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节空气污染和保护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24八下·嘉兴期末)洁净的空气非常重要。下列做法中,有利于防治空气污染的是( )
A.加大植树造林力度
B.大量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
C.对各种垃圾进行露天焚烧
D.将排放废气的工厂集中建造在一起
2.(2024八下·上城期末)如图为杭州某时刻的空气质量日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空气质量指数(AOI)54 良
PM2.5 PM10 SO2 NO2 CO O3
24优 57良 6优 25优 — 146优
A.当前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为臭氧
B.空气质量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好
C.SO2、CO、CO2属于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
D.PM2.5指大气中粒径≤2.5微米的颗粒物
3.(2024八下·余杭期末)我国将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中和”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等于吸收总量,达到“零排放”。下列做法不符合“碳中和”理念的是( )
A.推广太阳能发电 B.践行光盘行动
C.焚烧所有垃圾 D.开展植树造林
4.(2024八下·临海期末)下列选项中目前没有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物质是(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二氧化氮 D.PM2.5
5.(2024八下·长兴期末)2024年4月 22日是第五十四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全球战塑”,呼吁减少塑料污染,保护地球家园。下列有关环境保护说法正确的是
选项 环境问题 防治措施
A 空气污染 合理规划工业区与非工业区
B 土壤盐碱化 减少塑料袋的使用
C 酸雨 禁止二氧化碳的排放
D 温室效应 禁止生产和使用含氟利昂制冷剂的物质
A.A B.B C.C D.D
6.南极上空出现的臭氧空洞的人为原因是( )。
A.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 B.氯氟烃的排放量增加
C.含硫化合物的排放量增加 D.海洋中的营养元素增多
7.关于温室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室效应都是有害的
B.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引起的
C.温室效应都是有利的
D.温室效应的加剧是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引起的
8.(2019八下·温州期末)以二氧化碳分子数为1个单位,产生等效的温室效应的气体分子数如下表。若要研究影响大气温室效应主要是哪种气体,以下这四种气体的资料中首先应研究的是( )
产生等效的温室效应的气体分子数
二氧化碳 甲烷 氧化亚氮 氟氯碳化物
1 30 160 17000
A.气体的来源 B.气体的化学式
C.气体分子的大小 D.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
9. 下列选项中,属于森林的作用的是( )。
①能吸收粉尘 ②能吸收二氧化硫 ③能杀菌 ④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如图所示为某地某日空气质量报告,下列叙述与报告内容不相符的是( )
PM10 194
PM2.5 49
NO2 65
SO2 10
O3 34
CO 0
A.该日空气首要污染物是PM10
B.该日空气质量等级属于轻度污染
C.污染物O3可导致酸雨
D.汽车尾气是空气污染物SO2和NO2的来源之一
二、填空题
11.空气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地球大气层中多种气体的混合。
(1)空气可以用来帮助物质燃烧,那是因为空气中含有 ,它在空气中的体积含量为 左右。
(2)PM2.5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物。使用下列交通工具不会增加PM2.5的是____(填序号)。
A.共享单车 B.柴油汽车 C.地铁 D.电动汽车
(3)空气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物质中需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 (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②二氧化硫③一氧化碳④二氧化氮⑤氧气
12. 图为某市某年3月12日~3月 25日的空气质量指数趋势图(图甲)及空气质量评级分类标准(图乙)。根据图表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 空气质量指数的范围是 ,AQI 大于 300 的空气质量状况为 。
(2) 这两周内该市的空气质量以 为主。
(3) 可吸入颗粒物已经成为各大城市的首要污染物,为保持并改善空气质量,请提出一项可行的措施: 。
1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同步测试(2))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等低碳行为,低碳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如图表示目前某市碳循环的实际情况,请分析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 是碳循环的重要纽带,因为它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 ,进而通过多条途径进行碳循环。
(2)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中含有的碳可通过④所示途径继续参与碳循环,主要是由于 的分解作用。
(3)如果过度利用煤、石油等燃料,就会大大增加自然界中 的排放量,进而加剧温室效应。
14.(2023八下·永嘉期中)空气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多种气体混合。
(1)空气可以用来帮助物质燃烧,那是因为空气中含有 ,它在空气中的体积 含量为 左右。
(2)PM2.5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物。使用下列交通工具不会增 加PM2.5的是 (不定项选择)。
(3)空气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物质中需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 (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 ②二氧化硫 ③一氧化碳 ④二氧化氮 ⑤氧气
15. 2019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在浙江杭州举行,主题聚焦空气污染防治。回答下列问题。
(1)汽车尾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在降水过程中容易形成 ,腐蚀建筑、损害林木。目前,杭州已开辟“零排放、零污染”的纯电动公交线路超过100条,纯电动汽车是由电动机驱动的汽车,其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 。
(2)2018年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已陆续在全市144个乡镇街道建立了小微空气自动监测站,实时接收监测数据。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除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外,还有 (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 ②颗粒物 ③氮气 ④臭氧 ⑤一氧化碳
(3)为了防止空气污染,保护美丽的天空。下列做法值得提倡的是 (填字母)。
A.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煤和石油 B.积极植树造林,防治扬尘污染
C.焚烧落叶和垃圾 D.工业废气处理后再排放
16.某同学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1)该实验需将图示装置置于 (填“阳光下”或“黑暗中”)。
(2)红墨水的作用是 。
(3)A和B中的气体分别为 (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②二氧化碳和空气
③空气和空气
(4)根据实验设计,预计出现的现象是 。
17.(2022八下·嘉兴期末)相对稳定的洁净空气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非常重要。当污染物进入空气中,超过了空气的 能力,危害人体健康或危害环境时,就构成了空气污染。目前空气污染物有100多种,下列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有 。
A.可吸入颗粒物 B.SO2 C.N2
18.(2021八下·乐清期末)2021年3月5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
(1)近百年来,人类大量使用燃料,加上森林面积因乱砍滥伐而急剧减少等原因,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较快,致使 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
(2)“碳中和”是指某区域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消耗总量相平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植物的 作用能够促进实现“碳中和”。
三、实验探究题
19.(2023八下·定海月考)2022年,首届完全实现“碳中和”的冬奥会在北京举办。其中,国家速滑馆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应用成为了外界关注的热点。它取代氟利昂这一类对环境污染较大的人工合成制冷剂,更为环保、节能。氟利昂是一种常见的制冷剂,它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能分解出氯原子破坏臭氧层,其破坏臭氧的循环示意图如下:
(1)经过①②③的反应后,反应物氯原子的个数. (“减少”、“增加”或“不变”);
(2)有科学家指出:“少量的氟里昂就能对臭氧层产生巨大的影响”,请你根据该模型由: 。
20.(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3.8 空气污染与保护 同步测试)近些年来,我国多地频现雾霾天气,为探究雾霾造成的昏暗天气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有影响,小琳作出“昏暗天气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无影响”的假设,并做了如下实验:
①在大烧杯中装入清水,向内连续吹气3分钟,再分装等体积清水至3个玻璃瓶中。
②用打孔器在菠菜叶上打出直径1厘米的圆形叶片30片,各取10片浸没在3个玻璃瓶的清水中,并密封。
③将玻璃瓶分别放入装有台灯的甲、乙、丙3个密闭玻璃罩中。
④甲装置不放卫生香,乙装置内点燃1支卫生香,丙装置内点燃2支卫生香,如图所示。
⑤打开台灯30分钟,观察到甲、乙、丙装置内圆形叶浮起的数量依次为10片、4片和2片。
(1)步骤①,小琳往清水中吹气是为了让清水富含 (填气体名称)。
(2)步骤④,用点燃的卫生香在密闭环境中造成烟雾,是为了模拟 天气,设置甲装置的目的是进行 。
(3)步骤⑤,圆形叶进行光合作用,产生 (填气体名称),使叶片浮起。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装置 中的菠菜叶光合作用强度最大。
(4)实验结果能否支持小琳的假设? 。为使实验更科学准确,小琳多次重复实验,这样做是为了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根据对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的认识判断。
【解答】 A.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有利于防治空气污染,故A正确;
B.大量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氯氟烃会破坏臭氧层,不利于防治空气污染,故B错误;
C.对各种垃圾进行露天焚烧,不利于防治空气污染,故C错误;
D.将排放废气的工厂集中建造在一起,废气污染空气,不利于防治空气污染,故D错误。
故选A。
2.【答案】D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等气体;粉尘主要指一些固体小颗粒。空气质量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差。
【解答】A.由表中数据可知,当前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为PM10,故A错;
B.空气质量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差,故B错;
C.CO2不属于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故C错;
D.PM2.5指大气中粒径≤2.5微米的颗粒物,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3.【答案】C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 碳中和节能减排术语。一般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解答】下列做法不符合“碳中和”理念的是焚烧所有垃圾,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气体,加剧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C
4.【答案】A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细颗粒物又称PM2.5,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解答】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不同地区的首要污染物有所不同。
故答案为:A。
5.【答案】A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根据工业废气对空气的污染分析;
B、根据塑料造成白色污染分析;
C、根据酸雨是硫、氮氧化物造成分析;
D、根据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产生的, 氟利昂制冷剂 的使用破坏臭氧层分析。
【解答】A、 合理规划工业区与非工业区 ,可减少空气污染保护环境,符合题意;
B、 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是为了防治白色污染,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不是造成酸雨的气体,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不符合题意;
D、 禁止生产和使用含氟利昂制冷剂的物质,是为了保护臭氧层,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答案】B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根据氯氟烃的排放量增加减少臭氧分析。
【解答】A、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会产生温室效应,不符合题意;
B、 氯氟烃的排放量增加会减少臭氧,造成臭氧空洞,符合题意;
C、 含硫化合物的排放量增加会造成酸雨,不符合题意;
D、 海洋中的营养元素增多会产生赤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答案】B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解答】A. 温室效应有些方面有利,有些方面有害,有利于植物的初期生长,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A错误;
B. 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引起的 ,B正确;
C. 温室效应都是有利的是错误的;弊: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海平面上升;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D. 温室效应的加剧不是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引起的,D错误;
故答案为:B
8.【答案】D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气体对大气温室效应的影响程度与两个因素有关:①单个分子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大小;②气体分子的个数,据此分析。
【解答】根据表格可知,产生等效的温室效应的气体分子数中,二氧化碳的分子数最少,而氟氯碳化物的分子数最少,因此可知:氟氯碳化物的分子对温室效应的影响程度最小。但是,如果空气中这种气体的分子数很多,也会成为影响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那么必须首先弄清楚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才行,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9.【答案】D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根据森林、草原等植被调节碳一氧平衡,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可称之为地球的“肺”,同时它们能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分析。
【解答】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其作用主要体现在①能吸收烟尘和粉尘 ②能吸收二氧化硫 ③能杀菌 ④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故答案为:D。
10.【答案】D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理的数据,结合选项分析。
【解答】A. 根据题图可知,该日PM10的数值为194,数值最大,因此它是该日空气首要污染物,故不符合题意;
B. 根据题图可知,该日空气质量等级属于轻度污染,故不符合题意;
C. 污染物O3不会导致酸雨,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是导致酸雨的重要原因,故符合题意;
D. 汽车尾气是空气污染物SO2和NO2的来源之一,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答案】(1)氧气;21%
(2)A;C;D
(3)②③④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氧气的性质和利用;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根据空气中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氧气的性质分析。
(2)根据PM2.5是指大气中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物,使用共享单车、地铁、电动汽车均不会增加PM2.5分析。
(3)空气的污染物是主要有害气体和可吸入颗粒物,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等。
【解答】(1)空气中的氧气可以用来帮助物质燃烧,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2)PM2.5是指大气中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物,使用共享单车、地铁、电动汽车均不会增加PM2.5。
故答案为:ACD。
(3)空气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被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污染物有②二氧化硫、③一氧化碳、④二氧化氮。
12.【答案】(1)0~500;严重污染
(2)良
(3)城市道路定时洒水、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控制等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根据甲、乙图中的数据分析。
(2)根据甲图分析。
(3)城市道路定时洒水、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控制,可改善空气质量。
【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空气质量指数的范围是0~500.AQI大于300的空气质量状况为严重污染。
(2)根据甲图可知这两周内广州市的空气质量大部分是用黄色线(良)表示,所以这两周内广州市的空气质量以良为主。
(3)城市道路定时洒水、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控制,可改善空气质量。
13.【答案】(1)绿色植物;有机物和氧气
(2)细菌、真菌
(3)二氧化碳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生物的呼吸作用、各种燃烧现象及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作用都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解答】(1)从图中可以看出,绿色植物是碳循环的重要纽带,因为它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进而通过多条途径进行碳循环。(2)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中含有的碳可通过④所示途径继续参与碳循环,主要是由于的细菌、真菌分解作用。(3)如果过度利用煤、石油等燃料,就会大大增加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而加剧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1)绿色植物;有机物和氧气;(2)细菌、真菌;(3)二氧化碳
14.【答案】(1)氧气;21%
(2)A、C、D A.共享单车 B.柴油汽车 C.地铁 D.电动汽车
(3)②③④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根据氧气的助燃性及氧气在空气中约占21%体积分析;
(2)根据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可减少空气中PM2.5分析;
(3)根据空气污染物种类分析,空气成分不属于污染物。
【解答】(1) 空气可以用来帮助物质燃烧,那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氧气,它在空气中体积含量约为21%;
(2)共享单车、地铁、电动汽车的使用代替私家车,不会增加PM2.5,柴油为化石燃料,柴油汽车使用会增加PM2.5,故选ACD;
(3) ②二氧化硫、③一氧化碳、 ④二氧化氮都属于有害物质,计入空气污染指数,①二氧化碳 、⑤氧气是空气主要成分,不属于污染物,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故选②③④;
故答案为:(1)氧气;21%;(2)ACD;(3)② ③ ④ 。
15.【答案】(1)酸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
(2)②④⑤
(3)A;B;D
【知识点】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的判断;空气污染与保护;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 空气污染物通常指以气态形式进入近地面或低层大气环境的外来物质。如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和碳氧化物以及飘尘、悬浮颗粒等,有时还包括甲醛、氡以及各种有机溶剂,其对人体或生态系统具有不良效应。空气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空气污染物C)、硫氧化物和颗粒物(PM)等。
【解答】(1) 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汽车尾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硫酸以及硝酸等物质,这些物质使得溶液的pH指小于5.6,所以在降水过程中容易形成酸雨;
(2)空气污染物有 ②④⑤ ;①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不属于空气污染物;④氮气,不属于空气污染物;
(3)为了防止空气污染,保护美丽的天空。下列做法值得提倡的是A 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煤和石油 ,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灰层等的产生;B 积极植树造林,防治扬尘污染 ,合理,可以净化空气;D 工业废气处理后再排放 ,可以减少空气污染,合理;C中焚烧落叶和垃圾会产生很多有毒的气体,造成空气污染;所以答案为ABD;
故答案为:(1)酸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2) ②④⑤ (3) A B D
16.【答案】(1)阳光下
(2)通过观察红墨水的移动方向来比较A、B装置温度的高低
(3)②
(4)红墨水向右移动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解答】(1)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所以应该讲二氧化碳放在阳光下,这样红墨水的移动情况更明显;
(2)红墨水的作用是通过观察红墨水的移动方向来比较A、B装置温度的高低,体现了转化法的思想;
(3)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所以一组为二氧化碳,一组为空气,形成对照,所以选②;
(4)二氧化碳吸收更多的太阳光,所以温度高,所以A中温度高,气体膨胀,B中温度相对较低,因此预测红墨水向右移动;
故答案为:(1) 阳光下 (2) 通过观察红墨水的移动方向来比较A、B装置温度的高低 (3) ② (4) 红墨水向右移动
17.【答案】自净;AB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靠大气的稀释、扩散、氧化等物理化学作用,能使进入大气的污染物质逐渐消失,就是大气的自净能力。
(2)空气污染物是指以气态形式进入近地面或低层大气环境的外来物质。如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和碳氧化物以及飘尘、悬浮颗粒等,有时还包括甲醛、氡以及各种有机溶剂,主要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空气污染物C)、硫氧化物和颗粒物(PM)等。
【解答】(1)当污染物进入空气中,超过了空气的自净能力,危害人体健康或危害环境时,就构成了空气污染。
(2)根据空气污染物的定义可知,可吸入颗粒物和SO2属于空气污染物,而N2属于空气的组成成分,故选AB。
18.【答案】(1)温室效应
(2)光合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2)“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解答】(1)人类大量使用燃料,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森林的光合作用能够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促进蒸腾作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若是大面积砍伐森林造成二氧化碳的增多,致使温室效应加剧,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
(2)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因此能够促进实现“碳中和”。
故答案为:(1)温室效应(2)光合
19.【答案】(1)不变
(2)反应过程中氯原子没有损耗,而是在循环消耗臭氧,导致少量的氯原子就能对臭氧层产生巨大影响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个臭氧分子是由3个氧原子构成的,其化学式为O3 。
【解答】(1)将反应①×2后与②③相加后得到总反应为2O3=3O2,则氯原子在反应中作催化剂,反应前后的原子个数不变;
(2)由图中可知,反应过程中氯原子没有损耗,而是在循环消耗臭氧,导致少量的氯原子就能对臭氧层产生巨大影响。
20.【答案】(1)二氧化碳
(2)雾霾造成的昏暗;对照
(3)氧气;甲
(4)不能;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造成的影响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该题是中考中比较喜欢考的题型,综合了光合作用考查了实验题的内容;
【解答】(1)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所以小琳向清水内吹气3分钟,是为了让清水富含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故答案为:二氧化碳;
(2)小琳探究“昏暗天气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无影响”,利用点燃卫生香释放烟雾来模拟雾霾造成的昏暗天气,其中甲装置是为了作对照而设置的;故答案为:雾霾造成的昏暗;对照;
(3)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叶片上浮,从甲中浮起来的圆形叶片数量最多来分析,甲装置中的光合作用强度最大。故答案为:氧气;甲;
(4)从实验结果看雾霾天气对光合作用是有影响的,所以不能支持小琳的假设;为了避免单次实验可能造成的偶然性差错,可以多重复几次实验;故答案为:不能;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造成的影响;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2)雾霾造成的昏暗;对照;(3)氧气;甲;(4)不能;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造成的影响。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节空气污染和保护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24八下·嘉兴期末)洁净的空气非常重要。下列做法中,有利于防治空气污染的是( )
A.加大植树造林力度
B.大量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
C.对各种垃圾进行露天焚烧
D.将排放废气的工厂集中建造在一起
【答案】A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根据对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的认识判断。
【解答】 A.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有利于防治空气污染,故A正确;
B.大量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氯氟烃会破坏臭氧层,不利于防治空气污染,故B错误;
C.对各种垃圾进行露天焚烧,不利于防治空气污染,故C错误;
D.将排放废气的工厂集中建造在一起,废气污染空气,不利于防治空气污染,故D错误。
故选A。
2.(2024八下·上城期末)如图为杭州某时刻的空气质量日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空气质量指数(AOI)54 良
PM2.5 PM10 SO2 NO2 CO O3
24优 57良 6优 25优 — 146优
A.当前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为臭氧
B.空气质量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好
C.SO2、CO、CO2属于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
D.PM2.5指大气中粒径≤2.5微米的颗粒物
【答案】D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等气体;粉尘主要指一些固体小颗粒。空气质量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差。
【解答】A.由表中数据可知,当前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为PM10,故A错;
B.空气质量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差,故B错;
C.CO2不属于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故C错;
D.PM2.5指大气中粒径≤2.5微米的颗粒物,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3.(2024八下·余杭期末)我国将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中和”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等于吸收总量,达到“零排放”。下列做法不符合“碳中和”理念的是( )
A.推广太阳能发电 B.践行光盘行动
C.焚烧所有垃圾 D.开展植树造林
【答案】C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 碳中和节能减排术语。一般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解答】下列做法不符合“碳中和”理念的是焚烧所有垃圾,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气体,加剧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C
4.(2024八下·临海期末)下列选项中目前没有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物质是(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二氧化氮 D.PM2.5
【答案】A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细颗粒物又称PM2.5,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解答】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不同地区的首要污染物有所不同。
故答案为:A。
5.(2024八下·长兴期末)2024年4月 22日是第五十四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全球战塑”,呼吁减少塑料污染,保护地球家园。下列有关环境保护说法正确的是
选项 环境问题 防治措施
A 空气污染 合理规划工业区与非工业区
B 土壤盐碱化 减少塑料袋的使用
C 酸雨 禁止二氧化碳的排放
D 温室效应 禁止生产和使用含氟利昂制冷剂的物质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根据工业废气对空气的污染分析;
B、根据塑料造成白色污染分析;
C、根据酸雨是硫、氮氧化物造成分析;
D、根据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产生的, 氟利昂制冷剂 的使用破坏臭氧层分析。
【解答】A、 合理规划工业区与非工业区 ,可减少空气污染保护环境,符合题意;
B、 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是为了防治白色污染,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不是造成酸雨的气体,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不符合题意;
D、 禁止生产和使用含氟利昂制冷剂的物质,是为了保护臭氧层,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南极上空出现的臭氧空洞的人为原因是( )。
A.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 B.氯氟烃的排放量增加
C.含硫化合物的排放量增加 D.海洋中的营养元素增多
【答案】B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根据氯氟烃的排放量增加减少臭氧分析。
【解答】A、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会产生温室效应,不符合题意;
B、 氯氟烃的排放量增加会减少臭氧,造成臭氧空洞,符合题意;
C、 含硫化合物的排放量增加会造成酸雨,不符合题意;
D、 海洋中的营养元素增多会产生赤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关于温室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室效应都是有害的
B.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引起的
C.温室效应都是有利的
D.温室效应的加剧是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引起的
【答案】B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解答】A. 温室效应有些方面有利,有些方面有害,有利于植物的初期生长,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A错误;
B. 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引起的 ,B正确;
C. 温室效应都是有利的是错误的;弊: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海平面上升;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D. 温室效应的加剧不是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引起的,D错误;
故答案为:B
8.(2019八下·温州期末)以二氧化碳分子数为1个单位,产生等效的温室效应的气体分子数如下表。若要研究影响大气温室效应主要是哪种气体,以下这四种气体的资料中首先应研究的是( )
产生等效的温室效应的气体分子数
二氧化碳 甲烷 氧化亚氮 氟氯碳化物
1 30 160 17000
A.气体的来源 B.气体的化学式
C.气体分子的大小 D.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
【答案】D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气体对大气温室效应的影响程度与两个因素有关:①单个分子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大小;②气体分子的个数,据此分析。
【解答】根据表格可知,产生等效的温室效应的气体分子数中,二氧化碳的分子数最少,而氟氯碳化物的分子数最少,因此可知:氟氯碳化物的分子对温室效应的影响程度最小。但是,如果空气中这种气体的分子数很多,也会成为影响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那么必须首先弄清楚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才行,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9. 下列选项中,属于森林的作用的是( )。
①能吸收粉尘 ②能吸收二氧化硫 ③能杀菌 ④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根据森林、草原等植被调节碳一氧平衡,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可称之为地球的“肺”,同时它们能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分析。
【解答】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其作用主要体现在①能吸收烟尘和粉尘 ②能吸收二氧化硫 ③能杀菌 ④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故答案为:D。
10.如图所示为某地某日空气质量报告,下列叙述与报告内容不相符的是( )
PM10 194
PM2.5 49
NO2 65
SO2 10
O3 34
CO 0
A.该日空气首要污染物是PM10
B.该日空气质量等级属于轻度污染
C.污染物O3可导致酸雨
D.汽车尾气是空气污染物SO2和NO2的来源之一
【答案】D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理的数据,结合选项分析。
【解答】A. 根据题图可知,该日PM10的数值为194,数值最大,因此它是该日空气首要污染物,故不符合题意;
B. 根据题图可知,该日空气质量等级属于轻度污染,故不符合题意;
C. 污染物O3不会导致酸雨,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是导致酸雨的重要原因,故符合题意;
D. 汽车尾气是空气污染物SO2和NO2的来源之一,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二、填空题
11.空气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地球大气层中多种气体的混合。
(1)空气可以用来帮助物质燃烧,那是因为空气中含有 ,它在空气中的体积含量为 左右。
(2)PM2.5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物。使用下列交通工具不会增加PM2.5的是____(填序号)。
A.共享单车 B.柴油汽车 C.地铁 D.电动汽车
(3)空气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物质中需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 (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②二氧化硫③一氧化碳④二氧化氮⑤氧气
【答案】(1)氧气;21%
(2)A;C;D
(3)②③④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氧气的性质和利用;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根据空气中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氧气的性质分析。
(2)根据PM2.5是指大气中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物,使用共享单车、地铁、电动汽车均不会增加PM2.5分析。
(3)空气的污染物是主要有害气体和可吸入颗粒物,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等。
【解答】(1)空气中的氧气可以用来帮助物质燃烧,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2)PM2.5是指大气中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物,使用共享单车、地铁、电动汽车均不会增加PM2.5。
故答案为:ACD。
(3)空气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被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污染物有②二氧化硫、③一氧化碳、④二氧化氮。
12. 图为某市某年3月12日~3月 25日的空气质量指数趋势图(图甲)及空气质量评级分类标准(图乙)。根据图表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 空气质量指数的范围是 ,AQI 大于 300 的空气质量状况为 。
(2) 这两周内该市的空气质量以 为主。
(3) 可吸入颗粒物已经成为各大城市的首要污染物,为保持并改善空气质量,请提出一项可行的措施: 。
【答案】(1)0~500;严重污染
(2)良
(3)城市道路定时洒水、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控制等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根据甲、乙图中的数据分析。
(2)根据甲图分析。
(3)城市道路定时洒水、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控制,可改善空气质量。
【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空气质量指数的范围是0~500.AQI大于300的空气质量状况为严重污染。
(2)根据甲图可知这两周内广州市的空气质量大部分是用黄色线(良)表示,所以这两周内广州市的空气质量以良为主。
(3)城市道路定时洒水、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控制,可改善空气质量。
1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同步测试(2))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等低碳行为,低碳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如图表示目前某市碳循环的实际情况,请分析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 是碳循环的重要纽带,因为它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 ,进而通过多条途径进行碳循环。
(2)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中含有的碳可通过④所示途径继续参与碳循环,主要是由于 的分解作用。
(3)如果过度利用煤、石油等燃料,就会大大增加自然界中 的排放量,进而加剧温室效应。
【答案】(1)绿色植物;有机物和氧气
(2)细菌、真菌
(3)二氧化碳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生物的呼吸作用、各种燃烧现象及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作用都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解答】(1)从图中可以看出,绿色植物是碳循环的重要纽带,因为它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进而通过多条途径进行碳循环。(2)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中含有的碳可通过④所示途径继续参与碳循环,主要是由于的细菌、真菌分解作用。(3)如果过度利用煤、石油等燃料,就会大大增加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而加剧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1)绿色植物;有机物和氧气;(2)细菌、真菌;(3)二氧化碳
14.(2023八下·永嘉期中)空气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多种气体混合。
(1)空气可以用来帮助物质燃烧,那是因为空气中含有 ,它在空气中的体积 含量为 左右。
(2)PM2.5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物。使用下列交通工具不会增 加PM2.5的是 (不定项选择)。
(3)空气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物质中需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 (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 ②二氧化硫 ③一氧化碳 ④二氧化氮 ⑤氧气
【答案】(1)氧气;21%
(2)A、C、D A.共享单车 B.柴油汽车 C.地铁 D.电动汽车
(3)②③④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根据氧气的助燃性及氧气在空气中约占21%体积分析;
(2)根据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可减少空气中PM2.5分析;
(3)根据空气污染物种类分析,空气成分不属于污染物。
【解答】(1) 空气可以用来帮助物质燃烧,那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氧气,它在空气中体积含量约为21%;
(2)共享单车、地铁、电动汽车的使用代替私家车,不会增加PM2.5,柴油为化石燃料,柴油汽车使用会增加PM2.5,故选ACD;
(3) ②二氧化硫、③一氧化碳、 ④二氧化氮都属于有害物质,计入空气污染指数,①二氧化碳 、⑤氧气是空气主要成分,不属于污染物,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故选②③④;
故答案为:(1)氧气;21%;(2)ACD;(3)② ③ ④ 。
15. 2019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在浙江杭州举行,主题聚焦空气污染防治。回答下列问题。
(1)汽车尾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在降水过程中容易形成 ,腐蚀建筑、损害林木。目前,杭州已开辟“零排放、零污染”的纯电动公交线路超过100条,纯电动汽车是由电动机驱动的汽车,其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 。
(2)2018年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已陆续在全市144个乡镇街道建立了小微空气自动监测站,实时接收监测数据。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除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外,还有 (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 ②颗粒物 ③氮气 ④臭氧 ⑤一氧化碳
(3)为了防止空气污染,保护美丽的天空。下列做法值得提倡的是 (填字母)。
A.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煤和石油 B.积极植树造林,防治扬尘污染
C.焚烧落叶和垃圾 D.工业废气处理后再排放
【答案】(1)酸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
(2)②④⑤
(3)A;B;D
【知识点】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的判断;空气污染与保护;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 空气污染物通常指以气态形式进入近地面或低层大气环境的外来物质。如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和碳氧化物以及飘尘、悬浮颗粒等,有时还包括甲醛、氡以及各种有机溶剂,其对人体或生态系统具有不良效应。空气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空气污染物C)、硫氧化物和颗粒物(PM)等。
【解答】(1) 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汽车尾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硫酸以及硝酸等物质,这些物质使得溶液的pH指小于5.6,所以在降水过程中容易形成酸雨;
(2)空气污染物有 ②④⑤ ;①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不属于空气污染物;④氮气,不属于空气污染物;
(3)为了防止空气污染,保护美丽的天空。下列做法值得提倡的是A 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煤和石油 ,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灰层等的产生;B 积极植树造林,防治扬尘污染 ,合理,可以净化空气;D 工业废气处理后再排放 ,可以减少空气污染,合理;C中焚烧落叶和垃圾会产生很多有毒的气体,造成空气污染;所以答案为ABD;
故答案为:(1)酸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2) ②④⑤ (3) A B D
16.某同学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1)该实验需将图示装置置于 (填“阳光下”或“黑暗中”)。
(2)红墨水的作用是 。
(3)A和B中的气体分别为 (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②二氧化碳和空气
③空气和空气
(4)根据实验设计,预计出现的现象是 。
【答案】(1)阳光下
(2)通过观察红墨水的移动方向来比较A、B装置温度的高低
(3)②
(4)红墨水向右移动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解答】(1)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所以应该讲二氧化碳放在阳光下,这样红墨水的移动情况更明显;
(2)红墨水的作用是通过观察红墨水的移动方向来比较A、B装置温度的高低,体现了转化法的思想;
(3)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所以一组为二氧化碳,一组为空气,形成对照,所以选②;
(4)二氧化碳吸收更多的太阳光,所以温度高,所以A中温度高,气体膨胀,B中温度相对较低,因此预测红墨水向右移动;
故答案为:(1) 阳光下 (2) 通过观察红墨水的移动方向来比较A、B装置温度的高低 (3) ② (4) 红墨水向右移动
17.(2022八下·嘉兴期末)相对稳定的洁净空气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非常重要。当污染物进入空气中,超过了空气的 能力,危害人体健康或危害环境时,就构成了空气污染。目前空气污染物有100多种,下列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有 。
A.可吸入颗粒物 B.SO2 C.N2
【答案】自净;AB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靠大气的稀释、扩散、氧化等物理化学作用,能使进入大气的污染物质逐渐消失,就是大气的自净能力。
(2)空气污染物是指以气态形式进入近地面或低层大气环境的外来物质。如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和碳氧化物以及飘尘、悬浮颗粒等,有时还包括甲醛、氡以及各种有机溶剂,主要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空气污染物C)、硫氧化物和颗粒物(PM)等。
【解答】(1)当污染物进入空气中,超过了空气的自净能力,危害人体健康或危害环境时,就构成了空气污染。
(2)根据空气污染物的定义可知,可吸入颗粒物和SO2属于空气污染物,而N2属于空气的组成成分,故选AB。
18.(2021八下·乐清期末)2021年3月5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
(1)近百年来,人类大量使用燃料,加上森林面积因乱砍滥伐而急剧减少等原因,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较快,致使 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
(2)“碳中和”是指某区域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消耗总量相平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植物的 作用能够促进实现“碳中和”。
【答案】(1)温室效应
(2)光合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2)“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解答】(1)人类大量使用燃料,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森林的光合作用能够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促进蒸腾作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若是大面积砍伐森林造成二氧化碳的增多,致使温室效应加剧,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
(2)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因此能够促进实现“碳中和”。
故答案为:(1)温室效应(2)光合
三、实验探究题
19.(2023八下·定海月考)2022年,首届完全实现“碳中和”的冬奥会在北京举办。其中,国家速滑馆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应用成为了外界关注的热点。它取代氟利昂这一类对环境污染较大的人工合成制冷剂,更为环保、节能。氟利昂是一种常见的制冷剂,它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能分解出氯原子破坏臭氧层,其破坏臭氧的循环示意图如下:
(1)经过①②③的反应后,反应物氯原子的个数. (“减少”、“增加”或“不变”);
(2)有科学家指出:“少量的氟里昂就能对臭氧层产生巨大的影响”,请你根据该模型由: 。
【答案】(1)不变
(2)反应过程中氯原子没有损耗,而是在循环消耗臭氧,导致少量的氯原子就能对臭氧层产生巨大影响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个臭氧分子是由3个氧原子构成的,其化学式为O3 。
【解答】(1)将反应①×2后与②③相加后得到总反应为2O3=3O2,则氯原子在反应中作催化剂,反应前后的原子个数不变;
(2)由图中可知,反应过程中氯原子没有损耗,而是在循环消耗臭氧,导致少量的氯原子就能对臭氧层产生巨大影响。
20.(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3.8 空气污染与保护 同步测试)近些年来,我国多地频现雾霾天气,为探究雾霾造成的昏暗天气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有影响,小琳作出“昏暗天气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无影响”的假设,并做了如下实验:
①在大烧杯中装入清水,向内连续吹气3分钟,再分装等体积清水至3个玻璃瓶中。
②用打孔器在菠菜叶上打出直径1厘米的圆形叶片30片,各取10片浸没在3个玻璃瓶的清水中,并密封。
③将玻璃瓶分别放入装有台灯的甲、乙、丙3个密闭玻璃罩中。
④甲装置不放卫生香,乙装置内点燃1支卫生香,丙装置内点燃2支卫生香,如图所示。
⑤打开台灯30分钟,观察到甲、乙、丙装置内圆形叶浮起的数量依次为10片、4片和2片。
(1)步骤①,小琳往清水中吹气是为了让清水富含 (填气体名称)。
(2)步骤④,用点燃的卫生香在密闭环境中造成烟雾,是为了模拟 天气,设置甲装置的目的是进行 。
(3)步骤⑤,圆形叶进行光合作用,产生 (填气体名称),使叶片浮起。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装置 中的菠菜叶光合作用强度最大。
(4)实验结果能否支持小琳的假设? 。为使实验更科学准确,小琳多次重复实验,这样做是为了 。
【答案】(1)二氧化碳
(2)雾霾造成的昏暗;对照
(3)氧气;甲
(4)不能;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造成的影响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该题是中考中比较喜欢考的题型,综合了光合作用考查了实验题的内容;
【解答】(1)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所以小琳向清水内吹气3分钟,是为了让清水富含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故答案为:二氧化碳;
(2)小琳探究“昏暗天气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无影响”,利用点燃卫生香释放烟雾来模拟雾霾造成的昏暗天气,其中甲装置是为了作对照而设置的;故答案为:雾霾造成的昏暗;对照;
(3)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叶片上浮,从甲中浮起来的圆形叶片数量最多来分析,甲装置中的光合作用强度最大。故答案为:氧气;甲;
(4)从实验结果看雾霾天气对光合作用是有影响的,所以不能支持小琳的假设;为了避免单次实验可能造成的偶然性差错,可以多重复几次实验;故答案为:不能;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造成的影响;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2)雾霾造成的昏暗;对照;(3)氧气;甲;(4)不能;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造成的影响。
1 / 1