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节二氧化碳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节二氧化碳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1-07 11:20:20

文档简介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节二氧化碳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24八下·金东期末)对下列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分析合理的是(  )
选项 异常现象 分析
A 制取CO2气体时,始终收集不到CO2 收集CO2的集气瓶没盖玻璃片
B 利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不纯 收集氧气前集气瓶内水没有装满
C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瓶底炸裂 用于引燃的火柴太长了
D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过少 燃烧匙内放置的红磷过量了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熟悉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实验原理、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解答】A、制取CO2气体时,收集CO2的集气瓶没盖玻璃片,不会导致始终收集不到CO2,故选项说法错误。
B、利用排水法收集氧气,但是O2不纯,可能是因为通入氧气前集气瓶内水没有装满,故选项说法正确。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瓶底炸裂,可能是因为集气瓶的底部没有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引燃的火柴太长,不会导致集气瓶瓶底炸裂,故选项说法错误。
D、红磷过量,是正确的存在,不会导致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过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2.(2024八下·上城期末)下列关于实验室制取CO2的操作,正确的是(  )
A.检查气密性 B.制取气体 C.收集气体 D.验满
【答案】A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根据制取二氧化碳时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及制取的装置和收集装置等进行解答。
【解答】A.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长颈漏斗浸没在水面以下,拉注射器活塞时,如果长颈漏斗口有气泡冒出,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故A正确;
B.在制取二氧化碳时,用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不能用稀硫酸,因为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微溶于水,阻止反应继续进行,故B错误;
C.在利用该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时,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应该长进短出,气体从右边的管口通入,故C错误;
D.在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3.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仍为无色,说明二氧化碳与水未发生反应
B.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
C.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达6%以上会致人死亡,说明二氧化碳有毒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一瓶气体中,木条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答案】B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一种碳氧化合物,化学式为CO2,化学式量为44.0095,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或无色无臭而其水溶液略有酸味的气体,也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还是空气的组分之一(占大气总体积的0.03%-0.04%)。在物理性质方面,二氧化碳的熔点为-56.6℃(527kPa),沸点为-78.5℃,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标准条件下),可溶于水。在化学性质方面,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热稳定性很高(2000℃时仅有1.8%分解),不能燃烧,通常也不支持燃烧,属于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因与水反应生成的是碳酸,所以是碳酸的酸酐。
【解答】A. 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仍为无色,不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未发生反应,因为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溶解在水中也是无色的,A错误;
B.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大)也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B正确;
C.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达6%以上会致人死亡,说明二氧化碳不能够供给呼吸,但是二氧化碳是无毒的,C错误;
D.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一瓶气体中,木条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是错误的,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有很多,D错误;
故答案为:B
4.(2024八下·拱墅期末)如图所示为小乐“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实验的主要步骤,其中操作有误的是(  )
A.检查气密性 B.加入稀盐酸
C.收集气体 D.验满
【答案】D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A.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分析;
B.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分析;
D.根据二氧化碳气体的验满方法分析。
【解答】 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故B正确不合题意;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5.(2024八下·余杭期末)为了验证呼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小杭设计了下列四个方案,其中合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 根据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结合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来分析
【解答】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因此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选择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气体应从长管通入,因此选择装置C。
故选C。
6.(2024八下·长兴期末)下列关于 CO2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制 CO2的药品 B.发生装置 C.收集装置 D.比较CO2 与空气的密度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A、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药品选择分析;
B、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分析;
D、根据烧杯中蜡烛的现象分析。
【解答】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因硫酸反应生成微溶物会阻碍反应持续进行,所以不选用稀硫酸,符合题意;
B、反应物为固体,反应条件为常温,选择固液常温型制气装置,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选择向上排空气污瞧,不符合题意;
D、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可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2024八下·长兴月考)某化学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实验步骤如下:
关闭K1和K2,加热c,通入足量二氧化碳,观察现象;
一段时间后,打开K2,继续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观察现象;
打开K1,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观察现象;
停止通入二氧化碳,停止加热。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有(  )
①步骤I中b、d处纸花均不变色:
②步骤II中b、d处纸花均变色;
③步骤Ⅲ中烧杯内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
④只通过步骤II中的现象可以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
⑤只通过步骤III中的现象可以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⑥只通过步骤Ⅲ中的现象可以说明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A.1 B.2 C.3 D.4
【答案】B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且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可燃,不助燃来分析。
【解答】①步骤Ⅰ中b只是接触二氧化碳,则纸花不变红;d处只是与水接触,纸花不变色,故①正确。
②步骤Ⅱ中 b 先只是接触二氧化碳,则小花不变红;打开 K2,b 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产生碳酸,纸花变色;d 处只接触水,纸花不变色;故②错误。
③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步骤Ⅲ中烧杯内低的蜡烛先熄灭,因为先接触二氧化碳,高的蜡烛后熄灭,后接触二氧化碳;故③错误。
④步骤Ⅱ中打开 K2,b 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产生碳酸,纸花变色;d处只接触水,纸花不变色;但是没有证明只有二氧化碳接触小花;所以要结合步骤I,才能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故④错误。
⑤只通过步骤Ⅲ中的现象不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因为下层蜡烛先接触二氧化碳的,所以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接触二氧化碳,所以后熄灭,故⑤错误。
⑥只通过步骤Ⅲ中的现象可以说明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⑥正确。
故①⑥正确,故选:B。
8.下列关于二氧化碳气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是一种由2个氧原子和1个碳原子构成的气体
B.常温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C.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
D.二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
【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的微观构成分析。
B、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分析。
D、根据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分析。
【解答】A. 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和1个碳原子构成的气体,故错误。
B. 常温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故错误。
C. 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故正确。
D. 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不是一种有毒气体,故错误。
故答案为:C。
9.下图中的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与另外三支熄灭的原因不同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条件以及实验现象分析;
【解答】A、烧杯中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消耗氧气后,无支持燃烧的气体则熄灭;
B、如图,吹气使蜡烛周围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蜡烛熄灭
C、如图,稀盐酸和石灰石中的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蜡烛熄灭;
D、如图,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是蜡烛熄灭;
由此可知B选项的蜡烛熄灭和其他的原因 不同,故选:B。
10.下列实验现象只能反映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A.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石灰水变浑浊
C.蜡烛熄灭
D.杠杆左高右低
【答案】D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实验现象分析;
【解答】A、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变红,因此该实验能验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和石灰水反应生成沉淀,因此该实验能验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可以是蜡烛熄灭,因此该实验能验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D、如图所示,倾倒入二氧化碳后,右侧下沉说明二氧化碳比同体积的空气质量大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只说明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
11.(2024八下·嵊州期末)碳的化学性质及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是初中科学的主要内容。
(1)对图1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____。
A.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产生大量白烟
C.发出蓝紫色火焰 D.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2)小明用图2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请指出该装置的错误:   。
(3)如图3,向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
【答案】(1)D
(2)长颈漏斗的下端没有伸入液面下;应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3)软塑料瓶变瘪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2)用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的要求进行分析;
(3)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塑料瓶内气体压强减小。
【解答】(1)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故选:D;
(2)小明用图2装置制取二氧化碳,长颈漏斗的下端没有伸入液面下,导致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应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但是图示采用了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3)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如图3,向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一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软塑料瓶变瘪。
12.(2024八下·余杭期末)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如图为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选填“甲”、“乙”或“丙”)。
(2)若用丙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判断二氧化碳是否集满的方法是:   。
【答案】(1)CaCO3+2HCl=CaCl2+H2O+CO2↑;甲
(2)将燃烧着的木条放在b导管口,如果熄灭则收集满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 (1)根据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型反应来分析解答;
(2)根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气体应从导管a口通入,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来分析解答。
【解答】 (1)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型反应,则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甲;
(2)若用丙装置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气体应从导管a口通入,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则判断二氧化碳是否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导管b口,若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13.(2024八下·临平期末)甲为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成分对比图。含量变化真有这么大
(1)利用图乙所示   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标上A;取一个相同的集气瓶,内装空气,标上。将两根同样的小木条点燃后同时伸入瓶和B瓶,A瓶中的木条先熄灭。这个实验现象   (选填“能”或“不能”)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更多。
(2)用大针筒将人体呼出气体压入澄清石灰水中(如图丙),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同样的方法将空气压入另一瓶澄清石灰水中,能说明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大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证据是   。
【答案】(1)排水;不能
(2)压入空气的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1)根据排水法收集气体操作及木条情况可验证氧气分析;
(2)根据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少不能使澄清石灰水明显浑浊分析。
【解答】(1)图乙为排水法收集气体。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低于空气,用同样的小木条点燃后同时伸入A瓶和B瓶,A瓶中先熄灭,可证明A中氧气含量少,不能说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多。
(2) 用大针筒将人体呼出气体压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同样的方法将空气压入另一瓶澄清石灰水中,能说明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大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证据是压入空气的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
故答案为:(1)排水;不能;(2)压入空气的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
14.(2024八下·杭州期中)科学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甲实验中现象是发出   色火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乙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有   。
【答案】(1)明亮的蓝紫;
(2)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解答】(1) 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为:
(2)乙实验中可观察到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能像水-样倾倒,密度比空气气大的物理性质。
15.(2024·浙江期末)图甲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见装置,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若要控制产生氧气的速率,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
(2)用加热高锰酸钾和排水法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____(可多选)。
A.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加入药品
B.先将导管伸入装满水的集气瓶,后加热
C.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后集中给固体加热
D.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从水槽里移出
(3)若选用图乙装置收集CO2,则气体从   (填“a”或“b”)端通入。
【答案】(1)B
(2)B;D
(3)a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分析;
(2)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操作步骤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分析。
【解答】(1) 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为常温,应选择B作发生装置。
(2) 用加热高锰酸钾和排水法制取氧气的实验中, 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加入药品 ,A正确; 开始冒出气泡为装置内空气,不能收集,应先加热,后将导管伸入装满水的集气瓶,B不正确; 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后集中给固体加热 ,C正确; 实验结束后应先将导管从水槽里移出 ,再熄灭酒精灯,D不正确。
(3)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若选用图乙装置收集CO2,则气体从a端通入。
故答案为:(1)B;(2)BD;(3)a。
16.实验室按照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CO ,并测量CO 的体积。实验开始前,应先
检查装置A的   。装药品时先加入锥形瓶中的药品是   (填化学式)。用装置B来测量制取CO 的体积,测量值往往要   (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气密性;CaCO ;偏小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操作的注意事项,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解答】实验室按照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CO2,并测量CO2的体积。实验开始前,应先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否则会收集不到气体。
装药品时先加入锥形瓶中的药品是固体药品,为CaCO3。
用装置B来测量制取CO2的体积,测量值往往要偏小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与水反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17.(2023八下·杭州月考) 人类发现二氧化碳经历了多个世纪,下列是其历程中的部分资料。
资料一:早在公元三世纪,张华在《博物志》中就有“烧白石作白灰既讫……”的记载,即如图反应①,其中“白石”即石灰石, “白灰”即氧化钙。
资料二:1754年布莱克首次制得CO2,并完成了如图的物质转化研究。
资料三:1769年,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向水中注入二氧化碳,就可以制作出碳酸水。
1823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通过加压得到液态二氧化碳。
(1)反应①发生后,可得到的气体为   ;
(2)写出布莱克实验中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   ;
(3) “碳酸水”与“液态二氧化碳”在成分上的区别主要是   。
【答案】(1)CO2
(2)CO2+Ca(OH)2=CaCO3↓+H2O
(3)是否含有碳酸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 (1)根据碳酸钙高温煅烧的产物以及反应的特点来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3)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解答】 (1)根据图片可知,反应①为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故答案为:二氧化碳;
(2)根据图片可知, 反应③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3)“碳酸水”中含有二氧化碳、水和碳酸;“液态二氧化碳”中只含二氧化碳,因此“碳酸水”与“液态二氧化碳”在成分上的区别主要是是否含有碳酸。
18.(2023八下·滨江期末)小滨对教材中“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相关实验装置进行了如图的改进。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试管A内溶液的颜色呈   色,试管B中出现的现象是   ,烧杯C中   (选填“上面”或“下面”)的蜡烛先熄灭。
【答案】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下面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碳酸,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分析。
【解答】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碳酸, 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试管A内溶液的颜色呈红色,试管B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现象为澄清 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烧杯C中下面蜡烛先熄灭。
故答案为:红;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下面。
三、实验探究题
19.(2024八下·临平月考)我们都知道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收集方法不宜用排水法,那么如何改进才能使用排水法来收集二氧化碳呢?针对该问题进行以下探究活动。
【活动一】探究CO2在水和食盐水(模拟海水)中的溶解情况。相同条件下,该小组分别用排水法、排食盐水法收集CO2(如图1),待收集100mLCO2后,移出导管,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量筒内CO2体积。重复实验,所测数据平均值如下表:
时间/h 0 0.5 6 12 24 48
CO2体积/mL(排水法) 100 98.5 85.5 77 66 59
CO2体积/mL(排食盐水法) 100 99 93 90.5 89 88
(1)图1中仪器A的名称是   。
(2)由上表数据可知:相同条件下,等体积水和食盐水吸收CO2更多的是   (填“水”或“食盐水”)。
(3)【活动二】探究植物油隔离对CO2在水中溶解情况的影响。
用两个量筒分别收集100mLCO2倒置于水槽中,向其中一个量筒内注入少量植物油,使CO2与水被植物油隔开(CO2与植物油不反应),测得量筒内CO2体积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2。分析该图可得出的结论是   。
(4)为检验有植物油隔离时CO2是否会进入水中,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   。
【答案】(1)长颈漏斗
(2)水
(3)植物油可以减缓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
(4)取量筒内的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若变为红色,说明二氧化碳进入水中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所指仪器的名称;
(2)根据表格数据比较相同时间内二氧化碳体积的减小量大小即可;
(3)根据图2分析有无植物油时二氧化碳的体积减小速度的变化即可;
(4)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能够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 图1中仪器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时间为6min时,排水法减小体积14.5mL,而排食盐水法减小体积7mL,则: 相同条件下,等体积水和食盐水吸收CO2更多的是水。
(3)根据图2可知,有植物油的二氧化碳体积的减小速度变小,那么得到: 植物油可以减缓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 。
(4)为检验有植物油隔离时CO2是否会进入水中,实验方案可以为:取量筒内的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若变为红色,说明二氧化碳进入水中。
20.(2024八下·杭州竞赛)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二氧化碳的制取和相关性质进行了探究。
(1)CO2的制取:A或B装置均可作制取CO2的发生装置,选用A装置的优点是   。利用C装置可以进行许多实验。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填序号)。
A.收集 CO2气体: 将CO2气体从m端通入
B.检验 CO2是否收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 n端
C.检验所得到的气体是 CO2:在瓶中盛少量澄清石灰水,将气体从m端通入
D.测定 CO2气体的体积:在瓶中盛满水,m端连接量筒
(2)CO2的性质:如图2所示进行实验(紫色纸花是用紫色石蕊溶液浸泡后晾干制成的)。打开K后,再缓缓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的现象是   。
(3)CO2的吸收: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捕捉和封存”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常温下,采用加压水洗法可捕集CO2,原因是   。
【答案】(1)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ABC
(2)先观察到湿润的紫色纸花变红,然后观察到燃烧的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3)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A装置的优点进行分析;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二氧化碳的收集、验满和检验方法等进行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进行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进行分析。
【解答】(1)CO2的制取:A或B装置均可作制取CO2的发生装置,选用A装置的优点是: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利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A.收集CO2气体: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应该将CO2气体从m端通入,故A错误;
B.检验CO2是否收满:二氧化碳气体从m端通入,将燃着的木条放在n端进行验满,故B正确;
C.检验所得到的气体是CO2:因为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在瓶中盛少量澄清石灰水,将气体从m端通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气体为二氧化碳,故C正确;
D.测定CO2气体的体积:在瓶中盛满水,并在水上面放一层油,防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m端连接量筒,二氧化碳的体积等于量筒内水的体积,故D错误。
故选:BC。
(2)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石蕊溶液遇酸变红,所以先观察到湿润的紫色纸花变红,然后观察到燃烧的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3)常温下,采用加压水洗法可捕集CO2,原因是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故答案为:(1)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BC;(2)先观察到湿润的紫色纸花变红,然后观察到燃烧的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3)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节二氧化碳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24八下·金东期末)对下列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分析合理的是(  )
选项 异常现象 分析
A 制取CO2气体时,始终收集不到CO2 收集CO2的集气瓶没盖玻璃片
B 利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不纯 收集氧气前集气瓶内水没有装满
C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瓶底炸裂 用于引燃的火柴太长了
D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过少 燃烧匙内放置的红磷过量了
A.A B.B C.C D.D
2.(2024八下·上城期末)下列关于实验室制取CO2的操作,正确的是(  )
A.检查气密性 B.制取气体 C.收集气体 D.验满
3.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仍为无色,说明二氧化碳与水未发生反应
B.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
C.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达6%以上会致人死亡,说明二氧化碳有毒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一瓶气体中,木条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4.(2024八下·拱墅期末)如图所示为小乐“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实验的主要步骤,其中操作有误的是(  )
A.检查气密性 B.加入稀盐酸
C.收集气体 D.验满
5.(2024八下·余杭期末)为了验证呼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小杭设计了下列四个方案,其中合理的是(  )
A. B.
C. D.
6.(2024八下·长兴期末)下列关于 CO2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制 CO2的药品 B.发生装置 C.收集装置 D.比较CO2 与空气的密度
A.A B.B C.C D.D
7.(2024八下·长兴月考)某化学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实验步骤如下:
关闭K1和K2,加热c,通入足量二氧化碳,观察现象;
一段时间后,打开K2,继续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观察现象;
打开K1,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观察现象;
停止通入二氧化碳,停止加热。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有(  )
①步骤I中b、d处纸花均不变色:
②步骤II中b、d处纸花均变色;
③步骤Ⅲ中烧杯内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
④只通过步骤II中的现象可以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
⑤只通过步骤III中的现象可以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⑥只通过步骤Ⅲ中的现象可以说明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A.1 B.2 C.3 D.4
8.下列关于二氧化碳气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是一种由2个氧原子和1个碳原子构成的气体
B.常温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C.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
D.二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
9.下图中的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与另外三支熄灭的原因不同的是(  )
A. B.
C. D.
10.下列实验现象只能反映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A.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石灰水变浑浊
C.蜡烛熄灭
D.杠杆左高右低
二、填空题
11.(2024八下·嵊州期末)碳的化学性质及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是初中科学的主要内容。
(1)对图1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____。
A.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产生大量白烟
C.发出蓝紫色火焰 D.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2)小明用图2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请指出该装置的错误:   。
(3)如图3,向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
12.(2024八下·余杭期末)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如图为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选填“甲”、“乙”或“丙”)。
(2)若用丙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判断二氧化碳是否集满的方法是:   。
13.(2024八下·临平期末)甲为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成分对比图。含量变化真有这么大
(1)利用图乙所示   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标上A;取一个相同的集气瓶,内装空气,标上。将两根同样的小木条点燃后同时伸入瓶和B瓶,A瓶中的木条先熄灭。这个实验现象   (选填“能”或“不能”)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更多。
(2)用大针筒将人体呼出气体压入澄清石灰水中(如图丙),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同样的方法将空气压入另一瓶澄清石灰水中,能说明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大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证据是   。
14.(2024八下·杭州期中)科学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甲实验中现象是发出   色火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乙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有   。
15.(2024·浙江期末)图甲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见装置,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若要控制产生氧气的速率,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
(2)用加热高锰酸钾和排水法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____(可多选)。
A.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加入药品
B.先将导管伸入装满水的集气瓶,后加热
C.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后集中给固体加热
D.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从水槽里移出
(3)若选用图乙装置收集CO2,则气体从   (填“a”或“b”)端通入。
16.实验室按照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CO ,并测量CO 的体积。实验开始前,应先
检查装置A的   。装药品时先加入锥形瓶中的药品是   (填化学式)。用装置B来测量制取CO 的体积,测量值往往要   (填“偏大”或“偏小”)。
17.(2023八下·杭州月考) 人类发现二氧化碳经历了多个世纪,下列是其历程中的部分资料。
资料一:早在公元三世纪,张华在《博物志》中就有“烧白石作白灰既讫……”的记载,即如图反应①,其中“白石”即石灰石, “白灰”即氧化钙。
资料二:1754年布莱克首次制得CO2,并完成了如图的物质转化研究。
资料三:1769年,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向水中注入二氧化碳,就可以制作出碳酸水。
1823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通过加压得到液态二氧化碳。
(1)反应①发生后,可得到的气体为   ;
(2)写出布莱克实验中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   ;
(3) “碳酸水”与“液态二氧化碳”在成分上的区别主要是   。
18.(2023八下·滨江期末)小滨对教材中“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相关实验装置进行了如图的改进。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试管A内溶液的颜色呈   色,试管B中出现的现象是   ,烧杯C中   (选填“上面”或“下面”)的蜡烛先熄灭。
三、实验探究题
19.(2024八下·临平月考)我们都知道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收集方法不宜用排水法,那么如何改进才能使用排水法来收集二氧化碳呢?针对该问题进行以下探究活动。
【活动一】探究CO2在水和食盐水(模拟海水)中的溶解情况。相同条件下,该小组分别用排水法、排食盐水法收集CO2(如图1),待收集100mLCO2后,移出导管,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量筒内CO2体积。重复实验,所测数据平均值如下表:
时间/h 0 0.5 6 12 24 48
CO2体积/mL(排水法) 100 98.5 85.5 77 66 59
CO2体积/mL(排食盐水法) 100 99 93 90.5 89 88
(1)图1中仪器A的名称是   。
(2)由上表数据可知:相同条件下,等体积水和食盐水吸收CO2更多的是   (填“水”或“食盐水”)。
(3)【活动二】探究植物油隔离对CO2在水中溶解情况的影响。
用两个量筒分别收集100mLCO2倒置于水槽中,向其中一个量筒内注入少量植物油,使CO2与水被植物油隔开(CO2与植物油不反应),测得量筒内CO2体积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2。分析该图可得出的结论是   。
(4)为检验有植物油隔离时CO2是否会进入水中,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   。
20.(2024八下·杭州竞赛)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二氧化碳的制取和相关性质进行了探究。
(1)CO2的制取:A或B装置均可作制取CO2的发生装置,选用A装置的优点是   。利用C装置可以进行许多实验。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填序号)。
A.收集 CO2气体: 将CO2气体从m端通入
B.检验 CO2是否收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 n端
C.检验所得到的气体是 CO2:在瓶中盛少量澄清石灰水,将气体从m端通入
D.测定 CO2气体的体积:在瓶中盛满水,m端连接量筒
(2)CO2的性质:如图2所示进行实验(紫色纸花是用紫色石蕊溶液浸泡后晾干制成的)。打开K后,再缓缓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的现象是   。
(3)CO2的吸收: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捕捉和封存”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常温下,采用加压水洗法可捕集CO2,原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熟悉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实验原理、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解答】A、制取CO2气体时,收集CO2的集气瓶没盖玻璃片,不会导致始终收集不到CO2,故选项说法错误。
B、利用排水法收集氧气,但是O2不纯,可能是因为通入氧气前集气瓶内水没有装满,故选项说法正确。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瓶底炸裂,可能是因为集气瓶的底部没有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引燃的火柴太长,不会导致集气瓶瓶底炸裂,故选项说法错误。
D、红磷过量,是正确的存在,不会导致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过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2.【答案】A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根据制取二氧化碳时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及制取的装置和收集装置等进行解答。
【解答】A.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长颈漏斗浸没在水面以下,拉注射器活塞时,如果长颈漏斗口有气泡冒出,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故A正确;
B.在制取二氧化碳时,用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不能用稀硫酸,因为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微溶于水,阻止反应继续进行,故B错误;
C.在利用该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时,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应该长进短出,气体从右边的管口通入,故C错误;
D.在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3.【答案】B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一种碳氧化合物,化学式为CO2,化学式量为44.0095,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或无色无臭而其水溶液略有酸味的气体,也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还是空气的组分之一(占大气总体积的0.03%-0.04%)。在物理性质方面,二氧化碳的熔点为-56.6℃(527kPa),沸点为-78.5℃,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标准条件下),可溶于水。在化学性质方面,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热稳定性很高(2000℃时仅有1.8%分解),不能燃烧,通常也不支持燃烧,属于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因与水反应生成的是碳酸,所以是碳酸的酸酐。
【解答】A. 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仍为无色,不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未发生反应,因为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溶解在水中也是无色的,A错误;
B.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大)也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B正确;
C.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达6%以上会致人死亡,说明二氧化碳不能够供给呼吸,但是二氧化碳是无毒的,C错误;
D.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一瓶气体中,木条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是错误的,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有很多,D错误;
故答案为:B
4.【答案】D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A.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分析;
B.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分析;
D.根据二氧化碳气体的验满方法分析。
【解答】 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故B正确不合题意;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 根据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结合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来分析
【解答】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因此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选择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气体应从长管通入,因此选择装置C。
故选C。
6.【答案】A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A、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药品选择分析;
B、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分析;
D、根据烧杯中蜡烛的现象分析。
【解答】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因硫酸反应生成微溶物会阻碍反应持续进行,所以不选用稀硫酸,符合题意;
B、反应物为固体,反应条件为常温,选择固液常温型制气装置,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选择向上排空气污瞧,不符合题意;
D、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可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答案】B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且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可燃,不助燃来分析。
【解答】①步骤Ⅰ中b只是接触二氧化碳,则纸花不变红;d处只是与水接触,纸花不变色,故①正确。
②步骤Ⅱ中 b 先只是接触二氧化碳,则小花不变红;打开 K2,b 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产生碳酸,纸花变色;d 处只接触水,纸花不变色;故②错误。
③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步骤Ⅲ中烧杯内低的蜡烛先熄灭,因为先接触二氧化碳,高的蜡烛后熄灭,后接触二氧化碳;故③错误。
④步骤Ⅱ中打开 K2,b 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产生碳酸,纸花变色;d处只接触水,纸花不变色;但是没有证明只有二氧化碳接触小花;所以要结合步骤I,才能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故④错误。
⑤只通过步骤Ⅲ中的现象不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因为下层蜡烛先接触二氧化碳的,所以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接触二氧化碳,所以后熄灭,故⑤错误。
⑥只通过步骤Ⅲ中的现象可以说明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⑥正确。
故①⑥正确,故选:B。
8.【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的微观构成分析。
B、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分析。
D、根据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分析。
【解答】A. 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和1个碳原子构成的气体,故错误。
B. 常温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故错误。
C. 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故正确。
D. 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不是一种有毒气体,故错误。
故答案为:C。
9.【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条件以及实验现象分析;
【解答】A、烧杯中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消耗氧气后,无支持燃烧的气体则熄灭;
B、如图,吹气使蜡烛周围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蜡烛熄灭
C、如图,稀盐酸和石灰石中的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蜡烛熄灭;
D、如图,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是蜡烛熄灭;
由此可知B选项的蜡烛熄灭和其他的原因 不同,故选:B。
10.【答案】D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实验现象分析;
【解答】A、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变红,因此该实验能验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和石灰水反应生成沉淀,因此该实验能验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可以是蜡烛熄灭,因此该实验能验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D、如图所示,倾倒入二氧化碳后,右侧下沉说明二氧化碳比同体积的空气质量大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只说明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故选:D。
11.【答案】(1)D
(2)长颈漏斗的下端没有伸入液面下;应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3)软塑料瓶变瘪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2)用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的要求进行分析;
(3)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塑料瓶内气体压强减小。
【解答】(1)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故选:D;
(2)小明用图2装置制取二氧化碳,长颈漏斗的下端没有伸入液面下,导致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应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但是图示采用了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3)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如图3,向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一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软塑料瓶变瘪。
12.【答案】(1)CaCO3+2HCl=CaCl2+H2O+CO2↑;甲
(2)将燃烧着的木条放在b导管口,如果熄灭则收集满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 (1)根据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型反应来分析解答;
(2)根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气体应从导管a口通入,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来分析解答。
【解答】 (1)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型反应,则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甲;
(2)若用丙装置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气体应从导管a口通入,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则判断二氧化碳是否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导管b口,若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13.【答案】(1)排水;不能
(2)压入空气的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1)根据排水法收集气体操作及木条情况可验证氧气分析;
(2)根据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少不能使澄清石灰水明显浑浊分析。
【解答】(1)图乙为排水法收集气体。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低于空气,用同样的小木条点燃后同时伸入A瓶和B瓶,A瓶中先熄灭,可证明A中氧气含量少,不能说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多。
(2) 用大针筒将人体呼出气体压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同样的方法将空气压入另一瓶澄清石灰水中,能说明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大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证据是压入空气的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
故答案为:(1)排水;不能;(2)压入空气的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
14.【答案】(1)明亮的蓝紫;
(2)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解答】(1) 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为:
(2)乙实验中可观察到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能像水-样倾倒,密度比空气气大的物理性质。
15.【答案】(1)B
(2)B;D
(3)a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分析;
(2)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操作步骤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分析。
【解答】(1) 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为常温,应选择B作发生装置。
(2) 用加热高锰酸钾和排水法制取氧气的实验中, 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加入药品 ,A正确; 开始冒出气泡为装置内空气,不能收集,应先加热,后将导管伸入装满水的集气瓶,B不正确; 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后集中给固体加热 ,C正确; 实验结束后应先将导管从水槽里移出 ,再熄灭酒精灯,D不正确。
(3)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若选用图乙装置收集CO2,则气体从a端通入。
故答案为:(1)B;(2)BD;(3)a。
16.【答案】气密性;CaCO ;偏小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操作的注意事项,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解答】实验室按照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CO2,并测量CO2的体积。实验开始前,应先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否则会收集不到气体。
装药品时先加入锥形瓶中的药品是固体药品,为CaCO3。
用装置B来测量制取CO2的体积,测量值往往要偏小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与水反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17.【答案】(1)CO2
(2)CO2+Ca(OH)2=CaCO3↓+H2O
(3)是否含有碳酸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 (1)根据碳酸钙高温煅烧的产物以及反应的特点来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3)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解答】 (1)根据图片可知,反应①为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故答案为:二氧化碳;
(2)根据图片可知, 反应③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3)“碳酸水”中含有二氧化碳、水和碳酸;“液态二氧化碳”中只含二氧化碳,因此“碳酸水”与“液态二氧化碳”在成分上的区别主要是是否含有碳酸。
18.【答案】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下面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碳酸,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分析。
【解答】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碳酸, 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试管A内溶液的颜色呈红色,试管B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现象为澄清 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烧杯C中下面蜡烛先熄灭。
故答案为:红;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下面。
19.【答案】(1)长颈漏斗
(2)水
(3)植物油可以减缓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
(4)取量筒内的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若变为红色,说明二氧化碳进入水中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所指仪器的名称;
(2)根据表格数据比较相同时间内二氧化碳体积的减小量大小即可;
(3)根据图2分析有无植物油时二氧化碳的体积减小速度的变化即可;
(4)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能够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 图1中仪器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时间为6min时,排水法减小体积14.5mL,而排食盐水法减小体积7mL,则: 相同条件下,等体积水和食盐水吸收CO2更多的是水。
(3)根据图2可知,有植物油的二氧化碳体积的减小速度变小,那么得到: 植物油可以减缓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 。
(4)为检验有植物油隔离时CO2是否会进入水中,实验方案可以为:取量筒内的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若变为红色,说明二氧化碳进入水中。
20.【答案】(1)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ABC
(2)先观察到湿润的紫色纸花变红,然后观察到燃烧的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3)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A装置的优点进行分析;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二氧化碳的收集、验满和检验方法等进行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进行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进行分析。
【解答】(1)CO2的制取:A或B装置均可作制取CO2的发生装置,选用A装置的优点是: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利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A.收集CO2气体: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应该将CO2气体从m端通入,故A错误;
B.检验CO2是否收满:二氧化碳气体从m端通入,将燃着的木条放在n端进行验满,故B正确;
C.检验所得到的气体是CO2:因为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在瓶中盛少量澄清石灰水,将气体从m端通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气体为二氧化碳,故C正确;
D.测定CO2气体的体积:在瓶中盛满水,并在水上面放一层油,防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m端连接量筒,二氧化碳的体积等于量筒内水的体积,故D错误。
故选:BC。
(2)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石蕊溶液遇酸变红,所以先观察到湿润的紫色纸花变红,然后观察到燃烧的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3)常温下,采用加压水洗法可捕集CO2,原因是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故答案为:(1)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BC;(2)先观察到湿润的紫色纸花变红,然后观察到燃烧的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3)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