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节化学方程式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10g冰受热熔化成10g水,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C.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水的体积
D.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2024八下·金东期末)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则下列关于该反应的分析正确的是( )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20 2 1 37
反应后质量(g) 待测a 32 待测b 12
A.b的取值范围:0≤b≤16
B.当a=15时,物质Z在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C.该反应类型一定属于化合反应
D.当b=1时,反应中X、Q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1:5
3.(2024八下·柯桥期末)某科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四个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通过称量反应前后装置质量,能达到目的的是( )
A.白磷燃烧
B.酒精与蒸馏水混合
C.过氧化氯与二氧化锰混合
D.石灰石与稀盐酸混合
4.(2024八下·嘉兴期末)硫在氧气中燃烧(如图),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宏观: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B.微观:硫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生成二氧化硫分子
C.模型:S+O2SO2
D.能量:反应过程中释放热量
5.(2024八下·越城期末)西班牙有一条酸河。酸河形成的原因是河床所含物质X在水和氧气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所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X的化学式为( )
A.FeS2 B.Fe2S3 C.FeS D.FeO
6.(2024八下·东阳期末)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分析合理的是( )
A.甲一定是单质
B.丙可能是催化剂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反应前后乙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7∶25
7.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10 0.3 4.8 2.8
反应后质量(g) 3.2 待测 8 6.4
A.待测值为0.6
B.此反应可表示为:丙+丁→甲
C.甲一定是化合物
D.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1:2
8.(2024八下·长兴月考)物质X和物质 Y(构成它们的微粒分别用“□”和“○”表示) 的反应如图所示,对该反应的描述,下列反应方程正确的是( )
A.3X+6Y=3XY2 B.3X+6Y=X3Y6
C. D.
9.(2024八下·临平月考)用红磷燃烧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部分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锥形瓶底部有一层细沙和足量红磷,锥形瓶口的橡胶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其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将胶塞上的玻璃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迅速用橡胶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将红磷引燃。红磷从燃烧到熄灭,最后装置冷却至室温的过程中,下列曲线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B.
C. D.
10.(2024八下·杭州竞赛)高温煅烧40g碳酸钙,会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停止煅烧,测得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则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 )
A.6克 B.8克 C.10克 D.12克
二、填空题
11.(2024八下·上城期末)中国科学家发现首例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证明二氧化硫分子在133纳米波段通过漫游反应产生硫原子和氧气分子,为地球早期大气中氧气的来源研究提供新思路。
(1)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该化学反应过程中的最小微粒是 。
(3)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12.(2024八下·义乌期末)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乙、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20 2 1 37
反应后质量(g) 待测a 32 待测b 12
(1)a的取值范围是 ;
(2)当时,该反应类型属于 反应,反应中X、Q的相对分子质量比 。
A. B. C. D.以上皆有可能
13.(2024八下·吴兴期末)2024年4月25日,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其助推器使用如图①偏二甲肼()作燃料,②四氧化二氮作为助燃剂,两者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
(1)从宏观角度看:偏二甲肼中有 种元素。
(2)从微观角度看:从偏二甲肼燃料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④的模型为 。
(3)从符号表征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4.(2024八下·苍南期末)“火立熄”灭火球是一种新型灭火装置,火灾发生时将球滚入火中或将灭火球固定在容易发生火灾的场所,灭火球遇明火后燃烧表层缠绕的灭火引线,随后驱动内核爆发装置自动喷洒干粉,达到自动灭火的效果.其干粉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铵,磷酸二氢铵在受热时,能够生成多种化合物,同时吸收大量的热.
(1)磷酸二氢铵受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2)该灭火球的灭火原因是 .
15.(2024八下·临平月考)实验课上,老师将NH4Cl晶体加入到装有Ba(OH)2晶体的烧杯中,搅拌混合均匀后,烧杯下少量水结成冰使玻璃片粘在了烧杯底部(如图)。
(1)从该反应的实验现象可以判断其属于 (填“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
(2)反应时还能闻到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老师告诉同学们此气体是SO2、H2S、HCl、氨气(NH3)四种气体中一种或几种。经同学们分析讨论后一致认为不可能是SO2和H2S,理由是 。
16.(2022八下·武义期末)棉花在化学实验中经常被使用,如图所示的两组实验都用到棉花,其中图甲为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图乙为铁粉和水蒸气反应实验。
(1)图甲实验与图乙实验中,棉花的作用是不同的。请判断图甲实验中棉花的作用是 ;
(2)图甲实验和图乙实验中,气体产物也是不同的。实验进行之后,图乙实验试管中原有的铁粉变成了另一种黑色物质(经鉴定和铁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一样),水槽处一个个气泡均附着在液面之上(水槽中加入肥皂水),肥皂泡内气体为自然界中最轻气体,试写出图乙实验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17.(2024·浙江期末)将宏观、微观及化学符号联系在一起是学习化学的特点。
(1)A、B、C、D表示4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如图甲所示。
①从微观角度看,A中的“”表示 (填化学式)。
②从宏观角度看,图甲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填字母,可多选)。
(2)在一定条件下,A和B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E和F,其微观示意图如图乙所示。若F为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则图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8.实验室用35.0g过氧化氢溶液和2.0g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实验的相关数据如图。请回答:
(1)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2)计算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三、实验探究题
19.(2024八下·浦江期末)高锰酸钾是初中常用的一种试剂,它可以和很多物质反应,发生颜色变化.实验小组把加入过硫酸的高锰酸钾溶液和草酸溶液混合,发现刚开始反应时溶液褪色不明显,但不久之后褪色速度突然加快.为了探究反应过程中褪色速度加快的原因,同学们查到了如下资料:
资料1:
资料2:通常情况下,反应物浓度变大,反应加快;温度升高,反应加快.
(1)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写出资料1中的“?”处生成物的化学式 .
(2)根据这些资料,小棉提出了两个假设.
假设一:褪色速度突然加快是由反应物浓度变大引起的;
假设二:褪色速度突然加快是由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引起的.
同学们经过分析,否定了假设一,理由是 .
(3)小菲针对假设二进行实验探究后,经过思考,又增做如下实验:
把加入过硫酸的高锰酸钾溶液等分为两份,分装两支相同试管中,同时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等浓度的草酸溶液,并置于同一烧杯中水浴.迅速向A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发现A试管中溶液褪色明显快于B试管.上述实验中,把两支试管置于同一烧杯中水浴的目的是 .小菲做这一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
20.(2024八下·义乌期中)某同学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步骤Ⅰ:取一根用砂纸打磨干净的镁条和一个石棉网,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质量为M1。
步骤Ⅱ:在石棉网上方将镁条点燃,镁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产生白烟(MgO),石棉网上有白色固体(MgO)。
步骤Ⅲ:镁条完全燃烧后将白色固体与石棉网同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质量为M2,M1=M2。
(1)步骤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M1=M2的原因 。
(3)镁条燃烧过程中产生白烟的质量与石棉网上白色固体的质量比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解答】A. 该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故错误;
B. 质量守恒是质量的守恒不是体积守恒,故错误;
C. 必须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不参与反应的不能相加,故错误;
D.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故正确;
故答案为:D。
2.【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答】】A、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20+2+1+37=a+32+b+12,a+b=16,又a、b都是物质的质量, 0≤b≤16 ,选项正确。
B、当a=15时,b=1,z质量不变,物质Z在反应中不一定起催化作用,可能是杂质,选项错误。
C、当b=2,a=14时,X、Q两种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后减少,属于反应物,Y、Z两种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后增加,属于生成物,不符合化合反应的特点,不属于化合反应,选项错误。
D、反应中各物质化学计量数不明确,无法比较两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3.【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的要求:①能够发生化学反应;②如果有气体生成,那么必须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
【解答】A.白磷在封闭的锥形瓶中燃烧,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A符合题意;
B. 酒精与蒸馏水混合后不会发生化学变化,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B不合题意;
C.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氧气,但是容器没有密闭,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C不合题意;
D.石灰石和稀盐酸混合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虽然容器密闭,但是气球的体积变大,受到的浮力变大,那么测出的总质量会偏小,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4.【答案】A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AD.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
B.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本质解答;
C.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方程式。
【解答】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微观上,该反应是硫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生成二氧化硫分子,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反应过程中释放热量,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5.【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
【解答】所给方程式反应前原子种类和个数为:氧16、氢4,反应后为:铁2、硫4、氧16、氢4,由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2X中含有2个铁原子和4个硫原子,则X化学式为 FeS2 。
故选A。
6.【答案】B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由图中数据可知,反应后甲的质量减少了40g-26g=14g,则甲是反应物;反应后乙的质量减少了30g-14g=16g,则乙也是反应物;反应前后丙的质量不变,则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后丁的质量增加了50g-20g=30g,则丁是生成物,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A.由分析可知,甲是化合反应的反应物,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故A错误;
B.反应前后丙的质量不变,则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故B正确;
C.由分析可知,该反应是甲和乙反应生成丁,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C错误;
D.由分析可知,反应前后乙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16g:30g=8:15,故D错误。
故选B。
7.【答案】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不断减少,生成物的质量不断增加;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可能是杂质也可能是催化剂;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物质质量变化量之比分析。
【解答】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0+0.3+4.8+2.8=3.2+待测值+8+6.4,
则待测值=10+0.3+4.8+2.8-6.4-8-3.2=0.3,故错误;
B. 反应后甲质量减小,是反应物,丙、丁质量增大,是生成物,即甲→丙+丁,故错误;
C. 甲分解生成丙、丁,甲是化合物,该选项正确。
D. 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10-3.2):(6.4-2.8)=17:9,故错误;
故答案为:C。
8.【答案】A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得知:其中的8个Y微粒中有2个未参加反应,3个Y微粒完全全部参加反应,反应为3个X的微粒与6个Y的微粒反应生成3个XY2型分子;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X+2Y=XY2。
【解答】 根据反应容器中物质X和物质Y的反应微粒之间的关系图,图中的3个X物质的微粒全部参加反应,而8个物质Y的微粒有2个剩余未参加反应;反应生成的三个分子都是由1个X与2个Y构成的XY2型分子;因此该反应可表示为3X+6Y=3XY2;反应中各物质的计量数同时减小3倍,反应为X+2Y=XY2;
故选:A。
9.【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分析。
【解答】A.红磷燃烧放热且消耗氧气,温度升高会使气体体积增大,所以装置内气体体积先增大后减小,最终略小于初始体积,故A正确;
B.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二者均为固体,增加了参加反应氧气的质量,装置内固体的质量应增大,故B错误;
C.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红磷燃烧只消耗装置内的氧气,所以气体分子数不会降为0,故C错误;
D.红磷燃烧放热且消耗氧气,温度升高会使气体压强增大,所以装置内气体压强先增大后减小,最终略小于初始压强,故D错误。
故选A。
10.【答案】B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解答】设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y,生成氧化钙的质量为z,
100 56 44
y z x
则
解得:,,
则
解得:x=8g。
故答案为:B。
11.【答案】(1)
(2)硫原子和氧原子
(3)50%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2)根据反应中最小的微粒是原子进行分析;
(3)根据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进行解答。
【解答】(1)二氧化硫在133纳米波段通过漫游反应产生硫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由上面的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化学反应过程中的最小微粒是硫原子和氧原子;
(3)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
故答案为:
(1);(2)硫原子和氧原子;(3)50%。
12.【答案】(1)0≤a≤16
(2)化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据此推算a的取值范围;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反应的类型。物质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解答】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到:20+2+1+37=a+32+b+12,那么a+b=16。当b=0时,a=16,当b=16时,a=0,故a的取值范围为0≤a≤16;
(2)当b=1时,b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为催化剂,根据质量守恒定律,a=15,X、Q的质量减少,为反应物,Z的质量增大,为生成物,故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属于化合反应。参加反应的X、Q的质量比(20-15):(37-12)=1:5,但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无法确定,故A、B、C皆有可能;
故选D。
13.【答案】(1)3
(2)
(3)C2H8N2+2N2O44H2O+2CO2↑+3N2↑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 是在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它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
【解答】(1)从宏观角度看:偏二甲肼中有3种元素。分别为碳元素,氢元素和氮元素。
(2)从微观角度看:从偏二甲肼燃料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④的模型为氮气模型,含有两个氮原子;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保持不变,从符号表征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2H8N2+2N2O44H2O+2CO2↑+3N2↑
14.【答案】(1)H2O;分解反应
(2)反应吸热,降低温度,喷洒干粉隔离氧气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燃烧与灭火;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
(2)根据隔离氧气和降温的灭火原理分析。
【解答】(1)由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该反应方程式为。该反应为一种物质生成三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2) 该灭火球的灭火原因是反应吸热,降低温度,喷洒干粉隔离氧气。
故答案为:(1)H2O;分解反应;(2)反应吸热,降低温度,喷洒干粉隔离氧气。
15.【答案】(1)吸热反应
(2)反应物中不存在含硫元素,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凝固吸热分析解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种数保持不变。
【解答】(1)烧杯下面的水凝固成冰,即水向外放热,而该反应属于吸热反应;
(2)根据题意可知氯化铵和氢氧化钡中没有硫元素,因此: 经同学们分析讨论后一致认为不可能是SO2和H2S,理由是: 反应物中不存在含硫元素,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
16.【答案】(1)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2)3Fe+4H2OFe3O4+4H2↑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在高锰酸钾分解时,生成的氧气可能会将粉末带入导管,从而使导管发生堵塞。在导管口塞入棉花,可以阻挡粉末进入导管,避免发生爆炸事故。
(2)根据题目描述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1)甲实验中棉花的作用是: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2)铁粉生成的黑色物质为四氧化三铁,自然界最轻的气体为氢气,则铁和水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3Fe+4H2OFe3O4+4H2↑ 。
17.【答案】(1)①O2;CD
(2)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六个不变:宏观:1.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2.元素的种类不变 3.各元素的总质量不变;微观:4.原子的种类不变;5.原子的数目不变;6.原子的质量不变。两个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种类改变。微观:物质的粒子构成方式一定改变。两个可能改变:宏观: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改变微观:分子总数可能会改变。
【解答】(1)从微观角度看,A中的“”表示O2; ②混合物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在一起,从宏观角度看,图甲中表示混合物的是CD;AB都是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A是纯净物中的单质,B是纯净物中的化合物;
(2) 若F为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所以反应方程式是
故答案为:(1)①O2、②CD(2)
18.【答案】(1)0.8
(2)解:
设参加反应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答: 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 是1.7g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解答】(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过氧化氢分解出氧气会逸出,则反应前后减少的质量即生成氧气的质量,如图,氧气的质量是,故填:0.8
19.【答案】(1)
(2)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会越来越小
(3)控制两个组的温度相同;反应过程中生成的加快了反应速度(褪色速度).(或者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都不变。
(2)同学们经过分析,否定了假设一,理由是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会越来越小。
(3)对比试验要确定好常量和变量。催化剂能够改变反应速率,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解答】 (1)根据反应的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钾原子都是2个,锰原子都是2个,碳原子都是10个,硫原子都是3个,反应前氢原子是16个,反应后应该是16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反应前氧原子是40个,反应后应该是40个,其中8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资料1中的“?”处生成物的化学式是H2O。
(2)同学们经过分析,否定了假设一,理由是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会越来越小。
(3)把加入过硫酸的高锰酸钾溶液等分为两份,分装A、B两支相同试管中,同时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等浓度的草酸溶液,并置于同一烧杯中水浴。迅速向A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MnSO4,发现A试管中溶液褪色明显快于B试管。上述实验中,把两支试管置于同一烧杯中水浴的目的是控制两个组的温度相同。小菲做这一实验基于的假设是反应过程中生成的 MnSO4 加快了反应速度或MnSO4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20.【答案】(1)
(2)扩散到空气中的氧化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
(3)2:3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答】(1)步骤Ⅱ中,发生的反应是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理论上M1应小于M2,是因为生成氧化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之和;若实际称得的M1=M2,可能的原因是:扩散到空气中的氧化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
(3)镁条燃烧过程中产生白烟的质量与石棉网上白色固体的质量比即为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与剩余的氧化镁的质量比,即32:[(2×40)-32]=2:3。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节化学方程式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10g冰受热熔化成10g水,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C.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水的体积
D.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解答】A. 该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故错误;
B. 质量守恒是质量的守恒不是体积守恒,故错误;
C. 必须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不参与反应的不能相加,故错误;
D.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故正确;
故答案为:D。
2.(2024八下·金东期末)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则下列关于该反应的分析正确的是( )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20 2 1 37
反应后质量(g) 待测a 32 待测b 12
A.b的取值范围:0≤b≤16
B.当a=15时,物质Z在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C.该反应类型一定属于化合反应
D.当b=1时,反应中X、Q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1:5
【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答】】A、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20+2+1+37=a+32+b+12,a+b=16,又a、b都是物质的质量, 0≤b≤16 ,选项正确。
B、当a=15时,b=1,z质量不变,物质Z在反应中不一定起催化作用,可能是杂质,选项错误。
C、当b=2,a=14时,X、Q两种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后减少,属于反应物,Y、Z两种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后增加,属于生成物,不符合化合反应的特点,不属于化合反应,选项错误。
D、反应中各物质化学计量数不明确,无法比较两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3.(2024八下·柯桥期末)某科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四个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通过称量反应前后装置质量,能达到目的的是( )
A.白磷燃烧
B.酒精与蒸馏水混合
C.过氧化氯与二氧化锰混合
D.石灰石与稀盐酸混合
【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的要求:①能够发生化学反应;②如果有气体生成,那么必须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
【解答】A.白磷在封闭的锥形瓶中燃烧,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A符合题意;
B. 酒精与蒸馏水混合后不会发生化学变化,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B不合题意;
C.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氧气,但是容器没有密闭,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C不合题意;
D.石灰石和稀盐酸混合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虽然容器密闭,但是气球的体积变大,受到的浮力变大,那么测出的总质量会偏小,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4.(2024八下·嘉兴期末)硫在氧气中燃烧(如图),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宏观: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B.微观:硫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生成二氧化硫分子
C.模型:S+O2SO2
D.能量:反应过程中释放热量
【答案】A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AD.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
B.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本质解答;
C.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方程式。
【解答】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微观上,该反应是硫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生成二氧化硫分子,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反应过程中释放热量,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5.(2024八下·越城期末)西班牙有一条酸河。酸河形成的原因是河床所含物质X在水和氧气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所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X的化学式为( )
A.FeS2 B.Fe2S3 C.FeS D.FeO
【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
【解答】所给方程式反应前原子种类和个数为:氧16、氢4,反应后为:铁2、硫4、氧16、氢4,由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2X中含有2个铁原子和4个硫原子,则X化学式为 FeS2 。
故选A。
6.(2024八下·东阳期末)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分析合理的是( )
A.甲一定是单质
B.丙可能是催化剂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反应前后乙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7∶25
【答案】B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由图中数据可知,反应后甲的质量减少了40g-26g=14g,则甲是反应物;反应后乙的质量减少了30g-14g=16g,则乙也是反应物;反应前后丙的质量不变,则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后丁的质量增加了50g-20g=30g,则丁是生成物,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A.由分析可知,甲是化合反应的反应物,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故A错误;
B.反应前后丙的质量不变,则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故B正确;
C.由分析可知,该反应是甲和乙反应生成丁,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C错误;
D.由分析可知,反应前后乙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16g:30g=8:15,故D错误。
故选B。
7.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10 0.3 4.8 2.8
反应后质量(g) 3.2 待测 8 6.4
A.待测值为0.6
B.此反应可表示为:丙+丁→甲
C.甲一定是化合物
D.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1:2
【答案】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不断减少,生成物的质量不断增加;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可能是杂质也可能是催化剂;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物质质量变化量之比分析。
【解答】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0+0.3+4.8+2.8=3.2+待测值+8+6.4,
则待测值=10+0.3+4.8+2.8-6.4-8-3.2=0.3,故错误;
B. 反应后甲质量减小,是反应物,丙、丁质量增大,是生成物,即甲→丙+丁,故错误;
C. 甲分解生成丙、丁,甲是化合物,该选项正确。
D. 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10-3.2):(6.4-2.8)=17:9,故错误;
故答案为:C。
8.(2024八下·长兴月考)物质X和物质 Y(构成它们的微粒分别用“□”和“○”表示) 的反应如图所示,对该反应的描述,下列反应方程正确的是( )
A.3X+6Y=3XY2 B.3X+6Y=X3Y6
C. D.
【答案】A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得知:其中的8个Y微粒中有2个未参加反应,3个Y微粒完全全部参加反应,反应为3个X的微粒与6个Y的微粒反应生成3个XY2型分子;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X+2Y=XY2。
【解答】 根据反应容器中物质X和物质Y的反应微粒之间的关系图,图中的3个X物质的微粒全部参加反应,而8个物质Y的微粒有2个剩余未参加反应;反应生成的三个分子都是由1个X与2个Y构成的XY2型分子;因此该反应可表示为3X+6Y=3XY2;反应中各物质的计量数同时减小3倍,反应为X+2Y=XY2;
故选:A。
9.(2024八下·临平月考)用红磷燃烧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部分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锥形瓶底部有一层细沙和足量红磷,锥形瓶口的橡胶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其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将胶塞上的玻璃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迅速用橡胶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将红磷引燃。红磷从燃烧到熄灭,最后装置冷却至室温的过程中,下列曲线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分析。
【解答】A.红磷燃烧放热且消耗氧气,温度升高会使气体体积增大,所以装置内气体体积先增大后减小,最终略小于初始体积,故A正确;
B.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二者均为固体,增加了参加反应氧气的质量,装置内固体的质量应增大,故B错误;
C.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红磷燃烧只消耗装置内的氧气,所以气体分子数不会降为0,故C错误;
D.红磷燃烧放热且消耗氧气,温度升高会使气体压强增大,所以装置内气体压强先增大后减小,最终略小于初始压强,故D错误。
故选A。
10.(2024八下·杭州竞赛)高温煅烧40g碳酸钙,会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停止煅烧,测得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则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 )
A.6克 B.8克 C.10克 D.12克
【答案】B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解答】设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y,生成氧化钙的质量为z,
100 56 44
y z x
则
解得:,,
则
解得:x=8g。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
11.(2024八下·上城期末)中国科学家发现首例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证明二氧化硫分子在133纳米波段通过漫游反应产生硫原子和氧气分子,为地球早期大气中氧气的来源研究提供新思路。
(1)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该化学反应过程中的最小微粒是 。
(3)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答案】(1)
(2)硫原子和氧原子
(3)50%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2)根据反应中最小的微粒是原子进行分析;
(3)根据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进行解答。
【解答】(1)二氧化硫在133纳米波段通过漫游反应产生硫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由上面的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化学反应过程中的最小微粒是硫原子和氧原子;
(3)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
故答案为:
(1);(2)硫原子和氧原子;(3)50%。
12.(2024八下·义乌期末)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乙、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20 2 1 37
反应后质量(g) 待测a 32 待测b 12
(1)a的取值范围是 ;
(2)当时,该反应类型属于 反应,反应中X、Q的相对分子质量比 。
A. B. C. D.以上皆有可能
【答案】(1)0≤a≤16
(2)化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据此推算a的取值范围;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反应的类型。物质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解答】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到:20+2+1+37=a+32+b+12,那么a+b=16。当b=0时,a=16,当b=16时,a=0,故a的取值范围为0≤a≤16;
(2)当b=1时,b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为催化剂,根据质量守恒定律,a=15,X、Q的质量减少,为反应物,Z的质量增大,为生成物,故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属于化合反应。参加反应的X、Q的质量比(20-15):(37-12)=1:5,但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无法确定,故A、B、C皆有可能;
故选D。
13.(2024八下·吴兴期末)2024年4月25日,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其助推器使用如图①偏二甲肼()作燃料,②四氧化二氮作为助燃剂,两者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
(1)从宏观角度看:偏二甲肼中有 种元素。
(2)从微观角度看:从偏二甲肼燃料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④的模型为 。
(3)从符号表征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1)3
(2)
(3)C2H8N2+2N2O44H2O+2CO2↑+3N2↑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 是在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它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
【解答】(1)从宏观角度看:偏二甲肼中有3种元素。分别为碳元素,氢元素和氮元素。
(2)从微观角度看:从偏二甲肼燃料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④的模型为氮气模型,含有两个氮原子;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保持不变,从符号表征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2H8N2+2N2O44H2O+2CO2↑+3N2↑
14.(2024八下·苍南期末)“火立熄”灭火球是一种新型灭火装置,火灾发生时将球滚入火中或将灭火球固定在容易发生火灾的场所,灭火球遇明火后燃烧表层缠绕的灭火引线,随后驱动内核爆发装置自动喷洒干粉,达到自动灭火的效果.其干粉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铵,磷酸二氢铵在受热时,能够生成多种化合物,同时吸收大量的热.
(1)磷酸二氢铵受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2)该灭火球的灭火原因是 .
【答案】(1)H2O;分解反应
(2)反应吸热,降低温度,喷洒干粉隔离氧气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燃烧与灭火;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
(2)根据隔离氧气和降温的灭火原理分析。
【解答】(1)由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该反应方程式为。该反应为一种物质生成三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2) 该灭火球的灭火原因是反应吸热,降低温度,喷洒干粉隔离氧气。
故答案为:(1)H2O;分解反应;(2)反应吸热,降低温度,喷洒干粉隔离氧气。
15.(2024八下·临平月考)实验课上,老师将NH4Cl晶体加入到装有Ba(OH)2晶体的烧杯中,搅拌混合均匀后,烧杯下少量水结成冰使玻璃片粘在了烧杯底部(如图)。
(1)从该反应的实验现象可以判断其属于 (填“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
(2)反应时还能闻到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老师告诉同学们此气体是SO2、H2S、HCl、氨气(NH3)四种气体中一种或几种。经同学们分析讨论后一致认为不可能是SO2和H2S,理由是 。
【答案】(1)吸热反应
(2)反应物中不存在含硫元素,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凝固吸热分析解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种数保持不变。
【解答】(1)烧杯下面的水凝固成冰,即水向外放热,而该反应属于吸热反应;
(2)根据题意可知氯化铵和氢氧化钡中没有硫元素,因此: 经同学们分析讨论后一致认为不可能是SO2和H2S,理由是: 反应物中不存在含硫元素,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
16.(2022八下·武义期末)棉花在化学实验中经常被使用,如图所示的两组实验都用到棉花,其中图甲为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图乙为铁粉和水蒸气反应实验。
(1)图甲实验与图乙实验中,棉花的作用是不同的。请判断图甲实验中棉花的作用是 ;
(2)图甲实验和图乙实验中,气体产物也是不同的。实验进行之后,图乙实验试管中原有的铁粉变成了另一种黑色物质(经鉴定和铁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一样),水槽处一个个气泡均附着在液面之上(水槽中加入肥皂水),肥皂泡内气体为自然界中最轻气体,试写出图乙实验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答案】(1)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2)3Fe+4H2OFe3O4+4H2↑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在高锰酸钾分解时,生成的氧气可能会将粉末带入导管,从而使导管发生堵塞。在导管口塞入棉花,可以阻挡粉末进入导管,避免发生爆炸事故。
(2)根据题目描述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1)甲实验中棉花的作用是: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2)铁粉生成的黑色物质为四氧化三铁,自然界最轻的气体为氢气,则铁和水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3Fe+4H2OFe3O4+4H2↑ 。
17.(2024·浙江期末)将宏观、微观及化学符号联系在一起是学习化学的特点。
(1)A、B、C、D表示4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如图甲所示。
①从微观角度看,A中的“”表示 (填化学式)。
②从宏观角度看,图甲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填字母,可多选)。
(2)在一定条件下,A和B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E和F,其微观示意图如图乙所示。若F为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则图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①O2;CD
(2)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六个不变:宏观:1.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2.元素的种类不变 3.各元素的总质量不变;微观:4.原子的种类不变;5.原子的数目不变;6.原子的质量不变。两个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种类改变。微观:物质的粒子构成方式一定改变。两个可能改变:宏观: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改变微观:分子总数可能会改变。
【解答】(1)从微观角度看,A中的“”表示O2; ②混合物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在一起,从宏观角度看,图甲中表示混合物的是CD;AB都是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A是纯净物中的单质,B是纯净物中的化合物;
(2) 若F为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所以反应方程式是
故答案为:(1)①O2、②CD(2)
18.实验室用35.0g过氧化氢溶液和2.0g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实验的相关数据如图。请回答:
(1)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2)计算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0.8
(2)解:
设参加反应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答: 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 是1.7g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解答】(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过氧化氢分解出氧气会逸出,则反应前后减少的质量即生成氧气的质量,如图,氧气的质量是,故填:0.8
三、实验探究题
19.(2024八下·浦江期末)高锰酸钾是初中常用的一种试剂,它可以和很多物质反应,发生颜色变化.实验小组把加入过硫酸的高锰酸钾溶液和草酸溶液混合,发现刚开始反应时溶液褪色不明显,但不久之后褪色速度突然加快.为了探究反应过程中褪色速度加快的原因,同学们查到了如下资料:
资料1:
资料2:通常情况下,反应物浓度变大,反应加快;温度升高,反应加快.
(1)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写出资料1中的“?”处生成物的化学式 .
(2)根据这些资料,小棉提出了两个假设.
假设一:褪色速度突然加快是由反应物浓度变大引起的;
假设二:褪色速度突然加快是由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引起的.
同学们经过分析,否定了假设一,理由是 .
(3)小菲针对假设二进行实验探究后,经过思考,又增做如下实验:
把加入过硫酸的高锰酸钾溶液等分为两份,分装两支相同试管中,同时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等浓度的草酸溶液,并置于同一烧杯中水浴.迅速向A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发现A试管中溶液褪色明显快于B试管.上述实验中,把两支试管置于同一烧杯中水浴的目的是 .小菲做这一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
【答案】(1)
(2)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会越来越小
(3)控制两个组的温度相同;反应过程中生成的加快了反应速度(褪色速度).(或者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都不变。
(2)同学们经过分析,否定了假设一,理由是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会越来越小。
(3)对比试验要确定好常量和变量。催化剂能够改变反应速率,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解答】 (1)根据反应的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钾原子都是2个,锰原子都是2个,碳原子都是10个,硫原子都是3个,反应前氢原子是16个,反应后应该是16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反应前氧原子是40个,反应后应该是40个,其中8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资料1中的“?”处生成物的化学式是H2O。
(2)同学们经过分析,否定了假设一,理由是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会越来越小。
(3)把加入过硫酸的高锰酸钾溶液等分为两份,分装A、B两支相同试管中,同时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等浓度的草酸溶液,并置于同一烧杯中水浴。迅速向A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MnSO4,发现A试管中溶液褪色明显快于B试管。上述实验中,把两支试管置于同一烧杯中水浴的目的是控制两个组的温度相同。小菲做这一实验基于的假设是反应过程中生成的 MnSO4 加快了反应速度或MnSO4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20.(2024八下·义乌期中)某同学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步骤Ⅰ:取一根用砂纸打磨干净的镁条和一个石棉网,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质量为M1。
步骤Ⅱ:在石棉网上方将镁条点燃,镁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产生白烟(MgO),石棉网上有白色固体(MgO)。
步骤Ⅲ:镁条完全燃烧后将白色固体与石棉网同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质量为M2,M1=M2。
(1)步骤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M1=M2的原因 。
(3)镁条燃烧过程中产生白烟的质量与石棉网上白色固体的质量比为 。
【答案】(1)
(2)扩散到空气中的氧化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
(3)2:3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答】(1)步骤Ⅱ中,发生的反应是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理论上M1应小于M2,是因为生成氧化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之和;若实际称得的M1=M2,可能的原因是:扩散到空气中的氧化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
(3)镁条燃烧过程中产生白烟的质量与石棉网上白色固体的质量比即为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与剩余的氧化镁的质量比,即32:[(2×40)-32]=2:3。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