始阶段时,能以最快速度隔氧灭火
8.(2020八下·金华期中)餐馆里有一道名为“纸锅烧豆腐”的菜,如图所示,纸锅里的豆腐烧熟了,纸却不会燃烧掉,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高 B.水沸腾温度不变,但继续吸热
C.加水后,纸的着火点降低了 D.纸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9.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如.图1所示。图2所示的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的是(  )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0.运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②现象对比,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燃烧条件之一
B.①③现象对比,说明有氧气参与是燃烧条件之一
C.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
D.热水只起到加热作用
二、填空题
11.(2024八下·杭州期末)学校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微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
(1)先挤压右侧滴管并微热燃烧管,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判断燃烧管中先燃烧的物质是   。
物质 白磷 红磷
着火点(℃) 40 240
(2)再挤压左侧滴管滴下液体,发现石灰石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随后发现原来燃烧的物质因缺少氧气停止燃烧。下列灭火方法与此原理相同的是____(选填字母)。
A.用扇子扇灭燃着的蜡烛
B.用灯帽熄灭酒精灯
C.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
12.(2024八下·杭州月考)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 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中,管口系一小气球,然后将Y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伸入80℃的热水中;同时在烧杯底部放置白磷,如图所示(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 红磷的着火点为
(1)实验观察到只有Y形试管内的白磷燃烧,但很快就熄灭了,其熄灭的原因可能是   (选填序号)。
①着火点升高 ②温度降低 ③氧气耗尽④试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2)管口的小气球可防止   (填写物质的化学式)进入空气,从而使该实验更环保;
(3) 烧杯中80℃的热水的作用是   .
13.如图甲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中,管口套一只小气球。将两个支管同时伸入热水相同深度处,可观察到a处的白磷燃烧,b处的红磷及c处的白磷均不燃烧。
(1)比较a、b处的现象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图乙中能正确反映气球内的气压(p)随反应时间(t)而发生变化的图象是   。
14.(2024·浙江期末)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学好科学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据报道,某品牌钢锅中的锰含量高出国家标准近4倍,可能导致锰中毒、帕金森病。这里的“锰”指的是   (填“物质”“元素”或“原子”)。
(2)金属钛(Ti)及钛的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重要的金属材料。地壳中的钛主要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其中钛元素的化合价是+4,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3)“火立熄”是一种新型的家用灭火用品。“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 s后就会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火立熄”的灭火原理是   。
15.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燃烧条件。在铜板上放三根火柴棍,a火柴头.上盖一小堆沙子。在a火柴头下方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a火柴不燃烧,b火柴比c火柴先燃烧。
(1)a不燃烧的原因是   。
(2)对比b和c的现象,关于燃烧条件,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16.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其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1)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   和   ,这是燃烧的   个条件之一。
(2)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   ,上层盏内油温   ,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   ,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3)“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下层盏内的水不断减少。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填序号)。
a.水分子受热分解
b.水分子不断运动
c.水分子间间隔变大
d.水分子数目减少
17.如图所示实验可以探究燃烧的条件。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   (填“烧杯”或“试管”)。
(2)实验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____(填序号)。
A.可燃物
B.氧气(或空气)
C.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实验2通入氧气,水中的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P2O5),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18.(2023八下·义乌期中)如图所示,取三根粗细、长度均相同的光亮细铁丝,将其中两根分别盘成螺旋状,在每根铁丝一端绑上粗铜丝,另一端系一火柴,点燃火柴,待快燃尽时,分别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预先放入一些水。
(1)仔细观察比较三图中的铁丝形状和火柴位置,预期观察到的现象:Ⅰ、Ⅱ、Ⅲ中,燃烧最强烈的是   ,不能燃烧的是   。
(2)请用所学知识对Ⅰ预期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
三、实验探究题
19.(2024八下·临海期末)小科同学观察到“每次扇灭蜡烛时,都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根据这一现象,他对蜡烛熄灭的原因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蜡烛的着火点大约是190℃,蜡烛燃烧实际是石蜡蒸气在燃烧,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华所形成的固体小颗粒。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在400℃以上。
【建立猜想】扇灭蜡烛可能是流动的空气带走了部分热量,使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探究一】如图甲,先将活塞放到左端位置,点燃两盏酒精灯,当温度计的示数达到280℃以上时,点燃右边的蜡烛,把活塞从左端位置迅速向右推出,右端蜡烛火焰立即熄灭。
(1)图甲实验中用两盏酒精灯的目的是   。
(2)【探究二】小科将漏斗倒扣,盖灭燃烧的蜡烛,并收集蜡烛产生的白烟,用燃着的火柴靠近漏斗的导管口(如图乙)。
若观察到   现象,即可判断蜡烛熄灭后飘出的白烟是可燃物。
(3)结合以上实验现象,分析“蜡烛一扇就灭”的原因是   。
20.(2024八下·拱墅期末)小乐为了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设计了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及如下步骤:
①组装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在燃烧匙内放入足量白磷后塞紧橡胶塞;
③从长颈漏斗向瓶内注入60℃的热水至恰好没过白磷;
④从右侧导管向瓶内通入空气至白磷露出水面后关闭活塞。
(1)若实验中观察到在进行步骤③后白磷不燃烧,而进行步骤④后白磷燃烧;由此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白磷充分燃烧后熄灭,一段时间后,瓶内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3)氧气浓度传感器测得实验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变化如图乙所示。若在如图丙所示实验中,利用倒吸入瓶中水的体积除以瓶内空气的体积计算得到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据图乙曲线判断此计算结果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从燃烧的条件分析灭火的方法。
【解答】A、砍掉树木形成隔离带,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达到灭火的目的,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相同,故正确;
B、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是利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和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的原理,隔绝空气灭火,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不同,故错误;
C、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是隔绝空气灭火,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不同,故错误;
D、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是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灭火,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不同,故错误。
故答案为:A。
2.【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不断拉动风箱是为燃烧燃烧提供充足的空气分析。
【解答】不断拉动风箱是为燃烧燃烧提供充足的空气,使燃烧充分燃烧。
故选C。
3.【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的条件:有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和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热水的温度为80℃,高于白磷的燃点,则加入热水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温度,还能隔绝氧气,故A错误;
B.两只试管中加满水,则红磷和白磷都与氧气隔开,它们不会燃烧,故B错误;
C.试管中的白磷①与氧气接触可以燃烧,而水中的白磷②不能与氧气接触且没有燃烧,因此现象①②说明燃烧的条件是需要助燃剂,故C正确;
D.现象②和③中的白磷和红磷都没有燃烧,不能说明任何燃烧的条件,故D错误。
故选C。
4.【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中水的作用分析判断。
【解答】 A.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能够溶于水,能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因此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水的作用是提供所需的温度(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隔绝空气,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水的作用是冷却溅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水的作用是观察进入钟罩内水的体积,确定其中氧气体积,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即可发生燃烧,且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分析。
【解答】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即可发生燃烧,且氧气浓度越高燃烧越剧烈,图示中Q点温度高于着火点且氧气含量最高,燃烧得最旺。
故选A。
6.【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A、根据促进物质燃烧的方法解答;
B、根据灭火的条件解答;
C、根据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解答;
D、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分析解答。
【解答】A.、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故正确;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故正确;
C.、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机制炭的着火点是它的一种属性,不会改变,故错误;
D.、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故正确。
故选:C
7.【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隔离氧气的灭火原理分析。
【解答】A、 灭火毯需要具有防火、隔热的功能 ,不符合题意;
B、 灭火毯可耐温度达550摄氏度以上,需用绝缘、耐高温的材料制作 ,不符合题意;
C、 灭火的原理是隔离氧气的灭火原理,符合题意;
D、 在遇到火灾初始阶段时,能以最快速度隔氧灭火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答案】C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2)根据液体沸腾的特点分析;
(3)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一般情况会保持不变;
(4)根据(1)中的分析判断。
【解答】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高,即纸片没有达到纸片开始着火的最低温度,故A、D正确不合题意;
根据液体沸腾的特点可知,水沸腾温度不变,但继续吸热,故B正确不合题意;
纸的着火点保持不变,不会因为水的存在而降低,故C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的三要素,同时具备助燃物、可燃物、着火源(亦称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和火灾发生的必要条件 ;
【解答】 图2所示的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的是②和④,只存在温度一个变量;
故答案为:A
10.【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的三要素,同时具备助燃物、可燃物、着火源(亦称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和火灾发生的必要条件 ;
【解答】A. ①②现象对比,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燃烧条件之一 ,A正确;
B. ①③现象对比,说明有氧气参与是燃烧条件之一 ,B正确;
C. 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 ,C正确;
D.热水除了起到加热作用,还要作用是可以隔绝氧气,D错误;
故答案为:D
11.【答案】(1)白磷
(2)B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白磷着火点低于红磷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灭火是隔离氧气原理分析。
【解答】(1)白磷着火点低于红磷,则燃烧管中先燃烧的是白磷。
(2) 挤压左侧滴管滴下液体, 盐酸与石灰石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离而熄灭, 用扇子扇灭燃着的蜡烛是采有季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A错误; 用灯帽熄灭酒精灯是采用了隔离氧气的灭火原理,B正确; 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是采用了撤离可燃物的灭火原理,错误。
故答案为:(1)白磷;(2)B。
12.【答案】(1)③
(2)P2O5
(3)隔绝氧气;加热,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 (1)根据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2)根据装置的特点来分析;
(3)根据实验中热水的作用解答。
【解答】 (1) 实验观察到只有Y形试管内的白磷燃烧,但很快就熄灭了,其熄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氧气耗尽,故选③;
(2)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有毒,为了防止造成空气污染,所以管口拴上一个气球;
(3)烧杯中的热水的作用不仅提供热量,而且能隔绝空气。
13.【答案】(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B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燃烧需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
(2)根据变化时装置内压强先变大后减小分析。
【解答】(1)a处白磷燃烧,b处白磷不燃烧,由此可得出燃烧需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2)磷燃烧放热,且消耗装置内氧气,气球内气压应先变大后减小,且最终小于原始压强,B图像可表示压强变化。
故答案为:(1)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B。
14.【答案】(1)元素
(2)TiO2
(3)隔绝空气
【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3个条件:1、可燃物质。凡是能够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剧烈化学反应的物质,一般都称为可燃物质。如:木材、纸张、汽油、酒精、氢气、钠、镁等。 2、有助燃物质。凡能和可燃物发生反应并引起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质。如:空气、氧、氯、过氧化钠等。 3、要有着火源。凡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热能源,叫做着火源。如:明火、赤热体、火星、聚焦的日光、机械热、雷电、静电、电火花等。
【解答】(1)这里的“锰”指的是元素。
(2) 地壳中的钛主要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其中钛元素的化合价是+4,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所以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TiO2;
(3)“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 s后就会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不可燃的气体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
故答案为:(1)元素(2) TiO2 (3) 隔绝空气
15.【答案】(1)没有与氧气接触
(2)燃烧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的三要素,同时具备助燃物、可燃物、着火源(亦称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和火灾发生的必要条件 ;
【解答】(1) a火柴头上盖一小堆沙子,a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没有与氧气接触 ;
(2) b火柴比c火柴先燃烧。 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燃烧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铜板具有导热作用,b先达到着火点;
故答案为:(1) 没有与氧气接触 (2) 燃烧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16.【答案】(1)炷;油;三
(2)放热;升高;蒸发
(3)b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所给物质的性质及燃烧条件分析;
(2)根据燃烧放热,温度升高,水吸热蒸发分析;
(3)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物质发生状态的变化是分子间隔发生变化分析。
【解答】(1)燃烧三要素: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题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炷和油,这是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
(2)油燃烧放热,上层盏内油温升高,下层盏内水吸热,可以减少油的蒸发,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3)下层盏内的水不断减少,是因为水分子不断运动,水受热,水分子间间隔变大,运动速度加快,逸到了盏外,故下层盏内的水不断减少,bc正确。
故答案为:(1)炷;油;三;(2)放热;升高;蒸发;(3)bc。
17.【答案】(1)烧杯
(2)C
(3)白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名称分析;
(2)根据燃烧需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
(3)根据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分析。
【解答】(1)实验1中仪器a是烧杯。
(2)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都是可燃物且都与氧气接触,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白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文字表达式为白磷五氧化二磷。
故答案为:(1)烧杯;(2)C;(3) 白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
18.【答案】(1)Ⅱ;Ⅲ
(2)Ⅰ中铁丝没有绕成螺旋状,与氧气接触面积较小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还有与接触面积有关。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解答】(1)物质与氧气接触面积是 Ⅱ 最大,所以 Ⅱ 燃烧最剧烈, Ⅲ 是火焰没有加热到铁丝,不到着火点,所以不能燃烧,故答案为 Ⅱ,Ⅲ;
(2) Ⅰ中铁丝没有绕成螺旋状,与氧气接触面积较小,燃烧不剧烈。
19.【答案】(1)增大加热面积,尽快达到着火点以上温度
(2)白烟燃烧并产生了火焰
(3)流动的空气将蜡烛燃烧时的主要可燃物白烟带走了。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 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
【解答】(1) 实验中用两盏酒精灯的目的是增大加热面积,尽快达到着火点以上温度 。
(2)白烟燃烧并产生了火焰,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是可燃物;
(3)根据题中资料蜡烛燃烧实际是石蜡蒸气在燃烧,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华所形成的固体小颗粒。“蜡烛一扇就灭”的原因是流动的空气将蜡烛燃烧时的主要可燃物白烟带走了。
20.【答案】(1)与氧气接触
(2)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下降,瓶内液面上升。
(3)不准确,是因为白磷不能把瓶内氧气耗尽。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描述分析哪个燃烧的条件不同即可;
(2)白磷燃烧消耗氧气,会造成集气瓶内气压减小,据此分析长颈漏斗内液面的位置变化和集气瓶内液面的变化;
(3)根据图像分析白磷熄灭时氧气是否完全消耗即可。
【解答】 (1)若实验中观察到在进行步骤③后白磷不燃烧(与氧气隔绝),而进行步骤④后白磷燃烧(与氧气接触),由此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
(2)白磷充分燃烧后熄灭,一段时间后,瓶内能观察到的现象是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下降,瓶内液面上升(白磷熄灭后温度下降、瓶内氧气消耗)。
故答案为:
(3)据图乙曲线可知,当反应结束时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还有4%,因此此计算结果不准确,是因为白磷不能把瓶内氧气耗尽。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