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7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24八下·义乌期末)我国在2060年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即通过新能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形式,减少人类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达到相对“零排放”的目的。下列措施有助于降低碳排放的是( )
A.肆意焚烧田间秸秆 B.推广使用太阳能灶
C.使用大排量燃油车出行 D.直接排放工业废气
【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 根据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助于保护环境,可以实现“碳中和”目标进行分析。
【解答】 A.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燃烧的过程中会有二氧化碳生成,不利于环境的保护,不能实现“碳中和”目标,故A错误;
B.推广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助于保护环境,可以实现“碳中和”目标,故B正确;
C.使用大排量燃油车,增加了汽油的用量,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量,不能实现“碳中和”目标,故C错误;
D.直接排放工业废气,会破坏环境,也不能实现“碳中和”目标,故D错误。
故选D。
2.(2024八下·拱墅期末)如图所示为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分类的角度看,CO2属于氧化物,Y属于有机物
B.从平衡的角度看,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基本不变
C.从能量的角度看,两种循环都只涉及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D.从微观的角度看,两种循环不会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A.根据物质的分类来分析;
B.根据碳-氧循环的意义来分析;
C.根据能量转化来分析;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解答】 A.二氧化碳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二氧化碳与水在光照的条件下在叶绿体内合成葡萄糖并释放氧气,则Y是葡萄糖,葡萄糖属于有机物,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碳循环和氧循环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把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气和葡萄糖的过程,该过程中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两种循环不会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3.(2021八下·下城期末)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如图)。分析两种循环,其中错误的是( )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反应
B.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
C.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氧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状态。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及人类活动中的燃烧都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但植物的光合作用却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如此构成了生物圈的氧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相互联系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
【解答】A、碳循环和氧循环是CO2和O2的转换过程,均发生了化学反应;故A正确;
B、氧气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参与碳循环;故B错误;
C、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量是来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以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故C正确;
D、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主要是通过碳循环和氧循环来完成;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4.如图所示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模式图。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涉及能量转化,下列关于两个过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呼吸作用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两个过程白天黑夜都在进行
C.两个过程都参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D.两个过程都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解答】 A、呼吸作用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因此呼吸作用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不符合题意;
B、光合作用需要光,呼吸作用在任何活细胞里都能进行,因此这两个过程白天都能进行,晚上只能进行呼吸作用,符合题意;
C、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消耗二氧化碳;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两个过程都参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不符合题意;
D、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都要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不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的是( )
A.图中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图中甲代表的生物是腐生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C.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
D.在自然界中,生物遗体和排出物中的碳是不能循环利用的
【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图中:甲代表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乙代表生产者--植物,丙代表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丁代表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①表示光合作用,②③表示呼吸作用。
【解答】A、 ③表示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植物的呼吸作用。该选项的分析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不符合题意;
B、图中甲为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对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该图中的食物链是:乙→丙→丁,所以丙是第二营养级,该选项的分析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不符合题意;
C、①表示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表示光合作用,不符合题意;
D、在自然界中,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不断地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环着,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通过②过程不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B.碳在无机环境和各种生物之间以碳酸钙的形式循环
C.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物质循环中最重要的成分是分解者,分解者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少部分腐生动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有被植物重新利用,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解答】A、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图中②吸收大气的二氧化碳,代表光合作用过程,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B、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和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吸收氧气和水;细菌、真菌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碳在无机环境和各种生物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不符合题意;
CD、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森林被砍伐,绿色植被被破坏;措施是:多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开发利用新能源。所以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自然界中的一个简单的碳循环示意过程如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通过植物的茎从空气中吸收的
B.碳元素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从植物流向动物体内
C.植物不会将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
D.动物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唯一来源
【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A、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分析。
B、根据碳元素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通过捕食关系从植物流向动物体内分析。
C、根据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分析。
D、根据生物的呼吸作用以及煤、石油的燃烧都能产生二氧化碳分析。
【解答】A.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被固定在植物中,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故错误;
B. 碳元素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通过捕食关系从植物流向动物体内,故正确;
C. 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故错误;
D. 生物的呼吸作用以及煤、石油的燃烧都能产生二氧化碳,故错误;
故答案为:B。
8.(2024八下·浙江期末)下列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说法,的是( )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B.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只涉及碳循环
D.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不会破坏碳一氧平衡
【答案】A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A.根据是否生成新物质来分析;
B.根据碳循环与氧循环的含义来分析;
C.根据植物生长的过程来分析;
D.根据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危害来分析。
【解答】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有新物质生成,均发生了化学变化,说法正确;
B.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循环,说法错误;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既涉及碳循环,也涉及氧循环,说法错误;
D.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破坏碳一氧平衡,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9.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循环现象,如:①碳循环;②氧循环;③水的自然循环。 在上述循环过程中,不需要通过原子重新组合就能实现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 D.①③
【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发生的是化学变化,不需要原子重新组合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①碳循环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需要原子重新组合,②氧循环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需要原子重新组合,③水的天然循环过程中水分子本身不变,故不需要原子的重新组合。
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10. 关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等活动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B.栽种过多的植物会因其进行大量呼吸作用面破坏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C.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D.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二氧化碳过度排放,从而破坏了碳—氧平衡
【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从而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
【解答】A. 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的生物圈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所以说,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维持了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了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故错误,符合题意;
C. 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大量的化石燃料,燃烧时,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造成二氧化碳排放加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
11.(2024八下·吴兴期末)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某同学对氧气的相关问题以结构图的形式进行了如下梳理。
(1)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途径主要是 。
(2)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说明氧气具有 的性质。
(3)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等作为反应物制取氧气,是因为它们都含有 .
【答案】(1)光合作用
(2)不易溶于水
(3)氧元素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氧气的性质和利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分析;
(2)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的性质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解答】(1)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途径主要是光合作用。
(2) 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说明氧气具有不易溶于水的性质。
(3) 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等作为反应物制取氧气,是因为它们都含有氧元素。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2)不易溶于水;(3)氧元素。
12.(2023八下·金东期末)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提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担当。”碳中和”是指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使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消耗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
(1)向生物圈排放二氧化碳的途径有动植物的 作用、微生物对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的分解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
(2)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只能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 ,并释放氧气到大气中。
【答案】(1)呼吸
(2)有机物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植物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通常是指细菌、真菌等生物把有机物逐步降解的过程,最终生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的过程。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到大气中。
【解答】(1)排放二氧化碳的途径主要有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对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的分解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
(2)植物光合作用是指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条件下在叶绿体内转化成有机物和氧气,同时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13.“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请回答问题。
(1)下图表示密闭试验舱存在的一个碳氧循环过程,图中“ ”处是指研究员的 作用。
(2)用学科观念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种类不变
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答案】(1)呼吸
(2)A;B;C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细胞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和等于反应以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答】(1)利用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的是呼吸作用,所以图中“ ”处是指研究员的呼吸作用。
(2) 碳循环和氧循环中体现了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 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种类不变 ; 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所以ABC正确;D是错误的, 改为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不变;
故答案为:(1) 呼吸 (2) A B C
14.如图表示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请分析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 是碳循环的重要纽带,因为它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 ,进而通过多条途径进行碳循环。
(2)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中含有的碳可通过④所示途径继续参与碳循环,主要是由于 的分解作用。
(3)如果过度利用煤、石油等燃料,就会大大增加自然界中的 排放量,进而加剧温室效应。
【答案】(1)绿色植物;有机物
(2)微生物
(3)二氧化碳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生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二氧化碳增加的途径有生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化石燃料的燃烧;二氧化碳减少的主要途径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解答】(1)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所以从图中可以看出绿色植物是碳循环的重要纽带,因为它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进而通过多条途径进行碳循环。
(2)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中的有机物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变成无机盐;
(3) 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所以会加剧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1)绿色植物、有机物(2) 微生物 (3) 二氧化碳
15.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的氧循环,请认真观察并根据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图示中氧循环涉及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空气的主要成分中没有参与图中循环的气体有 。
(2)在维持自然界的氧平衡的途径中,植物利用 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
B.空气中的氧气处于动态平衡
C.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
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
【答案】(1)二氧化碳;氮气
(2)光合
(3)B;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空气的成分及探究;空气的利用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氧化物是指只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氧循环涉及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二氧化碳,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氮气占了78%,氧气占了21%,所以空气的主要成分中没有参与图中循环的气体是氮气;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所以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3)空气中氧气是处于动态平衡中,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不是越多越好的,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如氧气,又有化合物,如水,所以正确的是BD.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氮气(2) 光合 (3) B D
16.如图是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的一组实验,请你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来解释相关的实验现象。
(1)甲装置中小白鼠很快死去的原因是小白鼠的 作用导致玻璃罩内缺氧。
(2)乙装置中小白鼠能正常活着是因为绿色植物的 作用,更新了玻璃罩内的气体。这种生理活动的表达式是 。
(3)从这一实验现象分析,绿色植物的 作用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起了重要作用。
【答案】(1)呼吸
(2)光合;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3)光合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生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生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所以甲装置中小白鼠很快死去的原因是小白鼠的呼吸作用导致玻璃罩内缺氧。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所以乙装置中小白鼠能正常活着是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更新了玻璃罩内的气体。这种生理活动的表达式是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3)植物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所以从这一实验现象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起了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1)呼吸(2)光合、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3)光合
17.(2022八下·武义期末)如图是“生物圈碳—氧平衡”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A 所代表的生理活动是 ;
(2)以下叙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A.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B.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
C.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加剧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答案】(1)光合作用
(2)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
(2)在叶的表皮上有半月形的细胞是保卫细胞,两个保卫细胞之间的小孔是气孔。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而且是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
(3)在自然界中,氧循环与碳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氧循环和碳循环,保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恒定,维持了整个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解答】(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由图可知,A是光合作用。
(2)A: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A正确。
B: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B错误。
C: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加剧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C正确。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D正确。
故选B。
18.(2021八下·新昌期末)取A、B两个密闭的玻璃钟罩,在A、B钟罩内分别放入完全相同的蜡烛,且在B钟罩内再放入一盆植物,将两个钟罩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同时点燃钟罩内的蜡烛(如图),存在氧循环的是 钟罩(选填“A”或“B")。为了让B钟罩内蜡烛能比A内的更长时间燃烧下去,可采取的措施是 (写出一种方法)。
【答案】B;选择叶片较多的植物/将装置放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中(合理即可)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1)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及人类活动中的燃烧都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但植物的光合作用却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如此构成了生物圈的氧循环。
(2)蜡烛燃烧消耗氧气,只有绿色植物能够提高充足的氧气,蜡烛才能燃烧下去,根据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分析解答。
【解答】(1)B内蜡烛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而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二者组合实现氧循环。
(2)为了让B钟罩内蜡烛能比A内的更长时间燃烧下去,可采取的措施是选择叶片较多的植物或将装置放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中。
三、实验探究题
19.(2024·浙江期末)如图所示,把一盆栽番茄植株放在钟罩内,再把含放射性碳元素的二氧化碳通过图中导管输入罩内,1 h后把进气阀关闭。然后把番茄植株移出,洗去土壤,用仪器记下根系的放射性碳元素的剂量。再把这些根烘干,切成小块,放到养着饥饿金鱼的不带放射性物质的金鱼缸内,4天后,把金鱼从缸中取出,经检测发现鱼组织内放射性碳元素超过正常水平。
(1)该实验主要研究自然界中的____。
A.氧循环 B.碳循环 C.氮循环 D.水循环
(2)设置该实验的对照实验时,正确的措施应是____。
A.把番茄换成天竺葵
B.把金鱼换成蝌蚪
C.把土换成蒸馏水
D.把含放射性碳元素的二氧化碳换成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3)放射性碳元素必须先进人植株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内,经过 过程转化成有机物,然后才能通过叶和茎的韧皮部中的 运输到根部。
(4)实验中,如果把植株放在完全黑暗的地方,预测实验结果是 ,原因是 。
【答案】(1)B
(2)D
(3)光合作用;筛管
(4)鱼组织内放射性碳元素处于正常水平;植株在黑暗条件下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放射性碳元素无法进入生物体内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反应式可表示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和叶绿体,场所是含叶绿体的细胞。
(2)番茄植株进行和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射性碳),储存在有机物(碳水化合物)中,饥饿金鱼吃番茄植株切成的小块,放射性碳就随着进入金鱼的体内。
【解答】(1)因为用放射标记的是碳,实验中测定的也是碳的放射剂量,因此该实验主要研究二氧化碳(或碳)在生态系统内的循环。
(2)本实验中测定的也是碳的放射剂量,该实验的对照实验把放射性二氧化碳换成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选D。
(3)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自上而下输导有机物的管道,将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自上而下运输到茎、根等器官,使植物体内达到一个有机物的均衡.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因此放射性碳首先必须通过植株的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物,然后才能由茎叶内的筛管运输到根部。
(4)黑暗中,植物因为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是说二氧化碳不会进入植物体内经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则植株内不会出现放射物质。而金鱼也不会进食到含有放射性物质的食物,因此鱼组织内放射性碳元素处于正常水平。
20.(2022八下·金东期末)如图,把一盆番茄植株放在钟罩内,再把含放射性碳的二氧化碳依图中导管所示输入罩内,1天后把进气阀关闭。然后把番茄植株移出,洗去土壤,用仪器记下根系的放射性碳的剂量。再把这些根烘干,切成小块,放到养着饥饿金鱼的不带放射性物质的金鱼缸内,4天后,把金鱼从缸中取出,经检测发现鱼组织内放射性碳超过正常水平。请回答:
(1)该实验主要研究生态系统的 ;
A.氧循环 B.碳循环 C.氮循环 D.水循环
(2)设置该实验的对照实验,正确措施应是 ;
A.把番茄换成天竺葵
B.把金鱼换成蝌蚪
C.把土壤换成蒸馏水
D.把含放射性碳的CO2换成空气中CO2
(3)放射性碳首先必须进入叶片内经过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物,然后才能通过叶和茎的韧皮部中的 运输到根部。
【答案】(1)B
(2)D
(3)筛管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1.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放出氧气。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3.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自上而下输导有机物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将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自上而下运输到茎、根等器官,使植物体内达到一个有机物的均衡。
【解答】(1)因为用放射标记的是碳,实验中测定的也是碳的放射剂量,因此该实验主要研究二氧化碳(或碳)在生态系统内的循环。
故选B。
(2)图中实验用的是含放射性碳的二氧化碳,根据对照实验的要求,应该是把含放射性碳的CO2换成空气中CO2。
故选D。
(3)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因此放射性碳首先必须通过植株的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物,然后才能由茎叶内的筛管运输到根部。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7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24八下·义乌期末)我国在2060年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即通过新能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形式,减少人类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达到相对“零排放”的目的。下列措施有助于降低碳排放的是( )
A.肆意焚烧田间秸秆 B.推广使用太阳能灶
C.使用大排量燃油车出行 D.直接排放工业废气
2.(2024八下·拱墅期末)如图所示为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分类的角度看,CO2属于氧化物,Y属于有机物
B.从平衡的角度看,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基本不变
C.从能量的角度看,两种循环都只涉及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D.从微观的角度看,两种循环不会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3.(2021八下·下城期末)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如图)。分析两种循环,其中错误的是( )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反应
B.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
C.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4.如图所示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模式图。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涉及能量转化,下列关于两个过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呼吸作用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两个过程白天黑夜都在进行
C.两个过程都参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D.两个过程都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5.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不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的是( )
A.图中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图中甲代表的生物是腐生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C.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
D.在自然界中,生物遗体和排出物中的碳是不能循环利用的
6.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通过②过程不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B.碳在无机环境和各种生物之间以碳酸钙的形式循环
C.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7.自然界中的一个简单的碳循环示意过程如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通过植物的茎从空气中吸收的
B.碳元素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从植物流向动物体内
C.植物不会将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
D.动物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唯一来源
8.(2024八下·浙江期末)下列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说法,的是( )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B.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只涉及碳循环
D.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不会破坏碳一氧平衡
9.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循环现象,如:①碳循环;②氧循环;③水的自然循环。 在上述循环过程中,不需要通过原子重新组合就能实现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 D.①③
10. 关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等活动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B.栽种过多的植物会因其进行大量呼吸作用面破坏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C.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D.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二氧化碳过度排放,从而破坏了碳—氧平衡
二、填空题
11.(2024八下·吴兴期末)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某同学对氧气的相关问题以结构图的形式进行了如下梳理。
(1)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途径主要是 。
(2)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说明氧气具有 的性质。
(3)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等作为反应物制取氧气,是因为它们都含有 .
12.(2023八下·金东期末)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提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担当。”碳中和”是指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使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消耗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
(1)向生物圈排放二氧化碳的途径有动植物的 作用、微生物对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的分解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
(2)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只能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 ,并释放氧气到大气中。
13.“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请回答问题。
(1)下图表示密闭试验舱存在的一个碳氧循环过程,图中“ ”处是指研究员的 作用。
(2)用学科观念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种类不变
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14.如图表示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请分析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 是碳循环的重要纽带,因为它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 ,进而通过多条途径进行碳循环。
(2)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中含有的碳可通过④所示途径继续参与碳循环,主要是由于 的分解作用。
(3)如果过度利用煤、石油等燃料,就会大大增加自然界中的 排放量,进而加剧温室效应。
15.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的氧循环,请认真观察并根据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图示中氧循环涉及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空气的主要成分中没有参与图中循环的气体有 。
(2)在维持自然界的氧平衡的途径中,植物利用 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
B.空气中的氧气处于动态平衡
C.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
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
16.如图是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的一组实验,请你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来解释相关的实验现象。
(1)甲装置中小白鼠很快死去的原因是小白鼠的 作用导致玻璃罩内缺氧。
(2)乙装置中小白鼠能正常活着是因为绿色植物的 作用,更新了玻璃罩内的气体。这种生理活动的表达式是 。
(3)从这一实验现象分析,绿色植物的 作用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起了重要作用。
17.(2022八下·武义期末)如图是“生物圈碳—氧平衡”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A 所代表的生理活动是 ;
(2)以下叙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A.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B.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
C.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加剧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8.(2021八下·新昌期末)取A、B两个密闭的玻璃钟罩,在A、B钟罩内分别放入完全相同的蜡烛,且在B钟罩内再放入一盆植物,将两个钟罩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同时点燃钟罩内的蜡烛(如图),存在氧循环的是 钟罩(选填“A”或“B")。为了让B钟罩内蜡烛能比A内的更长时间燃烧下去,可采取的措施是 (写出一种方法)。
三、实验探究题
19.(2024·浙江期末)如图所示,把一盆栽番茄植株放在钟罩内,再把含放射性碳元素的二氧化碳通过图中导管输入罩内,1 h后把进气阀关闭。然后把番茄植株移出,洗去土壤,用仪器记下根系的放射性碳元素的剂量。再把这些根烘干,切成小块,放到养着饥饿金鱼的不带放射性物质的金鱼缸内,4天后,把金鱼从缸中取出,经检测发现鱼组织内放射性碳元素超过正常水平。
(1)该实验主要研究自然界中的____。
A.氧循环 B.碳循环 C.氮循环 D.水循环
(2)设置该实验的对照实验时,正确的措施应是____。
A.把番茄换成天竺葵
B.把金鱼换成蝌蚪
C.把土换成蒸馏水
D.把含放射性碳元素的二氧化碳换成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3)放射性碳元素必须先进人植株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内,经过 过程转化成有机物,然后才能通过叶和茎的韧皮部中的 运输到根部。
(4)实验中,如果把植株放在完全黑暗的地方,预测实验结果是 ,原因是 。
20.(2022八下·金东期末)如图,把一盆番茄植株放在钟罩内,再把含放射性碳的二氧化碳依图中导管所示输入罩内,1天后把进气阀关闭。然后把番茄植株移出,洗去土壤,用仪器记下根系的放射性碳的剂量。再把这些根烘干,切成小块,放到养着饥饿金鱼的不带放射性物质的金鱼缸内,4天后,把金鱼从缸中取出,经检测发现鱼组织内放射性碳超过正常水平。请回答:
(1)该实验主要研究生态系统的 ;
A.氧循环 B.碳循环 C.氮循环 D.水循环
(2)设置该实验的对照实验,正确措施应是 ;
A.把番茄换成天竺葵
B.把金鱼换成蝌蚪
C.把土壤换成蒸馏水
D.把含放射性碳的CO2换成空气中CO2
(3)放射性碳首先必须进入叶片内经过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物,然后才能通过叶和茎的韧皮部中的 运输到根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 根据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助于保护环境,可以实现“碳中和”目标进行分析。
【解答】 A.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燃烧的过程中会有二氧化碳生成,不利于环境的保护,不能实现“碳中和”目标,故A错误;
B.推广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助于保护环境,可以实现“碳中和”目标,故B正确;
C.使用大排量燃油车,增加了汽油的用量,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量,不能实现“碳中和”目标,故C错误;
D.直接排放工业废气,会破坏环境,也不能实现“碳中和”目标,故D错误。
故选D。
2.【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A.根据物质的分类来分析;
B.根据碳-氧循环的意义来分析;
C.根据能量转化来分析;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解答】 A.二氧化碳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二氧化碳与水在光照的条件下在叶绿体内合成葡萄糖并释放氧气,则Y是葡萄糖,葡萄糖属于有机物,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碳循环和氧循环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把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气和葡萄糖的过程,该过程中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两种循环不会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3.【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氧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状态。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及人类活动中的燃烧都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但植物的光合作用却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如此构成了生物圈的氧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相互联系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
【解答】A、碳循环和氧循环是CO2和O2的转换过程,均发生了化学反应;故A正确;
B、氧气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参与碳循环;故B错误;
C、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量是来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以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故C正确;
D、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主要是通过碳循环和氧循环来完成;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4.【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解答】 A、呼吸作用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因此呼吸作用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不符合题意;
B、光合作用需要光,呼吸作用在任何活细胞里都能进行,因此这两个过程白天都能进行,晚上只能进行呼吸作用,符合题意;
C、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消耗二氧化碳;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两个过程都参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不符合题意;
D、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都要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图中:甲代表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乙代表生产者--植物,丙代表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丁代表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①表示光合作用,②③表示呼吸作用。
【解答】A、 ③表示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植物的呼吸作用。该选项的分析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不符合题意;
B、图中甲为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对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该图中的食物链是:乙→丙→丁,所以丙是第二营养级,该选项的分析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不符合题意;
C、①表示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表示光合作用,不符合题意;
D、在自然界中,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不断地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环着,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物质循环中最重要的成分是分解者,分解者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少部分腐生动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有被植物重新利用,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解答】A、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图中②吸收大气的二氧化碳,代表光合作用过程,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B、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和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吸收氧气和水;细菌、真菌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碳在无机环境和各种生物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不符合题意;
CD、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森林被砍伐,绿色植被被破坏;措施是:多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开发利用新能源。所以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A、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分析。
B、根据碳元素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通过捕食关系从植物流向动物体内分析。
C、根据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分析。
D、根据生物的呼吸作用以及煤、石油的燃烧都能产生二氧化碳分析。
【解答】A.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被固定在植物中,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故错误;
B. 碳元素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通过捕食关系从植物流向动物体内,故正确;
C. 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故错误;
D. 生物的呼吸作用以及煤、石油的燃烧都能产生二氧化碳,故错误;
故答案为:B。
8.【答案】A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A.根据是否生成新物质来分析;
B.根据碳循环与氧循环的含义来分析;
C.根据植物生长的过程来分析;
D.根据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危害来分析。
【解答】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有新物质生成,均发生了化学变化,说法正确;
B.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循环,说法错误;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既涉及碳循环,也涉及氧循环,说法错误;
D.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破坏碳一氧平衡,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9.【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发生的是化学变化,不需要原子重新组合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①碳循环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需要原子重新组合,②氧循环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需要原子重新组合,③水的天然循环过程中水分子本身不变,故不需要原子的重新组合。
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10.【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从而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
【解答】A. 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的生物圈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所以说,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维持了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了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故错误,符合题意;
C. 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大量的化石燃料,燃烧时,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造成二氧化碳排放加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答案】(1)光合作用
(2)不易溶于水
(3)氧元素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氧气的性质和利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分析;
(2)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的性质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解答】(1)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途径主要是光合作用。
(2) 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说明氧气具有不易溶于水的性质。
(3) 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等作为反应物制取氧气,是因为它们都含有氧元素。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2)不易溶于水;(3)氧元素。
12.【答案】(1)呼吸
(2)有机物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植物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通常是指细菌、真菌等生物把有机物逐步降解的过程,最终生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的过程。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到大气中。
【解答】(1)排放二氧化碳的途径主要有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对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的分解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
(2)植物光合作用是指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条件下在叶绿体内转化成有机物和氧气,同时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13.【答案】(1)呼吸
(2)A;B;C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细胞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和等于反应以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答】(1)利用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的是呼吸作用,所以图中“ ”处是指研究员的呼吸作用。
(2) 碳循环和氧循环中体现了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 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种类不变 ; 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所以ABC正确;D是错误的, 改为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不变;
故答案为:(1) 呼吸 (2) A B C
14.【答案】(1)绿色植物;有机物
(2)微生物
(3)二氧化碳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生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二氧化碳增加的途径有生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化石燃料的燃烧;二氧化碳减少的主要途径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解答】(1)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所以从图中可以看出绿色植物是碳循环的重要纽带,因为它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进而通过多条途径进行碳循环。
(2)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中的有机物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变成无机盐;
(3) 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所以会加剧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1)绿色植物、有机物(2) 微生物 (3) 二氧化碳
15.【答案】(1)二氧化碳;氮气
(2)光合
(3)B;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空气的成分及探究;空气的利用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氧化物是指只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氧循环涉及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二氧化碳,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氮气占了78%,氧气占了21%,所以空气的主要成分中没有参与图中循环的气体是氮气;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所以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3)空气中氧气是处于动态平衡中,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不是越多越好的,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如氧气,又有化合物,如水,所以正确的是BD.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氮气(2) 光合 (3) B D
16.【答案】(1)呼吸
(2)光合;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3)光合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生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生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所以甲装置中小白鼠很快死去的原因是小白鼠的呼吸作用导致玻璃罩内缺氧。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所以乙装置中小白鼠能正常活着是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更新了玻璃罩内的气体。这种生理活动的表达式是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3)植物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所以从这一实验现象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起了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1)呼吸(2)光合、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3)光合
17.【答案】(1)光合作用
(2)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
(2)在叶的表皮上有半月形的细胞是保卫细胞,两个保卫细胞之间的小孔是气孔。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而且是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
(3)在自然界中,氧循环与碳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氧循环和碳循环,保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恒定,维持了整个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解答】(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由图可知,A是光合作用。
(2)A: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A正确。
B: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B错误。
C: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加剧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C正确。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D正确。
故选B。
18.【答案】B;选择叶片较多的植物/将装置放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中(合理即可)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1)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及人类活动中的燃烧都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但植物的光合作用却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如此构成了生物圈的氧循环。
(2)蜡烛燃烧消耗氧气,只有绿色植物能够提高充足的氧气,蜡烛才能燃烧下去,根据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分析解答。
【解答】(1)B内蜡烛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而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二者组合实现氧循环。
(2)为了让B钟罩内蜡烛能比A内的更长时间燃烧下去,可采取的措施是选择叶片较多的植物或将装置放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中。
19.【答案】(1)B
(2)D
(3)光合作用;筛管
(4)鱼组织内放射性碳元素处于正常水平;植株在黑暗条件下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放射性碳元素无法进入生物体内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反应式可表示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和叶绿体,场所是含叶绿体的细胞。
(2)番茄植株进行和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射性碳),储存在有机物(碳水化合物)中,饥饿金鱼吃番茄植株切成的小块,放射性碳就随着进入金鱼的体内。
【解答】(1)因为用放射标记的是碳,实验中测定的也是碳的放射剂量,因此该实验主要研究二氧化碳(或碳)在生态系统内的循环。
(2)本实验中测定的也是碳的放射剂量,该实验的对照实验把放射性二氧化碳换成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选D。
(3)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自上而下输导有机物的管道,将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自上而下运输到茎、根等器官,使植物体内达到一个有机物的均衡.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因此放射性碳首先必须通过植株的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物,然后才能由茎叶内的筛管运输到根部。
(4)黑暗中,植物因为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是说二氧化碳不会进入植物体内经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则植株内不会出现放射物质。而金鱼也不会进食到含有放射性物质的食物,因此鱼组织内放射性碳元素处于正常水平。
20.【答案】(1)B
(2)D
(3)筛管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1.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放出氧气。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3.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自上而下输导有机物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将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自上而下运输到茎、根等器官,使植物体内达到一个有机物的均衡。
【解答】(1)因为用放射标记的是碳,实验中测定的也是碳的放射剂量,因此该实验主要研究二氧化碳(或碳)在生态系统内的循环。
故选B。
(2)图中实验用的是含放射性碳的二氧化碳,根据对照实验的要求,应该是把含放射性碳的CO2换成空气中CO2。
故选D。
(3)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因此放射性碳首先必须通过植株的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物,然后才能由茎叶内的筛管运输到根部。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